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沿着血管不停地在全身循环,输送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正常血液为红色黏稠液体,由血浆和其中悬浮的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血液的颜色由其所含色素(血红蛋白)的氧合程度而定,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概述(2) 正常动物的血液总量由于家畜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占体重的5%〜10%。其中血浆约占55%,细胞占45%。血液成分包括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血浆蛋白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种。血液中的无机盐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有Na+、K+、Ca2+、Mg2+等阳离子,Cl-、HCO3-、SO42-及HPO4-、等阴离子。血液中有许多的酶,如磷酸酶、胆碱酯酶、转氨酶、淀粉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血液中还含有氧、二氧化碳、氮等气体。
概述(3) 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是由红细胞系干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嗜碱性幼红细胞→多染性幼红细胞→网状红细胞→红细胞,其中需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完成红细胞系干细胞的分化。 健康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盘状,中央凹陷,无细胞核(骆驼和鹿呈椭圆形)。红细胞能卷曲成形,其膜的通透性、渗透性和溶血及悬浮稳定性等生理特性是判断动物是否患病的重要指标。红细胞象的变化对于判定骨髓生成红细胞的功能,特别是对贫血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极为重要。
概述(4) 造血功能亢进:在末梢血液中出现成红细胞,含有嗜碱性颗粒红细胞、多染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以及其它幼稚型红细胞,还有明显的红细胞大小不等症,说明造血功能旺盛,意味着红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常见于大出血、贫血性疾病及其它血液性疾病的恢复期。 造血功能减退:尽管贫血很明显,却看不到再生的红细胞像,可能是造血功能减退或者丧失的结果。这种情况见于放射性损伤、中毒(三氯乙烯、羊齿植物、汞、升汞等中毒)以及严重的败血症等。
概述(5) 2.白细胞。是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的无色有核的细胞,主要功能是消除和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异物等,具有免疫功能。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类,粒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吞噬体内微生物)。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脾脏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生成后进入血液,然后离开血管进入疏松结缔组织并长期生活下来,并发育成具有很强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核(左、右)移动对了解病情和白血细胞的制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6) 核左移:在末梢血液中杆状粒细胞或髓细胞增多的现象称为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一般说明机体的造血机能旺盛。 核右移:分叶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大或核的分叶增多称为核右移,可见于重度贫血。 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可分为:有赖于胸腺存在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鸟类腔上囊或哺乳动物肠黏膜下集合淋巴结中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体液免疫。
概述(7) 3.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的无色无核的透明小体。血小板能在机体血管受损和出血时促进血液凝固,参与止血,促进或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对毛细血管内皮还具有营养和支持的作用。
概述(8) 血液是动物体细胞间运输的介体,是体内免疫过程的媒介和参与者,也是激素和酶的输送者,它将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成分送到全身各组织,收回各细胞的代谢产物,将从肺所得到的氧送到组织,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送还到肺,同时将内泌腺的分泌物送到全身。血液细胞发生质量和数量的改变都能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不仅影响到造血器官及其功能,而且也影响到其它器官。反之,造血器官发生病理过程直接影响到血细胞,其它器官障碍时也可反映到血液中来。 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常进行血液形态学的检查及血液理化学状态的测定;在治疗时常应用止血、泻血、输血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