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Ⅰ
导言 卡尔·马克思介绍 《资本论》总介绍 《资本论》第一卷介绍 一、对象和中心 一、《资本论》的产生和传播 二、《资本论》的伟大意义 三、《资本论》对象、体系和方法 四、怎样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介绍 一、对象和中心 二、结构 三、方法 四、地位和意义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城市特里尔——当时属于普鲁士的莱茵省,1835年10月 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律,但他的主要兴趣却是研究哲学和历史。 当时,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普鲁士占有统治地位,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 格尔派”小组,黑格尔哲学对他影响很大。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时,写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 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从这篇论文中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 对他的影响,“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者。”(恩格斯)1841年, 青年黑格尔派的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唯物主义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完全占了上 风。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1842年4月起,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马克思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担任 《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如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 的讨论等,这些现实斗争促使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他的政 治经济学研究,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 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这是其最主要的 著作。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资本论》总介绍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马克思用毕生精 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 全书共4卷,4690多页,300多万字。其中,前三卷是 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
一、《资本论》的产生和传播 《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时代的产物,是经验的总结,是斗争的结果。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 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搜集材料,写作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1843.10-1858.5。到1857年, 他完成了准备工作,写了1857-1858年手稿。 2)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1858.6-1863.8。在写作1857-1858年手 稿时,马克思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分册计划,1859年6月出版第一分册, 后改变写作计划。并于1863年完成1861-1863年手稿,该手稿包括经济学说史方面 的内容,成为《资本论》第一个手稿。 3)修改和出版《资本论》:1863.8-1883.3。在1861-1863年手稿基础上,马 克思在1863.8-1865年底完成了三卷《资本论》的第二个手稿。1867年9月,《资本 论》第一卷德文版出版,第二卷、第三卷分别于1885年9月和1894年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并单独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 《资本论》的传播:冲破资产阶级的沉默围墙,在全世界的传播,在中国的传播。
二、《资本论》的伟大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2)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 3)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也为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是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导。
三 《资本论》对象、体系和方法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 和灭亡的规律。 2、《资本论》的中心和结构: 3、《资本论》的方法: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还有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典型分析法和抽象法。
中心和结构 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本论》共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资 本论》的整个体系,是以资本为主题,以资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 为基础,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形成的,即按照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过 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客观运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而形成的理论 体系: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 题。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四、怎样学习《资本论》 1、掌握精髓思想,既不僵化教条也不全盘否定。马克 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义。 2、完整准确地把握基本理论。不强加、不曲解、不死 报、不误传。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介绍
一、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这里的资本指产业资本,并以工业资本为对象进行典 型分析。 这里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 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 生产过程。 2、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心 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一卷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剩余价值 的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二、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中心,共7篇,25章,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这一部分以一般商品 生产为对象,这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分析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 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它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为对象,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中,第二篇分析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基 础,第三、四篇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本身,包括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过 程和方法等,第五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综合分析,第六篇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 续和补充。 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它研究剩余价值 如何转化为资本。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又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生产过程,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矛盾的生产过程。这是对资本 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历史过程的总结。
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1)从劳动的角度考察,第一部分分析劳动创造价值,第二部分分析劳 动创造剩余价值,第三部分分析劳动创造资本。 2)从剩余价值的角度考察,第一部分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起点和前 提,第二部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怎样转化 为资本。 3)从资本的角度考察,第一部分分析资本的前提,第二部分分析资本 的增殖,第三部分分析资本的积累。 4)从逻辑的角度考察,第一部分是出发点,第二部分是中心,第三部 分是总结。 5)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第一部分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第二部分是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第一卷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方法 矛盾分析法 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四、地位和意义 恩格斯:“关于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 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