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生理学 --- 血液 Physiology--- Blood. 白细胞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定义 --- 为一类有核血细胞。 ×10 9 /L( /ul) 。 WBC 大于 1 万增多。 WBC 分类: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运动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和循环系统 运动生理学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 的血液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还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 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 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 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 贮存血量。由于这些器官起到 贮存血液的作用,故称为贮血 库。
第 4 章 血液、淋巴和 血发生 组织学与胚胎学 血浆 白 C 血小板 红C红C红C红C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 血浆 血 C 血 C 红 C 白 C 血小板 水( 90% ) 其它.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第五章 血 液 血 液 生 理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 体液 细胞内液 —2/3 细胞外液 —1/3 占体重的 60%--70% 二、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稳态: 维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血液检查 ( 下 ). 二. 白细胞计数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 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长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章 血 液 细胞外液的 4/5 在血管外 组织液 1/5 在血管内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在体内不断循环,是内环境中最活跃 的部分, 是沟通各种组织液与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 气体和物质交换、散热; 参与生理性止血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血液 BLOOD 血液 细胞内、外液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体重的 60% 细胞直接生活的 液体环境,具体环境 内环境 为细胞内各种生化 反应进行的场所 组 织 液 4/5 血 浆 1/5.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一章 血 液 的 生 物 化 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BLOOD §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2 血细胞生理 § 3 生理性止血 §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王跃春.
CHAPTER 3 BLOOD.
人体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Chapter 3 Blood 灵台电大工作站 李晓凤.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红细胞平均指数 P32 临床检验基础教研室 程杨艳.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第三章 血液(Blood) 体液 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7  8%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二章 血 液 (Blood Physiology)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第三章第二节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扩展 (第二课时) 罗店中学:晏牡丹.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2) 血 液 江阴市长寿中学 徐利国 0709.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三章 血 液.
赞美诗 平稳而富饶 我生活在你温暖的怀抱 是你,为我平添物质和能量 是你,吸纳我无尽的烦恼 是你,默默地搭起流通之桥 没有你—— 我——
填字游戏 热__沸腾 心__来潮 血 一针见 __ 浴__奋战 呕心沥__.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董 俊 长沙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第三章 血液( BLOOD ) 主讲教师 : 张志方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血液生理.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第三章 血液 BIOOD 本章要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血管 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吸收热量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液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激素,气体 蛋白质: 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血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水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激素,气体 蛋白质: 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电泳法: 1-、2-、-、-globulin O2、CO2等 血浆蛋白功能Functions of plasma proteins: 营养、运输、缓冲、形成胶体渗透压、免疫、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人: 成年男性 40%50% 成年女性 37%48% 新生儿 55% 血浆: 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 血清: 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后、静止数小时,可见血块回缩,有清澈淡黄不凝固的液体析出。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但增加了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和激活的凝血因子。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二、血量blood volume 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贮备血量(reservoir blood): “滞留”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动脉,流动较慢。

临床 血量恒定 →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红细胞:1.090  1.092 (二)血液的粘度 全血:4-5 血浆1.6-2.4

(三)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2.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300mmol/L,相当于7.63个大气压 。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705.6Kpa 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Na+和Cl-)、小分子物质等形成的渗透压 选择半透膜:细胞膜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3.3Kpa 由血浆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选择半透膜:血管壁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血浆容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

4.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85% NaCl溶液。 等张溶液: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能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

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

血浆中 RBC内 K2HPO4/ KH2PO4 (四)血浆的pH值:7.35~7.45 ( 7.4 )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 血浆中 RBC内 NaHCO3/H2CO3 KHb/HHb Na2HPO4/ NaH2PO4 KHbO2/HHbO2 Na-蛋白质/H-蛋白质 KHCO3/H2CO3 K2HPO4/ KH2PO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 正常成人 男性 女性 红细胞数量 4.5~5.5×1012/L 3.5~5.0×1012/L 血红蛋白含量 120~160g/L 110~150g/L 红细胞比容 40%~50%(L/L) 38%~47%(L/L) ↓贫血anemia

㈡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rythrocyte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 选择性通透

2、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

3、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⑴红细胞相对稳定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较大,红细胞与血浆 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衡量标准:血沉(红细胞沉降率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⑵血沉快慢取决于—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血浆成分改变 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沉↑; 白蛋白--血沉↓ 意义: 感染、肺结核、风湿----血沉↑

4、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0.85%NaCl 0.35%NaCl 0.42%NaCl 0.65%NaCl 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 抵抗力低,脆性高;抵抗力高,脆性低。 如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RBC脆性增高。

㈢红细胞的功能 Functions of erythrocyte 运输O2和CO2 对机体产生的酸碱起缓冲作用 免疫功能

㈣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Prod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Erythropoiesis 生成部位:出生后,红骨髓 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食物+再利用(95%)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均是合成DNA的辅酶 —缺叶酸、VitB12、内因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细菌、坏死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5% 抑制组胺释放 嗜碱性粒细胞: 0%~1% 释放组胺与肝素 单核细胞: 3%~8% 参与特异免疫 淋巴细胞: 20%~40% 吞噬细菌与衰老红细胞 白细胞 % 作用

血小板生理 ⒈血小板形态和数量: ⒉血小板功能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有利于破损血管的修复. 参与生理止血(静止→活动) Physiological of platelets ⒈血小板形态和数量: 正常成人:(100~300)×109/L ⒉血小板功能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有利于破损血管的修复. 参与生理止血(静止→活动)

第三章 血液 BIOOD 本章要点: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与输血原则

⒊血小板生理特性 1. 粘附: 糖蛋白(GP)、内皮下胶原纤维、vWF 2. 释放:致密体:ADP,ATP,5-HT,Ca2+; α-颗粒: -PL巨球蛋白,vWF,PF4,5,纤维蛋白原. 3. 聚集:两个时相 TXA2—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 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血管 4. 收缩 5. 吸附: 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和血细胞

vWF 血管受损 内皮下的胶原纤维 vWF构形改变 糖蛋白 血小板

(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内容要点: 生理止血过程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两条途径 血液凝固调控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一、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测定指标:用出血时间表示。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到其自行停止的时间。<9min

Hemostasis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提供磷脂表面 结合凝血因子 释放活性物质 收缩作用 ⒈ ⒉ ⒊

二、血液凝固 1. blood coagulation:简称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实质: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促反应。 →纤维蛋白凝块。 血清(serum):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

2.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FI~FXIII) 。 以罗马字母排列的12个因子, 再加上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PFs

按WHO命名编号的凝血因子 此外,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血小板磷脂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除FⅣ外,余均为蛋白质(一半是酶原); ②FⅢ,FⅤ,FⅧ和高分子激肽原为辅因子(不是蛋白酶),能使其他凝血因子催化效率增快上千倍; ③除Ⅲ外,其他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大多在肝内合成; ④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VitK ,为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⑴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Xa、Ca2+、Ⅴa、PF3) 3.血液凝固基本反应过程: ⑴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Xa、Ca2+、Ⅴa、PF3)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PK K,胶原,异物 组织损伤 Ⅲ Ⅻa Ⅻ HK Ⅺa Ⅺ Ⅶa/Ⅲ Ⅶ Ⅸa Ⅸ Ⅷa Ⅷ Ⅹ Ⅹa Ⅹ ①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表面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PK K,胶原,异物 组织损伤 Ⅲ Ⅻa Ⅻ HK Ⅺa Ⅺ Ⅶa/Ⅲ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Ⅷ Ca2+ Ⅹ Ⅹa Ⅹ 磷脂表面阶段 Ca2+ PL Ca2+ PL Va V ② 凝血酶原的激活 Ⅱ Ⅱa ⅩⅢ ⅩⅢa Ca2+ Ca2+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Ⅰ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多聚体 (可溶性) (不溶性)

外源性: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血液凝固过程小结: 内源性:Ⅻ因子启动,所有因子均在血浆中,参与因子多,时间长。 外源性: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Ca2+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小结 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 因子Ⅹa形成后,与因子Ⅴa、PF3、Ca2+组成复合物。它是整个血液凝固过程的限速步骤 凝血过程本质是个酶促连锁反应 凝血过程多为内、外源性凝血同时进行, 相互促进

两条凝血途径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血流稀释

⒊体液抗凝系统 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定义:指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纤溶过程:4,2 纤溶 酶原 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u-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剂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抑制剂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PAI - 1) (a-抗纤溶酶) 纤维 蛋白 降解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blood group & blood transfusion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发现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 , 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血型(blood group): 血细胞膜上(RBC)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agglutinogen):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起抗原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 凝集素(agglutinin): 血浆或血清中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 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Landsteiner首先发现 分型依据:RBC膜上A、B凝集原的有无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⑴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达到高峰; ⑵ A型血: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 B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 AB型血:血清中没有抗A、抗B抗体 O型血:血清中含有抗A、抗B抗体 即:血清中不会含有与自身RBC抗原相对抗的 抗体。 ⑶抗A、抗B为天然抗体,属IgM,分子量大, 不 能透过胎盘 不同血型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凝集素。 四种血型的红细胞膜上都含有H抗原,但其抗原性弱,血清中均无抗H抗体。而A、B抗原正是在H抗原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 ABO血型系统还有亚型,例如A型还可再分为A1和A2亚型,输血时要注意。

ABO血型的遗传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 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

ABO血型的检测Blood typing A 型 B 型 A B 型 O型

Rh血型系统有C、c、D、E、e五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含有D抗原的称Rh阴性。 1) 没有天然抗体,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体 2) Rh系统抗体主要是IgG型,分子小,能透过胎盘

⒈Rh(-)反复输Rh阳性血 ⒉Rh(-)孕妇再次怀有Rh(+)胎儿

(三)输血及输血的原则 输血:输全血、成分输血 输血原则 1.鉴定血型 2.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 主侧、次侧均不凝集 ※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 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 理想情况, 可输血 紧急时少量、缓慢输 不可输血

何谓RBC的悬浮稳定性?何谓RBC的沉降率?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在某些疾病时RBC的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 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和凝血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试述血液凝固、 RBC凝集和RBC叠连三者有何不同?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何谓ABO血型系统?如何确定ABO血型? 临床上需要输血前应该做些什么试验?试述输血原则?

1 2 3 生理性止血(总结) 血管收缩 初步止血 PL止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 永久止血 小血管受损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3 血凝块 纤溶系统 血凝块溶解 永久止血 血液凝固的调控 (局限于受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