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论语》 十则.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 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 “ 万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
Advertisements

Jǐ yǔ 31 给予树.
第三单元 目 录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单元写作指导.
语文园地四.
窥一斑而知全豹——课外阅读专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 王老师.
邓稼先 杨振宁.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应 试 指 南 云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说名道姓》 运村实验学校五(3)班.
穷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初读文本,注意字词。 曾皙( ) 毋( )吾以也 千乘( )之国 夫子哂( )之 端章甫( ) 铿( )尔 莫( )春者 浴乎沂( )
太阳照,背书包, 上学校,要准时, 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 上学.
过秦论 贾谊.
认识 钟表 孤山中心小学 许 蕾.
海市蜃楼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
大成殿孔子像. 大成殿孔子像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现代化立交桥.
认真倾听 用心记忆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剖析小语试卷题例 增强监测工具的导向功能.
采 薇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故 乡 鲁 迅 作者 感知 阅读1 阅读2 阅读3 阅读4 归纳 探究 大语文课件.
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左传》 授课人: 濮阳市第一中学 张宏涛.
鸿门宴 学习重点 司马迁 作者作品 掌握字词 背景介绍 情节分析 人物分析 课文小结 课外练习.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霸王举鼎 霸王别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字词积累与词语运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高二级 粤教版 语文 主讲教师:李雪玲 单位:番禺区石楼中学.
21、掌声.
此课件由360大课堂 隆 中 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猫.
普希金. 普希金 检查预习 瞬息( ) 幽寂( ) 延绵( ) 萋萋( ) 忧郁( ) 伫立( ) 涉足( ) 向往( ) 尴尬( ) shùn 瞬息( ) 幽寂( ) 延绵( ) 萋萋( ) 忧郁( ) 伫立( ) 涉足( ) 向往(
咏 柳 南昌凤凰城上海外国语学校 马金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鸿门宴.
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 词语 希望 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语文科组 卢金连 版图 暂停 努力.
邶风·谷风 xí xí gǔ fēng ,yǐ yīn yǐ yǔ 。mǐn miǎn tóng xīn ,bù yí yǒu nù 。
重庆市万州区太安初级中学 制作、执教:张宗平.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生字学习 阅读理解 拓展练习.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18 借生日.
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一》 zài jiā lǐ 3 在 家 里 执 教: 覃 静.
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21、小 雨 点 袁玉丽.
西游記-金箍棒 xī yóu jì jīn gū bàng.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新疆天鹅湖 西师大版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看 动画 成语 (    ) 揠苗助长 (    ) 滥竽充数 猜 (    ) 狐假虎威 (    ) 叶公好龙.
三打白骨精.
梳理教材,夯实基础 鳌江中学 丁家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11 成长 梅江区金山小学肖月梅.
孔繁森.
6一株紫丁香. 6一株紫丁香 任务一: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策略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同桌之间把这些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芦 叶 船.
鸿门宴.
鸿门宴 司马迁.
关爱华夏学子 服务民族教育 金星教育小学课件 1 桂林山水 金星教育集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sōng shǔ 小松鼠 guǒ 生 花 果 找 lǜ páng 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 zhēn yóu huáng càn 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 好看。
西师大版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
汉字基本笔画名称和写法.
猜谜语 像 云 不 是 云, 像 烟 不 是 烟, 风 吹 轻 轻 飘, 日 出 慢 慢 散。 (打一自然现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合兴小学 朱哓惠.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库庄初级中学 王周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家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家.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 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 有歧(qí)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 极大的鼓励(lì),使我鼓起勇气微 笑着面对生活。 英子.
第四课 诗两首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未选择的路.
挖 荠 菜 张 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掌握“春秋笔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学习目标:    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         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         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相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3、听录音,正音。

一、《左传》简介 《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 左丘明《左氏春秋传》 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谷梁赤《谷梁春秋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 左丘明《左氏春秋传》 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谷梁赤《谷梁春秋传》 一、《左传》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先讲《春秋》。《春秋》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名。但各国的《春秋》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了。据说它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春秋》这部书所记历房加诼骋辏ü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我们现在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就是因为这部书而得名的。但是,《春秋》这部书写得太简单、太不完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仅仅只有17000多字。这样简单的记述,连个历史的轮廓也难以较好地勾画出来。所以,很多学者对《春秋》加以补充和说明。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后有《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五传”。《邹氏传》“无师”,《夹氏传》“无书”,因而先后失传A鞔两竦木椭挥小蹲蟠贰ⅰ豆虼泛汀豆攘捍妨耍烦啤按呵锶薄!蹲蟠30卷,是“古文经学”,对《春秋》作了大量的补充和再创作,并且加年代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各11卷,是“今文经学”,以解《春秋》经为主,讲究“微言大义”。《春秋》原本“经”是“经”,“传”是“传”,是截然分开的,别本单行。到西晋时,杜预才把“经”和“传”按年代编排,先列“经”,后列“传”,合为一起,著《春秋左传集解》。所以,以后的《左传》,就是经、传合一的了。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疑问 相传 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肯定有人添补。   2、《左传》的体例: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回顾

常识回顾1: 常识回顾2: 常识回顾3: 历史著作的体例主要有 、 、 、 。《国语》是 ,《战国策》是 ,《史记》是 。 的文字,就是“传”。 “春秋三传”为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它是我国第一部    的历史著作。 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叙事详细(叙事详备) 常识回顾2: 历史著作的体例主要有 、 、 、 。《国语》是 ,《战国策》是 ,《史记》是 。 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 常识回顾3: “二十四史”的体例均为 ,它的前四史分别是 、 、 、 。“二十四史”结束在 ,这些史书除了《史记》是通史外, 其它均为 。 纪传体、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明史 断代史

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二、解 题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二、解 题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地点 主人公 事件 (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 (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 (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1、《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公羊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译文 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不如不给他地盘算了。段是什么人?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弟?是因为他与国为敌。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与国为敌。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虽然与国为敌,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为敌,虽然在国都之外,也不写明地点。

《彀梁传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译文: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现在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所以《春秋》鄙视共叔段的程度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打败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共(gōng)叔段 寤(wù)生 恶(wù)之 亟(qì) 巖(yán)邑 虢(guó)叔 佗(tā)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共(gōng)叔段 寤(wù)生 恶(wù)之 亟(qì) 巖(yán)邑 虢(guó)叔 佗(tā) 大(tài)叔 祭(zhài)仲 雉(zhì) 贰(èr) 廪(lǐn)延 不暱(nì) 乘(shèng) 难 (nàn) 之 寘(zhì) 遗(wèi)之 繄(yī) 泄泄(yì) 施(yì) 匮(kuì) 永锡(cì)尔类

1.文化常识:   姓氏、名、字、谥号,涉及古代姓氏名号。干支纪日。 2.文字:  异体字:佗——他 暱——昵  古今字:辟——避 舍——捨   通用字:庸——用 寘——置  通假字:寤——牾(忤)  无——毋 阙——掘 3.读音:   破读:恶(wù) 遗(wèi) 乘(shènɡ) 语(yù) 洩(yì)   特殊读音:共(ɡōnɡ) 祭(zhài

整体感知: 克段前 (1-5) 克段时 (6) 克段后 (8) 按照标题划分: 姜氏厌恶郑公偏爱共叔段 郑公放纵共叔段违制扩张 评议克段(7) 评议考叔(9) 克段前 克段时 克段后 郑公一举击败共叔段叛乱 批评段之不弟郑公之失教 郑公弃母考叔使和好如初 赞考叔爱其母且施及郑公

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 (矛盾的开端) 按照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划分: 一、⑴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 (矛盾的开端) 二、(2-5)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欲擒故纵,暗藏杀机。(矛盾的激化)  1、(2-3段)共叔段得到京地违规建城。  2、(4-5段)共叔段收占边邑肆意扩张。

三、(6-7)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矛盾的解决) 四、(8-9)庄公悔置姜氏, 颍考叔助母子和好。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制,焉,于,之,诸

第二课时 1、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2、学习本文文言知识 3、复述故事内容和归纳主题

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牾,倒着的意思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牾,牾,倒着的意思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6、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yàn 7、无使滋蔓    无,通毋,副词“不要”。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不义不暱      暱,通“昵” 1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2、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tì

 13、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15、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二、词类活用 惊: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生:使动用法,使……生贰心 誓:为动用法,对……发誓 隧: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 1.惊姜氏 2.无生民心 3.而誓之曰 4.隧而相见 惊: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生:使动用法,使……生贰心 誓:为动用法,对……发誓 隧: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

  5、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7、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10、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为动用法

13、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意为“赠送” 11、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12、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13、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意为“赠送”

三、古今异义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大都:古:大的城邑;今指大多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5、都城过百雉 都城:城邑;今指首都 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今指一种飞禽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4、大叔又收贰以为邑 以为:古是把…作为;今是认为 5、都城过百雉 都城:城邑;今指首都 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今指一种飞禽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边邑;今指卑鄙、无耻 7、至于廪延 至于:延续到,到达到;今是连词 8、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小人:(古)谦词,我; ( 今)指无耻、不讲道德之人

四、文言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2)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3) 对曰:“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4)其是之谓乎!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

2、状语后置 (1)郑武公娶于申 (2)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3)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2)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3)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4)遂寘姜氏于城颖 (5)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 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1、省略主语  (1) 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1)亟请(之)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3、省略宾语 (1)亟请(之)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请京,使(之)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3)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三)被动句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四)判断句 1、制,巌邑也。 2、蔓,难图也。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4、颍考叔,纯孝也。

(五)固定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 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五、一词多义 及 制 焉 虢叔死焉 焉辟害 君何患焉 生庄公及共叔段 及庄公即位 无庸,将自及 连词,和 动词,等到 动词,到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地名,一名虎牢,又名成皋 制度 守制度 虢叔死焉 焉辟害 君何患焉 兼词,“于之” 疑问代词,如何、怎么 语气词

其:  (1)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 还说不是这样吗?) “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 表示推测语气

于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1)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 (2)克勤克俭。 动词,能够。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 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动词,作为。

虢叔死焉 于之,兼词 请京,使居之 请求;使(之)居(于)之 姜氏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以(之)为 公伐诸鄢 之于,兼词 公赐之食,食舍肉 食物;吃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偏指“她”;反问语气 其是之谓乎 可能,表揣测语气

交流讨论:熟读课文,填表格。 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 性格特点 文章结构 段落号 段意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 性格特点 姜氏 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 共叔段 儿子、弟弟、大叔 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 庄公 儿子、兄长、国君 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文章结构 段落号 段意 序幕 ① 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开端 ② 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 ③④⑤ 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 高潮 ⑥ 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 结局 ⑥⑦⑧ 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 ⑧⑨ 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思考与探究 郑庄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他们母子间感情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姜氏 郑庄公 颍考叔 共叔段 ⑨ ⑩ ① ⑧ ⑦ 君 臣 子(兄) 母 ③ ② ⑥ ④ 子(弟) ⑤ 臣 ⑥出师有名,一举铲除 ⑦反目成仇,将她流放 ⑧劝解 ⑨后悔 ⑩母子重见和好,冰释前嫌 ①难产因而厌恶 ②偏爱、怂恿他扩充势力 ③设计圈套 欲擒故纵 ④里应外合 ⑤招兵买马意图谋反

主题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二、串 讲   [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庄公是谥(shì)号。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谥号指国君,大臣死后后人加之以示尊重的称号。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晋;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第一段 〔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涉外婚成为春秋战国时君王通例。如“秦晋之好”,即秦穆公是晋文公老丈兼姐夫,晋文公是秦穆公女婿兼舅子。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第一段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共,音恭,地名。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言”。共是氏,姬是姓,氏是姓的分支。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古人还可有字、号。 

第一段   〔寤生〕寤,通“牾”,逆,倒着。明焦竑(hóng)《焦氏笔乘》:寤为牾(“忤”异体,不顺)的通假字。二字均鱼部[a]、疑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àn),逆生也”。即难产。     [惊姜氏]使姜氏惊。使动用法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作“赶快”义时读“jí”。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这部分主要写了武姜偏爱,潜在矛盾的原因

第一段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第二段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为之请制 〕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旁指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第二段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  

第二段    〔都城过百雉(zhì)〕 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国之害也 〕 国家的祸害。下文“参国之一”之“国”指国都。    [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第二段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周王(天子)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诸侯国都300雉,大都100雉,中都60雉,小都30雉。而京的城墙超过100雉,超过了定制。    [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

第二段 [何厌(厭]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何厌(厭]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u4)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    〔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姑〕姑且、暂且。    这段主要表现兄弟冲突,显庄公伪善。

第二段 译文: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第三段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yu3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第三段 [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众,指百姓。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第三段冲突加剧,更显庄公阴险

第三段 译文: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第四段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第四段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第四段主要写兄弟相残,庄公露出奸诈的真实嘴脸。

第四段 译文: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第五段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庄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第五段 译文: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第六段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

第六段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捨的古字。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捨的古字。   [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遗(wèi)之]赠送给她。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何谓]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下文“何患”同。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第六段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at],今不押韵。   [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这段主要写母子释仇,显出庄公伪孝。  

第六段 译文: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第七段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庄公]施,yi4延及。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庄公]施,yi4延及。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锡,通赐,给与。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结语: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1、历史情景再现:分角色诵读课文 同声传译(表演课本剧): 2、分析人物形象。 3、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情景再现:(同声传译) 独白1(原文): 公子吕1: 独白2(译文): 公子吕1: 郑庄公1: 姜氏1: 郑庄公2: 姜氏2: 祭仲1: 颍考叔1: 祭仲1: 颍考叔2:

大隧晨曦 姜太后偏心酿内乱 颍考叔妙计回天伦 大隧晨曦 姜太后偏心酿内乱  颍考叔妙计回天伦 (独白):公元前某年五月某日,郑国颍谷的一个隧道内。 (群众):(幕后传来这样的童谣声):    一碗水呀要端平,端不平要打湿身。    要是端的是开水呀,端不平会烫伤人。 (幕启,传来锤錾敲击声。子封带着姜氏和子月上)

第一幕: 子封:太后,没想到吧,这就是你的新居。 子月:哥哥,这洞阴暗潮湿,是太后起居的地方吗?你们的心也太黑了吧?  子封:我说妹妹,前些日子太叔叛乱,太后她准备打开城门作内应。难道她的心是红的吗?要不是大王英明,我们      早已经人头落地啦! 姜氏:放肆!你没有资格教训我。快去叫寤生那小子来,这忤逆不孝的东西! 子封:住口!大王对你,可以说得上仁至义尽了。当年逆贼太叔非法掠夺西鄙北鄙时,我就劝大王下令警告,大王     念得母子情义和弟兄情谊,忍受了这种两属的现象…… 姜氏:你小子行啊!还会给你主子出主意嘛! 子封:别耍你的威风了。要不是大王心慈手软,你早就该到这里来了。当逆贼太叔非法出兵占领西鄙北鄙时,我     又劝国王出兵干预,大王还是不听,只是忍住愤怒说“不忠于国家,不亲近兄长,再宽的土地都将丧失民心    的”。直到逆贼发动叛乱,大王叫我帅兵平叛时,也嘱咐我网开一面,不然,太叔他就是长有翅膀也飞不出我    子封的手心。 姜氏:英雄啊。你小子!看来你主子没白养你这条狗! 子封:别火气那样大吧,谨防火大伤肝!你就将就将就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子月:哥哥。你太过分了!  子封:好妹妹,你就在此好好的陪着我们的好太后吧。太后。告辞!  (下)

第二幕: 姜氏:太叔。你这不成器的东西。你现在究竟在哪里啊! 子月:太后,外面传言,太叔已从京地逃到共国避难啦。依我看,大王到是像我哥哥说的    那样,还真有点儿念母子弟兄情意。不然的话,凭借大王的文韬武略,太叔就是插    翅也难逃的。 姜氏:死丫头,我平时白教育你了。我是想,帮助太叔登上王位,到时把你嫁给太叔,也     不枉我对你的教育,你也得其所哉。可是…… 子月:太后,我看太叔平时沉溺于灯红酒绿,又贪得无厌。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不知太后为     何…… 姜氏:你不知道,当年寤生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就经常拳打脚踢,生他时又使我难产,差点要我性    命,生下来就像他老子那样横眉怒眼,不苟言笑,一点也不讨人喜欢。现在看来可能果真我这    条老命要送在他手里了。 子月:我看还不至于吧。 (后台传来“祭仲大夫到”,祭仲带侍卫上)

第三幕 祭仲:太后,微臣奉大王之命,给你送新鲜葡萄来了。 姜氏:太阳没从西边出来吧! 祭仲:我看太后对大王的误解太深了。 姜氏:我误解他,他为什么不放过太叔?  祭仲:太后差矣,当年大王刚刚即位,你就请求把郑最险要的制地封给太叔,大    王说制地不吉祥,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唯命是从。 姜氏:这完全是一个狡猾的托词。 祭仲:你当时又马上要求把郑国最富饶的京地封给太叔,大王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而太叔一到京地就置大王的法令于不顾,拼命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人     口,要与大王分庭抗礼。我建议大王制止,大王只是摇头说:“这是我母     亲的旨意,我有什么办法呢!”

姜氏:是吗? 祭仲:后来太叔野心进—步膨胀,我再三劝大王蔓草    难图,大王只是无可奈何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姜氏:多么狠毒啊!看来你也是你主子的—条忠实走    狗! 祭仲:太后,你处心积虑的支持太叔搞分裂,你对得起郑国,对得    起九泉之下的先王吗? 姜氏:滚!我不要听你的教训! 祭仲:太后,我得提醒你,大王也是你的亲生骨肉啊! 姜氏:(怒不可遏)滚! (祭仲下)

子月:祭仲大夫的话你得想想啊,太后。要是你    是大王,你对你和太叔的行为该怎么想呢? 姜氏:我发现你越来越与他们一鼻孔出气了。我    要打开城门为太叔作内应的秘密,只有    我和太叔,还有你,才知道,是不是你给     告的密,你给我说! 子月:太后,你平时不是教导我“国道忠为上,     家道孝为先”吗? 姜氏:好啊!(突然作狰狞状)好你个败类,你    给我跪下!

群众:“太守到!” 颍考叔 (上) (颍考叔在“太守到”声中上,姜氏有所收敛)哼! 颍考叔:太后息怒,微臣给你道喜了。 姜氏:好啊,你好个颍谷的土地神,先王对你不薄,把你封在这里,当今国王也没撤你的太守之职,我被发配到你这里,先禁闭在城里,你,居然连个影子也不见;好了,你跟寤生又合伙把我秘密转移到这城外洞穴里来,你们要把我怎么样?你还好意思老起脸皮来见我! 颍考叔:太后息怒。老臣今天来一是向你请罪,二是向你道喜! 姜氏:喜?喜从何来? 颍考叔:当今大王——你的儿子要来接你回宫了。 姜氏:你不要懵我了。他要来接我?他把我分配颍谷之时,秋风黑脸,对我杀机四溅的吼道:“不及黄泉,颍考叔:无相见也!”我早就准备把我这把老骨头抛在你的地盘上了。

颍考叔:太后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就在你来颍谷之后不久,我就去觐见大王。 姜氏:他说了些什么? 颍考叔:我知道他的脾气,只字不敢提起你,只是向他汇报颍谷的情况。 姜氏:这与我有屁的关系。 颍考叔:汇报完后,大王请我进餐,在酒席之上,我特意夹了一些肉来放在旁边一个空碗里,你猜大王怎么说? 姜氏:还能怎么说,你这老糊涂。 颍考叔:大王问我为什么,我说,老臣有一个老母亲,什么东西都吃了,就是没有吃过大王吃的东西,请允许我把这些肉送给我的母亲。大王听后,长叹一声…… 姜氏:他说什么? 颍考叔:大王说,“你到有母亲可送东西,可我却没有啊!”其感情之真挚,令我都感动啊!我就接着问,敢问大王为什么这样说?大王就把你们母子之间的误会—说了出来,并后悔当初不该发下如此的母誓。

姜氏:真的? 颖考叔:大王真的后悔了。我看为所发毒誓下不来台,一国之主,金口玉言嘛。我就顺势给他搭了个台阶。 姜氏:什么台阶? 颍考叔:我说大王你叫人挖掘一个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后在那里和太后相见,谁又敢说大王你违背了誓言呢? 姜氏:他怎么说? 颍考叔:大王马上就叫人昼夜不停的挖掘这个隧道,要在这里找回他的母亲。 (侍卫上)

侍卫:报告太守,已经挖到泉水。 颍考叔:有请大王! 侍卫:是,太守。 (下) 侍卫:大王驾到! (郑庄公率子封、祭仲上。颍考叔、子月跪拜。庄公示意二人起,打量姜氏) 庄公:母后! 姜氏:你不是说不及黄泉……? 庄公:母后受苦了,都怪寡人,不,孩儿已经得到一碗黄泉。 (跪下献泉。) 众大臣: (下跪)太后! (幕后传来淙淙的泉水声)

姜氏:寤一生!(深情的躬身牵起庄公,仔细端详庄公,双泪长流)泉水清清,洗不去为娘心中的悔恨! 庄公:母后,泉水清清,却洗净了孩儿被权位扭曲的人性!  庄公:  (仔细端详母亲,眼含泪花)山野幼鹿,唤母也衷衷。大 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氏:  (大受感动)山野母鹿,舔子也贴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庄公搀扶着姜氏,迎着朝阳,颖考叔、子封、祭仲、子月在后簇拥,造型,在庄公和姜氏所赋之诗为歌词的歌声中落幕)

课文结构 第一:(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 第二: (8 )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末尾(9)议论

一、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讨论、探究: 一 、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礼崩乐坏 共叔段 请京 、 袭郑 不义不悌 姜氏 偏私、 请立 、 违礼干政 为母不慈 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 : 姜氏 偏私、 请立 、 违礼干政 为母不慈 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郑伯 纵弟不爱 为兄不爱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公曰:“可矣” 共叔段 请京 、 袭郑 不义不悌 礼崩乐坏

小结: 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礼崩乐坏时代。而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持贬斥态度的。

“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克己复礼”的理想: 1、礼崩乐坏的时代: 从“礼乐”至“法”的过渡 从“义”(“先秦理性精神”)到“利”(“政治实用主义”)的过渡 2、孔子的理想: “克己复礼” 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人物形象 结合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分析下列人物形象 姜氏: 共叔段: 庄公: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 在价值上你怎样评判庄公的行为?          

刻画人物出神入化(听其言,观其行!仔细揣摩!) 姜氏 偏私愚蠢,目光短浅,自大骄横的老妇人 (小题大做 废长立幼 挑拨离间 里应外合) 共叔段 骄纵贪婪,志大才疏,有勇无谋的大草包 (恃宠生骄 任性胡为 肆无忌惮 有勇无谋) 郑庄公 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深藏不露的阴谋家 (阴险狡诈 老谋深算 心机深藏  心狠手毒 ) (欲擒故纵 不动声色 静观其变 当机立断 )

姜氏 分析第二部分: 孝 母子和好 真VS假 纯孝 庄公 颍考叔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庄公真孝还是假孝?

小结: 其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可以看出 。

艺术手法 寓褒贬于冷静的叙述之中 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 春秋笔法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冷静、客观的叙述,作者的态度藏而不露,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在绝大部分的篇幅中,读者只有仔细分析、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揣摸到作者的倾向。作者对共叔段不义之举,对姜氏的褊狭、愚昧是贬抑讥讽的。如“京叛大叔段”,仅五个字就表现了民心的向背,说明共叔段的失败实乃必然。对庄公则基本上是褒。最后母子“隧而相见”,出入欢歌,富有喜剧色彩。这对庄公多少含有赞扬之意,对姜氏则是讽刺。 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笔法

艺术手法 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出。重点不是写军事斗争,而是写政治斗争,不是写事,而是写人物性格。 材料的剪裁取舍和详略的处理安排都服从于写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要求,重点写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是矛盾激化的结果。至于母与子和好一段,虽然是矛盾解决后的余波,但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达崇尚孝道的思想,所以又用了较大的篇幅。就是在这一段,也是有详有略,重点在颖考叔献计和母子“隧而相见”。而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过程,略而不写。 本文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文字都十分精炼,简直不能删改一字。如详写的部分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你问我答,十分简洁明快。略写的部分,如颖考叔献“隧而相见”之计后,只用“公从之”三字就略去了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全过程。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文字精炼。

艺术手法 本文善于在人物与人物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人物性格鲜明。如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不免浮躁;郑庄公的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这两个人恰成鲜明对比。祭仲、公子吕和颖考叔,既各自性格鲜明,又对刻画庄公的性格起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如祭仲和公子吕都忠于君主,他们一个充分说理提醒,一个慷慨陈词激将,相比之下,庄公的回答就显得十分冷静自信。 对比烘托, 人物性格鲜明

愿你今后喜欢读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