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西方哲学演义 (下) 江怡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Advertisements

鑫盛石油 1 研究中心 原油市场概述及价格影响基本 面. 鑫盛石油 2 主要的原油市场 1 、纽约商品交易所( NYMEX ) WTI : 以美国西得克萨斯出产的 “ 中间基原油( West Texas Interm ediate )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整理: Henry 音樂 : 世界遺產名錄 ( 陳悅 ) 據統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有 850 多處。 這些世界各地的自然文化遺產因其獨特性而各具風情,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親自一探究竟。 有一位旅日的華人攝影家周劍生為了讓大多數人 能認識和了解世界遺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集 合 执教: 韩青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 数学广角 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 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 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 院,为什么? 妈妈 女儿.
聖多明我‧沙維豪 青少年主保
一, 简单的经历 二,从这些年所学到和领会到的 三, 结论:我们敬拜的神是什么样的神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第十三章.
肌肉、骨骼、關節 傷害急救 組員: 499i0014 高藝庭 499i0017 徐育敏 499i0022 林佳瑩 499i0048 詹謹禎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 M C A I 机械原理CAI 多媒体课件 张明勤 陈正文 由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
阅读书目 序 金泽良雄:《当代经济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立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
3/5/2017 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
临床护理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吴蓓雯.
OECD與OPEC 指導老師:鍾美芳 班級:四國三B 組員: 4950P032 莊佩雲 4950P036 陳湘婷 4950P039 戴曼君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天主教 與 基督教 之異同.
中國加入WTO幹部培訓讀本 第一章至第四章 報告人:邱垂正、姚聖泰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一節 帝國主義的入侵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执教者:孙 钢.
消費與文化 一、從空中看地球 二、從全球11處瀕臨消失的美景談起 三、物質循環 四、社會環境 五、消費社會 六、消費文化 七、社會發展.
風暴中前行 面對金融風暴 李宗悌講 九八年三月十八日.
经 济 学 基 础.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材的地位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3课 △课标要求:
課程:諮商概論 指導老師:李秀玉老師 閱讀書籍:傷癒—低估自我的醫治(一) (P.60~69)
图书馆大厨 顾犇 上集.
兩岸關係專題 分析兩岸關係的理論途徑.
廣告手法 在香港有很多誤導消費者的廣告嗎.
17. 關 稅 甲、基本觀念 壹、關稅法之關稅意義 關稅係指對國外進口貨物所課徵之進口稅。 貳、關稅相關之概念 一、內地稅與關稅(國境稅)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国际贸易特色专业
指導老師:李建緯 學生:劉庭倩 蔡旻儒    黃靖芳    歐政旻    張詠翔 美學概論—期末報告 人文藝術 街頭藝人.
第一节 统计指数概述 Price 一、统计指数的历史与应用 指数起源于人们对价格动态的关注。 今天的面包价格 个体价格指数 昨天的面包价格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心理健康 第四章 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知识点八 实践是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 制作人:陈峻殊 德育教研组.
北京市汽车消费市场与媒介 研究分析报告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
数学广角(一) 重叠问题(集合).
視覺藝術的媒材與技巧 蘇虹融 湯詩婷 指導老師:李建緯老師.
大家好.
大卫.休谟(Ddvid Hume) (1711~1776) 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 论哲学家、怀疑论者, 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 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等。 经验主义 温和的怀疑论 功利主义.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史的课程知识: 政策与市场的无间道 标准要求(教学要点) 概念与结论、经典试题 教学案例 束鹏芳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1-1 美學的由來 1-2 十九世紀以前西方探討美的本質與發展的五大思想學說 1-3 美學研究的對象與範圍 1-4 美學、美感與美育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大綱 第一部 從麥芽作坊到英國貴族 第二部 關於人口論 第三部 劍橋第一位經濟學家 第四部 人口理論與經濟學理論 邏輯一致性 第五部 小 結.
降世為人的神 從人的眼光看, 神應彰顯公義慈愛。 從神的眼光看, 人要被拯救和引導。 兩者的交會點, 神定意要降世為人。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道德推理 課程網頁: 第三週 傳統文化與道德思考: 承襲的文化與社會倫理促進還是阻礙了道德思考能力的發展?
第三章 宪法.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资料卡片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2001年11月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能源大騙局》 與美國能源政策 Arthur.
五、消費者的選擇 效用與價值 邊際效用與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邊際效用分析法.
得勝的道路 約書亞記 11 張玉明牧師 9/1/2013 大公園靈糧堂.
第五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道德思考與應用 課程網頁: 第十一週::羅爾斯的正義理論 正義的社會為什麼應該照顧弱勢族群?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大航海時代與17世紀臺灣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獨占及反獨占政策.
約翰三書 3 John.
西方经济学 主讲人:鲍赣峰 Tel: (手机) (住宅) QQ: (新思维)2010.
聯課活動選組 三年級.
罗尔斯的正义论.
On Reason and the Emotions: The Fact/Value Distinction
WTO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之三
每周物流资讯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第九十六期.
經濟學100 第六章 市場結構.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音樂 : 世界遺產名錄 (陳悅) 整理:Henry.
經文 : 約 21:1-19 前言 1. 細心觀察與適時的指引 2. 僕人服事的榜樣 3. 生命進深的挑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

学习内容及目标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了解)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及具体政策措施(掌握) 第三节: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掌握)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原则和方针,是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对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主体 (1)美国的立法部门---国会。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的规定,美国国会具有制定和征收关税以及管理和外国进行商务活动的权利。 国会影响贸易政策有如下五种途径 : ①通过贸易法案或否决行政部门的立法建议。 ②授权参加国际贸易谈判与批准国际条约。 ③同意预算和拨款方案。 ④确认高级贸易决策者的人选 。 ⑤对现行政策和计划进行回顾和评估 。

(2)以总统为中心的的行政部门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总统有权代表国家同任何外国政府进行谈判并签订国际协议作为行政协定。 美国行政部门有三类组织机构参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包括总统行政办公室、平行的部、署等部门和机构以及跨机构协调组织。 在第一类组织机构中,五个组织较大程度地介入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它们包括美国贸易代表署、内阁水平的经济政策协调组织、国家安全委员会、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3)美国的各种利益集团 在美国,所有的利益集团有其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由专业人员组成、是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组织。现今,在美国有超过20000家行业的、职业的和非盈利的组织!他们以说服有关官员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观点和利益的行动为目标、这些行业协会在美国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是一个非正式的但十分重要的成员。 “PNTR案”

我国的贸易政策主体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构为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有权制定《宪法》和法律。国务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其他有关部门(统称“各部门”)可在其各自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并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发布部门规章 。

商务部主要职责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 拟订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起草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规章;研究提出中国经济贸易法规之间及其与国际多边、双边经贸条约、协定之间的衔接意见。

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依据 (1)经济发展战略 一般而论,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制定较开放和自由的外贸政策,因为外向型经济强调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开放性的对外贸易政策有利于本国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合作。相反,采取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则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竞争和合作缺乏紧迫感,它们还往往倾向于采取较为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

(2)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产品国际竞争力强,该国政府就会倾向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便在国际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产品没有竞争力,就会倾向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遭受更大损失。

(3)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一国的贸易政策会对本国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自由贸易政策强调不干预对外贸易活动,依据市场规律自由竞争,这有利于国内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不利于进口竞争集团。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国内竞争性企业,但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一般说来,那些同进口商品发生竞争关系的行业及其外围组织,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力量,而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集团则是自由贸易的推崇者。

(4)政府决策者的经济理论与贸易思想 各国政府制定贸易政策必定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虽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是由国家立法机构来进行的,但是政府机构尤其是政府主要决策者所提倡的贸易理论和思想往往会渗透到政策中。如美国国会通常授予美国总统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某些对外贸易法令、进行对外贸易谈判、签订贸易协定、增减关税和确定进口商品数量限额等权力。

(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若两国有着良好的政治互动,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强,往往愿意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而对那些政治上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则倾向于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凭借国家政权力量,采取发布命令、指示、规定、条例等形式,直接引导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一般具有强制性、直接性、纵向性特点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运用的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外贸经营权管理、进出口配额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海关管理、进出口外汇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管理等。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机制,按照经济利益原则作用于经济活动,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手段。 对外贸易中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和约束企业对外经济贸易行为。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特有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例如维护对外贸易保护法就包括反倾销立法、反补贴立法、保障措施立法;双边条约;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的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活动不加干预和限制,对商品出口也不给予特权和优惠,使货物、技术、服务自由进出口,任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地竞争与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往往倾向于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因此又被称为“强者政治”。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利用各种措施对商品进出口活动进行干预甚至管制,限制商品进入,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同时,采用各种优惠和补贴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

(3)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及具体政策措施 强制性的 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及具体政策措施 强制性的 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 产业革命后 (英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5~17世纪)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 美国、德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 管理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自由化 (90年代) (80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自由发展 (50-70年代) 滞胀出现后 (70年代)

1、重商主义 —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15-17世纪) 1、重商主义 —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15-17世纪) (1)货币政策 早期重商主义国家通过行政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严禁金银外流。 (2)“奖出限入”政策 在限制进口方面:为严格限制进口,除若干原材料外,对所有输入的货物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 在奖励出口方面:减免关税或给予补贴, 发放奖金

《航海法》 1651年,英国通过了重要的《航海法案》,其后经多次补充修订,并和其它一系列的控制海上商品运输和鼓励出口贸易的法令合在一起称为《航海条例》。按照1660年修订的《航海条例》规定:从亚、非、美洲运输货物到英国,只能使用英国船只;由欧洲运到英国列在名单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舶,在名单之外的货物才可以使用货物生产国的船舶或英国船舶,而且必须是由直接生产国运出。对由外国船舶运进英国的货物使用较高的进口关税。 因此,从1651年到1786年英国的关税是禁止性关税。《航海条例》实行了两个世纪,至1849年废止.

法国是重商主义后期的典型国家,在l7世纪国王路易十四时期,执行了与英国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政策。 1659年法国也和英国一样开始禁止外国商船装运进口货物。但因当时法国自己的航运力量不足,因此允许外国船舶参加运输,但必须交纳吨税(这可能是欧洲最早开始征收的船舶吨税)。 为限制进口,同样实行很高的禁止性关税,坚决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1667年的税则几乎对所有货物都要征税。目的是排斥从英国和荷兰进口的工业品。如:他把英国和荷兰呢绒的进口税率提高了1倍。

《谷物法》 1660——1689年,英国通过若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产生了《谷物法》。它是英国粮食进出口管制条例的总称,用提高粮食进口税的办法抵制外来竞争。例如,在《1670年的谷物法》中规定,当英国每夸脱小麦价格低于53先令4便士时,征税16先令;每夸脱价格在53先令4便士至80先令时,征税8先令。即国内小麦价格低时对进口小麦征高税,国内小麦价格高时进口税相应降低。这样使英国国内小麦市场每夸脱价格经常保持在60到70先令以上,不因廉价的小麦进口而降低国内市场价格。《谷物法》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

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 (3)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 特权公司--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全称是“对东印度群岛贸易的英国商人联合公司”,这家公司有垄断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权,其他英国商人不得在这一地区从事贸易活动。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等. (4)鼓励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在法国:1673年发布命令,在全法国工业企业中推行行会制度,行会规章由政府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以行会制度监督工业,加速发展。国家还发放大量补助金给从事工场手工业的厂主,同时还允许给厂主提供长期贷款。

2、英国自由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 (1)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法》 1815年在土地贵族把持的国会的推动下,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只有当国内市场上的粮价达到80先令一夸脱时,才准许外国粮食进口。 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 要求自由贸易 小麦价格上涨 谷物法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 他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

废除《航海法》 1824年起,英国与其他国家订立了一系列贸易条约,规定除了英国沿海航运和对外殖民地贸易的航运仍然禁止外国船商经营外,其他所有的英国进口货物运输都对外国商船开放。 1830年,英国准许外国船商在互惠的条件下进行对英国殖民地的运输。 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和殖民地全部向其他国家开放。至此,航海法效力终止。

(2)改革关税制度 在重商主义时期,英国有关关税的法令多达千件以上。政府从1825年开始简化税法,实行新的税率制度。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1841年进口关税相当于进口价值的35%,1881年下降到6%。与此同时,减少进口纳税的商品项目,从1842年的1052种纳税商品项目减少到1882年的20种。

(3)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 垄断制-----特惠制----自由贸易 (4)取消外贸经营特权 1831年和1834年,英国先后废止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将贸易经营权范围扩大到一般涉外公司,将殖民地贸易纳入自由贸易体系中。 (5)与外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 1860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科伯登”条约。

科伯登条约 又称“英法条约”,这项条约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降低酒税,并承诺不禁止煤炭出口;法国则承诺取消一切禁止性关税和禁止性措施,降低英国工业品的关税,在1864年10月1日以前降为从价税率30%,以后不超过 25%。条约还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条款。条约有效期为10 年。 1862年英国与比利时,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奥地利和瑞士,1865年与德意志关税同盟等陆续签订了8个类似条约。法国也开始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条约。

4、保护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 (1)美国保护贸易政策 ①美国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背景 美国独立之前一直受到英国殖民统治,作为英国原材料供应市场和英国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战后,美英之间贸易恢复,美国落后的工场手工业根本无法和英国机器大工业抗衡。关于美国未来发展方向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主张独立发展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南方的种植园主张坚持从前的发展模式,出口农林产品,换取工业品。

②美国保护贸易政策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金融家。他是一个苏格兰富豪的私生子,1772年来到新大陆,1773-1774年在纽约国王大学(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就学,1775年,参加独立战争,战后推动制宪会议召开,1789年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在第三任总统的选举中,他支持了长期来的政敌杰弗逊而激怒了副总统艾伦.伯尔,1804年7月11日、两人相约在新泽西州东北部丘陵决斗,决斗中伤重死亡。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1755–1804) 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关税保护思想。

③汉密尔顿保护贸易主要观点: Ⅰ、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 Ⅱ、制造业能够消耗大量的农产原料以及生活必需品,保证农产品销路,稳定农产品价格; Ⅲ、制造业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扩大就业。 Ⅳ、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④汉密尔顿所主张的保护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Ⅰ、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Ⅱ、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 Ⅲ、对重要原料出口限制,对国内必需的原料进口免税; Ⅳ、对必需品工业给予补贴,对各类工业给予奖励; Ⅴ、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成品的质量;

4、保护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期) (2)德国保护贸易政策 ①德国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背景 ②德国保护贸易政策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③德国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 ---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 ③德国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依据 ---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以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国家干预论为依据,抨击古典自由贸易学说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以保护关税为核心,以阶段保护为特点的为落后国家提供保护贸易政策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观点与内容 观点①“古典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经过如下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应该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同时,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该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适用于当时的英国,而德国应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的强大冲击。

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李斯特尖锐地指出: “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组成一个以英国为首的国家体系,到那时欧洲大陆国家的地位将一落千丈,人民将成为不重要的、没有收益的民族。在这种形势下,法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将遭到同样命运。最上等的酒得供应英国世界,只有最下等的劣酒才能留给自己。法国最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业那类营生。德国到那时看来对英国世界没有什么别的可以贡献,只有一些儿童玩具、木制的钟、哲学书籍等类,或者还可以有一支补充队伍,他们为了替英国人服务,扩大英国的工商业优势,传播英国的文学语言,牺牲自己,长途跋涉到亚洲或非洲沙漠地带,就在那里沦落一生。”

观点②“古典自由贸易学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理论:一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固然重要,但它有耗尽的时候,所以产生财富的生产力才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德国,与其实行自由贸易获得财富,还不如通过保护本国工业,获得产生财富的生产力。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

观点③反对自由放任原则,主张国家干预。 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力量。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是当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

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核心内容 ①农业不需要保护 ②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必须的、新兴的、弱小的面临国外强有力竞争的产业。 ▲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经过相当强保护,能够自立的产业。 ③保护的手段是关税措施,但应渐进提高。 ④保护期限 贸易保护不应成为保护落后和低效率的工具,保护时间<=30年

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简评 ①意义: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自由贸易学派和保护贸易学派的完全形成;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19世纪,在美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20世纪,在日本和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 ②进步性:强调了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③缺陷:首先,很难准确界定幼稚产业.其次,通过限制进口的手段可能会导致社会代价,即推迟接受和普及先进技术和知识所造成的损失 。

4、超保护贸易政策 (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含义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达到垄断国内市场、抢夺世界市场,带有侵略性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背景 背景:超保护贸易政策产生于19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受到垄断企业控制,市场饱和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当时世界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时期,世界需求不足,竞争激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纷纷采取保护贸易措施。

美国托拉斯 到20世纪初,美国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为一两个或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形成了各部门的所谓“大王”。如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等。 当时,各大托拉斯控制各部门生产的情况是:占石油的95%,占钢铁的66%,占化学工业的81%,占金属工业的77%,占铝业的85%,占制糖业和烟草业的80%。托拉斯已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力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背景:超保护贸易政策盛行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别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 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3)美国和英国超保护贸易政策实施 美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1865年平均关税高达48%,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进入了保护主义的高潮。1890年的《麦金利关税法》提高了多种工业品的关税。平均税率为49%。特别将马口铁的关税从30%以内大幅提升到70%以上。并居世界各国之首。 此后的《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丁格利关税法》和《安德伍德关税法》。平均进口关税约在40%左右,1894年和1899年平均关税率分别高达50.3%和52.4%。

美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美国胡佛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工业不受大量进口商品冲击于1930年通过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千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美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从1932年进口情况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高达53.2%。这一法案使美对外贸易量骤减,各国纷纷筑起高关税壁垒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1930年,加拿大率先把16种产品上征收新关税,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法国和英国亦表示抗议。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从欧洲进口的商品总额从1929年高位的13.34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3.90亿美元,同时美国出口至欧洲的商品总额则从1929年的23.41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7.84亿美元。总之,1929-1934年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了大约66%。

英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予英国沉重的打击,海上霸权优势丧失,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国内经济混乱不堪,整个二十年代英国停滞不前。 1915年,英国颁布《麦克纳关税法》,对钟表、汽车等奢侈品征收关税,从而使得外汇最大程度用在军需品上。1921年实施《工业保护法》规定,外国商品以低于成本在英国倾销,英国可以征收99/3%的关税。

英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英国进出口总值下降了45.7%。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欧美各国为了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销售,展开了激烈的倾销战、货币战和关税战。英国则以贸易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贸易政策。 1931年,英国颁布了《工业品非常输入法》和《农产品法》,规定扩大对进口商品的征税品种,并提高税率。从1932年起,英国又决定对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5%-33.3%的从价税。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英帝国的市场,抵制别国的商品倾销,以及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1932年7月21日-8月20日,英国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了英帝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分别与各殖民地缔结了12个协定,总称为《帝国特惠协定》。宣布在英帝国各成员之间实行“帝国特惠制”。

主要内容有:英国对来自殖民地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优待;英国限制从帝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以保证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相应享受优惠待遇;对来自英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帝国特惠制从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保住了帝国市场,抵挡住美、德的压力。1938年,英国出口到帝国内的货物占出口总额40%,进口则占进口总额的一半。 

(3)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超保护贸易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1902年他以数学和古典文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专攻数学,到大学四年级,他跟从马歇尔学习经济学。1908年,由马歇尔介绍,到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1911年起长期担任皇家经济学会经济学杂志的主编。1919年,他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4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1946年3月他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第一次会议,与美国财政部长发生尖锐的意见冲突,并对会议的决议感到失望。回国不久,即猝死于心脏病突发。 凯恩斯一生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主要的经济著作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年),《凡尔赛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等,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是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又称《通论》)。

1、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已经过时:①经济危机之后,大量失业,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不复存在;②自由贸易理论虽然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说明了逆差、顺差最终均衡的过程,但忽视了在调节过程中贸易顺差和逆差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逆差会使黄金外流,物价下跌,国内经济活动收缩,经济危机加深,加重失业;顺差则为本国带来黄金,引起物价上涨和利息率降低,从而刺激投资增长,扩大就业。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

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 导致本国黄金外流, 货币流通量减少, 物价下跌, 出口成本降低, 出口竞争力增强, 出口增加, 国际收支改善。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 为证明增加新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好处,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新增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

投资乘数原理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即增加投资所引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的若干倍。 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示投资的增加,则: △Y =K·△I (1)

现假定新增加的投资△I为100美元,它用于购买投资品便成了投资品生产者(雇主和工人)增加的收入;如果投资品生产者只消费新增收入的90%,于是向他们出售商品的人们便得到90美元的收入;如果这些人又消费其收入的90%,即81美元,这又成为向他们出售商品的人们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收入也随之增加。收入增加的总和为:△Y=△I+△I*0.9+△I*0.9*0.9+…… =△I(1+0.9+0.92+…… ) =△I*

c为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成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为乘数,若用K表示,即得出 △Y=K·△I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c为0.5,则乘数K= 即投资增加100美元,可使国民收入增加200美元; 若边际消费倾向c为0.9,乘数K= 则投资增加100美元,可使国民收入增加1000美元。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在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的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 这是因为,当商品和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反之,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

△Y:国民收入增量 △X:出口增量 △M:进口增量 △I:投资增量 c:边际消费倾向 则投资和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作用可表示为: △Y=[△I+(△X-△M)]·(1+c+c2+c3+…) 即:△Y=[△I+(△X-△M)] ·

为乘数,若用K表示的,则 : △Y=[△I+(△X-△M)] ·K 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两者成正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对外贸易对国内收入的倍数效应越大。

当贸易为顺差时,对外贸易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国民收入,且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结论 当贸易为顺差时,对外贸易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国民收入,且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一国越是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就越大,因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失业问题的作用也越大。 由此,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也为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4)超保护贸易理论的评价 凯恩斯把经济学从微观扩展到宏观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日本“贸易立国”政策的成功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为主导带动经济起飞的成功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和消极作用。由于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的特定环境中,它只注重有效需求而忽视解决供给方面的重要性。

5、贸易自由化(20世纪50-70年代)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

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 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

二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率

贸易自由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 (1)大幅度削减关税 ①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签字国间互相减让关税,各缔约国的平均进口最惠国税率巳从50%左右下降到5%左右。

②欧共体实行关税同盟: 欧共体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减让关税,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③1975年洛美协定的签订: 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于1975年签订洛美协定, 欧共体对来自以上三个地区的全部工业品和96%的农产品进口给予免税待遇. 欧共体还与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阿拉伯国家,东盟等缔结了优惠贸易协定. ④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普惠制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遍的,非歧视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普惠制共有32个给惠国,实施18个普惠制方案,给予17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关税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 (2)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关税等,推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

6、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到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了“滞涨时期”。所谓“滞涨”,经济表现出“两高一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凯恩斯主义失灵。 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 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2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 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

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爆发,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补给,使以军能抵挡住埃及和叙利亚军队,愤怒的阿拉伯世界于1973年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经济的“滞涨”表现

“滞涨危机”时期国际贸易 1973—1979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比1950—1973年的7.2%减少了2.7个百分点。 1973—1985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9%。 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完全停滞,1982年甚至还下降了3%。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 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包括的形式有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关税配额、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生产补贴、出口信贷补贴、反倾销程序、反补贴行动、健康和安全规则、环境控制、海关评价程序、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等形式。

①贸易保护措施从关税转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①贸易保护措施从关税转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通过立法使非关税措施法制化,如确认“反倾销”与“反补贴”的法律地位;形成出口补贴、出口信贷等体系化制度;绕过GATT基本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自愿出口限制)。非关税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种增加到80年代中期的1000多种。

②贸易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从传统货物与农产品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如钢铁、纺织、电视、汽车等)。加强了劳务上的保护主义,如签证申请、投资条例、限制收入汇回等。 ★1977年,欧洲共同体对钢铁进口实行限制; ★197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采取“启动价格”; ★1977年至1979年,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限制彩电进口。

据统计,1974—1980年管理贸易占进口贸易的比重,欧共体从36%上升到45%,日本从56%上升到59%,美国从36%上升到46%。 ③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据统计,1974—1980年管理贸易占进口贸易的比重,欧共体从36%上升到45%,日本从56%上升到59%,美国从36%上升到46%。 ④贸易保护歧视性增强 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贸易保护,如欧盟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 如美国与日本在1977年谈判“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由政府首脑出面,要求日本减少彩电、收音机、电炉等的出口,并规定日本1980年对美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9年减少40%。

7、战略性贸易政策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按照其扶持的对象和采用的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分为战略性进口关税和战略性出口补贴。

案例:美欧在商用航空器领域的战略性博弈 70年代中期,商用航空器工业已经相当成熟和高度集中,全世界只有4家重要的商用飞机制造商:美国的波音、麦道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后来退出商用航空器市场),以及欧洲的"空中客车"。大型商用飞机的生产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制定全球战略和大批出口订单,而沉没成本又极为高昂,市场上实际上只能容纳两家大型商用飞机制造公司竞争,因此,大型商用航空器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不完全竞争。

70年代,美国航空业一直无条件地支持自由贸易。波音公司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它反对进口限制,或者“任何对自由贸易的束缚”。波音关注空中客车的竞争,但它并不寻求贸易救济,而仅仅维持其要求研发援助、税收信托、进出口银行更大力度的出口信贷等传统政策。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大变化: 首先,在80年代,推出一架新型的大型民用飞机需要耗资50亿美元,这比麦道公司的总值还要多。最少需要售出400架飞机才能收回成本。 其次,飞机制造的经济学发生了变化,市场上需要宽体支线飞机。由于所有公司都争相生产同型飞机,使竞争结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所有公司都相互侵入了对方的领地。在这个阶段,特别是空中客车变成了一个入侵者,从而引起美国与欧共体之间长期的贸易摩擦。

空中客车由法国和西德政府在1970年建立,后来发展成为欧洲九国合伙经营。九国政府大量补贴“空中客车”的研发经费,提供出口信贷,并在制造过程的其他方面提供帮助。 这些战略性政策帮助空中客车在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巨大成功。受政府补贴的"空中客车"制造商将它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从70年代初的3%提高到1979年的30%,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商用航空业就从无条件的自由贸易立场转向战略性贸易政策。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公司就对"空中客车"报怨有加,矛头所向自然是欧洲的出口补贴政策。波音呼吁停止"掠夺性的出口信贷战争"。80年代,波音指责欧共体国家为了"空中客车"利益而实行政治干预,不惜代价低价销售等。例如,承诺为伊朗建造核电站以换取伊朗订单,或向顾客施加政治压力以迫使其购买"空中客车"飞机。

1987年,美国和欧洲在关贸总协定会议上举行谈判,波音公司官员声称,只有欧洲消除所有补贴,停止在飞机销售中使用政治压力,迫使“空中客车”建立能够收回成本的价格,会谈才会取得成功。 谈判失败后,波音公司威胁要提起“301”申请以及向“空中客车”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1987年,里根总统动用美国贸易法"301条款"阻止欧洲飞机出口。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981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布兰德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斯宾赛发表了题为《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和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出口补贴、生产补贴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有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

(一)利润转移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指的是在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而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关税的利润转移、出口补贴的利润转移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为手段的利润转移。

①关税的利润转移 在这个模型中,国外寡头垄断企业与进口国政府实际上是在“博弈”。只要关税被外国厂商部分地吸收,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低于关税的幅度,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就会被征收到的关税所抵消而有余。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外国公司将关税全部吸收掉,则本国既可以拿走经济租金,又不会造成额外的扭曲。如果开始时国内存在寡头厂商,那么对外国寡头厂商征收小额关税从而改善本国福利的可能性则更大,因为此时不仅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可以被关税收入抵补有余,而且还将获得生产者剩余的增加。

②出口补贴的利润转移 布兰德和斯宾赛1985年建立了古诺双头垄断模型,认为政府通过对国内厂商提供出口补贴。可使其降低边际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和利润,同时减少国外厂商的销售份额和利润,由此带来的本国厂商的利润增加可以超过政府的补贴支出,从而使本国的国民净福利上升。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示例----空客与波音 在宽体喷气式客机的国际市场上,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进行双寡头竞争,这两家公司都需要决定是否开发一种新型飞机。由于宽体喷气式客机制造需要高进入成本和规模经济, 而市场仅能容纳一家公司,谁率先进入并制造新飞机,谁就能独占垄断利润 1 0 0 单位;如果两家公司同时进入、竞相生产的话,则不但不能赢利,反而两败俱伤,各遭致 5 单位亏损。

波音空客的竞争状态收益 生 产 空客公司 不 生 产 波音公司 -5 100

欧盟每年向空中客车公司提供10单位的补贴: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后波音空客的收益 生 产 5 -5 100 110 不 生 产 空中客车公司 波音公司 -5 5 100 110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后波音空客的收益

波音公司知道这一点。如果波音公司继续坚持参与制造新飞机的竞争,必遭致 5 单位亏损,而空中客车公司仍能稳获 5 单位利润。由于确定享有补贴的空中客车肯定会生产这种飞机,波音别无选择,不得不放弃市场,退出竞争。这样一来,空中客车便依靠政府补贴挤掉了波音,现在它可以独占 100 单位的垄断利润。国家也实现了国民收入和福利的最大化.

③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为手段的利润转移。 1984年,克鲁格曼提出一个“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模型。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关税或配额)全部或局部封闭本国市场,赋予本国厂商在特定市场上的特权地位,形成超过外国竞争厂商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通过产量增加——边际成本下降——产量增加相互强化作用机制夺取本国和国外的市场份额,并且把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

(二)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在某些企业或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外部经济的存在,私人厂商不完全占有其研究与开发成果的收益,造成这些行业的私人投资不足、实际产出低于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平,因而需要国家贸易政策的扶持。如果政府能够采取保护或补贴的政策,就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反之,如果外国政府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可能使本国丧失或减少这些有益的技术外溢,因此本国必须采取对应的反击行动。

8、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1)各发达国家加强了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向合法化和制度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已由过去单行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外贸法为中心,与其他方面国内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

(2)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调日益加强,并与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相交织。由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所构建的国际多边贸易协调体制的影响力已受到一定削弱,各国更多地借助双边贸易谈判,实行“公平贸易”政策。

(3)跨国公司逐渐成为管理贸易的主体 目前,全球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与投资活动都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的,它们垄断了全球货物贸易额的90%左右。因此,各国都通过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来贯彻其对外投资贸易的战略和政策,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争夺国际市场和获取管理贸易利益的主要力量。

第三节 其他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 1、 改善国际收支论 贸易的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有很大影响,顺差时给国家带来外汇净收入,外汇储备增加;逆差则是外汇净支出,外汇储备减少。国际收支论认为实行贸易保护可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以改善国际收支作为贸易保护的依据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2、 改善贸易条件论 改善贸易条件论认为关税等贸易保护手段在限制进口减少需求的同时会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于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的比率,在出口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可以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使整个国家获利。

3、 保护公平贸易论 保护公平贸易论认为一旦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采用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本国的利益将受损失。保护公平贸易论是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来进行贸易保护的。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包括外国的出口补贴、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操控汇率、不对等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等,都会破坏公平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4、 国家安全论 国家安全论以国家安全为依据,主张限制进口,以保持经济的独立自主。国家安全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增强本国对外国的经济依赖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安全,一旦战争爆发或国家之间关系紧张,贸易停止,供应中断,过于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会出现危机。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必须以自己生产为主,不能依靠进口。在这些行业面临国家市场竞争时,政府应加以保护。

5、 民族自尊论 民族自尊论认为进口商品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国内产品无差别的消费品,进口商品的品种、质量常常反映了别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进口的商品上都带有“某某国制造”的标签,以示与进口国商品的区别。在消费者“崇洋赞洋”的时候,政府往往会觉得有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政府一方面从政治上把使用国货作为爱国主义来宣传,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减少外来冲击,发展本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