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 本讲主要内容:智者派哲学、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二章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 本讲主要内容:智者派哲学、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 要求了解:智者的启蒙,了解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观点;掌握苏格拉底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了解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范畴的理解,“理念”与个体事物的关系思想, 作业:怎样理解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关系。
“古典时期” 的哲学 所谓“古典时期”是相对于公元前8至6世纪的上古时期而言的,大体上指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40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的100多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的特点 首先从地域来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是雅典哲学。 其次从内容上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方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另一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重心从“自然”意义上的phusis转向了“本性”意义上的phusis。与此相应,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变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其结果就是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或者说,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相应于早期希腊哲学中的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最后从方法上看,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早期自然哲学那种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被日益严密的逻辑推理所取代。
一、智者派—1-1 智者派以前的哲学家主要关心宇宙论,即对整个宇宙作系统研究,他们很少注意作为宇宙的部分的人的问题。智者派改变了这条哲学路线,转向人本身的问题
一、智者派—1-2 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起初,智者派的动机是高尚的,但是我们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获知,他们后来的实践演变为琐碎的词语分析、无谓的争论和以巧言善辩混淆问题。 智者派把他们的哲学建立在真理的相对性学说的基础之上,他们对个人主义的强调最终导致完全的怀疑论。
一、智者派—2-1 普罗塔哥拉(约前481—411) 生于阿布德拉城,是德谟克利特的同乡,据说也是他的学生。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比较丰富,既有“关于神,我们是不知道的”疑神论见解,也有关于人类社会约定生成的主张,但是在哲学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是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两个著名的命题
一、智者派—2-2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一,这里的“人”指的是类的人还是单个的人?第二,人的哪一方面是万物的尺度,是理性还是感觉,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这个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 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一、智者派—2-3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智者派—3 高尔吉亚(约前483—375)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提出三个命题: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智者派所代表的许多观点确实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完全对立,苏格拉底坚决维护真理的客观性,是智者派的直言不讳的批判者。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产婆。自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Archelaus)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据说苏格拉底生得很丑,但是死得很美。他被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判处了死刑,大义凛然,从容赴死,遂成千古美谈,亦造就了西方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
苏格拉底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公元前399年6月 服毒身亡。
二、苏格拉底—1-1 认识你自己 在苏格拉底看来,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另一方面,智者们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扭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所以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其哲学的座右铭。
二、苏格拉底—1-2 德性即知识 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二、苏格拉底—1-3 “是什么”的问题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认识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二、苏格拉底—1-4 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ktike)。 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一个大学生四年的目标 一、学习上:最重要的目标是考研。 1、拼命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提高英语水平,以一等奖学金为目标,得不到奖学金也不气馁;2、每周记忆20-30个单词、短语,争取到考研时具有7000-8000的词汇量。3、从大三开始,每周到图书馆浏览有关专业知识的学术期刊两小时,为考研专业课和毕业论文做准备。4、大三到大四,做考研英语模拟题100套;5、大一到大三,每学期读1部古今中外名著,陶冶情操。 二、在人际交往方面:1、争取在大二的时候当一段时间学生干部,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应变能力 ;2、每周和值得信赖又有见地的老师、同学交谈一次,请他们指点知识上的迷津和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社会生活:1、利用大一到大三的暑假,自己联系打工,了解复杂的社会,体验挣钱的艰辛。2、拿一学年做实验,将自己每月的花销按月递减百分之五,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3、参加几次自己不胜任的活动,测试一下自己的可塑性和判断力。 四、每周参加两次体育锻炼,打一次篮球,一次乒乓球或羽毛球。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简介:(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衷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但不久柏拉图就扫兴而归了。后来狄奥尼修二世再次邀请他去叙拉古,结果仍是败兴而归。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柏拉图-1 1、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三、柏拉图-2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三、柏拉图-3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三、柏拉图-4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三、柏拉图-5 总之,理念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事物的原因和本质,是纯粹的绝对的永恒的。理念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较高级的是一般的理念,更高级的是艺术、道德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
三、柏拉图-6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因此,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型与摹本、分有、派生及目的因果的关系。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7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和神秘化。
三、柏拉图-8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 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 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三、柏拉图-9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三、柏拉图-15 柏拉图认为神依照理念创造了世界。仅有理念,神还创造不出宇宙,因为他不可能无中生有。他还需要两样东西,即材料和场所。材料(或“载体”)指水、火、土、气,它们在创世之先就已混沌地存在着。场所(khoros)即空间,它是接受器或容器,犹如宇宙万物之母。
三、柏拉图-16 神首先创造出世界灵魂。它是弥漫于世界并在内部推动形体运动的力量,由同和异两个部分构成,按相反方向作圆周运动,它是神的影像,同时也是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中介,其职责是使事物受理念支配。然后,神用全部材料按一定此例和几何结构创造出天体,它在数量上只是一个,呈圆球形。神在创世的同时也创造了时间,所以,可感世界的一切都发生在时间之中。神接着创造了各种动物,它们按居住领域被分成四类,天上的小神、空气中的有翼动物、水栖动物和陆地动物。神最后创造出人,首先是人的理性灵魂,接着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然后再创造人的肉体。人是大宇宙的缩小,身体各部分都合乎目的而具有完满性。由于人独具理性灵魂,所以人为万物之灵。
三、柏拉图-17 柏拉图的摹仿创世纪,是后来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柏拉图的神是哲学神、逻辑神,而不是基督教的人格神。其次,柏拉图的神不是全能的,需要借助于同样永恒的理念、材料和场所才能创造世界。他在阐述创世论的过程中,涉及了自然哲学、数学、天文学、生理学等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他所讨论的材料、场所等概念,对亚里士多德影响较大,他所提出的世界几何结构的理论,亦引起了现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兴趣。
三、柏拉图-18 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表述了其社会政治思想,认为理想国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国家,三个等级各具一定的品德:1)统治者——智慧;2)武士——勇敢;3)生产劳动者——节制。如果三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主张在理想国中实行财产公有,哲学家做国王,实质不过是埃及世袭等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三、柏拉图-19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是以分离为实质的本体论、以善为最高原则的目的论、以神为终极原因的宇宙论、以理性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以辩证法为工具的方法论而建构起来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虽绵延2000多年,至今而不衰。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有些夸张地说,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作注脚。相比之下,黑格尔的评价比较客观。黑格尔指出:“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年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