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 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生活与哲学》 高考第一轮复习.
第三章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复习.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第三篇 组织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06/04.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8/9/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Harvard ManageMentor®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用计算器开方.
Sssss.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 教学内容:世界本质的追寻 ——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位似.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物质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及其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 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回答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一词的来源 哲学一词最初来自古希腊。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Philosophy=philein+sophia 哲学= 爱 + 智慧

。“ 我固知我愚,但我爱求智,我乃爱智者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研究”有(存在) “本身、实体、第一因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400]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从词源看”哲学“ 中国哲学史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内容丰富,探讨的是天人关系,名实关系,形神关系,知行关系,动静关系 大致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总称玄学

(2)哲学的科学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哲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 第一、对象相同:整个世界 第二、特点相同:根本性、整体性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 第一、产生不同 世界观-------自发产生 哲学-------思想家自觉整理的结果 第二、回答问题的特点不同 世界观------非逻辑性(感性的);有的前后矛盾 哲学------逻辑性强(理性);一般不矛盾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 二者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落实

哲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答时代课题。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深刻影响这个时期的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精神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的主线。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历史形态 凡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派别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奴隶制-----封建制)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16世纪---19世纪40年代 C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及其基本理论形态 凡承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心主义派别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B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看作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形式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贝克莱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列宁的批判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魔鬼,只不过一个是红鬼,一个是绿鬼罢了。”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康德 休谟 荀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彻底的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形而上学的由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物理学之后。中国人在最初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时,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为物理学之后。后来根据中国古代《易传系辞》中的两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哲学译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具有超越现实、极抽象的意义,形而上学又称玄学。黑格尔在批判17、18世纪形而上学时,赋予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含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黑格尔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 。 ——《老子》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 。 ——《老子》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原子 德谟克利特

归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视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原子”概念直接作为世界的本原。 共同的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惯性。 20世纪初,列宁批驳了近代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消失“论,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产生了语言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产生了语言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3)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物质动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 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 状态,即没有发生质变。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 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 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可能性。

2、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 世界:世——时间概念 界——空间概念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空间和时间总是由物质的运动来量度; 时空特性随物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任何物质都有空间和时间,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限,在时间上永恒。空间和时间是客观、普遍、无限的,因而是绝对的。 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相应的运动形式在空间上总有其大小,在时间上总有其“寿命”,其时空特性又总是随质量、密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空间和时间又是特殊的、有限的、相对的。

唯心论的时-空观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康德 陆九渊 时-空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的立场。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的立场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康德的“实践理性”:实践是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动。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康德的“实践理性”:实践是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动。 费希特:实践是人的自我意识创立并认识自己对象的活动。 黑格尔:实践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脱离历史和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的生活活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实践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要素 原始人劳动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收割 实践手段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工具 直接现实性 生产劳动

自觉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社会历史性 牛拉犁 猿 拖拉机

实践的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试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的物质世界观意义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的区分。人类社会是人的对象世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性,它们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 成的,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 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 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 成的,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 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 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 系就变成了动物和自然的关 系。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协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 和谐统一。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 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 键。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一词的含义: 指“论辩”的技巧。这是语言的运用技巧和方法。包括揭露说话的矛盾、论证观点的逻辑和语言方法等。 指一种世界观理论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古代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本性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概念、思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世界的辩证发展的理论。 现代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真正结合,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案例 在生态学世界里,几株瘦骨嶙峋的三角叶杨通常不会令人激动。但是,在 2004年8月一个微风吹拂的下午,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植物学教授William J. Ripple却站在黄石国家公园拉马尔谷中一棵3.7米高的三角叶杨树旁激动不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顶芽的痴痕”,他指着一颗三角叶杨树说,"可以看出, 马鹿今年没有啃吃这棵树,去年也没有。实际上,自1998年以来,这棵树就一直没有被采食过"。 Ripple教授接着说:这片树林只有小树。而拉马尔谷中的其他地方,却几乎成了老树的病房。生长在山谷底部那些壮观的树,年龄则在70到100岁,但举目看不到一棵后继的新树。山坡上,欧洲山杨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年老的山杨树丛随风摇摆,但在树林下层却没有茁壮成长的树苗。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下面这个神奇的故事。 Ripple是希望公园树木更多的人之一。在黄石公园野外考察时,他说道:“我喜欢欧洲山杨,对它们甚是着迷。因为这些树是西部多种生物的热点区域,是多种鸣禽的家园"。1997年,他听说黄石公园的欧洲山杨数量在减少,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就来到这里试图揭开其中的秘密。 Ripple指着距今50多年拉马尔谷同一地点的黑白照片说:"在1900年代早期,幼小的欧洲山杨和柳树还很多,到1930年代,这些树停止了繁殖,再也没有幼树了。" 他继续说:"我灵光一闪。"他以98株欧洲山杨为核心样本进行研究,发现1920年代以后仅有两棵新树生长,大约在那时,最后的狼群被猎杀或驱逐干净。这两棵树正处在马鹿经常犹豫不前,害怕捕食者攻击的地方。Ripple找到了大树和小树,却没有中间过渡年龄的树,因为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没有新树生长。这是"狼效应"的第一个有力证据。

"狼效应"理论认为,狼会使马鹿的数量保持在一定水平,防止它们狼吞虎咽地把所有从地面探出头来的欧洲山杨树和柳树吃光。当公园里的狼被当作威胁而斩尽杀绝时,马鹿数量激增,鹿群消耗着植被,使拉马尔谷变得光秃秃的,因而赶走了许多其他物种。举例来说,山上没有了幼树,河狸就几乎没有食物了,事实上,它们至少自1950年代以后就消失了。没有了河狸筑的坝和因而形成的古塘,肉质植物就难以生存,而这些植物正是灰熊冬眠苏醒时的主要食物。 1995年隆冬时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用卡车、雪橇给黄石国家公园运来14只来自加拿大的北美灰狼。自20世纪早期黄石公园中的狼被猎杀殆尽之后,这是它们第一次以此为家。一年以后,又引进了17 λ加拿大狼。 重新引狼入园后,研究者发现,不仅马鹿种群数量下降,其行为也发生了改变。这种高大优雅的红褐色动物在河谷底的时间减少了,而大多数时间呆在能移看到捕食者狼的地方。 继续沿着溪流潺潺的拉马尔河谷漫步,在距一个狼群巢穴不远处,地上躺着苍白的马鹿头盖骨、肋骨和脊椎骨。四周的柳树比Ripple高得多,有的超过3米。Hipple和他的同事一一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森林学家Robert B. Beschta发现,在黄石公园里,树木已经随着狼数量的增多而增加。 随着拉马尔沿岸植被的恢复,其他变化也接踵而至。就在上游,有一个小型河狸水坝,这是50年来在这条河上第一次记录到的三个河狸水坝之一。拉马尔溪的支流,斯劳溪上有6个河狸水坝。 Ripple和Smith都相信,由于植被的恢复,河狸又有东西吃了。Smith说"它们的粮仓装满了柳条。"其他的变化也将随之而来。拉马尔谷中生长更多的木本植物,会加固堤坝,避免一些侵蚀。Rip­pIe预言,植被的增加将给溪流遮阴降温。这就意味着,更多碎树枝掉入拉马尔河中,会降低水流速,使溪水形成池塘,这就改善了蹲鱼的生存环境,使它们的数量增多,个头增大。

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研究还仅仅局限于植被,但是,似乎狼群对于公园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也有惊人的影响。影响最显著的是土狼。总部位于蒙大拿州博兹曼的非赢利组织一一黄石国家公园生态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Robert Urabtree和他的妻子Jennifer Sheldon,都是犬科生物学家,他们收集了狼重新引入公园之前三年的基本资料。他们发现,为了给更大的狼让出空间,土狼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公园中土狼的数量已经下降了50% ,在狼分布的核心区域甚至下降了90% 。雄性土狼的体形比引进狼以前小了,Crabtree说"可能是因为体形大的个体更有攻击性,向狼挑战而丧生了。"由于土狼的减少,它们的猎物一一一田鼠、老鼠和其他一些啃齿动物的数量增加了,这对红狐和猛禽有利。但是,红狐也捕捉鸣禽,因此,红狐增多则意味着更多鸟类的损失。 狼也使得黄石公园"肉食市场"的大门洞开。灰熊和美洲狮很少攻击成年马鹿,尽管它们也吃小鹿,或以冬天冻死的动物尸体为食。与它们不同,狼却什么时候都会捕食成年马鹿。吃饱之后,它们会溜达到一边去,在酒足饭饱的满足中进入梦乡,或者,它们会被灰熊从猎物旁赶开。狼的存在,意味着在地上可以找到更多现成的肉食,所有食腐动物都以吃动物尸体为生。从灰熊到鹊类等数量的增加,反映公园里新出现的肉食之丰富。在狼猎杀物上曾经记录到135只渡鸦。 "我们在狼猎杀的动物中,看见秃鹰、金雕、土狼、渡鸦、鹊," Smith说,"我不知道在狼出现之前,这些动物做什么"。 思考讨论 1.引狼入园之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狼、马鹿、欧洲山杨、河狸、肉质植物、灰熊、鹊类等关系如何? 3 .引狼入园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变化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康 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格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与住房问题相联系的其它问题

化学 天文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物理学 数 学 横断学科示意图

环境科学 物理学 法学 化学 生物学 地理学 医学 经济学 综合学科示意图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城门----火----水----鱼”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豌豆 豌豆角 豌豆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质联系 一秧几瓜、一荚几豆----非本质联系 豌豆开花

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普遍联系的原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要坚持普遍联系的原理。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它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发展则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在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奈何?”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如果用你的矛 去刺你的盾, 如何? 我的盾没有 利器能 穿过它! !!??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互区别 相互联结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相互联结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前提;一方的发展 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 势。

斗争性的作用 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矛盾的普遍性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 各其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第一矛盾的不同方 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主要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分。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 在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各种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是,二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防止犯形而上学“一点论”错误。

“重点论”就是在区分主、次的前提下,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通常说的,看主流,抓关键,就是这个意思。 防止犯形而上学“均衡论”的错误。

矛盾转化形式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有下列几种情况: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达到双方地位的转化;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被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新的事物。

3、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的关系 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互依存: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或范围。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 变 质 变 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量 变 质 变 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荀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胡长青(原江西省副省长) 成克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王怀忠(原安徽省副省长) 田凤山(原国土资源部部长) 警钟长鸣 郑筱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 )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质变和量变的多样性 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 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也分为两种: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了实现的质变。

4、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是指导实践的准则,坚持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是指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必须同客观事物的度相结合,俗话说“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等,意思都是讲适度原则。

其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一是,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理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二是,当事物经过量变的渐进过程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进,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上新的台阶。

最后,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批判“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又包含否定因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 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转化,因而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消灭; 再次,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坚持辩证否定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不要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例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在对待外国文化上,要采取分析、选择、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眉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等,也都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科学分析的态度。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肯 定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第一,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但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实现的,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第二,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前进性、上升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第四,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始点,前后接续,形成波浪式和螺旋式的发展链条。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循环论只看到周期性的重复性,把一切运动变化都看成是简单地周而复始,否认了事物发展前进性的总趋势;直线论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直线式的前进,否认了发展的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既要满怀信心,克服种种悲观论,又要对各种困难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要把坚定的革命精神和灵活的斗争艺术结合起来,切实认清“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勇往直前,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辩证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1、原因和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  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因果联系往往原因在  前,结果在后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2、必然和偶然 必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一定会发生的、确定不一的一种趋势,具有不可避免性、确定性、规律性与本质性。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对立: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影响作用。 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3、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丰富的、具体的、易变的、表面的、外部的,体现事物的个别特征,可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 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现 象 本 质 外部、表面的 内部的 易逝、多变的 稳定的 个别、具体的 一般、共性的 感官感知的 思维抽象的 生动、丰富的 单纯、枯燥的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4、可能与现实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潜在的东西,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 现实性 潜在 实现 可能性 现实性 潜在 实现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可能性源于现实性,又高于现实性。

5、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 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从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归纳: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 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从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归纳: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演绎: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 2、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思维中分解认识对象,以便加以研究 综合: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

3、具体与抽象 抽象: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 具体:分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是一种生动、丰富但相当笼统的感性认识。 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在思维中的完整的、具体的再现。

案例 思考讨论: 通过此则案例,请你谈谈它体现了什么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5月,侵入法国的法西斯德国的两支坦克军团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不到4天便完成了对著名的马其诺防线的迂回突破。与此同时,英法比联军节节败退。5月23日黄昏,约40万溃败的联军被德国的两支坦克军团围困在法国敦刻尔克附近宽10公里、长50公里的狭小三角地带,联军危在旦夕。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月23日深夜,一纸由希特勒亲自签名的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传到了德国坦克军团将军们的手中,要求部队停止攻击。希特勒的这一纸命令让英法比联军获得了三天的宝贵时间,代号为“发动机”的大撤退行动迅速展开,从英国征集来的850艘大小舰船迅速抢运联军渡过了海峡。5月26日晚,在德国坦克军团的一再请求下,德国统帅部才下令恢复攻击,但一切都为时已晚。3天的时间改变了英法比联军的命运,英法比保存了34万人的精干的军队。 在决定战争命运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为何命令德军“停止攻击”呢?原来,德国人使用的地图误导了希特勒希特勒看到地图上加莱和敦刻尔克周围全是沼泽地和泥潭,害怕德国坦克部队受损严重,影响到对法军的作战,于是下令停止攻击。实际上,地图上所示沼泽和泥潭的地方早已干涸,完全适合坦克部队的作战。可以说,错误的地图挽救了英法比联军,改变了联军覆灭的命运 思考讨论: 通过此则案例,请你谈谈它体现了什么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历史的方法,就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提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逻辑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以理论的形式、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 (1)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反映 (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

5、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

2、规律的特征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它代表着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大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 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首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它们都是作为规律而存在的,它们都在事物的产生、发展中起作用,表现为必然的、稳定的特征。 其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联系,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它们在各自领域里都是按自身的方式其着作用。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首先,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的规律是自然界自身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是在没有人参与下实现的,它是不自觉的力量的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参与下实现的。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参与,所谓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起作用的。

其次,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的表现具有一致性。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自然规律的表现就是一样的。如自由落体的运动。但社会规律的表现却是复杂多样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社会规律起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阶级冲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非阶级的冲突。

认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意义 一是坚持二者都具有客观规律性,在实践中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它们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是要把握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不能否认规律的存在,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存在,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能以一个去否定或代替另一个。

案例 1998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镭一百周年。在这个时刻,缅怀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继承和弘扬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感到尊严,那就是科学的尊严,那就是科学工作者的尊严。 居里夫人本名玛丽,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教养,使玛丽自幼形成对祖国、对科学的真诚热爱和热烈追求。尽管家境贫寒,她仍然依靠自己的努力,历尽艰难,赴法国求学。这个对科学充满钟情的波兰女性与法国青年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并结为夫妻。从此,他们并肩走上献身科学的道路。1898年7月和12月,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轰动整个科学界。1903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居里夫妇。正当居里夫妇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之时,居里不幸因车祸逝世。居里夫人强忍悲痛,勇敢地挑起原来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生活重担,经过四年努力,居里夫人提炼出纯氯化镭并测定出镭的原子量,她还测定出氡及其他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放射性元素的系统关系,出版了长达千页的专著《论放射性》。 由于这些杰出的贡献,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迄今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第一位获得两个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居里夫人的科学生涯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创新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家最宝贵的素质。居里夫人独具慧眼,大胆地决定将铀射线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由此进入当时的科学前沿。此时的居里夫人仅仅29岁。居里夫人发现铀化合物的放射性程度只与铀的含量成正比,同铀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结构元关,而另一种重金属元素钍及其化合物与铀一样具有放射性。她还发现沥青铀矿和辉铜矿的放射强度比铀和牡的放射强度更大,居里夫人大胆地推测其中肯定含有尚不为人知的放射性元素。这一推测太重要了,它启动了一个人类的灵感,带给我们至今享用不尽的恩惠。

一百多年前,一位异国女性,居里夫人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遇到的障碍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居里夫妇向社会宣布发现放射性比铀强200多万倍的镭之后,一些保守的科学"权威"不以为然,他们断言"没有原子量就没有锚,"要求居里夫妇"拿出纯锚来!"可是要从沥青铀矿中提炼纯镭并测定其原 子量,不但需要大量的沥青铀矿,还需要精密的实验仪器和足够的资金、设备,贫困的居里夫妇又不可能从政府和社会团体得到充分的资助。这对青年夫妇只能在他们任教的学校找到一间十分简陋的木棚作为实验室,将家中一切能够典当的东西统统送进当铺以筹措研究经费。他们以坚韧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忘我地工作,用最普通的铁锅一锅又一锅地从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的矿渣中提炼纯镭。经过整整四年的时间,终于从几吨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锚盐(氯化锚) ,并初步测定出锚的原子量为225。艰巨的劳动使居里夫人的体重下降10公斤。居里不幸逝世之后,居里夫人没有退缩,她谢绝法国教育部以居里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抚恤金的友好建议,却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丈夫留下的职务,同时奉养丈夫高龄的父亲,抚育两个幼小的女儿。每天早晨,她先是安排好家务,然后匆匆赶火车上班,为节省乘车费用,她总是乘坐设备简陋的二等车厢。晚上,她在极度的疲劳中返回家中照料老小。等到老小安睡,她又开始阅读、研究和写作,往往坚持到翌晨两三点钟。如果说居里夫人的才智是第一流的,那么她的顽强和毅力则是超一流的。居里夫人的成就就是用这种舍弃一切个人物质享受的代价换取的。 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具有一颗献身人类的博大的爱心。由于镭的惊人特性和它在医学上的广泛用途,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许多人劝居里夫妇申请专利,一旦申请,居里夫妇立即成为百万富翁。居里夫人却毫不动心,她说"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随之她向全世界公布了锚的提取分离技术,她的做法显示出科学家的无私境界。居里夫人将她得到的各种各样的奖金几乎全部用于资助穷人,帮助其他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改善科研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届50 的居里夫人奔波于国内外,指导战地医疗人员应用X射线诊疗救治伤员,挽救了大量垂危的生命。

1.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锚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赞扬,居里夫人虚怀若谷,她对那些崇拜者们一再表示"在科学上,重要的是发现的事物,而不是研究者本身。"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居里夫人的血液受到严重损害,致患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 7月4日辞世。她的逝世引起全世界科学界巨大的悲痛。爱因斯坦以敬佩的口吻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 "她性格坚强,思想纯正,严于律己,处事客观和廉洁一一所有这些品质很少在→个人身上兼而有之。" 思考讨论 1.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锚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为什么爱因斯坦以敬佩的口吻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 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 3.分析居里夫人的优秀品格有哪些?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毛泽东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任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的辩证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条件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是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