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jksyf@163.com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总体战略 二、三大亮点凸显四川“独有” 三、八大发展任务关注教育热点 四、三个“变”折射教育科学发展路径 五、两年新增60亿元,“大手笔”投入教育
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强省必先强教,兴川必先兴才。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四川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教攻坚成效显著;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国民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未来十年,是四川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跨越发展、爬坡上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迎接国内外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建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都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教育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对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
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教育投入不足,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振兴教育,全民有责。 在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四川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为实现四川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川战略,加快四川教育现代化步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四川实际,制定的《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三)战略目标。 (四)分区目标。 (五)战略主题。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省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服务社会。
1. 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和机制,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问责制。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全省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4. 促进公平。 促进公平是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坚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 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 加强特殊教育,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子女就学扶持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5. 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确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以管理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激励措施和制度导向,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开展质量监测评估,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6. 服务社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突出发挥教育人才、学科专业和知识技术的牵引、推动和支撑作用,适应四川长远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和“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目标,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大规模培养和会聚各类型各层次高素质人才。 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1. 教育普及全面加快,水平整体提升。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2. 教育公平惠及全民,机会更为均等。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公共教育资源差距明显缩小。困难群体教育资助制度更加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3.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建立,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公民素质明显提升,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建设四川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4. 终身教育全面加强,体系基本形成。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5. 教育创新持续推进,体制充满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办学体制;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机制。
6. 服务社会能力增强,贡献显著增大。 各级各类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要求相衔接,人才培养基本满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贡献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四)分区目标。 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在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国家制定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020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等发达地区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制定的教育现代化目标; 欠发达地区到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制定的教育现代化目标。
(五)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1. 坚持德育为先。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方式和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把立德树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地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开展民族团结、国情省情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组织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教学、实践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框架,强化青少年教育的道德实践环节。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 坚持能力为重。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在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坚持全面发展。 切实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校内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二、《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三大亮点凸显四川“独有”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总体构架、内容条款等基本与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相应对接,又突出了“分区战略目标”和“实施‘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等具有四川特色的重要内容。
(一)契合度、贡献度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服务社会。
【解读】 在国家20字方针基础上,我省工作方针增加了“服务社会”一条,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企业招工难,求职者找工难。人才的供需矛盾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省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郑泰安教授认为,“四川特别强调‘服务社会’,这是《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最突出的亮点。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从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等方面,突出贯穿了“服务社会”的要求,提出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着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贡献率。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说,高校的三大功能除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还有社会服务。“《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把服务社会功能单列出来,强调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校,一定要摈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式办学理念,真正让实验室的成果能够为生产力服务,同时还要引领社会文化。” 郑泰安说,四川培养的人才是双服务的概念,既要服务于全国,也要服务于地方。尤其是我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
(二)分区目标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在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020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等发达地区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目标; 欠发达地区到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的教育现代化目标。
【解读】 我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简称“两基本、两建成”)战略目标,同时分2015年和2020年两个时段,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分别提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人口多,地域差异大,城乡统筹任务重,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四川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郑泰安说,“根据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提出‘率先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和‘初步实现’三个层次目标,不搞‘一刀切’,符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这是我省特色,在全国也是创新。”
“不盲目追求一致,说明在制定《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时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周介铭说,《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分区目标的制定,同时引导各市州在制定自己未来10年教育发展目标时,也需考虑区域差异、坚持分类分步推进原则。
在我省部分市州已经制定的目标中,这一指导思想已在显现。宜宾提出,到2012年,省义务教育示范县翠屏区、南溪县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15年,全面实现市内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三)“八九十”重大项目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包括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等在内的八大教育提升计划;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在内的九项重点建设工程;包括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在内的十大方面改革试点。
【解读】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和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特别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八九十’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抓手。”郑泰安认为,“这些项目基本覆盖了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八九十”项目,体现了我省坚持探索创新精神的决心。其中,不少是四川“独有”。如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灾区学校重建基本完成后,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教育资源更为重要了;如我省属于内陆省份,教育国际交流推进计划就是“走出去”战略的落实。
再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和需要。四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学生”有280余万人,这项工程着力为农村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周介铭认为,《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过去单一的行动计划到现在的行动计划和“9+3”并行,既有内部打造,又有外部给力,不仅仅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还让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实在在地惠及民族地区孩子。
A. 八大教育提升计划 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启动实施八项教育提升计划。
1.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完善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培养培训模式,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校长、教师全员培训。结合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定期培训和社会实践制度。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项目和教学科研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激励机制,培养高校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结合国家藏区教育支持政策,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教师工作周转宿舍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条件装备、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3.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免学费,提供助学金。深入推进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每年组织1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重点办好“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探索藏区人才培养新模式。启动彝区中职免费教育计划。办好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整体提升。
4.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 以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灾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灾区学校教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强灾区学校校长培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灾区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灾区中小学对口交流和帮教支教制度,巩固和完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教育交流合作。
5.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高职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促进集约发展,形成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6.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使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创新服务基地;支持10所左右地方本科院校建好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达到国家评估验收标准;支持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加强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骨干基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机构,建立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对汶川地震灾区贫困农户子女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本并减免高中期间学杂费,逐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健全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助学体系。
8.教育国际交流推进计划。 鼓励办好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高水平学校在海外设立分校;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实施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实施留学四川计划,设立四川省外国学生来川留学奖学金;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促进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课程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作用,开展中小学跨文化交流活动;办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B. 九项重点建设工程 启动建设九项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 1.学前教育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强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支持农村地区利用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或幼教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加强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学校综合防灾能力。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统领,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等相结合,切实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实现校舍、师资、设备、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3.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及附属设施,逐步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大班额”现象。
4.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确保各市(州)和人口30万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县(市)都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齐特殊教育师资,强化专业准入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职学校改革示范校建设,促进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批技能型专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 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加快省、市、县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覆盖率。建成较完备的省级教育管理平台。大力推进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性实验室和数字化实践基地建设。
7.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统筹规划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为农村教师提供必要的住所。制定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分配、使用、维修等具体实施办法,规范管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8.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培育一批适应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水平领先的学科专业。突出重点,建设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重点学科。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实习基地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资助建设一批优秀教材。
9.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引导高校紧紧围绕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支持确有产业化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C. 十大方面改革试点 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对十个方面制约四川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改革试点。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主导、学校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试点,形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实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和评估制度。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切实抓好“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实施省级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实行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积极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实施好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改革试点项目。
3.职业教育改革试点。 加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德阳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政府统筹,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支持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遴选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改革试点。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推进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为“三农”服务。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构建开放、多元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创业与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机制,促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相互衔接和融合。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现代开放大学,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大力推进学习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及非学历证书考试。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示范性学习型县、示范性学习型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健全终身教育管理协调体制。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各级各类学校有机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开展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组织部分中学实施“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改革试点项目。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文理融合,科学人文并重。促进高校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支持高校学生多形式、多途径参与科学研究,实施“四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6.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强化中考政策导向,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从2013年起实施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衔接的高考改革方案,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试点。
7.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克服行政化倾向。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校务公开和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创新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探索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选择不同民办学校开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试点。开展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退出机制。探索独立学院发展和管理的有效方式。
9.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分项分担责任。建立完善非义务教育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长效机制,尽快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积极探索地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重点支持教育发展。对长期在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10.市级政府教育综合改革和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 开展全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试点和教育现代化先行试验区建设。探索市域、县域范围教育综合改革新模式。推动跨行政区域教育协作交流机制建设,促进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和合作。
三、《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八大发展任务关注教育热点 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八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和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当中,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思路、办法和措施。
(一)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公益事业的性质、地位首次被明确写进《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
【解读】 “学前教育被放在发展任务的第一篇,表明四川对教育‘起点’的高度关注。”省教科所发展与改革研究室副主任贾贵洲说。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于四川学前教育基础在全国来看相对较好,我省提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调高了目标。同时提出,到2015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这比“国纲”提前了5年;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而“国纲”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
四川教育学院研究员姚文忠注意到,《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把早教提到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上来,足见四川对早教的重视。 对“入园难”问题,贾贵洲认为,《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以“明确政府职责”来破题,即保证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及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政府主导”涵义明确了,就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以前,不少幼教机构游离于教育行政部门监管,造成乱收费、园舍不配套、“小学化”倾向等多种问题。《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理顺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有利于对学前教育统一规划、评估,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二)基础教育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城镇学校建设,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农村布点寄宿制学校,使四川义务教育的办学思路有了明确的阐述,能够产生具体指导作用。
【解读】 “根据城镇化建设进度同步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四川提出的这个‘同步’表明了教育要主动适应城乡发展需要。”贾贵洲认为,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观念转变是实现目标的前提。
同战略目标一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也体现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经济社会发达县和中等发达县实现均衡的时间是有所区别的。 我省民办教育分担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支持发展高质量民办学校”。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科学减负、切实缩小校际差异,但是面对老百姓日益强烈的呼声,减负如何能落到实处?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贾贵洲说,“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一不可,决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其中六个‘不得’的禁令,显示出我省减负的决心。”前两条要求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和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奖惩;后四条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不得提高课程难度、不得补课、不得设置重点班、不得把考试竞赛成绩作为升学依据。同时提出,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社会公共资源要为中小学教育服务。
姚文忠谈到,《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教育方面“鼓励举办特色高中和综合性高中”,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职业教育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大力发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全面推进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五大举措。
【解读】 “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现代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写在职业教育这章的第一句话,让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司徒渝兴奋不已,“四川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职教的春天到来了。”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围绕“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对此,姚文忠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不能适应重大引进产业项目的需要,是全省所有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司徒渝谈到“三个对接”: 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在行业引领下,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对接; 在企业参与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 通过“三个对接”,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四)民族教育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到2020年要整体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水平达到当时全省平均水平。
【解读】 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优先扶持的重点。省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郑泰安说,“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符合我省民族大省的省情。”
在总结2001年启动的第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族地区教育到2020年要整体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水平达到当时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以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为抓手,强化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贾贵洲特别谈到,在民族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提出了要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教育在民族地区更需要发展,由于地域广、人口分散,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很困难,还是要依靠政府主导来解决。
四、《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三个“变”折射教育科学发展路径 教育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改革创新。 在《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 中,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特别强调,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细读《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可以发现,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将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眼点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期形成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一)育人之变:注重“拔尖”人才培养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解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次在《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就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放在体制改革的首位。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认为,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更新,首先要明确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基础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等教育重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尤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规划,要求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马骁说,省内各大高校均在探索课程改革、分层教学等。有的构建适合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课业点评等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和创造力;有的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培养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对人才的评价应该多样化。”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原四川大学校长卢铁城认为,“创新”意味着打破固有观念,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区等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坚持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二)管理之变:现代学校要“去行政化”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全面推进现代学校管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公办高校要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解读】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得很及时很实际。”卢铁城认为,目前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行政化”痕迹太重。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要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点时,各高校需要将“现代办学”的理念吃透。
他认为,学校并不是行政机关,仅由行政管理层来决议学校一切事务,会让教师队伍感觉“没官不行”,从而出现“学者谋官”现象,忽略学科发展,“学校管理就应当‘去行政化’。” 四川教育学院研究员姚文忠也认为,四川高校只有先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才能将更多教育精力、人力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上。
如何 “去行政化”?卢铁城总结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他尤其强调教授治学,让教授既在教学、学术研究上有作为,同时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学校要设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有关学校的重要决策应由委员会进行讨论,用集体的智慧出谋划策。
“术业有专攻,尊重学术自由,要让各个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性,才能实现科学决策。”姚文忠说。 此外,专家们的共识是,现代大学还应有自己的章程。扩大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用社会力量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
(三)办学之变:民办教育迎来“春天”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解读】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让四川师范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顾美玲备感欣喜,“民办教育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9年我省已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及机构共计8565所,在校生共计1956157人,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较大。顾美玲说,还存在民办教育比重偏小、民办学校资金不足、办学层次较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机构不完善等问题。 她认为,我省各级政府应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根据当地经济能力确定公办、民办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公办与民办的协调发展。政府还应积极建立一个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为民办教育与政府部门之间搭建一个协调沟通的“桥梁”。
“消除政策性障碍,制定并落实鼓励投资办学的优惠政策。”顾美玲说,民办学校目前普遍面临资产过户征收高昂税费的问题,应尽快制定“免收资产过户税费,减免资产过户时的服务性收费”的优惠政策。 我省民办学校也要练好自身 “内功”,重视解决办学层次偏低问题。我省11所民办普通高校还没有1所本科院校。因此,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要积极升为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要与国外品牌大学合作办学,提升办学档次和水平。
五、《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两年新增60亿元 “大手笔”投入教育 “到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8%。”《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是加大教育投入,并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例。
省财政厅结合四川实际,按1个百分点增长30亿元的投入,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将在两年内增长60亿元。“60亿元,对四川教育投入来讲,是绝对的大手笔!”专家们认为,这为我省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等系列举措,将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 提高教师素质是第一要务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师专业教育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保障制度。
【解读】 “过去谈保障首先谈经费投入。现在谈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排在第一位。”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注意到,在《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保障措施”章节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被放在第一位,特别提到教师队伍是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保障。他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这样的思路与认识,是清醒而有远见的。
“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配置,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活力。”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学元表示,基础教育阶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等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教师队伍扮演着“核心角色”。
杜学元说,这需要把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点。在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形成一个“教师补充机制”。各级各类财政拿出一定的补贴与奖励,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任教,对这些地方的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甚至可考虑‘教师轮岗制’,让城市教师下乡交流教学,一年一换,为乡村教育带去持续的、长久的支持。”
目前省内还没有一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院校的教师如果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则面临“有理论,无实践”的尴尬。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司徒渝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应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这就需要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制度,甚至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兼职教师。
2. 教育经费投入多,还要用得好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解读】 周介铭说,教育经费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别注重解决好教育经费问题。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与四川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投入很多,还要用得好。”周介铭表示,《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出炉前,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了最新的省内高校在校生生均经费标准,新标准提高力度之大,让高校负责人为之振奋。按照新标准,我省将在2011年将标准提高到9000元/人,2012年提高到12000元/人。目前,省内高校在校生生均经费拨付标准为每年4500元/人,在国内偏低。
生均经费是政府对教育的一种补贴,在公办高校,学生交纳的学费是不足以维持运转的。为此,学校每招一名学生,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生均经费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读大学的学费会降低,这笔钱主要用于高校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两年的提高,我省的生均经费拨付标准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杜学元认为,生均经费标准提高后,学校的经费比较有保障,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特色学科、提高教师待遇。教育部门只需用评估的方式来进行监督和引导。
3. 多方借力,投入教育是好“投资”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解读】 杜学元认为,要完善教育投入的机制,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着力点,是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上,要逐步提高公用经费财政拨款的标准,增强这些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能力。 普通高中除了财政投入外,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渠道筹措经费。高等教育,可以采用在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经费。
据了解,近期国家将下拨一笔资金,帮助省内高校解决债务问题,让省内高校在扩张规模时欠下的债务,由国家、地方、学校三方承担。按照国家下发的补助标准,凡是符合既定的负债标准和年限要求,大约高校每化债1亿元,有望领到国家级补贴4000万元。
《四川省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顾美玲认为,这就是说,要从经济手段上探索对民办学校进行财政性资助的措施。公共财政对民办学校提供直接和间接资助,能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顾美玲建议,对民办教育,政府应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开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试验,引导社会资金依法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树立投入教育是好‘投资’理念。”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总体战略 二、三大亮点凸显四川“独有” 三、八大发展任务关注教育热点 四、三个“变”折射教育科学发展路径 五、两年新增60亿元,“大手笔”投入教育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