继承  发展  创新 《地理》必修2章节框架分析 -《地理》必修2的体系结构 -《地理》必修2的设计特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 1.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特点 美国 阿根廷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非 一、大牧场放牧业 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区地域类型。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科院研究所公开招聘面试答辩 第一章 基本情况介绍.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 编 写 说 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课标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 编 写 说 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一、关于课程的参考书目 二、关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 三、关于课程的考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2 必修》 教材简介、教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中国的工业.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实用操作系统概念 张惠娟 副教授 1.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简介IB和AP.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走势分析.
糖尿病流行病学.
一、课标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软件工程系 林 琳.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拓扑图:平台期课程 通识 12 数学 14 物理 4 化学 11 英语 6 政治 14
第十章 方差分析.
K1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2课 工业联系和转移、集聚.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计算机及办公软件应用 ©2013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 Experiences in Germany and Europe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Harvard ManageMentor®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下一代网络营销探讨 —网络营销移动化问题思考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意大利威尼托大区.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机械设计A 、B 重修 涮分 学习过,想提高?? 上课 考勤?? 平时成绩 %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Sssss.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继承  发展  创新 《地理》必修2章节框架分析 -《地理》必修2的体系结构 -《地理》必修2的设计特色

《地理》必修2的体系结构 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

《地理》必修2的逻辑结构 人口 人的生活空间 人的生产活动 人口的变化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必修2的设计特色 《课标》模块2和《地理2》相对应 1.人口与城市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人口与城市 “内容标准”要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成因 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一、二章 第一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环境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的变化 环境人口容量 数量变化 空间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自然增长 增长模式 现象 原因 人口合理容量

适应案例分析模式,善于挖掘案例中隐含的“道理”。 备课提示 围绕“变化”做文章,要把握住时间尺度,使“空间”和“时间”很好结合。 适应案例分析模式,善于挖掘案例中隐含的“道理”。 正确人口观的培养一定要落在实处。

点析 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教材采用的是以兰迪的人口转变理论为依据 (“人口过程三阶段”论《人口革命》)的人口增长模式。以后关于人口转变模式的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尽管在模式划分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人们对以下两种观点是完全相同的:第一,都客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增长模式;第二,人口增长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 三种模式的转变(芬兰的案例:原因分析)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内容设计 — 什么是(三种模式的特点) — 三种模式的转变(芬兰的案例:原因分析) —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可以再次运用“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图)

为什么选择芬兰?三种增长模式都经历了,具有典型性 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 为什么选择芬兰?三种增长模式都经历了,具有典型性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抓住生产力水平对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这条线索; 第二,关注地域文化、观念对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渗透和落实课标要求)

教材中的表述: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时间?距离?) 人口迁移的定义如何表述?(8页) 教材中的表述: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时间?距离?) 《人文地理学》中的表述:对人口迁移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虽然在迁移概念中,时间和距离因素非常重要,但因时间和距离不易确定,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人口移动概念。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非暂时性的人口移动,前者可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称为人口迁移。

2. 概括性地给出原因:环境/个人(两个角度);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四个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分析的运用) 内容设计步骤: 1. 提出问题——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 概括性地给出原因:环境/个人(两个角度);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四个因素) 3. 美国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运用) 4. 总结提高

 人口迁移部分的活动设计 主题:人口迁移的意义 第一步:对家庭的意义(联系学生实际) 第二步:对社会的意义(联系社会实际) 对于人口迁移的重要性,有以下一些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条或两条,谈谈你的看法。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逐渐减缓的,这些地区的人口消长主要取决于人口迁移。 —许多地区人力资源不足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人口的自由迁移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 —人口迁移不仅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观的建立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过程 (动态分析)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 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 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文章选自中科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 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活动目的:第一,感受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尝试用数字分析问题

—— 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荷载能力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容量) —— 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荷载能力 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出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第二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什么是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个体 城市群体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的不同等级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例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只为“阅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重点分析“经济因素”,其他因素用图说的形式表达;正文中不出现“中心地理论”; 备课提示 把握内容的深度(尤其是部分内容与原高中地理选修一相近),注意要求的变化。 例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只为“阅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重点分析“经济因素”,其他因素用图说的形式表达;正文中不出现“中心地理论”;

点析 突出地理视角—— 为什么?(以商业区的形成为例) 会判断(读图思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座城市的城市规划) 思路:有哪些功能区——怎样“摆放”功能区(空间结构) 突出地理视角—— 从城市土地利用看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内容) 是什么?(空间集聚) 为什么?(以商业区的形成为例) 会判断(读图思考)

城市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两个密切相连的概念—— 成因的详写和略写—— 分布和组合 地价因素 收入 历史文化 种族宗教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 渗透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个地域的城市规划)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城市在区域中 (不同的城市) 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 德国南部城市 区域中的城市 (城市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中心地理论) 荷兰圩田居民点

重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 初期阶段——发展较慢 中期阶段——发展很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逆城市化 对城市化内容的把握 重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 初期阶段——发展较慢 中期阶段——发展很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逆城市化 英国经历了典型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内容标准”要点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三、四、五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基础知识) 农业地域的形成(基础知识) 种植业(季风水田/商品谷物) 案例分析 畜牧业(大牧场/乳畜业)

备课提示  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 “活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配合,构成完成的学习单元。 教材在处理案例陈述与原理分析的关系时,并非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更多地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设计。 农业地域类型需掌握的关键点是区位和特点。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关于区位(几个概念的厘清) 参考《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 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农业区位条件:光热与温度、土壤、劳动力、运输、市场等 工业区位条件:资本、劳动力、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化,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包括成本因子(运输、劳动力、能源、水、资本等)和收入因子(市场), 非经济因子,比如决策者的行为、区位政策、军事上的考虑等。

两点启发:  区位因子(因素)应该包括区位条件的一般要素,教材中尽可能用“区位因素”概念。  教材中对区位因素可能涉及到两种表达方式: 方式一 概括性表达: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方式二 具体性表达:气候、地形、土壤、运输、劳动力、资本、市场、科技、政策

关于农业地域生产特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生产结构 —经营方式(经营主体/基本生产过程) —商品率(经济效益) —科技应用 —其他

点析 “农业区位因素”的活动化处理 原教材 主要回答“是什么” 新教材 主要回答“为什么”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分要素介绍(面面俱到): 气候 地形 土壤 市场 交通运输 政策 主要回答“是什么” 新教材 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活动(有重点):通过活动的设计,有选择的分析若干区位因素的影响 1 气候 以水稻为例 2 地形 以千烟洲为例(科学院实验区) 3 政策/市场 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化为例 主要回答“为什么”

—连带分析农业生产特点,与第一段文字相配合 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案例设计 —案例本身的写法参考原教材中的写法 —重点在分析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 联系前面的区位因素知识 学习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连带分析农业生产特点,与第一段文字相配合 —混合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章第二、三节的案例的设计 两节共有四个案例,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一对;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为一对。从设计的角度看,教材对内容的描述和分析由细到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小到大。体现了分析能力的迁移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之一。

区位内容设计 特点内容设计 季风水田农业 图示,读图思考 描述 商品谷物农业 给案例,自主分析 大牧场畜牧业 从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中自主归纳 乳畜业 以“活动”为主,进行因素分析;然后给“西欧的乳畜业”材料,加以实证。

第四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的变化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案例分析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备课提示 强调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重大影响。 把握一些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用案例来加深理解。 辩证看待工业集聚与分散的趋势,用工业的地域联系落实《课标》第四条要求。 工业区需掌握的关键点是区位和发展。

点析 — 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较,单独成“目”; —非自然因素最易改变,分别重点讲述 科技因素(案例1 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设计 — 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较,单独成“目”; —非自然因素最易改变,分别重点讲述 科技因素(案例1 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 环境因素(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政策因素(我国的工业发展政策变化) 个人因素(企业家的理念和心理)

主案例 拓展案例(活动)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 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新工业区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我国浙江温州工业区 美国“硅谷” 第四章第三节的案例设计:区位因素的比较分析/发展中的差异性 主案例 拓展案例(活动)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 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新工业区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我国浙江温州工业区 美国“硅谷” 我国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

第五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五种) 交通运输布局(形式/层次)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备课提示 只用交通运输表述“地域联系”。 交通运输方式为讲交通运输布局作铺垫,不是重点内容,与初中地理有重叠的部分,可把重心放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上。

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内容标准”要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科书对《课标》要求的落实:第六章 第六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间线索)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依照时间线索,侧重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直面环境问题 侧重当代的环境问题 必然性 侧重当代和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途径

备课提示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注意用事实说话,不“贴标签”)。 把握内容的“虚”和“实”,既有对全书内容主题(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提炼,又有新内容的补充。要把内容讲“实”。 要讲出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