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Advertisement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陈茂君. 目 录 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及其治疗 1 颅内肿瘤及其治疗 2.
外科学绪论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柏青. 外科学范畴 外科学发展简史 怎样学习外科学 外科基本原则.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影像教研室 张 莹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六节 脑血管疾病 《医学影像诊断学》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脑血管疾病与脑血管意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
Tuberculous Meningitis 夏晓玲
Tuberculous Meningitis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彭 海 第一节概述 1.定义 2.脑血管病特点.
第七课 神经外科学 第十九章 颅内压增高 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 周晓辉.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及异常影像改变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脑脊液检验 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眩 晕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瑞红.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第六节 颅脑损伤 温医附一院放射科 王美豪.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 李辉.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乳 腺 癌.
脑积水 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杨杰.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结核性脑膜炎 TBM 福州肺科医院 陈红霞
急性脑血管病.
水 肿.
Radiology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压监护.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病学教研室.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眼底病图谱 1.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病 2.全身疾病的眼底改变 制作:Chenruiwen 2006年9月.
颅内压增高.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糖尿病流行病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脊柱的CT诊断 Diagnosis of Spine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第三节 老年人脑出血 湘南学院 颜建辉.
颅内压增高症 外科教研室.
颅脑损伤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颅 内 压 增 高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陶 进 皖 南 医 学 院 弋 矶 山 医 院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颅内压增高 吴承远 刘玉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指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室扩大。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疝的分类及影像表现 2015级规培 邱洁雯.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脑和脊髓的被膜 Meninges.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技术系 医学影像教研室 冯璟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一) 邬海博 Diagnostic Radiology of Central Nerve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颅面血管瘤综合征.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开颅取脑及脑片制作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低颅压综合征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

概 念 1938年德国神经内科医生Schaltenb rand第一次描述该病 概 念 1938年德国神经内科医生Schaltenb rand第一次描述该病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卧位腰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在0.59 kPa(60mmH2O)以下,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分原发性与症状性(继发性)

继发性SIH 腰穿、脊髓造影和脊髓麻醉后 颅脑外伤、颅脑手术 腰神经根袖撕裂 频繁呕吐及慢性腹泻引起脱水、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后 尿毒症、休克、恶液质、过度换气、严重感染、慢性巴比妥及安眠药中毒 脑膜脑炎、糖尿病性昏迷 头颅放射性治疗

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多以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有的向颈部、背部放散,可伴有眩晕、精神障碍、复视、自主神经症状,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等 体位性头痛为特征性表现。即坐位或直立位15min内出现头痛或头痛加重,平卧后30min内改善或消失

发生机制 体位性头痛 正常情况下,人脑约重1500克,悬浮在水中则重48克,脑脊液对脑组织的衬垫起着重要作用,对外界的震动与冲击起着机械缓冲作用 当脑脊液减少,颅内压降低时,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使坐、立位时脑组织发生下沉,引起脑底部的硬脑膜、动脉、静脉和神经被压在高低不平的颅底骨上,使痛觉敏感结构遭受刺激;同时,位于斜坡的基底静脉丛及相关静脉窦受压,使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和颅内压突然升高,头顶部的静脉窦和颅内其他结构受牵拉,当患者直立体位时出现剧烈头痛,而改为平卧或头低位时,上述影响消失,症状减轻或消失

病 因 目前还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下丘脑功能紊乱,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 ②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 病 因 目前还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下丘脑功能紊乱,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 ②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亢进 ③潜在的脑脊液漏 ④脉络丛钙化 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劳累、饮酒后使脉络丛功能暂时性障碍、脑脊液分泌减少有关

病理、生理机制 Monro-Kellie定律: 在容积一定的颅腔内,脑组织体积、脑脊液容积和颅内血容量的总和是不变的常数。低颅压时脑脊液容量减少,必然会导致另外两种成分的增加。而脑组织体积相对固定不变,因此颅内血容量增加,以静脉系统的代偿性扩张为主。因为软脑膜的血管有血脑屏障存在而硬脑膜没有,所以静脉系统的扩张只能表现在硬脑膜和静脉窦上

病理、生理机制 硬脑膜弥漫性线性增厚:硬脑膜最内层缺乏胶原纤维,而富含硬脑膜边界细胞。硬脑膜不参与血-脑屏障的构成,因此缺乏紧密连接。硬脑膜内血管的扩张产生的压力梯度,使血管内液体外渗,进入硬脑膜边界细胞层,再加上硬脑膜静脉的扩张充血,使硬脑膜弥漫性线性增厚。 硬脑膜静脉窦扩大、垂体增大及脑膜静脉扩张,是继发于CSF容量或压力减小的一种容量代偿现象

病理、生理机制 硬膜下积液:脑静脉的充血扩张仍不能完全代偿而出现硬膜下积液,以缓解脑脊液容量的减少。它的出现,说明脑脊液的减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下垂脑:脑脊液容量减少,颅内压降低时,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使坐、立位时脑组织发生下沉、移位,从而表现为视交叉下移,额部脑组织下移等 侧脑室变小、脑沟及脑池变窄:脑脊液容量减少、轻度脑水肿

影像学特点及发生机制 CT MRI 目前MRI是公认的诊断低颅压综合征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C T 侧脑室,第三、四脑室、基底池和脑沟、裂的狭窄 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下垂脑等 增强扫描对脑膜增强的敏感性低

MRI特点及发生机制 局部脑结构的移位: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开口位置下移、小脑扁桃体下疝、脑干腹侧压向斜坡 桥前池明显狭窄、视神经视交叉受牵拉而向下移位;鞍上池消失、脑垂体受压。上述现象均提示脑干向下移位,统称为“下垂脑”(sagging brain) 脑移位为可逆性的,当症状改善后脑移位也会好转或消失

可以通过观察中脑导水管与切迹线的关系和有否小脑扁桃体下疝来判定是否有移位及严重程度 MRI特点及发生机制 可以通过观察中脑导水管与切迹线的关系和有否小脑扁桃体下疝来判定是否有移位及严重程度 小脑扁桃体下疝:小脑扁桃体变形向下移位,向下疝出枕大孔进入颈椎椎管上部,其长度超过5mm者具有诊断价值 导水管移位:正常情况下.中脑导水管上口位于切迹线(鞍结节至大脑大静脉、直窦交汇点间的连线)下( -0. 2±0. 8) mm,>1. 8 mm被认为明显向下移位。

MRI特点及发生机制 轻度脑组织肿胀 双侧侧脑室变窄 环池、四叠体池变小 脑沟、裂变窄

MRI特点及发生机制 硬膜下积液和硬膜下血肿:可累及额顶部,没有占位效应。硬脑膜中的硬脑膜边缘细胞层缺乏胶原纤维,结构较疏松、薄弱。低颅压时其中的小静脉代偿性扩张,血液中水分外渗形成硬膜下积液,若小静脉破裂则形成硬膜下血肿 静脉窦和脑静脉扩张:脑脊液容量低时,因静脉有更大的顺应性和容量,补偿大多通过静脉扩张实现

MRI特点及发生机制 硬脑膜增厚、强化 平扫可发现大脑表面、小脑表面的硬脑膜、小脑幕、前后纵裂池、侧脑室条状等T1、长T2、高FLAIR信号影 FLAIR序列、T1序列显示增厚的硬脑膜要优于T2序列,这是由于T2序列的脑脊液信号会对观察脑膜信号有一定的干扰 增强后出现弥漫的、连续明显异常对比强化,轮廓清晰,双侧对称,平滑、无结节,信号均匀呈浓集“线样” 硬脑膜增强是低颅压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是肯定而共有的现象。 脑膜增强为可逆性的,当症状减轻或消失时,它们也会减轻或消失

双侧额顶部及纵裂脑膜明显对称性增厚并明显增强

两侧小脑幕及硬脑膜明显增厚,对比增强

冠状位显示小脑幕、额颞枕部对称性条形明显强化

垂体增大

MRV

诊 断 典型的体位性头痛 病史-(有腰穿、脑外伤、手术、感染、中毒、失水、低血压、脊膜膨出伴脑脊液漏等 ) 诊 断 典型的体位性头痛 病史-(有腰穿、脑外伤、手术、感染、中毒、失水、低血压、脊膜膨出伴脑脊液漏等 )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 MRI检查 CT检查 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腰椎穿刺侧压及影像学,一般可以确诊 但是,有时腰椎穿刺可能造成脑脊液漏,导致继发性低颅压,因此,及早行MRI检查为一种有效的非创伤性手段

CSF的实验室检查 大多数病人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轻度升高。脑脊液黄变 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这被认为是对脑脊液漏的一种局部炎症反应,而蛋白与红细胞的升高与脑膜血管扩张和脑膜撕裂有关 但CSF的培养均为阴性,没有感染和肿瘤转移的征象

鉴别诊断 高颅内压综合征: 颅内压增高时可导致头痛、呕吐,多在活动站立后减轻,久卧后加重 常有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 腰穿脑脊液压力高于正常 有时CT或MRI可发现颅内压增高的原因-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脑炎、脑挫裂伤等

下垂脑

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入蛛网膜下腔所致;起病较急;立位和平卧位均表现位剧烈头痛,不随体位变化而减轻;有高颅压表现,如呕吐、阳性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柯氏征); 脑脊液压力高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放置使红细胞沉淀后脑脊液呈草黄色 也可引起下垂脑,静脉窦可扩张,但无硬膜强化。

脑膜炎 脑膜感染多来源于血行播散,少数脑膜炎可直接受邻近结构炎症侵犯而发生。起病急,但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急,伴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膜感染后血-脑屏障破坏,脑脊液循环不畅而并发脑积水。感染可累及全脑膜,包括侧裂池和脑干表面的软脑膜 MRI表现为脑膜及脑表面呈较弥漫的长T1信号,邻近脑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呈局部平滑条带状或结节状;因炎性渗出物在脑底积聚较多,常发生交通性脑积水;因炎性渗出物包绕血管,引起血管炎可造成脑静脉血栓形成,脑内出现梗塞灶 脑膜炎时的脑膜增强不应局限于幕上或硬脑膜,它可以是局限性地增强,软脑膜也可受累。其病理基础是脑膜的增厚和纤维化,所以炎症好转后脑膜增强的现象仍长期存在,与低颅压所致的脑膜增强不同

Chiari’s畸形 Ⅰ型:小脑扁桃体下部向下移位,多合并脊髓 空洞症 Ⅱ型:小脑扁桃体、延髓及第四脑室向下移 位,常伴有脑积水; Ⅲ型:比Ⅱ型向下移位严重、脑积水也更严 重; Ⅳ型:罕见,仅发生于新生儿 这Ⅳ型均无脑膜强化,且脑组织移位不像低颅压综合征可自行缓解

转移性脑膜癌 ①多来自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等 ②软脑膜增强为弥漫性、凹凸不平,常伴有结节样强化

治疗 ①卧床休息,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改善脑脊液的循环 ②大量饮水:以盐水为主 ③静脉补液:低渗盐水或生理盐水,可增加脑脊液的生成 ④鞘内或硬膜外补液:注射生理盐水 ⑤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氟美松等药物,目的是减轻脑脊液中细胞及蛋白渗出后所致的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渗漏 ⑥脑脊液置换 ⑦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⑧应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安钠咖静脉注射

原发性低颅压是良性过程,一般经数天到数 月,症状均能缓解,偶有复发;其他原因引起的低颅压在解除原发疾病后症状会很快缓解 九、预 后 原发性低颅压是良性过程,一般经数天到数 月,症状均能缓解,偶有复发;其他原因引起的低颅压在解除原发疾病后症状会很快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