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第四节 栓塞 (embolism) 概念: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 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栓子栓子 固体、液体、气体 99% 血栓栓子 脂滴、气泡、羊水、肿瘤细胞 组织碎片、寄生虫、虫卵 细菌集落、异物等.
LOGO 肺栓塞 课程:病理学 授课班级: 12 高职护理班 莫让生命通道被堵. 肺栓塞原因 肺栓塞机制 肺栓塞影响 肺栓塞类型 肺栓塞预防.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十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
Local hemodynamic disorders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白求恩医学院病理学系 李 伟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保证机体能动地适应 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和体内正常状态是十分必
血栓止血概述 与 血管壁止血功能检查及疾病诊断
房颤抗凝治疗危险分层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黄晓红.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项目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部 制作教师: 胡金秋.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Disturbance of local circulation Teacher :唐加步.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Disturbance of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Welcome.
炎症.
填字游戏 热__沸腾 心__来潮 血 一针见 __ 浴__奋战 呕心沥__.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Disturbances of Blood Circulation
脑 梗 死 急性意识障碍.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课时) 血液循环 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抗血栓药.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缺血性卒中分型.
糖尿病流行病学.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局 部 循环障碍 血 液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教研室.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脉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运输管道系统,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如心肌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第4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thrombosis) 。 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凝血 系统 抗凝 纤溶

纤溶 系统 凝血 抗凝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1.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隔离作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3)合成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1.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 (1)内皮细胞隔离作用 (2)合成抗血小板粘集物质 (3)合成抗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4)生成纤溶酶原活化物质

2. 内膜损伤引起血栓形成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和胶原暴露,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小板活化 1)黏附反应 2)释放反应 3)黏集反应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1. 血流缓慢,停滞 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 1. 血流缓慢,停滞 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 2. 血流不畅涡流形成 冲击管壁使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  涡流离心力使血小板靠边和聚集→易于形成血栓

(三)血液凝固性增加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突变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抗凝血因子缺乏 (1)大量失血 (2)大面积烧伤 2. 获得性高凝状态 (1)大量失血 (2)大面积烧伤 (3)异型输血 (4)纤溶功能降低 (5)恶性肿瘤(肺、胃、胰腺癌) 胎盘早期剥离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 黏集过程 血小板聚集形成小丘 血小板沉积在受损内膜处 血栓 ADP 血栓形成过程 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释放 血栓 血栓形成过程 ADP 促进 凝固过程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

白色血栓:血小板聚集和少量纤维素。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为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充满了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 血栓形态及类型: 红色血栓:血液凝固而形成的红色血凝块。 透明血栓: 纤维素。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脱落 2. 机化与再通 3. 钙 化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 止血; 防止细菌、毒素的蔓延扩散 缺血 梗死 阻塞血管 淤血 不利的 栓 塞 心瓣膜变形 继发性出血 动脉血栓 缺血 梗死 阻塞血管 静脉血栓 淤血 水肿 出血 组织坏死 硬化 不利的 栓 塞 血栓脱落 栓塞血管 梗死 心瓣膜变形 慢性心瓣膜病 继发性出血 DIC形成

第 5 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第 5 节 栓 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于血管腔的现象 称为栓塞(embolism)。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1.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或分支。 2. 左心、肺静脉、动脉系统的栓子, 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 1. 右心、体静脉的栓子: 栓塞在肺动脉或分支。 2. 左心、肺静脉、动脉系统的栓子, 栓塞在体循环的动脉分支内。 3. 门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在肝内。 4. 交叉栓塞 5. 逆行栓塞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1. 肺动脉栓塞 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1)栓子较小,数量少,不产生严重后果 1. 肺动脉栓塞 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后果: (1)栓子较小,数量少,不产生严重后果 (2)若有肺淤血,可发生肺出血性梗死。 (3)反复的肺小动脉栓塞,可发生特发性 肺动脉高压症 (4)小栓子广泛地栓塞肺动脉分支/或大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可引起猝死。

2 . 动脉系统栓塞 栓子80%来自左心 后果:视局部动脉供血状况而定 下肢、脑、肾、脾等。

(二)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进入血流,或溶解于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出而阻塞血管或心腔,称为气体栓塞 栓子来源: 多因静脉破裂后空气经破裂口进入血流 潜水员由海底迅速上升至水面,溶解于血液中的氮体迅速游离可引起栓塞,称为减压病。

空气栓塞的后果: ①少量空气栓进入血循环,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② 大量空气栓子(超过100ml左右),致猝死; ③部分空气经肺循环入体循环,常栓塞于脑、心; ④减压病轻者可引起肌肉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致死。

(三)脂肪栓塞 血中出现脂肪滴并阻塞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脂肪栓子来源: 长骨粉碎性骨折、严重的脂肪组织挫伤; 糖尿病、酗酒、高脂血症时悬乳状脂质游析出。

脂肪栓塞后果: 1. 肺内少量脂肪栓塞,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 2. 进入肺动脉的脂肪量达8-20g时,可死于窒息 和右心衰竭。 1. 肺内少量脂肪栓塞,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 2. 进入肺动脉的脂肪量达8-20g时,可死于窒息 和右心衰竭。 3. 小脂肪滴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或动静脉短路,进入动脉系统,引起肾、脑等栓塞。

(四)其他类型栓塞 羊水栓塞 瘤细胞栓塞 细菌栓塞 寄生虫栓塞

第 6 节 梗 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第 6 节 梗 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infarction)。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 (一)原因 1. 血栓形成 最常见 心、 脑 2. 动脉栓塞 肾、脾、肺 3. 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 4. 血管腔受压闭塞 静脉、动脉

4. 血液的含氧量: 贫血、失血、心衰可致 心、脑梗死 (二)梗死形成条件 1. 供血血管类型:肺、肝、前臂;脾肾脑。 2. 血流阻断速度:侧枝循环建立 3. 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脑—6分,心肌—30分 4. 血液的含氧量: 贫血、失血、心衰可致 心、脑梗死

梗死的形态特征 1.梗死灶形状:取决于血管分布 2.梗死灶质地:取决于坏死的类型。 3.梗死灶颜色:取决于含血量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贫血性梗死 易发生于组织致密、血管吻合支贫乏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脾、脑 等。

⑴ 脑梗死: 因脑组织含有多量类脂质和水份, ⑴ 脑梗死: 因脑组织含有多量类脂质和水份, 多发生软化、液化而形成囊腔。 ⑵ 心肌梗死: 多由冠心病引起,呈不规则地图状 ⑶ 脾、肾梗死: 多因栓塞引起,呈灰黄(白)色,锥体形,周围有明显充血带。

(二)出血性梗死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枝丰富或具有双重血液循环。如,肺、肠

病理特点:梗死区有出血、呈暗红色。 ① 肠出血性梗死:呈节段状。 ② 肺出血性梗死:呈锥形。

(三)败血性梗死 梗死区内伴有细菌感染 ① 发生梗死前即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②细菌来源的感染性栓子: 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的 ③梗死发生后,病原微生物入侵梗死灶。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部位、范围、有无感染) 1. 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可危及生命。 2. 脑梗死形成囊腔。 1. 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梗死,可危及生命。 2. 脑梗死形成囊腔。 3. 肺梗死致胸痛、咯血; 4. 肠梗死致剧烈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