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乳突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于中医学的“慢性脓耳”范畴。
【中医病因病机】 一、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二、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病 因 急性炎症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 鼻部或咽部有慢性病灶 常见致病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等 注意混合感染
诊断 要点: 1 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 2 鼓膜穿孔 3 听力下降 4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分型 1 单纯型 2 骨疡型 3 胆脂瘤型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最常见 病变主要在鼓室:粘膜充血、增厚 圆形细胞浸润 杯状细胞及腺体 分泌活跃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特点: 流脓不多、粘液或粘脓、间歇性 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 轻度传导性耳聋 一般无并发症 无骨质破坏 非手术治疗
单纯型中耳炎 鼓膜中央型穿孔
单纯型中耳炎 鼓膜中央型穿孔
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又称为坏死型或肉芽型 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 病理变化:粘膜炎症、听小骨及骨 质有破坏、鼓室内有肉 芽或息肉
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特点: 脓液粘稠、有臭味或血性、持续性 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 鼓室有肉芽或息肉 较重的传导性聋 骨质破坏 可引起并发症 手术治疗
骨疡型中耳炎 鼓膜大穿孔
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非真性肿瘤 骨质破坏 胆脂瘤形成的机制: 主要学说有:袋状内陷学说 上皮内移学说
袋状内陷学说 咽鼓管功能不良 鼓室负压 中耳 粘膜肿胀、增厚 上中鼓室间堵塞 上鼓室高负压 鼓膜松弛部内陷 成囊袋 鳞状上皮及角化物脱落 咽鼓管功能不良 鼓室负压 中耳 粘膜肿胀、增厚 上中鼓室间堵塞 上鼓室高负压 鼓膜松弛部内陷 成囊袋 鳞状上皮及角化物脱落 堆积在袋中不断扩大 破坏骨质 胆脂瘤
上皮移入学说 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向鼓室、鼓窦内生长 上皮及角化物脱落,不能自洁 积聚成团 胆脂瘤
临床特点: 持续或间歇性流脓、恶臭 传导性聋(可轻可重)、 混合性聋 松弛部、边缘性穿孔 可见胆脂瘤上皮 骨质破坏 常引起并发症 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 鼓膜松弛部穿孔 胆脂瘤上皮
鼓膜松弛部穿孔 松弛部穿孔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鉴别 单 骨 纯 疡 型 型 胆 脂 瘤 型
鉴 别 诊 断 中耳癌:耳流血性分泌物、耳痛 周围性面瘫、张口受限 多对颅神经损害 外耳道或鼓室内新生物 活检确诊 鉴 别 诊 断 中耳癌:耳流血性分泌物、耳痛 周围性面瘫、张口受限 多对颅神经损害 外耳道或鼓室内新生物 活检确诊 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全身症状 其他部位结核病灶 活检、涂片、培养、接种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湿困,上泛耳窍 局部症状:耳内流脓,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脓液粘白或水样清稀,量多少不一,无臭味。 全身症状:可见面色不华,头晕头重,倦怠乏力,腹胀,纳差,便溏,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 局部检查: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肿胀色淡,听力稍减退。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代表方:托里消毒散。
2.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局部症状:耳内流脓量少,污秽而臭,日久不愈,听力减退明显。 全身症状:可见头昏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脉细弱等肾虚症状。 局部检查:鼓膜紧张部后上方或松弛部边缘性穿孔,脓稠粘成块状,如豆腐渣样腐物,或见有暗红色肉芽长出。
治法:补肾培元,去湿化浊。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
(二)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适于脾虚湿困者。知柏地黄丸:适于肾阴虚者。 (三)其他中医治疗 1.针刺 2.艾灸
治 疗 原则: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 病灶、引流通畅、恢复听力 1、病因治疗 2、恢复咽鼓管功能:减轻肿胀、促 进纤毛运动 治 疗 原则: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 病灶、引流通畅、恢复听力 1、病因治疗 2、恢复咽鼓管功能:减轻肿胀、促 进纤毛运动 3、局部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 单纯型: 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消退后穿孔可自愈,否则可行鼓膜修补 1、清洁外耳道 2、局部用药 3、鼓膜烧灼修补、鼓膜成形术、鼓 室成形术
中耳炎的治疗 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局部用药为主 2、清除肉芽及息肉 3、引流不畅者,行手术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 胆脂瘤型: 尽早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听力重建 手术目的: 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听力、力求干耳 手术方法: 根治术: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 成形术:关闭式—保留外耳道后壁 开放式—不保留外耳道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