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 (财经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关于汇率计算.
一、关于课程的参考书目 二、关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 三、关于课程的考试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自主创业.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p31.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政治经济学 主讲:刘爱文.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从本章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考察,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考察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孙小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其本质.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政治经济学原理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走势分析.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 (财经类) 主讲:李玉峰.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Harvard ManageMentor®
4.3.4 范围经济 合成效应 内部市场 减少经营风险 扩大发展空间.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课时:3 作业题.
第6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7.1市场经济的气象站——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 投资学宏观领域问题研究 第一节 资本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 1、资本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本投资的决定作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南.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政治经济学原理》串讲 (财经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P4--5)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P4--5)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派别 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政治经济学一词是17世纪初出现,17世纪中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从物: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2、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6/P8)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6/P8)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P7)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P7) 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本章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规律 考情分析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本章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P12--13)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P12--13) 原因: 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P13--14)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 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P14--15)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3. 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P14--15)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P16)   ①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    ②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③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    ④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5.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理解)(P19)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5.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理解)(P19)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 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 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 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类历史上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部落分离出来,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第三次出现了商人阶层。 (P17--18)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6.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P20--21)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6.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P20--21)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 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 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7.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P21--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7.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P21--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8. 经济规律(P24--27)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简答!)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8. 经济规律(P24--27)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不能消灭它、废除它、改造它,创造它和制定它。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简答!) (3)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情分析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P29--31)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P29--31)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关系!) 按照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含义!)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P31--34) (1)主要比例关系 (2)产业结构的类型(狭义/广义)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35)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35) 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 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P36--37) 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 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人均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产的富裕程度。 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P38--39) 6. 经济增长方式(含义与实质!)(P39--40)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P38--39) 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 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 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 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 6. 经济增长方式(含义与实质!)(P39--40) 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   类型: 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 方式。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本章内容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价值规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和价值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等一般原理。出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 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P41) 1、自然经济的特征(P42) 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第二,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特征(P43)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 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 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 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 会经济相结合。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P45--46)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4.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P47--48)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5.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49)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6. 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P51) 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 7. 商品的价值量(P52--54) 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含义!) 尺度: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8.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 (P55--57) ①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②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 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P54--55) 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0.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P57--58) a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 b.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左少右多) c. 一般价值形式(左多右少) d. 货币价值形式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1. 货币的职能和本质(P59--61)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 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 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2.价值尺度(P60) 13.货币流通规律(P60--61)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 13.货币流通规律(P60--61)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4.价值规律(P62--65)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而进行。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的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内容 资源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考情分析   资源配置方式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市场体系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资源配置(P66--69) 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 资源配置的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资源配置的机制: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决策机制 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P69--70) ①内涵不同。 ②产生时间不同。 区别: ①内涵不同。 ②产生时间不同。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 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②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70--71)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5. 市场调节(P74--75) 4.市场机制(P72--74)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5. 市场调节(P74--75) 调节的内容: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 实现调节作用的条件: ①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②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 ③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联系; ④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 ⑤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6. 市场体系(P76--78) 商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生产资料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 7. 市场秩序(P78) 最基本的秩序:公平竞争 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交易行为秩序。 8. 市场组织(P79--80) 按照功能可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本章内容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积累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本章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积累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 资本总公式: G—W—G’ (P86)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 资本总公式: G—W—G’ (P86)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P86) ①买卖的顺序不同。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④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⑤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货币转化为资本(P87--88)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货币转化为资本(P87--88)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88--90) 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88--90) 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5. 资本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91) 7. 剩余价值率(P92)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91)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 区分的意义: 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剩余 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7. 剩余价值率(P92)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物化劳动的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P92--9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P92--9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P96)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P96) ①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③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0.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P96--98) ①机器再先进也是机器,是劳动资料,不能代替劳动的作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0.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P96--98)   ①机器再先进也是机器,是劳动资料,不能代替劳动的作用。 ②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更多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 ④自动化普及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创造的。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P98--99) 原因: 首先,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P98--99) 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原因: 首先,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再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2.资本主义工资(P99--100) 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2.资本主义工资(P99--100) 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   ①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 ③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值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 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3.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P102)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4.资本主义再生产(P103--104) 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4.资本主义再生产(P103--104)   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①可变资本、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②工人的消费从属于整个资产阶级。 15.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P104--105)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05--106)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05--106)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7.资本有机构成(P106--107) 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竞争和信用)。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8.相对过剩人口(P107--109) 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8.相对过剩人口(P107--109) 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   ①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 特有的人口规律。 ②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 第一,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 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的发展。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 削。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本章内容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资本的循环、周转,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 产业资本循环(P113--117)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决定意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2.三种循环形式(P115--116) 货币资本的循环 G一 W< APm…P…W’一G’ 生产资本的循环 P…W’一G’· G一 W<APm…P 商品资本的循环 W’一G’· G一 W<APm…P…W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3. 资本周转速度(P118)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5.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P113--123) 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区别: 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P119--121) 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划分的根据不同。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 ③划分的目的不同。 7.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P121--122) ①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8.资本周转速度影响(P122--123) ①提高年剩余价值量;②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①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10.固定资本的磨损(P121)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1.社会总资本运动(P123--125)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2.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P124--125) ①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②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P127)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P128) Ⅰ(v+m)=Ⅱc(最基本的条件); Ⅰ(c+v+m)= Ⅰc +Ⅱc; Ⅱ(c+v+m)= Ⅰ(v+m)+ Ⅱ(v+m)。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P128) Ⅰ(v+m)>Ⅱc; Ⅱ(c+v+m/x)>Ⅰ(v+m/x)。 15.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P131) Ⅰ(v+△v+m/x)=Ⅱ(c+△c) (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c+v+m)= Ⅰ(c+△c)+ Ⅱ(c+△c); Ⅱ(c+v+m)= Ⅰ(v+△v+m/x)+ Ⅱ(v+△v+m/x)。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6.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P131--132) 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 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 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 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 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 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 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 ③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33) 18.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P134)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8.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P134) 危机(决定),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P135) 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②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 ③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 ④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经常现象; ⑤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本章内容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本章内容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 。选择、简答、论述各种命题形式都曾涉及。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生产成本: C+V (P136--137) 2. 利润 (P138)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生产成本: C+V (P136--137)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 2. 利润 (P138) 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3.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P138--139) ①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 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 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掩盖了剩余 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139)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相反方向;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139)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相反方向; 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④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5. 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的结果。(P139--142) 计算: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影响因素:   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②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6.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P142--143)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因为: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6.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P142--143)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因为: 第一,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第三,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7. 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P143--144)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8.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P144)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8.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P144)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9. 商业资本(P145--147) 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9. 商业资本(P145--147) 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③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10.商业利润(P147--148) 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数量: 相当于平均利润。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1.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P149--150) 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的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1.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P149--150) 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的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 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簿记费、店员的工资等,用剩余价值补偿 。 12.借贷资本(P150--151) 来源:①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②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③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体现的关系: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关系 。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3.利息: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P151--152)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3.利息: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P151--152) 平均利润的分割:企业利润和利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  体现的关系: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4.利息率: 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P152--153) 15. 商业信用(P154)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4.利息率: 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P152--153)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 借贷时间长短等。 15. 商业信用(P154) 特点: 第一,对象是商品资本; 第二,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重提供的信用; 第三,发展程度依存与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局限性: 第一,规模和期限受资本家拥有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第二,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6. 银行信用(P155--156) 特点: 第一,银行可以集中闲散资金形成巨额借贷资本。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6. 银行信用(P155--156) 特点: 第一,银行可以集中闲散资金形成巨额借贷资本。 第二,对象是货币资本。 第三,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一方是职能资本家。   与商业信用相比的优点: 第一,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第二,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7. 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和资产业务 。(P155--156)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7. 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和资产业务 。(P155--156)   资产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投资业务。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相当于自有资本所获得平均利润。 18. 股份公司和股票(P156--158)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会(最高权力机关);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9. 资本主义地租(P158--159)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9. 资本主义地租(P158--159) ①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 ②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由超额利润所形成。 ③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0.级差地租(P160--162)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0.级差地租(P160--162) 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过获得超额利润;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计算: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1.绝对地租(P162--164)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1.绝对地租(P162--164)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计算: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22.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P164) ①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 ②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 23. 土地价格(P164--165) 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P165--168)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2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P165--168) 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 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内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情分析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内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垄断这一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 ,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及其作用。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P169--171) 垄断的产生 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P169--171) 垄断的产生 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大鱼吃小鱼;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 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就有了生产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垄断组织和垄断利润(P171--173) 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混合联合公司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垄断组织和垄断利润(P171--173) 垄断组织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混合联合公司 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 第一,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通过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控制市场,获得其它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一些利润; 第三,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3.垄断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P173) ①垄断价格形成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3.垄断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P173) ①垄断价格形成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②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③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④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垄断与竞争(P173--174) ①自由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垄断与竞争(P173--174) ①自由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 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②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③垄断时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局外企业”之间 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④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 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⑤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竞争 的目的、手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等方面都与自由竞争资本 主义时期的竞争有了很大差别。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74--177) 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5.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74--177) 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相互购买股票;人事的结合。 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6.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P177--178)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P178--179) 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P178--179) 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规模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新兴工业及对传统产业改造,需国家资助和投资; 第三,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 第四,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也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只能由国家承担。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P180--182)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P180--182) ①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 ②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③ 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P183--187) 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货币政策(调控利息率;调控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利率政策、有选择的信贷管制)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P187--18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P187--18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④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劳资矛盾、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 ⑤通过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和。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在: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在: ①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人们的负税,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 ③国家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造成公私债台高筑,加剧了财政金融危机。 ④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本章内容 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展 垄断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等形式进行的对外经济扩展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 资本输出(P191--193) 从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从输出主体: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①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 ②这些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2.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P193) 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经济的工具。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后果: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3.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P193--194) 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国际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P194--195) 战前:国际卡特尔 战后:跨国公司 从旧殖民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5.垄断资本国际化(P196--197)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产业资本 6. 经济全球化(P197--200) 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②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③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内容: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7.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P200--202)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③导致国际经济调节的加强,是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消极作用: ①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②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会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的利益。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P202--20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9.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三足的矛盾和斗争(P205--206) 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金融三个方面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P206--207) 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11.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P207--208) ①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 ②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 ③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章内容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迅速发展、停滞 (P210--211) 迅速发展的的原因 ①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各种竞争的存在; 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经济停滞的原因: ①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和实力,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减弱了技术进步的动因; ②垄断造成人为的阻碍技术进步。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P213--214) 生产全面社会化、生产管理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程度 ①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股份公司、垄断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等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P218--219) (1)一种社会制度要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就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比旧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 (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替,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途径(P225--226)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赎买民族资本); 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P227--228) 第一,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实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P229--23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P233--234) ①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④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 营先富起来。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238--23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238--239)   ①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P23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240)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240)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 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 ④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 本经济条件 。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P240)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P240)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④就全国而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有所差别 。 5.现代产权制度: (P242)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P243) 7.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 (P243) 形式:国家所有制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6.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P243) 形式:国家所有制 7.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 (P243) 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 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 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是我国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④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 ⑤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248--249) 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P248--249) 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 股份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股份合作制: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 9. 非公有制经济(P2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的调节和理顺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 按劳分配(P255--260) 对象:个人消费品 客观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 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③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P260---261) ①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 配的水平、货币工资形式制约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 3.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工资(P261---263)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基本形式; 奖金、津贴是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依据(P263---265) 第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5. 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P266---267) 个体劳动收入;资金分配收入(股息、红利、利息); 资本分配 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 入。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6.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P270---271) 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 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 系,可以为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 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率。 但是,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效率原则不会自然的实现分配的公 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7. 社会主义的消费(P271---274) 特点:体现着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 消费结构类型 按消费需要的层次(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 按消费的对象(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社会服务的消费) 按消费方式(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 社会主义消费方式:个人消费方式;集体消费方式。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 考情分析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论述为主。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P279---28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P279---281) 第一,社会分工; 第二,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第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第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的存在。 2. 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P281---282)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P282---283)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P282---283)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结构。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P283---28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P283---284) 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P285---286)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P285---286)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计划则是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节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的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节(P288)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节(P288)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 一的分配制度;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我国的渐进式改革(P289---291) 原因: 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我国的渐进式改革(P289---291) 原因:   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 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索,逐步前进。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 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 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 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 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 实践的检验。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 第二,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 第三,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P290---291) 第一,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 第二,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 第三,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第四,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 第五,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P294---296) 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③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2.企业的经营机制(P297---298) 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3.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P299) 第一,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第二,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第三,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三改一加强) (P301)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5.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P304) 第一,产权关系清晰;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 第四,政企分开; 第五,管理科学。 6.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P307)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P304--307) 第一,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第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第三,有限责任制度 第四,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本章内容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命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 。命 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1.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P310--311) 第一,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1.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P310--311) 第一,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 第四,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 第五,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2.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P311--312) 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 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2.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P311--312) 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 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 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 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 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 3. 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P312--314) 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4.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5.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P316--31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5.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P316--319) 本质: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 货币流通形式: 现金流通、非现金流通。 回笼货币的渠道:商品回笼、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P319--320)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P319--320)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价格的形成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 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6. 社会主义的价格体系(P320--321) 比价体系(不同商品) 差价体系(同一商品)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考情分析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论述为主。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P324--325) 2.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P325--326)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P324--325) ①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2.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P325--326) ①国家财政预算; ②银行信贷;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3.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P326--327) 积累基金: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3.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P326--327) 积累基金: 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构成。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P328--330)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P328--330)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 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 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 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5.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与意义(P331--332) 第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5.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与意义(P331--332) 第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第四,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第五,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6. 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P334--335)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6. 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P334--335)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宏观调控政策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及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宏观调控政策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问题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然性(P336--338)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然性(P336--338)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二,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第四,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2.政府的经济职能(P338--339) 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的职能;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2.政府的经济职能(P338--339) 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的职能;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的职能。 3. 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原则(P339) 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4.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P341--344)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4.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P341--344)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5. 宏观调控的目标: (P344--346)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6.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P347--357) 宏观调控方式: 直接调控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6.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P347--357) 宏观调控方式: 直接调控 间接调控(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计划、行政。 经济杠杆:经济利益的调解者 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  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 。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情分析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论述为主。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P361--364) 2.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P363)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P361--364) ①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 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 ②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速度快并不等于效益好。当二者不 一致时,决不应该舍效益就速度,应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 快的发展速度。 2.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P363) 第一,要符合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 第二,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 第三,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3.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意义和格局 (P368--369) 4. 农业的基础地位(P369)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3.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意义和格局 (P368--369) ①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④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4. 农业的基础地位(P369) 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 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 础; 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5.农业的重要作用(P370) 第一,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家副产品 等基本生活资料;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5.农业的重要作用(P370) 第一,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家副产品 等基本生活资料;   第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第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第四,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 第五,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第六,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6. 新型工业化道路(P371--373) 特征: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6. 新型工业化道路(P371--373) 特征: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②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7.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P373--374) ①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②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③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能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④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⑤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的需要。 ⑥它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本章内容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本章内容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我国如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 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为主。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P377--378) 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P377--378) 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 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 第二,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 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 第三,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 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 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 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 农业的萎缩。 第二,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 第三,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协调、稳定发展。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国策(P379--382)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385--387) 总体小康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国策(P379--382)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385--387) 总体小康  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考察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基本形式和原则 ,以及在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命题形式以选择、简答、论述为主。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P390--391)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P390--391)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② 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⑤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P392--393) 第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P392--393) 第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第二,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第三,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3.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P394) 4. 对外贸易基本原则(P394--395) 出口领先(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5. 利用外国资金的方式(P399) 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5. 利用外国资金的方式(P399) 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 6. 经济特区(P403--404)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7.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P402--403)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7.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P402--403)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国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 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不“引进来”,就很难提 高我国的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想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也很 困难。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 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它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多自考课件可登陆 http://www.langyuedu.com/JWDT.html 自考试题中心网址 http://www.langyuedu.com/ST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