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5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北京人、山顶 洞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是什 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 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 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 用的生产、生 活工具又是什 么呢? 青铜器.
Advertisements

李时珍,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 药物学家。其父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在长期的行 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 书有不少错误,于是立下了重 修本草书的宏愿。在近30年 的时间,他三易其稿,完成了 《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的编定。
举人! 吴敬梓 : 清朝小说家,字敏轩,晚年号为文木 老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 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 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 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 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 气。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智慧城.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
第三单元 目 录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单元写作指导.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岳阳楼. 岳阳楼 岳阳楼景区 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语文园地三.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教师技能培训 —— 孙海茹
人教版语文 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B 2、A 3、 A 4、 C 5、 B 6、 C 7、 A 8、 C 9、 D 10、 D
新闻链接 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 感动路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说名道姓》 运村实验学校五(3)班.
品读论语之四---- 巧言令色非君子.
《诲人不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前提测评 阅读训练 段落层次 思考讨论 导学达标 归纳小结 作业布置 背 影 朱自清
现代化立交桥.
范进中举 吴敬梓 执教:邵志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 海 音.
贴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将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遮盖住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它是古代科举考试“明经科”中的一种试题类型。
大 堰 河,我 的 保 姆 ◇艾青.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主讲 长岭中学 李泳.
剖析小语试卷题例 增强监测工具的导向功能.
安东诺夫卡苹果 [俄] 伊凡-蒲宁.
陶渊明.
五 柳 先 生 传 陶 渊 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必修三 6、琵琶行并序.
童年的发现 (俄)费奥多罗夫.
第八课 童年的发现 R 五年级下册.
在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他什么呢?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 “刷子李” 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4最后一分钟 武都区外纳中心小学 梁晓玲 乌鲁木齐县 青格达湖中学 方梦辉.
马说 韩愈.
搭 石.
❀中考文言文复习探讨❀ 景德镇市第十七中学 徐阳辉 2012年3月20日.
袁宏道.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周至县辛家寨中学 王菊文.
雷电颂.
学习目标 一、 通过诵读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二、 通过赏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 通过研读辩论,理解小说主题.
孔乙己 鲁迅.
第三节 1.熟悉现代汉字字音的特点。 2.根据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利用声旁来分析汉字的字音。 2017/9/11.
寻找规律,强化记忆 ———字音题复习 瓯海区三溪中学 吴俊靖.
枣核 第六课.
专题二 号角,为你长鸣—— 第5课 指南录后序.
圆又圆,像火球, 一大早,准时到。 花草树木,有了它, 生机勃勃,又一天。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引 言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语音练习(二) 制作:王树海.
顶碗少年.
小 学 语 文 二 年 级 下 册 第 一单 元.
看 动画 成语 (    ) 揠苗助长 (    ) 滥竽充数 猜 (    ) 狐假虎威 (    ) 叶公好龙.
梳理教材,夯实基础 鳌江中学 丁家盛.
口 技 林嗣环.
6一株紫丁香. 6一株紫丁香 任务一: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策略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同桌之间把这些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紫丁香. 紫丁香 窗前一株紫丁香 5 我会读 老师 笑脸 小院 枝叶 窗口 休息 唱歌 安静 盛开 感谢 挂牵 消除 疲倦 眨眼 又香又甜.
窦娥冤 关汉卿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14.6ljq.
诗经·蒹葭.
猜谜语 像 云 不 是 云, 像 烟 不 是 烟, 风 吹 轻 轻 飘, 日 出 慢 慢 散。 (打一自然现象)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2. 姓氏歌.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广河县上马家小学 马 林 龙 2013年04月15.
咏雪.
16、说勤奋.
紫藤萝瀑布.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猜 字 谜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人 感 , “日” 出 里 无 云, “水” 到 透 明。 言 互 令 动 万 纯 净 读一读 cāi zì mí 猜 字 谜 (二)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学习目标:.
猜一猜,是什么物品? 一方小花纸, 四边长牙齿。 千里朋友要说话, 快快请它当差使。 谜底: 邮票.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挖 荠 菜 张 洁.
尧字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课题释疑 1.大人之学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 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kiss民(3),在止于至善。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kiss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9),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正:使……端正;(9)使……真诚 (10)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11)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一切。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1),毋(2,句式)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句式)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判断句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之,取独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其在此作代词,代自己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10)著:显露。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心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4)心不在焉: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3);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3)得:能够 (4)心不在焉: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骄傲。惰:怠慢。 ④硕:大,茂盛。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注释】 (1)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②慈:指父母爱子女。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 尧舜(7)帅(8句式)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释】 (5)机:作用。(6)偾(fèn):败坏。 (7)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8)帅:同“率”,率领,统帅。状后 (9)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0)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读解】   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背。 (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10)此:乃,才。

【译文】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问题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 条 目 关 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基础

大学中强调怎样才能使人意念真诚? 核心问题是“慎独”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不自欺亦不欺人

在加强个人修养,怎样才能心思端正? 心思端正是进行个人修养的前提,只有勿怒、勿恐、勿喜、勿忧,才能端正心思。 以理智来驾驭情感

修身方能进德而无偏私,这是齐家的基础和前提 为什么说“齐其家”必先“修其身”? 修身方能进德而无偏私,这是齐家的基础和前提

为什么说“治国必先其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你认为上述人生发展阶段,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内容归纳 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士人失意时不失掉义;得意时不离开道。失意时不失掉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