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行為觀察之計畫與踐行 第六章 觀察的計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單元九: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行銷研究 單元二 行銷研究的程序.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石牌金頭腦 概數篇(可複選)加油哦!.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第零章 統計學概論 0.1 統計學的定義 0.2 敘述統計學與推論統計學 0.3 測量尺度 0.4 資料、資訊與因果關係 ©2009 陳欣得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在NS-2上模擬多個FTP連線,觀察頻寬的變化
視覺式體操動作辨識系統 Vision-based Gymnastics Motion Recognition System 學生:顏羽君
第十一章 相關研究法.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Topic Introduction—RMI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第九章 日記式記錄法.
第二次電腦實習課 說明者:吳東陽 2003/10/07.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學習單元:N6 數的性質 學習單位:N6-3 用短除法求H.C.F. 和 L.C.M. 學習重點 : 1. 複習因數分解法求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設計理念與教學步驟 本簡報可配合翰林英語第五冊第七課或康軒英語第六冊第二課的文法句型使用。
HTML – 超連結與圖片 資訊教育.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觀察研究法 范錚強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專題研究動手做.
CH05. 選擇敘述.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把你的換帖的CO進來 一個設計者的心路歷程:聯合報企畫林懷駿.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幼稚園(機構) 簡介 參觀日期 作者群.
MicroSim pspice.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系106學年度實務專題海報
流程控制:Switch-Case 94學年度第一學期‧資訊教育 東海大學物理系.
MiRanda Java Interface v1.0的使用方法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討論.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第十一章 次數統計法和 持續性記錄法.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1-1 二元一次式運算.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OMIM教學投影片 網址: 點此下載.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一 可靠度問題.
電腦網絡與教學.
第四組 停車場搜尋系統 第四組 溫允中 陳欣暉 蕭積遠 李雅俐.
單元三:敘述統計 內容: * 統計量的計算 * 直方圖的繪製.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主題研究架構.
NFC (近場通訊,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靜宜大學資管系 楊子青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營運模式.
第三十單元 極大與極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篇 行為觀察之計畫與踐行 第六章 觀察的計畫

第一節 為什麼做計畫 觀察如果不加以計畫,常常因為得到一個自以為是的判斷就結束了。 觀察是為了要蒐集更多訊息來作判斷。 第一節 為什麼做計畫 觀察如果不加以計畫,常常因為得到一個自以為是的判斷就結束了。 觀察是為了要蒐集更多訊息來作判斷。 專業的觀察應該針對職業的需要,而需進行誤差較小或零誤差的判斷。

當教師的專業知能或經驗無法作出讓教師自己安心的判斷及決定時,就需要加以有計畫的觀察。 教育上行為觀察的目的大體上可分為三方面:(1)個別孩子特殊行為的瞭解; (2)團體中比較個別差異;(3)班級團體之次級文化的瞭解。

觀察計畫要考慮的要素: 1. 觀察對象:對象一定是固定的,在觀察未尋得判斷之前,不可能會變更異動。。 2. 觀察主題:觀察範圍的劃定。 3. 觀察情境:觀察的情境是自然情境還是人為情境也需事先考慮。。 4. 取樣方法:觀察取樣的方法是指觀察時如何截取資料蒐集的方式。

5. 觀察者的角色:觀察者與被觀察者要採用何種關係,這是觀察者的角色界定,也需在觀察進行前就界定好。 6. 觀察記錄方法:觀察資料用文字記錄或是用表格符號記錄必須事先有計畫。。 7. 記錄分析方法: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必須以質的分析方法來找出重要事實,以表格符號的記錄則需以量的畫記及統計來分析。。

第二節 觀察對象 壹、教育工作中的觀察對象 教師真正做到針對事實的判斷,就必須經過觀察及省思之停、看、聽的過程,才不會落入自己的盲從或主觀。 第二節 觀察對象 壹、教育工作中的觀察對象 教師真正做到針對事實的判斷,就必須經過觀察及省思之停、看、聽的過程,才不會落入自己的盲從或主觀。 有時在班級中顯現的問題並非一個學生,而是團體互動的結果。這時觀察的對象就不是一位,而是多位。 團體互動所產生的事件,觀察對象就是與這事件有關的人、事、物。

貳、觀察對象的界定 觀察對象在觀察計畫中應被界定出來,以使觀察者資料蒐集的焦點集中於這對象,不至於太擴散而不能對症下判斷。 教育專業的行為觀察的對象是與教師有行為互動的學生。 行為的由來、發生、演進、變化的過程是非常獨特及錯綜複雜的,觀察對象的界定使觀察有了資料蒐集及解釋的對象。

第三節 觀察主題 壹、主題界定的必要 觀察主題是觀察範圍的劃定,可劃定為某一行為層面,以方便觀察者將資料的蒐集及分析聚焦在主題上,提出有意義的解釋。 觀察的層面(主題)需要加以界定出來,作為觀察時對行為訊息篩選的依據。 觀察有了主題的界定,就可以依據主題來篩選重要或關鍵的行為。 主題之決定就是被觀察者的問題焦點,也就是觀察者意欲瞭解的行為脈絡。

貳、觀察動機與主題 觀察動機是觀察者想要進行觀察的原動力,也就是想要探究的事情、尋找的答案。 觀察者自身的動機不夠,就不會用謹慎確實、深思熟慮的態度去面對。 觀察者的動機非常重要,有了動機觀察者才會心知肚明的知道他要瞭解的事情是哪一樁,這就是觀察的主題。

第四節 觀察情境 壹、自然觀察與實驗觀察 行為觀察的情境可以分為自然情境及實驗情境。 第四節 觀察情境 壹、自然觀察與實驗觀察 行為觀察的情境可以分為自然情境及實驗情境。 自然觀察是被觀察者與自然的生活環境中之互動行為,在未加以人為控制的情境中進行觀察。 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不會因為觀察的目的及進行而被影響改變。 自然發生的行為透露著被觀察者自然的本性或本能行為。

「實驗觀察」是觀察者為瞭解被觀察者更深層的內在意識而安排或改變環境刺激以引發他的反應,進而觀察記錄或訪談之。 教學實施及教學評量都是實驗觀察。 教室行為、班級管理、次級團體文化等方面之行為觀察即自然觀察。

貳、實驗情境的安排 為了瞭解被觀察者的行為動機或內在意識,在其活動中安排有關該行為之誘因,這種由觀察者刻意安排的環境就是實驗情境。 實驗情境是為瞭解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而刻意安排,是有目的的。 觀察情境的安排最重要的是「誘因」。

環境刺激應注意下列原則: 一、情境的設計必須符合觀察主題行為的一般原則 實驗情境為達到效度必須使實驗安排能由被觀察者接收到的清楚刺激。 實驗刺激的設計則依據「刺激與行為連接」的一般行為原則來設計。 二、實驗情境必須與自然情境類似,或融在自然情境中,使被觀察表現自然的行為反應 倘若被觀察者知道他自己是處於實驗研究之中,可能無法真實按其自我意識而表現行為。 環境的誘因必須安排在被觀察者認為是自然的情境中,而且其他的環境刺激必須使觀察者不會有顧忌。

參、觀察室 觀察的目的是觀察自然狀況下所產生的行為,觀察者不應以自身的活動影響被觀察者的行為。 自然觀察法可以採用有單向玻璃(one-way glass)的觀察室。 觀察室是以單向玻璃為隔的兩間空間:較大的一間稱為遊戲室或稱實驗室,另一間是在遊戲室的隔壁狹長的房間,稱為觀察室,容納觀察者透過玻璃觀察被觀察者的行為。

觀察室的主要目的是觀察被觀察者的自然行為。 也有的研究以觀察室的設施來進行實驗情境的行為觀察。 目前有些學校機構在教室的一側也設有觀察廊(observation corridor),以供參觀者觀察教學進行的狀況。

第五節 觀察取樣 壹、觀察取樣的必要 觀察者所蒐集的行為資料也可能太瑣碎、重複、大都與觀察主題無關,因此觀察取樣是必須的,以便能蒐集到可以代表主題意義的重要行為,也用來簡化資料蒐集的複雜歷程。 觀察取樣最重要的目的在蒐集與主題有關係的行為。 使行為事實之資料的蒐集能真正代表主題,才能針對主題來解釋觀察對象的行為。

貳、取樣方法的選擇 觀察取樣的方法可以由兩方面來思索,一是觀察時間的界定,一是觀察事件的界定。 在決定如何進行資料蒐集時,任何一種觀察都牽涉到時間及事件兩大因素,事件的發生歷程是觀察記錄的核心內容。 事件發生的歷程是觀察者要蒐集的事實資料,當事件發生了才來做觀察記錄,這便是事件取樣。 無法覺察事件的發生,就需要以時間取樣來決定如何選擇時間片斷做觀察記錄。

要選擇時間取樣或者事件取樣是要看所記錄的行為事件發生的間隔或頻率。 如果間隔久且頻率低,觀察記錄就可以採取事件取樣。 如果要記的事件間隔近且發生的次數頻繁,就採取時間取樣。

參、事件取樣與時間取樣的比較 事件取樣是以事件為單位,記錄事件中的重要資料。可以在事件的現場來記錄,也可以在事件發生之後以回憶來記錄。 時間取樣的記錄因為頻繁且複雜,必須在現場記錄。 時間取樣與事件取樣因知覺接收不同,所以記錄方式也不同。

事件取樣在該事件發生時來接收訊息,可以用文字敘述來詳實記錄,也可以用已設計好的觀察項目來以符號記錄。 時間取樣的記錄為爭取時間,所以必須用表格來記錄,或以符號來記錄。 事件取樣之文字記錄可以用質的分析,深入解釋事件的原因及過程,也可以用量的統計以瞭解行為發生的次數、類別、程度等。 時間取樣大多以量的統計瞭解行為發生的次數、種類、程度等。

大多數事件取樣仍會有時間的劃定,以使觀察者能集中精神來接收並記錄事件發生的歷程。 事件取樣的觀察例子:進食行為、如廁行為、爭執行為、告狀行為、哭泣行為、合作行為、收拾行為、禮貌行為等。 時間取樣的觀察例子:施予行為、專注行為、情緒行為、交談行為、離座走動行為、注視老師行為、習慣動作等

肆、瞬間觀察記錄 瞬間觀察記錄是一種時間取樣的方法。 瞬間的時間劃定是以作完一次觀察記錄所需的時間來決定。 瞬間觀察記錄可以同時記錄若干位受觀察者,記錄完一回合,可暫停一會兒,再做第二回合的記錄,以此類推。 瞬間觀察記錄的缺點是將行為記錄切成零碎片斷,對觀察背景所發生的與觀察行為有關的事情都沒空去知覺,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

第六節 觀察者的角色 壹、教育家的觀察 貳、觀察者角色的界定 成功的教育家勢必透過觀察來瞭解學生,也透過觀察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六節 觀察者的角色 壹、教育家的觀察 成功的教育家勢必透過觀察來瞭解學生,也透過觀察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貳、觀察者角色的界定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互動包括兩方面的關係: 1. 觀察者是否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2. 被觀察者是否知道他自己被觀察,即觀察者的工作是否公開。

社會學家Roymoud L. Gold將觀察者的角色分為四種類型: 局外觀察者(complete observation) 觀察者的角色是完全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也不讓被觀察者知道他自己被觀察。 2. 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 觀察者的身分被知道,但其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僅止於外人的角色,只有觀察時的一些必要的互動而已。 以上兩種觀察者的角色都以觀察的工作出發,由於 沒有實際的參與,所以對被觀察者的內心感受較不 易接觸,也無從由同理心來正確推測。

3. 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 觀察者是參與的角色,能蒐集到更深入的資料,對行為的成因也容易由被觀察者的言行中知曉。。 4. 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 觀察者的角色不讓被觀察者知道,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互動就像夥伴一樣非常真實而深入。 「參與者的觀察」及「完全參與者」因觀察者參與的成 分極大,因此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十分 重要,否則無法蒐集到真實資料。

第七節 觀察記錄方法 壹、記錄的必要 在未下結論之前觀察資料必須記錄下來。 第七節 觀察記錄方法 壹、記錄的必要 在未下結論之前觀察資料必須記錄下來。 用文字記錄的方法大都針對被觀察者個別的特殊的行為來做,有日記法、個案記錄法、軼事記錄法等。 用表格符號記錄的方法,大都針對多數被觀察者共同的一般行為來做,則有評量表、行為問卷、檢核表、系統觀察表等。 觀察記錄的方法可以區分為兩種:質的觀察記錄及量的觀察記錄。

貳、質的觀察記錄 質的觀察記錄就是以文字來記錄。 質的觀察所需要的記錄是「事實的描述」,而排除先入為主的想法或感懷抒情等。 質的觀察記錄資料是以知覺接收的事實為主角。

參、量的觀察記錄 量的觀察記錄是以已經設計好的觀察工具來記錄行為出現的次數頻率、強弱程度、行為歸類等,以作為瞭解多數被觀察者的行為、比較個別差異、團體與團體差異等的方法。 量的觀察記錄簡化了文字記錄的很多繁複工作,它盡量的使觀察者由知覺的接收至記錄是經由客觀的過程,而不需要主觀的介入。

第八節 記錄分析方法 壹、分析的必要 所謂分析,就是為得到事實資料的解釋之前的工作。 分析是觀察者思考的歷程。 第八節 記錄分析方法 壹、分析的必要 所謂分析,就是為得到事實資料的解釋之前的工作。 分析是觀察者思考的歷程。 理性的思考包括創造思考及批判思考。 創造思考:其特徵是「合理的生產」。 批判思考:其特徵在對事實問題訴求「合理的省思」。

良好的思考為專業觀察之分析工作的必備條件,根據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觀介入的成分才足以對客觀訊息發揮其創新、補充、質疑、求證據及判定等功能。

貳、質的分析 質的觀察記錄是文字的敘述。 將行為的意義摘要出來,便是「分析」。 分析時的大膽假設是「疑問」的提出;已被小心求證的部分則以「標籤」提出。 疑問及標籤的摘記出來,將使龐雜的文字敘述「篩檢」成精要的若干重要意義,可以幫助觀察者更容易看出被觀察者行為表現的慣性或前因後果之內在意思。

參、量的分析 量的分析即資料量化及統計的過程。 統計分為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只就次數的多寡或分數的高低來看行為出現的頻率及強弱等。 推論性統計則就兩組被觀察者之行為作推論統計,以這兩組被觀察者為樣本來推論母群之間的差異情形。

討論問題 1. 觀察動機如何產生?舉例說明它如何決定了觀察主題。 2. 說明如何決定觀察取樣方法? 3. 說明質的觀察與量的觀察的記錄及分析方法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