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周 军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11 月 18 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 · 罗奇 ( Stephen Roach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 时预测, 2006 年全球的 GDP 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而 中国 2006 年 GDP 预计增长 6.7% 。 (资料来源:新浪网,人民网 )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分析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Advertisements

病历书写 中山医院呼吸科 张 新. 定 义 病历是临床医生根据问诊、体格检查、实验 室和其他检查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 按照规定的格式而写成的;是关于病人发病情况, 病情发展变化,转归和诊疗情况的系统记录。 病历是临床医生根据问诊、体格检查、实验 室和其他检查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病历病历 医务人员在医疗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 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病历书写 通过诊法、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 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行为。 病历意义 A 诊疗等的源文件; B 复 / 转 / 会诊,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的资料和依据;
经济学概论 第十讲 失业、通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 开始.
导前语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 (一)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科学 (二)文学理论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文学理论课程安排及重点
600年前,鄭和率領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浩浩蕩蕩的駛入印度洋,展開一場「文化帝國」的海上大秀。
幼 兒 遊 戲 訪 談 組別:第七組 班級:幼保二甲 姓名:4A0I0008劉俐音 4A0I0043吳碧娟 4A0I0059劉又甄 4A0I0060江佳霓 4A0I0061蕭靖霓 4A0I0079王毓君.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第十三章.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任科教师: 孟老师 办公室:二楼成教2 时 间: 14年5月 电 话:
第十三章 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八章 开放经济的 宏观经济学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2006级读研交流会
利息率对有效需求的复杂影响 (著名的IS-LM模型) 总需求形成的三种情况 影响总需求的7个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续二)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王全胜.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名义GDP和实际GDP.
汽车识图 项目一 掌握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宏观经济学.
名以清修 利以义制 绩以勤勉 汇通天下 新晋商理念 李安平
第四章 IS-LM曲线 对投资函数的进一步考察 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及利率决定 LM曲线 IS-LM模型与宏观政策含义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工作介绍 人力资源市场与人员调配处 郭俊霞 2014年12月.
解放軍論壇 中共信息戰發展 對我國軍事戰略之影響.
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 主讲:詹琼然 选送单位: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 0903NX《中国医院内训师高级研修班》学员.
台灣的名勝古蹟.
地價稅簡介.
专题五 高瞻远瞩 把握未来 ——信息化战争 主讲教师:.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马来西亚航班失踪 原定0点41分从马拉西亚首都吉隆坡起飞,6点30分抵达北京的一架波音777客机,却在起飞不久后与地面失联,至今全无踪迹。机上共载有239人,其中包含12名机组人员。227名乘客来自14个不同国家,其中有154名中国人。目前,航班仍然失联。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多国投入搜救中。让我们一同守望MH370,为所有乘客祈福。
第十章 现代秘书协调工作.
台灣史總複習.
教育信息化建设诊断评价与改进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生育保险 朝阳社保中心支付部:黄玮.
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 (第二版) 编著:叶德磊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课件制作: 叶德磊
组织 广州医科大学 副研究员 黄丹华 2015年3月 课件网页
宏观经济学考前辅导 Direction to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of Macroeconomics
总需求形成的前两个环节: 意愿购买和有效需求。 研究的重点: 有效需求的决定和有效需求的变动
温故知新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2、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 前途是光明的。国民收入在周期性波动中呈现向上增长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焦点。为什么会这样?
经济学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电子教案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编辑:石福刚 甘肃联合大学经管学院.
《环游西藏》之二 碧玉湖 音乐《白塔》 摄制:C&Y.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政府與財政政策 Chapter 18 Prepared by :Femando Quijano and Yvon Quijano.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1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八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第五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主讲:吴勇民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标题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危害 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小组成员.
东南亚各国国旗.
第10章 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 学习目标 理解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及经济循环模型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构成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第十四章[教材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第二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述析 本章小结
9 国民收入决定 9.1 GDP及其衡量 9.2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9.3 IS-LM模型 9.4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教学难点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第 10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第十一章 AS—AD模型 第一节 总供给函数 第二节 总需求函数 第三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本章小结 2019/4/20
西安财经学院精品课程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及其研究的基本变量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 ——IS-LM模型 [IS-LM Model]
1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 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和汇率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 第三节 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宏观经济学 周 军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的地位: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状况 本章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的地位: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状况 本章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和方法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体国民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 宏观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也是资源配置问题,只不过研究中有自己的侧重,如: 一国的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有无浪费。 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否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国生产的物品是不是在增长。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一些相同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时期 关于社会总资本自生产与流通的分析 国民财富概念的提出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萨伊定理的提出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时期 关于社会总资本自生产与流通的分析 国民财富概念的提出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萨伊定理的提出 关于经济政策的探讨

二、准备时期 瑞典学派的宏观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货币数量论

三、形成和发展时期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凯恩斯《通论》的地位: 建立了一种存在着失业的经济均衡理论 把国民收入决定作为分析的中心 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分析体系 创立了独特的货币理论 明确提出政府要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提出了IS-LM模型 发展了消费函数理论 发展了投资函数理论 提出了各种增长模型 建立了开放经济理论 建立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IS-LM模型 IS-LM模型最早由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以后又经汉森等人发展。IS-LM模型把凯恩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四个因素即消费、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在理论上,这一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理论,在政策上,这一模型又可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而,这一模型往往被看作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首次确定了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然而,库兹涅茨等人对长期消费统计资料的研究,表明了长期中消费倾向的稳定性,这与凯恩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相矛盾。这样,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消费函数理论来解释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投资函数理论 凯恩斯的投资函数理论把投资作为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函数,但这种理论还不足以解释影响投资的因素。因此,经济学家们从更广泛的角度研究了投资问题。其主要成就是加速原理的提出。加速原理是汉森及萨缪尔森对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一大补充。他们认为,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只是说明投资对收入和就业的作用,实际上,收入的变化也会通过消费影响投资。

经济增长模型 凯恩斯写作《通论》采用的是短期、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力图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提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斯旺等人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等人的新剑桥增长模型。此外,还有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等问题的分析。

开放经济理论 在《通论》中,凯恩斯为了从理论上说明一国均衡收入的决定,选择了较简单的封闭经济模型着手进行分析。但封闭经济事实上并不存在。凯恩斯的追随者把凯恩斯模型扩大为开放经济模型。他们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2)国际收支平衡及经济调整问题的分析;(3)各国间通货膨胀传递及世界性通货膨胀原因的研究。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克莱因等人致力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这些模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变量越来越多。这些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和验证宏观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精确化和实用化。

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把凯恩斯的宏观分析与新古典主义的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新剑桥学派:强调凯恩斯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对立,反对把两者调和起来的做法。

四、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一些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派开始崛起。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宏观经济学界还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新凯恩斯主义者以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代替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以工资粘性、价格粘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的工资、价格弹性和市场出清的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相结构,建立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图1-1 宏观经济运行图 厂商向居民户支付 生产要素报酬 居民户 厂商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厂商向居民户支付 生产要素报酬 厂商 居民户 居民户用收入向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 储蓄 投资 金融机构 图1-1 宏观经济运行图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的方法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 新古典宏观模型 本章的地位: 认识和了解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特别 是当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 基本观点 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 货币数量和资本市场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简评

第一节 基本观点 新古典宏观模型:凯恩斯以前新古典学派 有关整个社会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 投资、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的理论。 新古典宏观模型的核心:在完全竞争和货 币中性的条件下论证萨伊定理。

萨伊定理 基本内容: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两点推论:总供给=总需求 总收入=总支出 四个结论: 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好,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 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 购买外国产品不会损害国内产业 应鼓励生产而不是消费

第二节 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 一、生产函数 一个社会的短期生产函数 y=y(N,K) 图2-1 宏观生产函数 y=y (N,K) y0 N N0 图2-1 宏观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 (一)劳动需求函数 Nd= Nd(MPL) Nd= Nd(W/P) 图2-2 劳动需求曲线 (w/p)0 (w/p)1 N0 N1 图2-2 劳动需求曲线

(二)劳动供给函数 NS=NS(W/P) W/p (w/p)1 NS=NS(W/P) (w/p)0 N N0 N1 图2-3 劳动供给曲线

(三) 劳动市场的均衡 图2-4 劳动市场均衡 NS=NS(W/P) (w/p)2 E (w/p)0 (w/p)1 Nd=Nd(W/P) N N1 N0 N2 N3 图2-4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三节 货币数量和资本市场 一、货币数量论 (一)交易方程 交易方程式:MV=Py 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上式可写为 P=MV/y 上式表示,一般价格水平P取决于三个变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倾向流通速度V以及实际国民收入y。这三个变量对价格水平影响的重要程度并不一样。在短期中,货币流通速度大致固定,实际国民收入是在劳动市场上已经决定的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从而也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所以只有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才是决定价格的正常因素。

(二)剑桥方程 M=kY=kPy 式中的M不同于现金交易说中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而是表示货币需求量,但从对货币的需求来看,这与现金交易说中的M并无实质区别,因为手中保存现金主要是为了交易所需。Y为名义国民收入,它与现金交易说中的Py相当。因为Py为由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K表示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由于K和Y是给定的,物价水平就只能由M来决定。

二、资本市场 (一)资本的需求函数 (投资函数) i= i(r) r i= i(r) i 图2-5 厂商的投资需求

(二)资本的供给函数 储蓄函数 s=s(r) r s= s(r) s 图2-6 家庭的储蓄或资本供给

(三)资本市场的均衡 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并使二者相等 i= i(r) s,i 图2-7 资本市场的均衡 r s= s(r) r0 E r0 i= i(r) s,i i0= s0 图2-7 资本市场的均衡

第四节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 y 图2-8 总供给曲线 p y0 厂商对商品的总供给取决于生产函数y=(N,K),由于在短期厂商的 资本存量不变,从而生产函数可写成:y=y(N),即总产出取决于总 就业量。由于生产函数是给定的,劳动市场在实际工资率(w/p)调 节下所达到的均衡点即决定总产出水平。由此可得古典学派的总供 给曲线。 p AS y y0 图2-8 总供给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 根据MV=Py,可得总需求曲线 P AD y 图2-9 总需求曲线

三、古典宏观模型的AS-AD模型 AS p E’ p’ AD’ E p AD y y1 图2-10 古典的AS-AD模型

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模型简评 新古典宏观模型的意义 新古典宏观模型的不足 凯恩斯革命

新古典宏观模型试图通过工资、价格和利率自动伸缩的机制来论证萨伊定理。在劳动市场上,工资自动伸缩的机制可以消除劳动力过剩,使社会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货币市场上,货币数量的传递机制直接影响价格水平,使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水平自动伸缩,从而使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状态;在资本市场上,利率自动伸缩的机制可以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新古典宏观模型试图通过这些来证明萨伊定理是正确的,失业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随物。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是西方国家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使整个西方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数高达3000多万人。危机期间,当工资普遍下降时,仍然存在着空前规模的失业;当利率普遍下降时,总需求仍然远低于总供给。新古典宏观模型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也提不出任何对付危机和失业的方案。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于极端尴尬的境地。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诞生了。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抨击了供给创造自己需求的萨伊定理和新古典学派的其他一些观点,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观点和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这部著作的出版,在经济学领域中引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凯恩斯革命”。

所谓凯恩斯革命,其要害在于推翻了萨伊定理关于均衡的国民收入必然是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教条。凯恩斯在《通论》中假定存在“工资刚性”,即货币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这不同于萨伊定理关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假设前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存在失业,工人之间的竞争将迫使货币工资下降。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工人不肯降低的只是货币工资。在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升从而实际工资降低的情况下,有些待业工人也是愿意就业的。

第三章 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的地位: 通过对国民收入及其核算方法的研究,为 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打下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评

第一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国民收入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投入生产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或由此形成的收入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民收入的三层含义: 一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二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协作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三是指这些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从他们的收入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

二、国民收入的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 理解GNP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它是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值 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它既包括有形的商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 它包括的是市场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界为准计算,则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 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是以一国常住居民为准。若以国 界为准计算,则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 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 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 价值总和

(二)国民生产净值 亦称国民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内(通常是一年)新增加的价值,等于国民生产 总值中扣除当年消耗掉的资本(折旧)后的价值 余额。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三)国民收入 即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 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各种劳 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 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政府津贴

(四)个人收入 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 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 润税+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政府 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 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 为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 部分,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亦即人 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最终产品法 从产品使用的角度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 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在一年内,如果以Q1,Q2,Q3 ,……, Qn表示购买 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以P1,P2,P3 ,……, Pn 表示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则国民生产总值为: GNP= Q1 P1+ Q2 P2 + Q3 P3 + …… + Qn Pn= Σ Qi Pi i n=1

用产品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大体上 包括以下四项: 个人消费支出 私人国内总投资 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差额

二、要素收入法 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 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所 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用要素收入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体上包括以下几项: 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非公司企业主的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评 一、国民收入核算的意义 反映一国总体水平和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 便于进行国别比较 强调劳务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y0=yf,则经济活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匆需干预经济 y0<yf,则存在着萧条和失业,政府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 y0>yf,则存在着通货膨胀,政府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计算中的错漏 难以反映福利状况 难以准确进行国别比较

第四章 产品市场的均衡 本章的地位:以产品市场为对象,研究国民收入 如何达到均衡状态。 本章的主要内容: 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国民收入的决定 乘数理论 加速原理

第一节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 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社会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 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 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 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c=c(y)

消费函数表 表4-1 某家庭消费函数 (单位:元) A B C D E F G (1) 收入 (2)消费 (3) 边际消费倾向(MPC) 表4-1 某家庭消费函数 (单位:元) (1) 收入 (2)消费 (3) 边际消费倾向(MPC) (4) 平均消费倾向(APC) A 9000 9110 1.01 B 10000 1.00 C 11000 10850 0.98 D 12000 11600 0.97 E 13000 12240 0.94 F 14000 12830 0.92 G 15000 13360 0.89 0.89 0.85 0.75 0.64 0.59 0.53

消费曲线 = ) = 图4-2 消费曲线(单位:元) y 45。 c c 16 14 12 10 8 6 B A G F E D 6 8 10 12 14 图4-2 消费曲线(单位:元)

线性消费函数 ) 图4-3 线性消费函数 y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为: c=a+by 45。 y

二、储蓄函数 储蓄: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余额 s=s(y) A B C D E F G 表4-2 某家户储蓄表(单位:万元) (2)消费(c) (3)边际储蓄倾向(MPS) (4)平均储蓄倾向(APS) A 9000 9110 -110 -0.01 B 10000 C 11000 10850 150 0.01 D 12000 11600 400 0.03 E 13000 12240 760 0.06 F 14000 12830 1170 0.08 G 15000 13360 1640 0.11 0.11 0.15 0.25 0.36 0.41 0.47 表4-2 某家户储蓄表(单位:万元)

储蓄曲线 s G F 2 1 -1 E D c B = y A 6 8 10 12 14 图4-4 储蓄曲线(单位:元)

线性储蓄函数 s=-a+(1- b)y 若储蓄和收入呈线性关系,则储蓄曲线为一直线。 这时:s=y-c=y-(a+by)= -a+(1- b)y s s=-a+(1- b)y y 图4-5 线性储蓄函数(单位:元)

三、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c,s c=c(y) A s=s(y) d 45。 ) y y0 -d 图4-6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四、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在此基础上 考虑国民收入分配、政府税收政策、公司未分配 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等因素,则可根据家庭消 费曲线求出社会消费曲线。社会消费曲线的形状 与家庭消费曲线是相似的。

第二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与利率 投资:即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存货的增加等。 资本形成的过程: 1.储蓄 2.把储蓄集中起来 3.把储蓄贷放给厂商,厂商购买资本设备等 投资的诱导: 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

二、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 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 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 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资本边际效率举例 假设某企业投资30000美元购置一台机器。这台机器 的使用寿命是三年,以后没有残值。预期收益第一年是 11000美元,第二年是12100美元,第三年是13310美元, 三年一共是36410美元。如果贴现率是10%,则三年内全 部预期收益的现值是30000美元,即 R= 11000/(1+10%)+12100/ (1+10%)2+13310 /(1+10%)3 这个贴现率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它使资本品的供给 价可格(30000美元)正好等于三年的全部预期收益 (36410美元)的现值(30000美元)。

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 R=R1/(1+r)+R2 /(1+r)2+ R3 /(1+r)3+…+ Rn /(1+r)n 本的边际效率。 上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r的数值取决于资本品的供 给价格和预期效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品 的供给价格越高,资本边际效率越小,预期收益越高, 资本边际效率越大。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r i i 图4-8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10 8 6 4 2 1 2 3 4 5 图4-7 某企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 MEC(%) 10 8 6 4 2 MEC i (百万美元) i 1 2 3 4 5 图4-7 某企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 图4-8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投资边际效率 投资边际效率: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 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也就是说资本品的供给 价格要增加。这样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r必然缩小。 由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利率的数值被 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 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图4-9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MEC)和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 r r0 r1 MEC MEI i i0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厂商 居民户 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报酬 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品和劳务 图4-10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考虑储蓄和投资时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图4-11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厂商向居民户支付 生产要素报酬 厂商 居民户 居民户用收入向厂商购买产品和劳务 储蓄 投资 金融机构 图4-11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支出y=c+i 总收入y=c+s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c+i=c+s 即i=s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示一) + - i ,s i y0 y 若i>s,则总需求>总供给,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厂商增加产量,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 若i<s,则总供给>总需求,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厂商减少产量,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 i ,s s E + i 图4-12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收入 y0 y -

图民收入的决定(图示二) c ,i c+i E 45。 ) y0 y 图4-13 消费加投资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决定收入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三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图4-14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政 府 居民户 厂商 政府购买 政 府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税收 税收 工资、利息、地租 利润的支付 厂商 居民户 消费支出 图4-14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c, i,g c+i+g 图4-15 三部门 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c+i y 总支出 y=c+i+g 总收入 y=c+s+t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 c+i+g=c+s+t c, i,g c+i+g E 图4-15 三部门 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c+i ) 45。 y0 y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图4-16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政府购买(进口) 国外部门 政 府 关税支付 政府购买 进口 税收 转移支付 出口 税金 工资、利息、地租、 利润的支付 居民户 厂商 消费支出 图4-16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 c ,i,g,x c+i+g+(x-m) c+i+g 图4-17 四部门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 c+i y 总支出 y=c+i+g+x 总收入 y=c+s+t+m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 c+i+g+x =c+s+t+m c ,i,g,x c+i+g+(x-m) E c+i+g 图4-17 四部门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 c+i 45。 ) y0 y

第四节 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指投资增加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数量 关系。 投资乘数举例 若投资增加1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收入增量 为500亿元。过程如下: Δy=100+100х0.8+100х0.82+……+100х0.8n =100(1+0.8+0.82+ ……+ 0.8n) =[1/(1-0.8) ] х100 =500(亿元)

上面的例子说明,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k=1/(1-MPC) 可见,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 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 数就越大。

乘数效应的图示 c+i c+i’ E c+i Δi 45。 ) Δy y y y’ 图4-18 乘数效应

第五节 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 资变化的理论。表示投资变化引起收入变 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是加速数。 加速数=总投资的改变量/(本期收入-上期收入)

表4-3 加速原理 (单位:元) 时期(1) 年产 销额 (2) 年产销额变化 (3) 资本存量 (4) =(2)×10 净投资 (5) =(3)×10 重置投资 (6) 总投资 (7) =(5)+(6) 第一阶段 第一年 600 6000 300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二阶段 第四年 900 9000 3000 3300 第五年 1200 12000 第六年 1500 15000 第三阶段 第七年 第四阶段 第八年 1470 -30 14700 -300

第五章 货币市场均衡 本章的地位:考察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研究两者的均衡,说明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本章的主要内容: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供给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一、货币及其职能 当今社会经济往往被看作是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一国经济的发展,物价的稳定,收入的分配,财富的积累,都体现着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交换媒介,“不是因为货币自身而是因为它将能买到东西而为人所需要。”(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2)可以说,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及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价值标准 延期支付标准 财富贮藏手段

二、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层次 划分货币层次,主要依据的是流动性原则。所谓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资产转变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即转变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同等时间内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一样,从而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可将货币划分为以下层次: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邮政汇划系 统或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除了上述货币层次的划分外,现代经济学还有更为广泛的货币层次,即M3=M2+可转让的金融资产。这样,货币又可以包括一切可转让的金融资产。如各种债券、股票等。 债券是债券发行人为了筹集资金,承诺按一定利率和一定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由政府发行的称为政府债券、公债或国债,由企业发行的称为公司债券或企业债券,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称为金融债券。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借以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普通股是公司的基本股票,持有者具有收益分配请求权、经营参与权和剩余财产请求权。优先股是在公司的收益分红和剩余财产分配上较普通股有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是一种具有股票和债券两种性质的复合体,其利息固定,表决权有限,具有可赎回性。

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是进行货币资本融通的场所。按照融通货币资本期限长短的不同,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保持货币资本的流动性,以便随时将其变为现实的货币。它一方面满足借贷者的短期货币资本需求;另一方面为货币资本供给者的多余货币资本寻找出路。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及政府筹集中长期资金,以及为私人的中长期投资提供场所与机会。资本市场主要指的是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第二节 货币的需求 交易需求 预防需求 投机需求 货币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动机 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或动机。 二、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或动机。 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为: L1= L1(y ) 或者 L1=ky 式中k 代表出于上述二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名义收入的比例关系,y 代表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收入。

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为: L2= L2(r ) 或者 L2=- hr 上式表示L2与r变动成反方向关系,h表示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时L2变动程度,可称为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反应系数。

流动偏好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r L2= L2(r ) r0 L2 图5-1凯恩斯陷阱

L= L1 +L2= L1 (y) + L2 (r )=ky - hr 三、货币的总需求 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L= L1 +L2= L1 (y) + L2 (r )=ky - hr r L1= L1(y) L 图5-2 货币总需求曲线

第三节 货币的供给 货币的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货币供给量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债务总量。货币供给量包括存款量和现金发行量,它是银行体系信贷收支的结果。

式中,m为实际货币供给量,M 为名义货币供给量。 m= M p r M m= p m 图5-3 货币供给曲线

第四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均衡利率的决定 r M m= p E r0 L L,m 图5-4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二、均衡利率的变动 r m m’ r1 E’ r0 E L’ r2 L L,m 图5-5 货币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变动

第六章 IS-LM模型 本章的地位: 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相互作用下同时达 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进一步阐述凯恩斯主 义思想体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IS-LM模型简评

第一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即i=S)利率与国 民收入的均衡组合点的轨迹。它描述的是产品市场的均 衡状态。 c=a+by,则二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为 y= (a+i)/(1-b) ,这里i为外生变量,若把投资作为利率的 函数,即i=e-dr,则均衡收入公式为:y=(a+ e-dr)/(1- b), 可见,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 关系。

IS 曲线的形状 r 4 3 2 1 IS y 50 100 150 200 250 图6-1 IS曲线(单位:10亿元)

IS曲线的推导过程 s s s=y-c(y) i=s 图6-2 IS曲线 推导图 示(单 位:10 亿元) y i r r (3)储蓄函数 (2)投资储蓄均衡 125 100 75 50 25 s=y-c(y) 125 100 75 50 25 i=s 图6-2 IS曲线 推导图 示(单 位:10 亿元) y i 50 100 150 200 250 25 50 75 100 125 r r (4)产品市场均衡 (1)投资需求 i(r)=y-c(y) i=i(r) 4 3 2 1 4 3 2 1 IS y i 50 100 150 200 250 25 50 75 100 125

IS曲线的斜率 二部门经济中,y= (a+e-dr)/ (1-b)上式可转化为: r= (d+e )/ (d) - (1-b)/ (d) y 式中 (1-b)/ (d)是IS曲线的斜率。可见,IS曲线的斜取 决于b,也取决于d. d是投资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若d的值较 大,即投资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曲线的斜率较小, IS曲线较平缓。 b是边际消费倾向。若b较大,则IS曲线的斜率较小。

IS曲线的移动 投资函数变动导致IS曲线移动 s s s 图6-3 投资 需求 变动 使IS 曲线 移动 y i r r y i (3)储蓄函数 (2)投资等于储蓄 s 图6-3 投资 需求 变动 使IS 曲线 移动 45 度线 y i r r (1)投资需求 (4)IS曲线 IS2 IS1 i1 i2 y i

储蓄函数变动导致IS曲线移动 s s2 s s1 y i r r y i 图6-4 储蓄变动使IS曲线移动 (2)投资等于储蓄 (3)储蓄函数 45 度线 y i r r (1)投资需求 (4)IS曲线 IS1 IS1 i y i IS2 图6-4 储蓄变动使IS曲线移动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货币市场的均衡: 指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的 状态。货币市场的均衡可用LM曲线来表示。 本节的主要内容: LM曲线及其推导 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及其推导 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均衡组合点的轨迹。它描述的是 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货币市场均衡时 m=ky-hr, 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即L=m) 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均衡组合点的轨迹。它描述的是 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货币市场均衡时 m=ky-hr, 因此:y= hr /k+ m/k或 r= ky/h- m/h , k、y、h、m 分别代表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名义收 入的比例、实际国民收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反 应系数、实际货币量。

LM曲线的形状 r LM 4 3 2 1 y 50 100 150 200 250 图6-5 LM曲线(单位:10亿元)

LM 曲线的推导过程 y i y i 图 6-6 LM 曲 线 推 导 (单 位: 10 亿 元) (2)货币供给 (3)交易需求 m1 = L1(y) 125 100 75 50 25 125 100 75 50 25 m= m1+ m2 y i 50 100 150 200 250 25 50 75 100 125 r r (4)产品市场均衡 (1)投机需求 m= L1(y)+ L2 (r) m2= L2 (r) 4 3 2 1 4 3 2 1 LM y i 50 100 150 200 250 25 50 75 100 125

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和交易需 求曲线的斜率,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r=(k/h)y-m/h 中的k 和h之值。K/h是LM曲线的斜率。当K为定值时,h越大, 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 K/h 就越小,于是 LM曲线越平缓。另一方面,当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 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大,于是 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移动 y y 图6-7 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移动 (3)交易需求 (2)货币供给 (4)货币市场均衡 (1) 投机需求 r r y m2 (4)货币市场均衡 r r (1) 投机需求 LM’ LM y m2 图6-7 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移动

三、IS-LM模型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r y 图5-8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单位:10亿元) LM I 4 3 2 E Ⅱ Ⅳ E’’ E’ Ⅲ IS y 100 150 200 250 图5-8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单位:10亿元)

第二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LM r LM’ E’ E r0 IS’ IS y y y’ 图6-9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第三节 IS-LM 模型简评 一、IS-LM模型的意义 二、 IS-LM模型的缺陷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的地位: 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阐述 西方学者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摩擦失业、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价格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 一般来说,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十分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按照凯恩斯的意见,失业一般可分为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类型。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所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人们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人们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状态。

除了上述几类失业,还存在“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前者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失业与职位空缺的情况并存,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业空缺。后者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种失业形式并不总能截然分开,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所作的分类。

由于失业会给社会及失业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损失,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所谓充分就业,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所有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都能按他们愿意接受的工资找到职业的一种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它并不排除摩擦失业等情况的存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失业率。

价格稳定 这里所说的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系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等类型。

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所以价格稳定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价格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是相对稳定的,经济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胀率。西方国家一般把轻微的通货膨胀的存在,看作是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和失业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并不是经济增长越快越好,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要与一国的具体情况相符合。

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收支对现代开放性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二、各种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上述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体现在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这两者间的交替关系上。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增长快,而货币工资增长快会引起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要维持充分就业就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这种扩张政策必然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充分就业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物价稳定以存在失业为代价,二者难以两全其美。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当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时,经济增长不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当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时,或某种资源处于制约整个经济的“瓶颈”状态时,经济增长就会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在经济增长比较为迅速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这些国内经济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国内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被称为内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被称为外在均衡。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之间往往并不一致。在国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率与收入水平上升,这就引起对商品需求增长和短期资本输出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使外汇增加,国内货币量增加,从而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致性是较大的,因为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也并非没有矛盾,经济增长并非一定能自然解决就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前提,而技术进步采取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这又会引起技术性失业。再者,经济增长率越高,经济结构的变动越大,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

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困难。宏观经济政策要求全面实现上述四个目标,而不是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这样就要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当综合考虑各种目标,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 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 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 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 的决策。

一、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一)政府收入   1.税收 财产税 所得税 流转税 2.公债 (二) 政府支出 1.政府购买 商品 劳务 2.转移支付

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 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 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通过三项制度发挥作用: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 时,政府应 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 根据对具体经济形势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扩张性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 时,政府应 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 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在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 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原则:“逆对经济风向行事。”

四、财政政策工具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总需求不足时,提高政府购买水平。 总需求过高时,降低政府购买水平。 2.改变转移支付水平 总需求不足时,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总需求过高时,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3.改变税率 总需求不足时,降低税率。 总需求过高时,提高税率。

五、财政政策效果 r r r 1 r 2 r 0 r 0 图7-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IS’ IS’ IS LM LM IS E’ (平坦) (陡峭) y y y0 y1 y3 y0 y2 y3 (b) 政策效果大 (a) 政策效果小 图7-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r r r 1 r 2 r 0 r 0 图7-2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IS’ IS’ LM IS IS LM E’ (陡峭) E’ (平坦) y y y0 y1 y3 y0 y2 y3 (a) 政策效果小 (b) 政策效果大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特点 中央银行的职能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资产:准备金、放款、证券 商业银行的负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二、货币创造乘数 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 用于短期债券投资额。正是这种以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 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而它们会把法 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 用于短期债券投资额。正是这种以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 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存款总和(用D表示)同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准 备率(用rd表示)之间的关系为: D=R/rd

货币创造乘数举例 假定原始活期存款为1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 再假定银行客户会将其一切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 入银行。 如果不断存贷下去,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 100+80+64+51.2+……=100(1+0.8+0.82 + 0.83 +……+0.8n-1) = 100/(1-0.8) =500(万元) 而贷款总和是:80+64+51.2+……=100(0.8+ 0.82 +0.83 +……+0.8n)=400(万元) 可见,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即k=1/rd

表7-1 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 存款人 银行存款 银行贷款 存款准备金 (1) (2)=(3)+(4) (3)=(2) x0.8 表7-1 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存款 存款人 (1) 银行存款 (2)=(3)+(4) 银行贷款 (3)=(2) x0.8 存款准备金 (4)=(2) x0.2 甲 100 80 20 乙 64 16 丙 51.2 12.8 … 合计 500 400 货币创造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蓄。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支付以支票形式进行。

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 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 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总需求不足时,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证券, 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总需求过高时,将持有的政府证券出售给商业银 行,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 改变贴现率 3.改变准备率 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 利率。总需求不足时,降低贴现率,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 准备金。总需求过高时,提高贴现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 3.改变准备率 总需求不足时,降低准备率,使商业银行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 总需求过高时,提高准备率,使商业银行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

四、货币政策效果 图7-3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r r r 0 r 0 r 1 r 2 (a) 政策效果小 (b) 政策效果大 LM E r 0 E r 1 E’’ r 2 E’ E’’ E’ (平坦) (陡峭) y y y0 y1 y3 y0 y2 y3 (a) 政策效果小 (b) 政策效果大 图7-3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图7-4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r r r 0 r 0 r 1 r 2 (b) 政策效果大 (a) 政策效果小 LM LM’ LM IS LM’ (陡峭) E r 0 (平坦) E r 0 E’’ r 1 E’’ r 2 E’ E’ IS y y y0 y1 y3 y0 y2 y3 (a) 政策效果小 (b) 政策效果大 图7-4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优点,又各有其局限性。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目标和各项政策的特点,相机性地决定和选择某项或某几项政策手段。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特点。首先,它们的强烈程度不同。政府增加支出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经济的影响比较猛烈,而政府税收的改变与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的影响比较缓和。其次,政策效应“时滞”不同。财政政策内在时滞长,外在时滞短,货币政策外在时滞长,内在时滞短。再次,政策发生影响的范围不同。

二、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两者具有一致性,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重点不同,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直接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着眼于货币市场并对物价产生影响。另外两者的可控制程度不同,货币政策可控制性弱,财政政策可控制性强。这些功能上的差异也决定两者可互补长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表7-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产出 利率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少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下降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三、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在实施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时滞。经济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经济情况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其次是预期的影响。政策的效果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八章 AS—AD模型 本章的地位:取消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说明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 本章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关于劳动市场的看法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第一节 新古典宏观模型中的 AS—AD模型 AS P P2 AD2 P1 AD1 y0 y

第二节 凯恩斯关于劳动市场的看法 凯恩斯对劳动供给曲线的两点异议: N0 N 凯恩斯对劳动供给曲线的两点异议: 劳动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工资,意味着货币工资不变时价格水平稍有提高会减少劳动供给,这与事实不符; 工人与资本家签订工资协议时,所规定的是货币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

要想增加劳动就业量,就必须降低实际工资 。如何降低实际工资? 传统学者:不改变P,而降低货币工资; 凯 恩 斯:不改变W,而提高价格水平。 凯恩斯的解释: 削减货币工资会引起工人反抗; 即使可削减货币工资,而难以降低实际工资。 原因:货币工资下降 成本下降 价格下降 需求量 增加 实际工资不下降

凯恩斯主义的劳动供给曲线 NS NS Nd N0 NF N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假设条件:货币工资拒下刚性。 工人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 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因而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c) (b) (a) (d) y y y0 y0 y2 y2 N2 N0 N y2 y0 y P AS NS N2 N0 N y2 y0 y P AS NS P1 P0 E P2 NS (a) (d) N2 N0 N y2 y0 y

经修正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P P0 y0 y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 LM(P1) r P D1 LM(P2) r1 P1 D2 r2 P2 IS AD y1 y2 y y1 y1 y2 y y1 y2 y (a) (b)

第五节 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P AS AD4 AD3 AD1 AD2 y0 y

第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模型 本章的地位:分析国际经济部门的引入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 本章的内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本国居民和国外居民的区分 国际收支平衡表应是复式会计计帐表

表9-1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元) 借方 贷方 经常帐户 1、商品 输出 输入 2、劳务 商品和劳务余额 3、转移支付 表9-1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元) 借方 贷方 经常帐户 1、商品 输出 输入 2、劳务 商品和劳务余额 3、转移支付 本国向外国的转移 外国向本国的转移 经常帐户余额

资本帐户 4、直接投资 流出 流入 5、证券投资 基本金额 6、短期资本 (短期资本余额) 官方清算余额 7、黄金输出(或输入) 8、外汇减少(或增加) 9、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或减少) 差错和遗漏

外汇市场与汇率 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也就是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汇率的两种标价法: 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两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以下分析中,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

汇率变动的影响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般来说,汇率贬值使本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外的价格降低,并使外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内的价格上升,从而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相反,汇率升值则有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对资本流出流入的影响 一般来说,贬值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是不利的,因为贬值会使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下跌,从而引起资金外流。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第一,货币供给量。当一国货币供给量增长较快时,该国的货币量超过了本国需求,从而由于价格的下跌或资本外流而使该国汇率下跌。 第二,利率。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资本流入,导致汇率升值,而利率的下降会使资本流出,导致汇率贬值,即汇率和利率是正相关的。 第三,政府干预。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买卖外汇或外汇管制等直接或间接性手段来影响外汇市场的短期汇率。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净出口函数 nx=x-m 其中,x为商品和劳务的出口,m为商品和劳务的进口,nx为进出口差额,也称为净出口。

出口函数 x=x(P,e) 其中,P为国内价格水平,e为汇率。由于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必然影响出口,而本国货币价格的上升,即e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商品变得相对昂贵,从而使出口变得困难。所以,出口x一般与国内价格P和汇率e成反向关系。

进口函数 m=m(y,P,e) 其中,y为收入水平。一般而言,m与P和e具有同向关系,即国内商品价格水平提高,以及汇率提高,会使进口增加;反之,则使进口减少。特别地,进口与国民收入也具有同向关系,因为一国的收入水平越高,从外国进口的需求越大,进口支出额就越大。

nx nx1 nx(y) nx2 y1 y2 y 如果只考虑收入水平对进出口的影响,则净出口函数为: nx=x-m=nx(y) 由于x与收入y无关,而m与y为同向关系,可知净出口与收入呈反向关系,即净出口是收入的函数,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nx nx1 nx(y) nx2 y1 y2 y 图 9-1 净出口曲线

二、净资本流出函数 r r2 F(r) r1 F F2 F1 F=F(r) 净资本流出=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 F=F(r) 假定其他国家利率水平既定,则国内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就越少,流入的资本就越多,即净资本流出越少;反之亦然。故净资本流出F是国内利率水平r的减函数,或者说,r与F成反向关系。 r r2 F(r) r1 F F2 F1 图 9-2 资本净流出曲线

三、 国际收支函数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即 BP=nx-F BP=nx(y)-F(r) 若BP=0,则国际收支平衡

BP曲线的推导 nx nx (c) nx1 nx1 (b) nx(y) nx2 nx2 y1 y2 y H2 H1 F r r J D BP 450线 (c) nx1 nx1 (b) nx(y) nx2 nx2 y1 y2 y H2 H1 F r r J D BP r2 r2 (a) (d) F(r) r1 r1 K C y1 y2 y H2 H1 F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r LM BP E r0 IS y0 y 图 9-3 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

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都不均衡。 国内经济虽然均衡了,但国际收支却是失衡状态,这种情况又根据国内均衡是充分就业状态和非充分就业状态而分为两类。 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虽然都实现了,但国内均衡不是理想的均衡,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上述三种情形都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整 r BP LM A r1 IS y1 y 图 9-4 国际收支顺差

BP2 BP1 r LM r1 r2 IS1 IS2 y2 y1 y 图9-5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第十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本章的地位 论述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本章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主张 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复 兴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西方经济学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新古典主义复兴的浪潮。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就是宏观经济中新古典主义复兴浪潮中出现的几个分支。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在凯恩斯主义失灵之时,指出国家干预私人企业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宣扬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货币主义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一个经济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私人部门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经济中的不稳定主要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第二,货币供给量对名义国民收入具有决定性影响。 第三,在长期中,货币影响的主要是价格和其他名义变量,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是由实际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决定的。 第四,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也影响实际变量,货币是引起产量和就业周期性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以上观点,他们得出了两个重要的政策结论: 其一,货币存量增长的稳定性是实现经济稳定的关键,通过确定货币存量的不变增长率可以最好地达到这种目的。 其二,财政政策本身对实际收入或名义收入都没有什么系统的影响,因而它不是一种有效的稳定工具。

可以看出,货币主义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理论上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最重要,这就是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只有货币最重要”。二是在政策上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自由放任。正因为如此,他们与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复活萨伊定理 降低税率,刺激供给 强调社会支出的供给效应 恢复金本位制,控制货币数量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大幅降低税率,改革税制 强化市场的作用,放松政策控制 放慢政府支出 实行货币紧缩政策

第四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卢卡斯和萨金特。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人们可以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并以这一预期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二,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通过价格的调节市场可以出清。 第三,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不仅在长期内无效,而且在短期内也无效。

一般认为,理性预期理论从三个方面改变了经济学的前景:其一,它阐明了预期在经济模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其二,它迫使模型编制者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法,把预期纳入模型。传统的、回顾预期的相素方程组不再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它改变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方式。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 本章的地位: 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影响人均国民收入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量的关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 表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量或人均国民收入量。 经济增长理论: 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它通过研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情况。经济增长理论通常都是用一定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表达。

经济增长统计资料

经济增长统计资料

一、哈罗德-多马 模型 假设前提: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2)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即 S = s 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 (3)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 (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的 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ΔY S 基本公式 G = = Y V 其中 Y 为产量(国民收入) ΔY 为产量(国民收入)的增量 S 为储蓄率 V 为资本-产量比 公式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若S为9﹪,V为3,则G=3﹪ ; 若S上升为15﹪ ,V仍为3,则G提高到5﹪ 。

若把资本-产量比 V 理解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有的资本-产量比,用 V r 表示它,则基本方程可写为: 如果基本方程中的 V 是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那末在一定储蓄比例之下,由此而导致出的国民收入增长率被称为实际增长率,记为 G A 。于是公式可写为: 若把资本-产量比 V 理解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有的资本-产量比,用 V r 表示它,则基本方程可写为: 这里的收入增长率是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 Vr适合的收入增长率,它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哈罗德把它称为 “有保证的增长率”,用 GW 表示。 S G = A V S GW = Vr

由于 G A V = S GW Vr = S 故 G A V = S = GW Vr 上式表明,如果现实经济活动出现的实际增长率 GA 等于企业家感到满意的增长率,即有保证的增长率 GW ,那么实际资本-产量比 V 就必然等于企业家所需要的(或希望保持的)资本-产量比 Vr 。或者说,如果国民收入按照 GW 比率增长,那么与实际产量的增长相联系的实际资本增量就会等于企业家感到满意的资本增量。由于积累或资本增量取决于资本家的意愿,所以只要国民收入按照 GW 这个增长率增长,国民收入就会年复一年地按照 GW 增长下去。故 GW 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

经济短期波动的原因 从 G A V = G W V r = S 可以看出,只有当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V 等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 V r 时,实际增长率 G A才会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 GW 。如果 G A 大于(或小于)G W ,那么 V 就会小于(或大于)V r 。这时经济会出现波动。 若 G A > G W ,则 V < V r ,即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少于企业家所需数量,这会促使企业家增加订货,导致累积性经济扩张; 若 G A < G W ,则 V > V r ,即固定资产和存货大于企业家所需数量,这会促使企业家减少订货,导致累计性经济萧条。

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条件 S S G A = GW = = = n = G N V Vr 这里,n 为一国的人口增长率。这一等式表明了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哈罗德又把符合上述条件的增长率称为 “自然增长率”,用 GN来表示。显 然,GN= n 。据说,这是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最适宜的” 增长率。如果上式所表明的条件得到满足,那么经济活动就会按照 = = n 这一比率增长。在现 实经济活动中, = = n 这一种情况毕竟是有可能出现的,因此实现充分就是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S S V Vr S S V Vr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 由于储蓄比例,实际资本—产量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是不会出现的。

若 Gw > Gn ,则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许可的范围。由于生产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地限制,将出现储蓄过度,引起经济长期停滞。

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意义 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使其更具有实践意义。 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二、 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些人认为哈罗德的结论过于悲观,而且也不符合战后西方国家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各国的国民经济虽然经常处于波动之中,然而却还没有出现过哈罗德模型所指出的那种大起大落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一些西方学者在 50 年代提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型。其中以美国的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最为有名。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大致是: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储蓄函数为 S = s Y ,s 为常数,且0<s<1; 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 n 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sƒ(k) = k + nk (9 - 1) ƒ(k) = y = =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生产量,大致为按人口平均的产量; s为储蓄比例; n为人口增长率。

基本方程要说明的问题 一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 k ,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 n k ,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这就是说,在一个社会全部产品减去被消费掉的部分(C)以后,剩下来的便是储蓄;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给每个人增添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则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

利用基本方程式,可以讨论经济增长的“存在问题”和“稳定性问题”。见下图。 y=Y/L ƒ(k) ● sƒ(k) ● 图 11 – 1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图中,ƒ(k)曲线是产量曲线。根据假设,储蓄比例为 s ,且 0<s<1 。因此,人均储蓄曲线 sƒ(k)低于人均产量曲线。射线 nk 的斜率表明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当 sƒ(k) 高于 nk 时,sƒ(k)-nk >0 ,因此 k>0,与此相对应,P曲线位于横轴的上方。相反,当 sƒ(k) 低于 nk 时,则 k<0,与此相对应,P曲线位于横轴的下方。当sƒ(k) 等于 nk ,即sƒ(k) 曲线与nk曲线相交,k=0,P曲线与横轴相交。

当 k 等于 时,k=0 ,即人均资本不发生变化,k始终停留在自己所表示的水平上。与此相对应,y也不发生 变化而始终处在自己表示的水平上。已知 ,当劳动 力按照 n 比率增长时,y不变,这意味着产量(即Y )也按照 n 比率增长。这时,几个有关的变量都处于均衡增长状态。因此,当k= 时,产量(或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属均衡增长。

如果 k 不等于 ,那么,k不是小于 就是大于 。先看 k 的值小于 的情况。假定 k 的值等于 k1,如图 9-1 所示,这时曲线 sƒ(k) 高于曲线 nk,即 sƒ(k) > nk 。根据基本方程 k= sƒ(k) - nk ,可知,k > 0,即人均资本增量大于零。

同时,由于 sƒ(k) > nk ,得: 又因为ƒ(k) =y= ,k= ,(9 – 2)可写为: 根据假设,S=sY,不存在折旧,因此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投资又转化为资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sY=S=I=ќ。于是,(9 – 3)式便可写为: 上式的左边就是资本的增长率。 sƒ(k) > n (9 – 2) k K Y L L Y L s · > n L K sY 即 > n (9 – 3) K ќ > n (9 – 4) K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 当 k = k1< 时, > n ,即此时资本的增长率大于劳动 ќ 由此可见 ,k 总是趋向于均衡数值 ,与此相对应,y 也趋向于均衡数值 。 ќ K

此外,在一般情况下, sƒ(k) 曲线可以和 nk 曲线相交于任何一点,而交点必然是一个均衡点。这就是说,在长期中,资本主义能够处于稳定的发展之中。 索洛据此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途径,就长期来说,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无论最初的资本-劳动比率数值如何,经济活动总是趋向于一条均衡的经济增长途径的。其中前一句话是对“存在问题”的回答,后一句话则是对“稳定问题”的回答。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结论:资本主义可以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

三、新增长理论 一、新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新增长理论的主演研究思路 三、新增长理论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 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 各个增长因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 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 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生产要素投入量 2、生产要素生产率 就业者人数和他们的年龄性别构成 工作时数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资本存量的规模 资源的配置状况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扩大来衡量) 知识进展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一) 从1929年到1969年的40年中,美国总的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33% 。 其中,1.81个百分点是由要素投入量提供的,1.52个百分点是由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提供的。也就是说,总投入量的贡献占总的平均增长率的54.4%,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45.6%。 就总投入量来看,劳动投入量所占比重最大,高达72%以上。 从单位投入量的产出来看,知识进展所占比重最大,达到60%以上。 5

丹尼森的计算结果(二) 通过比较1929年至1969年知识进展和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在总的平均增长率所占的比重,可以发现: 知识进展占27.6% 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占25.8% 这种情况在1948—1969年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前者占30.9%,后者占24.9%。 丹尼森的结论 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二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划分 知识存量的增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结构方面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但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历史统计分析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呈加速增长趋势,但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 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 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

经济增长的结构 14个国家近50年来,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3%,人口年增长率为1.98%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劳动力数量趋于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均0.3%的速度下降 总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为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5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结构中,25%归因于生产资源投入量的增长,75%归因于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效率)的提高,因此,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的,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由技术不断进步引起的。所以,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 如果说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开始增长的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但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 基尼系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图 11-2 库兹涅茨“倒U”曲线

第四节 经济增长限度理论 一、“反增长”论 二、“零增长”论 三、有关争论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 本章的地位: 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介绍关于经济周期方面的一些知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 经济周期的类型和成因 几个著名的经济周期模型

经济周期(即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 经济周期(即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繁荣 GNP 繁荣 衰退 复苏 潜在GNP水平线 衰退 时间 图 12-1 经济周期曲线

第二节 经济周期的类型和成因 一、类型 长周期,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这一划分由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于1926年提出,故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中周期,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到10年。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系统地分析了这种周期,故又名朱格拉周期。 短周期,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约为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923年提出,故又称基钦周期。

二、成因 消费不足论 货币信用论 心理理论 政治周期论 投资过度论 创新理论 太阳黑子论

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归结为人们消费不足或储蓄过度。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有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以后有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信奉这一理论的有凯恩斯、罗宾逊等人以及激进学派。

投资过度论 投资过度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生产过多,即资本品投资的波动。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的价格上涨,这就更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需求与价格的增加都首先反映在资本品上,因此投资主要就集中在生产资本品的产业。相反,生产消费品的产业没有得到发展。结果造成由于生产资料生产过多而引发的经济周期波动。

创新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是“创新”。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企业的创新是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所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往往成批地发生,这不仅是因为一定时期的环境有利于创新,而且还因为创新为其他人开辟了道路,引起众多厂商仿效。正因为创新呈阶段性产生,所以使得经济发生周期性变化。

心理因素论 庇古和巴奇霍特、凯恩斯等认为,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后,人们的情绪由此变得乐观,对未来的预期一般总是超过合理的经济情形,这就导致消费者过多消费,生产者过多投资,从而引起经济繁荣。但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变成不合理的过度悲观预期。这样,消费和投资都会减少,从而导致经济萧条。

太阳黑子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75年提出了太阳黑子理论。天文学研究发现每10年左右太阳表面会出现一次黑色斑点。杰文斯认为,太阳黑子有规律的周期性出现,地球气候随之变得恶劣,导致农业生产减产,进而影响工业、商业、工资、利率、消费、投资等各个方面,从而导致整个经济呈周期性衰退。杰文斯之子H.S杰文斯1910年对此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政治周期论 这一理论由波兰经济学家迈克尔·卡列茨基提出。他把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出现归结为政府政策的产物。卡列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循环问题进行研究时,独立发现并建立起一个包含着凯恩斯“有效需求说”基本论点的动态理论模型。

第三节 几个著名的经济周期模型 一、卡尔多模型 二、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三、希克斯模型

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 本章的地位: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 介绍关于通货膨胀方面的一些知识和理论。 通货膨胀的种类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影响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 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种类、成因和影响 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 动的百分比。 二、种类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 一、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 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 动的百分比。 二、种类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 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区分 按人们的预料程度区分

(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区分 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二)按照价格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 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里所指的商品价格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如工资率、租金、利率等。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甲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乙商品的,或者,利率上升的比例大于工资上升的比例,等等。

(三)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三、成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品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用图形来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 13 – 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P AS E4 P4 AD4 E3 P3 E2 AD3 P2 E1 AD2 y y1 y2 yf 图 13 – 1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是试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为什么会发生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的一种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类型: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1.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2.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导致价格上涨得速度超过成本增长得速度。

用图示法说明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图 13 – 2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P AS E3 P3 AS3 E2 P2 E1 P1 AS2 AD AS1 y3 y2 y1 yƒ y 图 13 – 2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底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四、 通货膨胀的影响 无 不大 有 对产量和就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类 型 业的影响 平衡的和预期到的 通货膨胀 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 类 型 对产量和就 业的影响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平衡的和预期到的 通货膨胀 无 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 不大 有 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 非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

第二节 价格调整方程和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 首先看总价格调整方程: (11 • 1) (11 • 2) 其中, 为通货膨胀率,h是正常数, 第二节 价格调整方程和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 首先看总价格调整方程:                      (11 • 1)                      (11 • 2) 其中,  为通货膨胀率,h是正常数, 为通货膨胀压力。 上式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收入对其潜在水平的偏离,即与通货膨胀压力有正向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二、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上式中没有包含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故又称其为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图形为:  图 13 – 3 没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相对于潜在水平的收入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当收入低于潜在水平时,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是负值,或者说是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  -10 -5 0 5 10

其中, 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式即为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也被称为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图形如下: 三、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考虑到企业会预期到通货膨胀,则(11-2)式修正为: (11-3) 其中, 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式即为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也被称为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图形如下: 图中, 代表 A 点与横轴的距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通货膨胀率也越高。 -10 -5 0 5 10 图13-4 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节 用衰退的办法对付通货膨胀 有人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例如,弗里德曼曾说:“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例子,能够表明不需要通过一个增长缓慢和失业的过程而治疗了相当大程度的通货膨胀。” 反通货膨胀的具体方法: 渐进主义式的方法 “冷火鸡”式的方法

第四节 对付通货膨胀的其他办法 一、指数化 即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 指数化的两种方式: 百分之百的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 比例增长,当物价上升5%时,工资也上升同一比例。 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例如,物价上升10%,而工资却仅上升5%。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

三、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主要办法是国家规定一个被认为是恰当的物价或工资上升率,然后,以税收的方式惩罚价格和工资的上涨超过恰当的上升率的企业和个人,同时以津贴来奖励价格和工资的上涨少于恰当的上升率范围的企业和个人。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简评 一、宏观经济学的几个特点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自由放任思想与国家干预论的对立 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二、宏观经济学与西方国家经济 有效的作用 缺陷和不足

三、宏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不能盲目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