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中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1. 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人们往往只把农药原体的残留量认为是农药残留量,忽略了有毒代谢物及其降解物。实际上不仅原药有毒,其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慢性毒性与原药相当甚至更严重。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
2. 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2.1 病虫害防治方法单一 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 绝大多数农户仅用农药进行防治,原因很简单:杀虫效果好,见效快。还有部分农户不讲究用药技术(如白粉病打叶的正面,霜霉病打叶的背面,不能在晴天正午打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结果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就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还违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用药后,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还未到就忙于上市,这样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2.2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对使用无公害农药的认识还不够 目前影响蔬菜质量的农药主要为杀虫剂类农药,在此类农药中又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即三个70%:使用农药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中70%的为髙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认为使药后马上见效的农药就是好农药,而低度的、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价格高、效果慢,是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这样对蔬菜的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农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毒代谢物被人体长期微量摄入后,因代谢和排泄量少,在人体的某些器官,组织中积存,影响人体健康。
3.1 有机氯类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使用长达30余年。虽然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类农药,但它们的残留问题仍不容忽视。如DDT、六六六的残留期长达50年。有机氯类农药挥发性不高,脂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在动植物富含脂肪的组织及谷类外壳富含脂质的部分中蓄积。由于化学性质稳定,受日光及微生物作用后分解少,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因此在食物中残留性强,属高残毒农药。如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年,而DDT为3~10年。
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农药的食物后,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也有一定损害作用。据近几年某市对非职业接触有机氯农药的部分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调查结果,DDT平均值为6.09mg/kg,六六六平均值为11.2mg/kg,值得注意的是在胎盘和人乳中的DDT和六六六检出率高达60%以上。并发现,在肝病高发的某县,肿瘤病人体内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残留量都高于健康人的水平。国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现在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在10~20年内也不会改变。
3.2 有机磷类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我国自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以来,有机磷类农药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类农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叶等用量较大。据某市调查,在蔬菜上使用较多的乐果、甲胺磷、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这些农药后都难做到安全间隔以后进入市场。经抽检市售辣椒样品发现,乐果残留量为0.67~1.38mg/kg,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有机磷进入人体后主要抑制血液和组织中的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经常摄入微量有机磷农药可引起精神异常、慢性神经炎、对视觉机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响,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
3.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中毒症状与有机磷一致,但较有机磷中毒恢复为快。 3.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性一般较大,有一定的积蓄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
4.“残留”不等于“残毒”。 超过国家规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残留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最大残留限量(MRL) 人体标准体重:我国以60 kg计;欧美以70 kg计; 食品系数:我国为1.2×某种食品所占比例; 每人每日允许从食品中摄入的农药量(mg):ADI×60。
5. 消除方法 5.1 农业防治方法 5.1.1选择品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很多,其抗病能力有较大差异,总的原则是选择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但更重要的是选择适销对路、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优良的品种对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病虫害的危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5.1.2合理轮作倒茬。连作或单作不仅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相同的养分,破坏养分平衡,降低土壤肥力,降低作物的抗逆性,也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利于病虫发生和流行
5.1.3 培育无病虫的壮苗。①嫁接育苗:嫁接育苗技术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栽培技术措施。②带药定植。幼苗定植前,一定要喷一次药,淘汰病苗,保证定植到大田的幼苗都是无病虫害的健壮苗。③高垄栽培。沟内浇水,既能保证蔬菜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又能保持土面比较干燥、疏松,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④搞好田园卫生。田埂、沟渠地边杂草是很多病虫的转主寄主和病虫滋生地,要及时清除,以减少病原菌和虫卵。蔬菜收获后,要将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也可高温沤制肥料。
5.2 物理防治方法 5.2.1 设施防护。覆盖防虫网和遮阳网,进行避雨、遮阳、防虫栽培,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5.2.2 高温消毒。①种子消毒:根据作物的主要病害选用消毒方法。防番茄叶霉病、斑枯病、早疫病、青枯病等宜选用温汤浸种,防番茄病毒病宜选用磷酸三钠浸种。②土壤高温消毒:克服日光温室的连作障碍,土壤高温消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盛夏进行,首先翻松土地,浇透水,地面覆膜,扣严大棚,利用太阳能提高棚温,杀死土壤中有害生物。③床土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按1:1混和,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和,对床土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③棚室消毒:用80%敌敌畏乳油250g拌上锯末与200~300g硫磺粉混合,分10处点燃,密闭一昼夜,放风后无味时定植,可防治番茄早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白粉虱、蚜虫等。
5.3 生物防治方法 5.3.1 农用抗生素。杀菌抗生素有农抗120、多抗霉素、武夷霉素、春雷霉素、链霉素,可以防治瓜类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茄果类早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病害。杀虫抗生素有阿维菌素和浏阳霉素,可以防治叶螨、小菜蛾、斑潜蝇、跳甲等虫害。 5.3.2 植物源杀虫剂。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草、苦皮藤素、苦参碱,可以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叶螨等虫害。
5.4 化学防治方法 5.4.1正确使用农药。①掌握药剂的用途:在使用一种农药时,必须首先了解这一药剂的性能和防治对象,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②掌握施药适期:害虫和病菌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及抗药力有很大的差异。抓住病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被消灭的薄弱环节及时施药,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③掌握配药技术:要严格掌握药剂的使用倍数,如水过多,影响药效;如水不足,不但浪费农药,还可能引起药害。配制药液的水应该选清水,不要用污水和含碱大的水。④掌握施药技术:一般应选择无风的晴天进行,阴天或将要下雨的时候不宜施药。在田间喷药时,应将喷雾器的气打足,使药液雾化状的均匀喷在植株上,并且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长期单一使用同一农药是引起病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5.4.2合理使用农药。①多种病害混合发生或多种虫害混合发生时,应选用广谱性杀菌剂或广谱性杀虫剂进行防治,这样可以做到用一种农药防治多种病害或虫害,减少农药的种类和次数。②作物生长前期,使用安全间隔期较长的农药,作物生长后期,使用安全间隔期较短的农药,确保蔬菜优质安全。③注意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配合使用,尽量选用仿效好的生物农药控制虫害和病害的发生,仿效好的生物农药,可先用化学农药压低病虫基数,再用生物农药控制病虫不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