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题 道教易学 道教易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章伟文
第二节 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的关系 复习与思考: “易学” 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什么?
一、相同之处: 二、相异之处: 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皆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特点。 儒家易学以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作为“人事”;道教易学的“人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修炼之事。
举例一:儒家易学以政治和 社会伦理问题作为“人事”: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举例二:儒家易学以政治和 社会伦理问题作为“人事”: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举例三:道教易学的“人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修炼之事:
举例四:道教易学的“人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修炼之事: 先把乾坤为鼎器,后搏乌兔药来烹。 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 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 ——《悟真篇》
三、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是相待、互补的关系 1、两者皆是推阐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论形态。 (1)所谓“天道”,指的是以《周易》卦爻象辞所表征出来的宇宙天地间阴阳对待、流转的自然理体。 (2)其所谓“人事”,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方式,即人文化成。 (3)两者皆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
2、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具有相待性。 (1)儒家易学建人伦、明教化,强调“由人之天”。即从社会现实出发,建立文化制度体系,引领现实世界符合天道。 (2)道教易学发天道、明自然,强调“由天之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人文化成的基础,反对文明制度的过度泛滥对人性的“异化”。
3、道教易学与儒家易学应该互补。 (1)儒家易学强调礼乐教化,推崇人文精神,弊在容易导致社会的僵化和人性的“异化” 。 (2)道教易学强调自然无为,推崇自然精神,但可能缺乏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3)故应将儒家易学的人文精神与道教易学的自然精神相结合,既弘扬儒家易学刚健中正,济世、救世的担待精神,也培护道教易学涵虚脱俗,超越、恬淡的逍遥精神。
思考题: 如何理解道教易学、儒家易学在易学史与中国哲学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
课后阅读书目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四卷,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2、朱伯崑、郑万耕等主编:《易学基础教程》,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 3、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4、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谢谢指导
第五节 邵雍、张载的政治思想 一、邵雍的政治思想 1、政治进步与否的标准:义与利 “利轻则义重,利重则义轻。利不能胜义,自然多至诚。义不能胜利,自然多忿争。”(《观物吟》) 2、政治统治的基本形态:皇、帝、王、伯 (1)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皇、帝、王、伯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三皇时代以道化民;五帝时代以德教民;三王时代以功劝民;五伯时代以力率民。人类政治的统治形态主要取决于统治者以道、德、功、力来化、教、劝、率天下等的不同形式。 (2)三皇时期:以道化民 “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
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唯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 (3)五帝时代:以德教民 “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若素有之也。若素无素有者,谓不己无己有之也。若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鄙之心生焉,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唯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欤?” (4)三王时期 :“以功劝民” “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
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5)五伯时期:“以力率民” 这一时期重“力”、尚“争”,以力争利,取利不以义。 “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弱者也。犹借夫名也者,谓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称也。利也者,养人成务之具也。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民所以必争之也。”(《皇极经世》) 3、政治的根本精神:仲尼之道 “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
者,不世之谓也。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4、政治发展的规律 (1)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圆图所体现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的《周易》卦爻的阴阳消长之理,也就是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理。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
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 (2)圣人政治要贵“未然之防” “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姤次夬,明乱生于冶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3)政治规律与人为的关系 “仲尼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自极乱至于极治,必三变矣。三皇之法无杀,五伯之法无生。伯一变至于王矣,王一变至于帝矣。帝一变至于皇矣。” “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僭也。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也,孔、孟其人也,不可
诬也。其位不胜德邪,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 “苟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惜乎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止于相半也!时之难不其然乎,人之难不其然乎!” 二、张载的政治思想 1、“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1)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为生民立道”,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 “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道远人则不仁”(《正蒙·至当篇》) (2)“足民”思想。“欲生于不足则民盗,能使无欲则民不为盗。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其所不欲,子必
不窃。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正蒙·有司篇》) 2、“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 (1)贫富不均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横渠先生行状》) (2) “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布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经学理窟·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