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 知 过 程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第三节 意 志 过 程 第四节 人 格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认知过程 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心理过程
第一节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一、感觉和知觉 二、记忆 三、注意 四、思维 五、想象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sensation 1.定义 (一)感 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 觉 1.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sensation (一)感 觉 (二)知 觉 贝可斯通的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皮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视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有80%是来自于视觉。 适宜的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波。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16-20000赫)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所引起的。 (一)感 觉 (二)知 觉 嗅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味觉 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其他味觉都是由它们混合产生的。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皮肤觉 触觉 压觉 温觉 痛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各关节中。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运动觉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各关节中。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平衡觉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特点: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种类 (一)感 觉 (二)知 觉 内脏觉 又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特点: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 觉 (二)知 觉 感受性 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反比关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一)感 觉 (二)知 觉 (2)感觉后像 注视30秒钟之后看周围白色背景会出现视觉感觉后像。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一)感 觉 (二)知 觉 (2)感觉后像 注视30秒钟之后点击鼠标,会出现视觉感觉后像。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3)感觉的适应 (一)感 觉 (二)知 觉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 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3)感觉的适应 酸:1.5~3分钟 甜:1~5分钟 苦:1.5~2.5 咸:20秒~2分钟 (一)感 觉 (二)知 觉 (3)感觉的适应 酸:1.5~3分钟 甜:1~5分钟 苦:1.5~2.5 咸:20秒~2分钟 樟脑:5~7分钟 汽油:4分钟 花露水:7~12分钟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4)感觉对比 (一)感 觉 (二)知 觉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图中只有三种颜色:白、绿及粉红。但是看起来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5)联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 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 不同的感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特征 (6)感觉补偿 (一)感 觉 (二)知 觉 当人们的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的 感觉会高度发展起来弥补其缺失的感觉 功能,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补偿。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盲人敏锐的触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perception 1.定义 (一)感 觉 (二)知 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是年轻少女还是老妇人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1)知觉的相对性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 觉 (二)知 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 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 这就叫知觉的整体性。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封闭律 (一)感 觉 (二)知 觉 Gestalt学派关于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接近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相似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连续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3)知觉的组织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封闭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4)知觉的理解性 (一)感 觉 在知觉事 物时,不仅依 (二)知 觉 赖于当前的信 息,还要根据 自己过去的知 识经验来理解 它,给它赋予 一定的意义。 达尔马提亚狗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4)知觉的理解性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4)知觉的理解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不可能图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5)知觉的恒常性 (一)感 觉 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的条 (二)知 觉 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的条 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 象仍保持不变的特性。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2.特性 (5)知觉的恒常性 (一)感 觉 (二)知 觉 大小恒常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3.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的不同: (一)感 觉 (二)知 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个体对物体空间移动以及移动速度的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4.错觉(illusion) (一)感 觉 (二)知 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4.错觉(illusion) (一)感 觉 (二)知 觉 这些都是平行线(咖啡墙错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4.错觉(illusion) (一)感 觉 (二)知 觉 这些都是平行线(左氏错觉)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memory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识记 三个基本环节 保持 再认和再现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再现
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memory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人类所独有。 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memory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形象记忆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memory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又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物理特性编码 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存贮的时间为0.25-2秒 又叫初级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 (chunk) 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长时记忆容量非常大 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感 官 消失 遗忘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重复 memory 感觉 记忆 长时 记忆 短时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感 官 感觉 记忆 长时 记忆 短时 记忆 遗忘 (痕迹消退干扰) 消失 (痕迹消退)
记忆的开端 保持的前提 实现再认和再 现的重要保证 记忆的两种 表现形式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记忆的开端 保持的前提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识记 保持 再认和重现(回忆)。 实现再认和再 现的重要保证 记忆的两种 表现形式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forgetting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遗忘规律如下: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遗忘规律如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 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 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 方式的关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记忆分类 (三)记忆过程 (四) 遗 忘 Ebbinghaus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二、记忆 识记的敏捷性 保持的牢固性 回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备用性 记忆的品质
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attention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attention 根据注意时的主动程度分: 无需意志努力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 需意志努力 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
7 3 5 9 课堂实验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attention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9 3 7 5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attention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7 3 5 9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attention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9 3 7 5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1.注意的广度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能清晰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 (一)概述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特性。 (二)分类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特性。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注意的起伏
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3.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一)概述 (二)分类 (三)特征 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三、注意 4.注意的转移 (一)概述 是指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二)分类 (三)特征 是指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间接性 特性 概括性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种类 (三)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 概括性 特性
肝性脑病 病史 体格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粪、尿常规检查 脑电图检查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间接性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病史 体格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粪、尿常规检查 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概括性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果树 枣树 苹果树 梨树 桃树 均有根、茎、叶、果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1.根据思维方式分类 (1)动作思维 (二)种类 (2)形象思维 (三)过程 以实际动作或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利用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 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指向性)分: (二)种类 (三)过程 (1)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2)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用六根火柴搭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类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思维: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thinking 分析、综合 比较、抽象、概括 概念 判断推理 新概念 (一)概念 (二)种类 (三)过程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比较、抽象、概括 概念 判断推理 新概念
第一节 认知过程 四、思维 (1) 思维的广度 (2) 思维的深度 (3) 思维的灵活性 (4) 思维的逻辑性 (5) 思维的敏捷性 (6) 灵感(顿悟) 思维的品质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五、想象 (一)概念 (二)功能 (三)种类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五、想象 1、具有预见的作用 2、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 3、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4、具有代替作用 5、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 作用 (一)概念 (二)功能 (三)种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五、想象 无目的 不自觉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 想 理想 空想 有目的 自觉地 (一)概念 (二)功能 (三)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 想 理想 空想 有目的 自觉地 梦是特殊的无意想象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五、想象 (一)概念 (二)功能 (三)种类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五、想象 有 意 想 象 再造想象:根据某些描述,在头脑中 (一)概念 构造出现实存在的,从未 见过的新形象。 构造出现实存在的,从未 见过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不依照现成的描述而独立 创造的新形象。 幻 想:表现人某种愿望的想象。 理想:符合规律,有可能实现。 空想:不符合规律,没有实现可 能。 (一)概念 (二)功能 (三)种类 有 意 想 象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三、情绪的功能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六、表情 七、情绪的理论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emotion) 情感(affection)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 情感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 以表达;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 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联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情 绪 情 感 区 别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外显性 表现内隐性 情 绪 情 感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外显性 表现内隐性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区 别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稳固性 长期性 较晚 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情感 情境性 较早 生物需要 情绪 稳定程度 发生角度 需要角度
三、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适应性 低等动物 人 情绪的适应功能在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条件。 生理唤醒 适应性行为模式 相应感受状态 生理唤醒 适应性行为模式 适应性行为模式 低等动物 人
三、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二)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生理活动中 认识活动中 体现在 能够驱动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生理活动中 认识活动中 体现在
三、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三)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情绪干扰增强 工作受干扰 提高 警觉性 觉醒水平 深度睡眠 高 低 工作效率 情绪唤醒水平 图2-2 情绪与工作效率关系示意图 最佳水平
三、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四)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人们常从他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才采取行动。这种现象称作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social referencing of emotion) 有助于人的社会适应。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mood)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绪状态。 2.激情(intense emotion)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stress) 当人们遇到某种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四、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moral feeling) 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 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 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aesthetic feeling)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五、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维度(dimension) 两极性(bipolarity) 动力性 增力-减力 激动-平静 强-弱 紧张-轻松 激动性 强 度 紧张度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表情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身体各部分呈现的姿态,通常也称“体语”。 手势(gesture)是一种重要的身段表情,它通常和言语一起使用来表达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六、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 (三)言语表情(language expression) 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音的语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绪的手段。 表情模拟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1.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2.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心跳、逃跑等) 情绪经验 (恐惧反应)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因心跳而生恐惧)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观点: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引起知觉的 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神经系统将 信息同时传到 大脑与身体 生理上表现 出反应 (逃跑心跳等)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大脑觉知 情境的性质 (暴徒危险)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观点: 1.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的过程。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兴奋是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 观点: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七、情绪的理论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 刺激情境 情境的认知评价 (如路遇暴徒) (暴徒危险) 情绪表达 (恐惧反应) 对生理变化的 认知解释 (因恐惧而心跳) 生理上表现反应 (逃跑、心跳等) 不能解释的 身体反应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定义 二、意志的基本过程 三、意志的特征 四、意志的品质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人的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第三节 意志过程 意和知、情的关系: 一.定 义 1、知是意的前提和基础,情 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的行动; 二.基本过程 1、知是意的前提和基础,情 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的行动; 2、意又可以推动知活动的不断深入,意对情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定 义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主观决定转化为实际行动 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确定行动的目标 选择行动的方法 做出行动的决定 主观决定转化为实际行动 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采取决 定阶段 (初始阶段) 1、坚持执行预定的 目标和行为程序; 2、制止和修改那些 不利于达到预定目 标的行动。 执行决 定阶段 (完成阶段)
第三节 意志过程 意志活动的 前提。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特 征 四.品 质 (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活动的 核心。 (三)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活动的 基础。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 一.定 义 二.基本过程 三.特 征 四.品 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实现目的。 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既定目的。 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行动和语言。
第三节 意志过程 好的意志品质 相反的特征 意志自觉性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和草率 意志的坚韧性(毅力) 动摇性和顽固性 意志的自制力 任性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二、需要 三、动机与挫折 四、能力 五、气质 六、性格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心理结构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五)人格特质理论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特征 3. 调节系统 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调节 控制与整合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特征 3. 调节系统 气质 性格 能力 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自我意识 调节 控制与整合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1、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
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根源特质 16个。测量量表为16PF。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根源特质 16个。测量量表为16PF。 Raymond B. Cattell 1905 - 1998
提出人格的第三个维度,外内向维度、情绪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述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结 构 (四)影响因素 (五)特质理论 提出人格的第三个维度,外内向维度、情绪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Hans J. Eysenck 1916—1997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社会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物质的需要 主要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分类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的需要 主要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精神性需要 表现为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对掌握 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和对美的享受的需 求及对创造发明的欲望等等。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分类 天然需要 根 据 先 天 后 分 后天需要 1、内部稳定性需要:如饥、渴、呼吸、排泄、休息、睡眠。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分类 1、内部稳定性需要:如饥、渴、呼吸、排泄、休息、睡眠。 2、回避危急的需要:对有害的或不愉快的刺激回避、排除的需要 3、性的需要: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需要 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接触和愉快等。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认识和美的享受) 3、社会需要(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等) 天然需要 根 据 先 天 后 分 后天需要
社会性 发展的需要 享受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 物质的 精神的 自然性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需要理论 1.马克思描绘的需要层次: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需要理论 1.马克思描绘的需要层次: 社会性 发展的需要 享受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 物质的 精神的 自然性 Kail Marx
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二)需要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Maslow AH,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需要的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Maslow AH 1908-1970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四节 人 格 二、需要 (三)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对象性。 2、需要的紧张性。 3、需要的驱动性。 4、需要的周期性。 5、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6、需要的年龄特征。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激活 指向 三个功能 维持和调整 动机(motivation):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动机(motivation):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激活 指向 维持和调整 三个功能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根据内容分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根据性质分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根据作用分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生理性的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 心理性的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 根据内容分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正确的动机 错误的动机 根据性质分 根据作用分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短暂动机 长远动机 根据维持时间分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从引起原因分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 四种基本形式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1.双趋冲突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1.双趋冲突 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2.双避冲突 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择其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3.趋避冲突 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一)动机概念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3.趋避冲突 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折 风险高但疗效好——风险低但疗效差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frustration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 折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frustration (一)动机概念 在实现目标中受到阻碍时,可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二)动机种类 第四节 人 格 三、动机与挫折 frustration (一)动机概念 (二)动机种类 (三)动机冲突 (四)挫 折 在实现目标中受到阻碍时,可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1. 加倍努力,克服障碍,达到目标; 2.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 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只有第四种情况时才会产生挫折感。
能力(ability)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述 (二)分类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能力(ability)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中,可评定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 ◆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观察力 记忆力 一般能力 注意力 智力 思考力 想象力 特殊能力 能力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观察力 记忆力 一般能力 注意力 智力 思考力 想象力 特殊能力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能力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1.遗传素质 2.营养状况 3.教育 4.社会实践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1.遗传素质 2.营养状况 3.教育 4.社会实践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类型差异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类型差异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智力水平的常态分布图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智力水平的常态分布图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如把17岁智力看作100% 出生到4岁:获得了50%; 4岁至8岁:获得30%; 第四节 人 格 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 (一)概述 (二)分类 (三)形成发展 (四)个别差异 (五)智力 从出生到青春期智力不断增长,以后逐渐减缓。 如把17岁智力看作100% 出生到4岁:获得了50%; 4岁至8岁:获得30%; 8岁至17岁:获得20% 。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气质(temperament) 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气质(temperament)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1.动力性特征 2.可变性特征 三大特征 3.中性性特征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temperament (一)概 念 (二)特 征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temperament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1.动力性特征 2.可变性特征 3.中性性特征 三大特征
1.动力性特征: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 影响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影响心理活动的强度 影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一)概 念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1.动力性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 影响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影响心理活动的强度 影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2.可变性特征: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少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2.可变性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少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兴奋性强, 兴奋与抑制 兴奋弱,抑 抑制弱,常 平衡,常表 制强,常表 表现好动、 现为坚毅、 现为沉着、 敏捷、热情 机智、活泼 安静、坚定 、积极、急 、深刻。 冷淡、迟缓 躁、轻浮。 。
3.中性性特征: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抑郁质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3.中性性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积 极 面 消 极 面 胆汁质 精力充沛 耐受力强 常粗枝大 叶缺乏耐心 多血质 灵活、机敏、反应迅速,容易适应新环境,又有较强耐受力 注意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对事物认识不深入,易浅尝辄止 粘液质 具有耐心,有恒心,考虑问题细致周到 反应比较迟钝,行动比较缓慢 抑郁质 精力集中,观察敏锐,情绪稳定,谨慎细心 信心不足,雄心不大,耐受力差,容易疲劳
多血质 粘液质 胆汁质 抑郁质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多血质 Sanguineous temperament 粘液质 Phlegm temperament 胆汁质 Bilious temperament 抑郁质 Melancholic temperament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Hippcrates (公元前460——前377)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胆汁质—— 情绪粗犷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多血质—— 情绪丰富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粘液质—— 情绪贫乏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抑郁质—— 多情善感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种基本特性: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种基本特性: 强度 灵活性 平衡性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活泼型 灵活 平衡 安静型 不灵活 兴奋型 不平衡 强 抑制型 弱 (一)概 念 (二)特 征 多血质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灵活 不灵活 活泼型 安静型 兴奋型 抑制型 平衡 不平衡 多血质 强 粘液质 胆汁质 弱 抑郁质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正确认识气质与职业活动对指导 (二)特 征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类 型 第四节 人 格 五、气质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生理机制 (五)意 义 正确认识气质与职业活动对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社会活动的价 值及其成就的高低。 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 有不同的影响。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六、性格 第四节 人 格 (一)概 念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二)特 征 (三)类 型 2、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2)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 (3)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2、性格的情绪特征 (1)情绪活动的强度 (2)情绪的稳定性 (3)情绪的持久性 (4)主导心境 (一)概 念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2、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1)情绪活动的强度 (2)情绪的稳定性 (3)情绪的持久性 (4)主导心境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3、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意志品质的: 自觉性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力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3、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表现在意志品质的: 自觉性 果断性 坚持性 自制力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感知觉 记忆 注意 思维和想象 (一)概 念 (二)特 征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感知觉 记忆 注意 思维和想象
荣格(C.G.Jung)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他称此为定势。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1、内倾型和外倾型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荣格(C.G.Jung)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有两种指向,他称此为定势。 一种指向内 在世界,称内倾; 一种指向外 部环境,称外倾。 C.G.Jung 1875-1961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2、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情绪型 意志型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2、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A.Bain)和法国心理学家瑞波(T.A.Ribot)等人认为可以根据认识、情感和意志划分为: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善于用理智控制和支 配自己的行为 行为易受情绪左右, 情绪体验敏感而强烈 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 较强的自控能力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3、独立型与顺从型 独立型 依存型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3、独立型与顺从型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A.Witkin根据人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 倾向于利用自身内在的参照标志,独立性强,受暗示性少,对人不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交际,关注抽象的内容,不易受定势影响,比较有创造性。 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标志,独立性较少,受暗示性较强,对人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强,善于交际,抗应激能力差。 独立型 依存型
1、家庭作用 2、学校教育 3、社会信息的作用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1、家庭作用 2、学校教育 3、社会信息的作用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第四节 人 格 六、性格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 形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性格形成晚,稳定性要比气质变化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 成的速度。 (一)概 念 (二)特 征 (三)类 型 (四)形成发展 (五)与气质关系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是以脑的神经反射活动形式存在 的,这种神经活动是一个生理的、生化的变 化过程。 人脑,是由120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调控人的全部行为 。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调控人的全部行为 。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延髓、脑桥、中脑、 间脑和大脑两半球。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调控人的全部行为 。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调控人的全部行为 。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肌肉,脏器 脑神经12对: 头部器官 周围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兴奋 副交感神经: 抑制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脑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延脑 网状结构 感觉的非特异性通路脑的动力系统,保持兴奋 桥脑 睡眠 脑干 中脑 呼吸,心率,消化,体温 丘脑:感觉的特异传入通路,进行初级加工 脑 间脑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与情绪有关 小脑 精确动作的学习,记忆和协调 大脑 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The Frontal Lobes The Parietal Lobes The Occipital Lobes The Temporal Lobes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心理活动的脑定位 心理活动 脑的特定部位 损伤后的症状 感觉 和知觉 躯体感觉:顶叶中央后回 听觉:颞叶颞横回 视觉:枕叶角回…… 产生相应的感觉障碍 记忆 颞叶和海马回 出现严重的顺行性遗忘症 思维 额叶 解决数学问题十分困难 言语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 听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顶下小叶和角回 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 失写症 失读症 情绪 颞叶、杏仁核、下丘脑等 情绪功能异常 人格 人的秉性、待人接物的态度发生改变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统(处理麻烦) The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副交感神经系统(打理家政)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二)脑的机能系统与心理活动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1)感觉联络区 (2)运动联络区 (3)前额联络区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三)脑的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连合主要是胼胝体。 左、右半球都可独立地进行活动,各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思想和意念,对于对侧半球的这些相应活动则是隔绝的;它们各有其自己的记忆和体验而不能为另一侧半球所利用。
左半球:语言功能.听,说,读,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空间关系,欣赏艺术,情绪,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三)脑的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左半球:语言功能.听,说,读,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空间关系,欣赏艺术,情绪,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四)内分泌系统 是无管腺体,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是机体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系统。 1、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2、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四)内分泌系统 垂体(分泌生长、性腺激素等)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等) 胸腺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等) 胰岛(分泌胰岛素等)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四)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亢进,会过分敏感;不足时,精神迟钝 副甲状腺:不足时,反应迟钝,肢体运动不协调 肾上腺: 肾上皮质激素缺少时,精神萎靡,肌肉无力; 肾上腺素兴奋交感神经,应对突发事件。 脑垂体: 分泌多种激素,并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 性腺: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脑垂体-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四)内分泌系统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 感受器-传入纤维-中枢-脑垂体-内分泌 -血液-效应器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五)遗传与心理 遗传(heredity)是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在智力方面同卵双生子即使不在同一社会环境中成长,其智力水平也是相近的,异卵双生子次之,同胞再次之,堂兄弟姐妹相关更小。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五)遗传与心理 许多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与遗传有关。 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精神分裂症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86.2%; 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障碍的一级 亲属同病率为l4%,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一)环境与心理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环境有两种分类方法: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各组成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 境、文化环境等。 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诸、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 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二)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人类文化与人性 2.民族文化与心理 3.拷贝世界与心理 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通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受相同文化影响,有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强有力的,主要是潜移默化的。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三)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第五节 心理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 二、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三)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化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巴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