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告 便秘的辨證與治療 報告醫師︰張凱勝 指導醫師︰陳柏全 報告日期︰2010/08/02.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226 脈診研習 - 脈方記錄 感謝王老師指導 ! 孫宗鼎 脈位力量粗細長短 A- 浮 1 皮 I 極無力小 B- 浮 2 脈 II 無力中 C- 中肌 III 適中大 D- 沉 1 筋 IV 有力短 E- 沉 2 骨 V 極有力滑,澀滑,澀 王老師把脈記錄之符號定義.
Advertisement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認識慢性腎臟疾病 健康講座 August 11, 討論的主題 1. 了解腎臟的功能 2. 慢性腎臟病的原因 3. 慢性腎臟病的症狀 4. 如何預防慢性腎臟病.
中醫護理學 四 診及整體護理觀 游麗芬. 中醫護理學簡史 《黃帝內經》 現存最早的醫書,有系統地論述包括精神修養 、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護理與禁忌、 服藥治療護理等,奠定中醫護理學的基礎。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詳述護理技術的操作,如 : 薰洗法、坐浴法、煎藥 方法及服藥注意事項,首創.
腸內小世界 健康大關鍵. 93 年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 1. 惡性腫瘤 2. 心臟疾病 3. 腦血管疾病 4. 糖尿病 5. 事故傷害 6. 肺炎 7.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8. 腎炎, 腎徵候群, 腎性病變 9. 自殺 10. 高血壓性疾病.
第 3 章 認識慢性病 ( 一 ). 西元 1952 年與西元 2012 年臺灣十大死因比較表 西元 1952 年順位西元 2012 年 胃炎、十二指腸炎、大腸炎 1 惡性腫瘤 肺炎 2 心臟疾病 結核病 3 腦血管疾病 心臟疾病 4 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之血管病變 5 糖尿病 周產期之死因 6 事故傷害.
看診小撇部 門診科別 & 健康檢查. 一、門診科別 ( 一 ) 眼科  視力減退  紅腫  痠痛奇癢流淚不止  斜視  角膜炎  眼睛不舒服.
冬令進補 中山醫學大學 附設醫院 中港院區 陳家勝 藥師 冬令進補 呷好不怕寒.
六大營養素之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A 維生素 D 維生素 E 維生素 K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 B 群 維生素 C.
功能性便秘的中醫藥治療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 卞兆祥博士. 背景 排便的過程  糞便向直腸推進,擴張並刺激直腸粘膜,引 起排便反射;  直腸排空 當糞便充滿直腸後,即發生便意。 排便動作受到大腦皮層和腰骶部脊髓內低級 中樞的調節,通過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收 縮、腹肌及膈肌收縮而將糞便排出肛門。
主題 : 藥膳 製作人 : 葉又睿 組員 : 介紹 四君 子的 材料  甘 草  茯 苓 黨 參 白 朮 home.
顏面麻痺與便秘腹瀉 指導老師 : 林永松 報告學生 : 財金四丙 4A 周秀鵑 電商二甲 4A 陳炯廷 資管四甲 4A 許家豪 工管二甲 4A 陳宗賢.
常見疼痛保健 頭痛 下背痛 口腔疼痛. 常見疼痛 — 頭痛篇 原因: 疾病:血壓,腦部,眼睛 3C 食物:起司 (cheese), 巧克力 (chocolate), 柑桔類食 物 (citrous fruit) 。因含酪胺酸,會造成血管經孿。 醃製品:含有亞硝酸鹽,可能引起偏頭痛。 代糖阿斯巴甜:可能會過度刺激或干擾神經末梢,增加肌.
化腐朽為神奇-爐石水泥 指導老師:蔡明雄 報告學生:陳宇德 4A 楊鎮宇 4A 賴兪亘 4A
藥 理 分 析 肝癌化腹水 雞內金 鬱金、馬蹄金 疏肝理脾 肝經瘀阻 水濕內停 枳殼、粟米殼 菜豆殼、雞蛋殼 行氣寬脹 疏肝清熱 化瘀行水
中醫核心課程 肝炎 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部 陳建仲.
中 醫 學 實 務 辨 證 試 題.
失眠 報告者:陳佑羽 報告日期:99/01/22.
更年期綜合症的 中醫藥治療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魏祝娣副教授.
病例報告-偏頭痛的治療 報告人:黃維俊 指導老師:葉明憲 報告日期:2010/08/13.
方劑學(Formulaology)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 黃介宏講授 2007.
危險年代最需要的不生病漢方養生指南.
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功能性便秘的中醫藥研究與治療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 卞兆祥博士 2007/01/06.
便 秘.
過重/肥胖兒童與青少年 之篩選及處理流程 體位評估 BMI ≧ 該年齡、性別過重BMI值者 否 隔年再評估 是 是否符合以下 任一條件:
班級:幼保二甲 學號:499I0004 姓名:鄭惠慈 指導老師:陳韻如
你的肝----發炎了! 肝發炎指數 – GOT 及 GPT 超過 40 U/L。 如果一直不降,就嚴重了。
失 眠 奇美醫學中心 中醫部 護理師:黃慧珍.
病 毒 性 肝 炎.
2-4高級中醫2-4中醫如何看病 陳彥霖 醫師 郭綜合區域教學醫院中醫科主任 南台生物科技研究所 台灣亞太肥胖學會會員 中西整合專科醫師.
中醫外治法課程 澤生健康基金會 黃國瑞醫師主講.
第1單元   永續經營健康路 第2章 認識慢性病(一).
孔勝琳 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科 總住院醫師
對大腸直腸癌的認識 從 專 業 醫 療 到 無 限 關 懷 ! 前言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1) 腹部不舒服或疼痛。
活動可搭配免費癌症篩檢,施作對象及資格如下: <欲參與者請務必攜帶健保卡哦!>
老化的細胞生物學 (1)細胞衰老(senescence) (2)基因體的不穩定(genomic instability)
腎病的中醫診治 崔紹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化博士 英國生物醫療科學學院高級院士.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便 秘 主讲:赵振杰.
濫用藥物 姓名:林鴻源 下6B.
性別平等課程 男女生不同.
健 康 教 育 分 組 報 告 第五組 疾病與健康 組員   陳毅修 楊惠婷 張智堯.
單元內容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有哪些症狀 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 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 高血壓的危險因子 如何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中醫護理案例分析 中國醫藥大學 王純娟老師.
常見的傳染病.
關於ORADUR®-Methylphenidate
腸胃炎,怎麼吃呢 ? 主講人 : 楊翊吟 指導營養師 : 陳盈君營養師. 腸胃炎症狀 止瀉藥 ?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失智症及精神行為併發症 林口長庚 精神科 劉嘉逸.
Diabete.
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年齡 男生 女生 正常範圍 (BMI介於) 過重 (BMI≧) 肥胖 2
MEDLINE with full text (EBSCO)
Purple striae& Purpura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諾羅病毒 成員:陳姿菁 梁閔翔 許寧靜.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我班十大最受歡迎的雲零食 張麗嘉 5B (3).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HTML – 超連結與圖片 資訊教育.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yphimurium)
健康生活 林思敏 五禮.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報告人:采玲 班級:六年二班 指導老師:陳妙菁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病例報告 便秘的辨證與治療 報告醫師︰張凱勝 指導醫師︰陳柏全 報告日期︰2010/08/02

便秘的定義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排便周期延長,或糞質乾結,排出艱難,或經常便而不暢的病證

文獻記載(1) 《內經》認為大小便的病變(包含便秘)與腎的關係密切。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北方色黑,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素問.玉機真臟論》認為二便不通,為腎受邪盛,故將"前後不通",列為"五實死"證之一。 在病因上,《素問.舉痛論》謂:"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認為便秘與熱邪內鬱有關

文獻記載(2) 漢.張仲景《傷寒論.卷第一.辨脈法》提出:"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將本病分為陽結與陰結兩類,其陽結者,多屬實秘;陰結者,多為虛秘。後世對本病分類雖多,但終不離陰陽虛實的範疇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篇說:"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指出了內實氣滯之便秘的主症與治療 又在《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提出:"跗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主之。"闡明了胃熱過盛,脾陰不足,以致大便乾燥而堅,小便增多的病機與證治。其中麻子仁丸,至今仍是臨床治療熱秘的首選方

文獻記載(3)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侯.大便不通候》說:"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柏否結,壅塞不通也。"本論較清楚地闡明了津液不足,糟柏內結,水不能行舟,是便秘發生的主要機理 唐.《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收載《肘後方》、《千金方》等治療大便不通及秘澀方共26首。從而豐富了便秘一病的治療內容。尤其是記載了肛門塞藥,如“近效療大便不通方。用豬膽和少蜜,於鐺中熟令熟稠。丸如棗大,內下部中,即瘥。"

文獻記載(4) 宋,《聖濟總錄.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澀》指出:“大便秘澀,蓋非一證,皆榮衛不調,陰陽之氣相持也。若風氣壅滯,腸胃乾澀,是謂風秘;胃蘊客熱,口糜體黃,是謂熱秘;下焦虛冷,窘迫後重,是謂冷秘。或腎虛失水過多,大腸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或胃燥結,時作寒熱者,中有宿食也。"闡述了便秘的病因病機 將本病的證治分類概括為寒熱虛實等四個方面,並記載治療便秘方27首之多,故對本病的辨證論治等方面,有較大的發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六.治瀉痢附秘澀》篇中,提出半硫丸“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並皆治之

文獻記載(5) 金元時期,張潔古明確提出本病分為虛實兩類,如《醫學啟源.中卷.六氣方治》說:"凡治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療,有虛秘,有實秘,有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又云:"胃實秘,物也;胃虛秘,氣也。"這種虛實分類法,經後世不斷充實與發展,至今仍是臨床概括便秘的綱領 李東垣提出,大便秘結與飲食因素有關。如《蘭室秘藏,結燥論》所說:“若飢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厚味之物,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

文獻記載(6) 明.虞搏《醫學正傳.秘結》發展了《內經》的論述,認為便秘的發生不但與腎有關,而且與脾胃亦有關。如謂:"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結。 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食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導失常,漸成結燥之證。“ 其中尤以"傳導失常"一語,更闡明了本病的病機。並在擷取前人肛門用藥的基礎上,發展到簡便的灌腸療法 李梃《醫學入門.大便燥結》有:"七情氣閉,後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湯。"之記載,從而增加了情志失調,氣機鬱滯而致便秘一論。還提出:"一日一便為順,三、四日不便為秘,一日便三、四次為痢。"用比較的方式,描述了便秘的時間界線。

文獻記載(7) 《景岳全書.秘結》對本病的論述甚為詳盡。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將便秘分為"陽結"與"陰結"兩大類,並闡明了兩者的病機與治則 如謂:"陽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其次,認為陰結之中,有陽虛與陰虛之不同。如曰:"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而陰結也。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臟腑乾槁,此陰虛而陰結也。" 另外,還告誡醫者:"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及產後、病後、多汗後,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後,多有病為燥結者,皆須詳察虛實。不可輕用芒硝、大黃等劑。雖今日暫得通快,而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明日之結,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

文獻記載(8)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秘結》說:"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陽結者清之;陰結者溫之;氣滯者疏導之;津少者滋潤之。大抵以養血清熱為先,急攻通下為次。"對便秘的治療法則作了分門別類的敘述。 張璐《張氏醫通.大便不通》說:“古方治老人燥結,多用蓯蓉,不知胃氣虛者,下口即作嘔吐。肥人胃中多有痰濕,尤非所宜,惟命門火衰,開闔失職者,方可合劑。"此論說明,年高便秘,不可一概從腎虛而治。亦當據病人的具體症狀而施治 又說:"其豬膽導,非傷寒邪熱,不可輕試。病人胃氣虛者,用之往往有呃逆之虞,不可不慎。"闡述了肛門塞藥,亦得根據病情,不可只徒一時之快。以上兩點提示,證明張璐尤其重視胃氣的強弱這一重要環節

證治分類 實秘:(1) 熱秘 (2) 氣秘 虛祕:(1) 氣虛 (2) 血虛 (3) 冷秘

一、熱秘 症狀及分析: 大便乾結: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腸道失於滋潤; 小便短赤:熱邪移於膀胱; 腹部脹滿,按之作痛:熱盛於內,腑氣不通; 口乾口臭或口舌生瘡:為胃熱熏蒸於上 身熱面赤:陽明熱盛之候 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乃腸胃積熱之象。 治法:清熱潤腸。 方藥:脾約麻仁丸加減。 方解:枳實、大黃、厚朴,瀉腸胃之燥熱;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 加減:津液耗傷較盛,口渴喜飲,大便堅硬不通者,宜加沙參、生地、麥冬、玄參等,以增液行舟。秘結日久不通,大便堅硬者,可加玄明粉以鹹寒軟堅而通便

二、氣秘 症狀及分析: 大便秘結,欲便不得:情志失調,肝脾氣鬱,傳導失職,糟柏內停 噯氣頻作,脅腹痞滿:肝氣鬱結,氣機失暢 腹中脹滿而痛:氣機鬱滯之徵 舌苔薄膩,脈弦:肝脾不和,內有濕滯之象 治法:順氣導滯 方藥:六磨湯加減 (1)方解:木香、烏藥、沉香,順氣解鬱;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 (2)加減:大便得通後,減大黃、檳榔,如香附、柴胡,以疏肝理氣。腹脹攻痛者,如青皮、萊菔子、小茴香以增理氣止痛之功。惡心嘔吐,去檳榔,加半夏、陳皮、代赭石降逆和胃

三、氣虛 症狀及分析: 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肺脾氣虛,傳送無力 掙則汗出短氣:肺衛不固,腠理疏鬆 面色(白光)白,神疲氣怯:脾虛健運無權,精微不化,氣虛則血亦虛 舌質嫩,苔薄,脈虛,便後乏力:均屬氣虛之象 治法:益氣潤腸。 方藥:黃耆湯加減 (1)方解:黃耆,補脾肺之氣;火麻仁、白蜜,潤腸通便;陳皮,理氣和胃。 (2)加減:本方治氣虛便秘者,宜加當歸、白朮、黨參等,以助其益氣健脾潤腸之功。兼血虛者,其唇、舌、爪甲皆淡,可加製首烏、生地等以養血補血潤腸通便

四、血虛 症狀及分析: 大便秘結如粟:陰血不足,大腸失其濡潤 面色萎黃無華:血虛不能上榮 頭暈目眩:陰血不足,腦失所養 心悸:血不養心 唇舌淡,脈細:為陰血不足之徵 治法:養血潤燥 方藥:《尊生》潤腸丸加減。 (1)方解:生地、當歸、麻仁、桃仁,滋陰養血,潤腸通便;枳殼,導氣下行。 (2)加減:兼陰虛,症見口乾少津,五心煩熱,舌紅等,宜加玄參、麥冬、生首烏滋陰潤腸通便。若津液已復,大便仍然乾結者,可用五仁丸,以潤腸通便。 變證:婦人產後便秘:婦人產後,氣血虛弱,若大便秘亦可用益氣補血潤腸之法,方用八珍湯加生首烏、桃仁、白蜜等

五、冷秘 症狀及分析: 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陰寒凝滯,陽氣不行,大腸傳送無力所致 腹中冷痛,喜熱怕冷:陰寒內盛,氣機阻滯 四肢不溫,腰膝痠冷:陽虛溫煦無權 小便清長,面色(白光)白,舌質淡,苔白,脈沉遲:陽虛內寒之象。 治法:溫陽通便。 方藥:《千金》溫脾湯、半硫丸。 (1)方解: 溫脾湯:附子,大辛大熱以溫陽散寒;乾薑、黨參,助附子溫補脾陽;大黃,瀉下通便;甘草,調和諸藥。 半硫丸:半夏,降逆化濁;薑汁,和胃降濁;硫磺,溫腎散寒,通陽開秘。 兩方均可治冷秘,而前者以附子與大黃相伍,意在攻下寒積,屬溫下法的代表方劑。後方以半夏與硫黃相配,旨在溫腎通便。前者急而後者緩,此為兩方不同之點。 (2)加減:腹冷痛者,加肉桂、木香以溫陽理氣止痛。服上方而大便仍不通者,可加當歸、肉蓯蓉以辛潤通便。

針灸治療 熱秘:瀉足三里、天樞,補照海、支溝。 氣秘:瀉大敦、足三里,補支溝、太白。 氣血虛弱: (1) 補氣海、足三里和脾俞、胃俞 (2) 腰腿骨兩側梅花針輕叩,每日一次 冷秘:補大腸俞、腎俞、支溝、照海、灸關元

病患基本資料 姓名︰洪OO 病歷號碼︰XXXXXX 性別︰女 年齡︰32 身高/體重:160公分/67公斤 BMI=26.2 (過重) 職業︰蘭花栽種 現居地︰民雄 初診日期︰99/07/27 婚姻︰已婚 血壓(收縮/舒張):89/65 mmHg 心跳:77 次/分

主訴 產後大便難反覆14年

現在病史 99/07/27患者因長期便秘第一次就診,自訴平時若無服用醋或軟便劑,則大便排不出來,這種現象自生產後開始至今14年之久,期間有短暫服用不知名中藥、西藥、酵素。今兩三天未排便會自行喝食用醋以利排便。平常噯氣、排氣狀況頻繁,不會腰痠背痛,緊張不會促進排便,無肛門出血,有痔瘡

個人史 平日工作自早上7點半~11點半;下午自1點~5點,自覺工作繁忙 經期正常,3~4天排淨

過去病史&家族史 無

中醫四診─望診 望色:神可,面色微黃少華,舌質暗紅,苔厚白,舌下瘀斑 形體︰上半身中等身材,下半身微胖 唇︰淡紅

中醫四診─聞診 聲音正常 無口臭

中醫四診─問診 寒熱︰較怕冷,不怕熱;無潮熱感 汗︰無異常 頭面五官︰口乾不苦 軀幹四肢︰下半身較豐腴 二便︰小便正常;大便乾硬,有便意但不解 飲食︰納可 胸脅︰無悶痛脹等不適感 情志︰正常 睡眠︰多夢

中醫四診─切診 脈弦滑

西醫檢查 未在西醫做過檢查

整體回顧 洪小姐32歲自產後開始便秘14年 神可,面色微黃,舌質暗紅,苔厚白,舌下瘀斑,唇淡紅 聲音正常,無口臭 平時較怕冷,不怕熱;無潮熱感,汗無異常 口乾不苦 下半身較豐腴 小便正常;大便乾硬,有便意但不解 納可 胸脅無悶痛脹等不適感 情志正常 無腰痠背痛 睡眠多夢 脈弦滑

診斷 西醫:頑固型便 秘 中醫:產後大便難(氣血不足,下元虧損)

理法方藥—理(1) 病位:腎,大腸 病性:血虛為主,夾痰夾瘀 病因:產後氣血兩虧,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枯不能滋潤大腸 病勢:產後發作未治而致慢性、頑固型便秘

理法方藥—理(2) 面色微黃少華→血虛不能上榮; 唇淡紅→為陰血不足之徵 舌質暗紅,苔厚白→津虧,腸胃積熱 舌下瘀斑→ 血瘀 平時較怕冷,不怕熱;無潮熱感,汗無異常→ 體質偏陽虛 下半身較豐腴→ 可能有痰濕 小便正常;大便乾硬,有便意但不解 無腰痠背痛 睡眠多夢 脈弦滑

理法方藥—法 因病程已持續十多年,行益氣補血滋陰佐以潤腸通便

理法方藥—方藥 自擬方 補中益氣湯 2.0 gm QID 潤腸丸 1.5 gm QID 熟地 0.8 gm QID 肉蓯蓉 0.5 gm QID

醫師處方 補中益氣湯 2 gm QID 7天 麻子仁丸 0.5 gm QID 7天 肉蓯蓉 0.8 gm QID 7天

處方分析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潤腸丸: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麻子仁丸:潤湯瀉熱,行氣通便 肉蓯蓉:治五勞七傷,絕陽不興,絕陰不產,腰膝冷痛,崩帶遺精,峻補精血,驟用恐妨心,滑大便 熟地: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聰耳明目 牛膝:益肝腎 ,強筋骨 升麻:表散風邪,升發火鬱,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引甘溫之藥上行,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

病情追蹤 99/08/03 回診 患者自述症狀並未改善 症狀同初診 醫師處方 補中益氣湯 2 gm QID 7天

衛教 預防 1. 勿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宜多食清淡,如新鮮蔬菜等 2. 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3. 情緒安定,戒憂思鬱怒 護理 1. 勿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宜多食清淡,如新鮮蔬菜等 2. 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3. 情緒安定,戒憂思鬱怒 護理 1. 虛秘患者,氣血虛弱,或年老,或產後,或虛贏已極,排便時以採用坐式大便器為宜,勿使臨廁久蹲,以防用力努掙而致虛脫之變 2. 經常性便祕患者,不應養成服藥通便的依賴性。應告訴病人從多方面調治,如堅持鍛鍊,心情舒暢,多食蔬菜及潤腸之物,定時排便,均有利便秘的改善

西醫討論(1) 病因 1.錯過解便最佳時機:最主要是現今社會步調太快,大家經常一大早就趕著出門,整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然而清晨卻是全天解便的最佳時機,因為腸胃經過一夜睡眠,此時正開始蠕動,但因急著出門,很多人等不及排便,愈緊張愈解不出便,久了就變成便秘 2.飲食習慣改變:吃太多精緻的米麵、肉,卻很少吃能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食物,腸子蠕動慢,便量變少而影響排便 3.過度依賴藥物: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為減肥,天天吃緩瀉藥,或長期用甘油球通腸,久了就造成腸道神經障礙,腸子無法蠕動的「頑固型便秘」。 是緊張?還是鬆弛?

西醫討論(2) 雖然都是「解不出」的問題,不過便秘其實還分了許多型。分析如下: 1.緊張型便秘:這是最常見的,例如很多人快上班才起床,想上廁所卻只有很短的時間,愈緊張括約肌愈無法放鬆。若生活壓力大到影響腸胃蠕動,則可能形成大腸激躁症型的便秘,患者常得用情緒穩定的藥物才能治療便秘 2.鬆弛型便秘:因骨盆腔鬆弛而無法正常進行排便,患者多半是因為懷孕生產或腹腔手術導致骨盆腔鬆弛,女性常伴隨子宮脫垂的問題。較嚴重的是神經型便秘,多半是因為疾病引起腸神經不易蠕動,例如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的患者常伴隨腸神經的退化的便秘,而常使用強力瀉劑的人也會因損害腸神經而導致神經性便秘。

西醫討論(3) 當心便秘併發症 便秘最討厭的是常併隨有痔瘡,由於患者經常長時間蹲廁所,肛門靜脈壓太強,就形成痔瘡。而糞便太乾硬、排便太用力,很多人擦屁屁時會發現「落紅」,不少人就會擔心是大腸癌,其實如果解便時肛門口裂痛,而且血是鮮紅色,通常是「肛裂」。不過,雖然很多大腸癌的患者追溯過往常發現有便秘,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便秘會引發大腸癌 而便秘時糞便太乾硬,大腸負擔加大會使腸壁肌肉層變厚,當大腸收縮時,腸道內壓力升高,使腸壁較脆弱處逐漸向外突出形成憩室。若人吃進纖維等無法吸收的物質形成糞石卡住憩室,則可能併發大腸憩室炎,重者可能引發腸穿孔、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中醫臨床醫案 邱志濟治療頑固便秘舉隅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00年5月 第16卷第5期

臨床醫案 張某,女38歲,1993年5月10日就診。自述便秘6年,若不服瀉藥,大便5~6日一行,且大便努責較甚,身無它疾,6年來多方求治,均以果導片、雙醋汀或牛黃解毒片,黃耆上清丸之類應付,久服瀉藥,脾胃正氣傷損,漸至身少納差,服部脹滿,精神疲乏,便難更甚

中醫診察 脈象沉細,舌淡,白滑苔,體胖形豐神倦,診為氣虛痰濕組滯,傳道失司,導致便秘 投順氣滌痰開秘散,藥用牽牛子、皂莢、草果、片姜黃,共粉備用,日量6~12g,分3次飯前用沙糖或黑芝麻糊少許調成膏狀,溫開水送服 患者服藥後天天大便通暢,腹脹腹滿消失,精神飲食轉佳

病情追蹤 患者服藥後天天大便通暢,腹脹腹滿消失,精神飲食轉佳 服半月後復診,囑減“散劑”日量為3g,加投市售藿香正氣丸(水丸6g裝)日2包,飯前用溫開水送服,囑守服數月善後,追訪3年無復發

結論 產後大便難本因去血過多傷其津湯,多致胃燥腸枯,故令大便秘結。病因病機又歸因為:血虛、陰虛、氣虛 此患者因產後未經適當治療,病程綿延已久,雖屬血虛,也可能患者年紀不大,在證型方面的表現不是那麼明顯 關於本病的治療,雖以通下為原則,但決不可單純用瀉下之藥,必究其寒熱虛實區別論治。或清熱潤腸,或行氣導滯,或益氣養血,或溫通開秘等,以達到通便之目的

參考資料: 中醫內科證治學 陳榮洲 主編 中醫內科學 知音出版社 中醫婦科學 陳立德 主編 中醫診斷學 馬建中 主編 方劑學 唐娜櫻 主編 中醫內科證治學 陳榮洲 主編 中醫內科學 知音出版社 中醫婦科學 陳立德 主編 中醫診斷學 馬建中 主編 方劑學 唐娜櫻 主編 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 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