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 病变范围仅位于下肢浅静脉者,处于伸展、蜿蜒、扩张状态的静脉倒流性病变。 病因 1.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静脉壁薄弱 3.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 4. 职业因素:经常从事站立工作者。
病理 1.早期: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明显而行走或平卧消失。 2.后期:以交通瓣膜破坏为主。多无肿胀。足靴区皮肤萎缩、溃疡。
临床表现 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 当交通支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Trendelenburg试验)
深静脉通畅试验 (Perthes试验)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Pratt试验)
特殊检查 1、下肢深静脉X线造影:鉴别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2、无创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显像仪:静脉返流的部位和程度;瓣膜关闭活动和有无逆向血流。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适于病程短、症状轻或不能手术者。不能阻断病程。 (1) 弹力绷带包扎 (2) 周期性抬高下肢和锻炼下肢肌肉 (1) 弹力绷带包扎 (2) 周期性抬高下肢和锻炼下肢肌肉 2、硬化剂注射:复发率很高。
3.手术疗法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术后: 术后第一天:鼓励病人在弹力绷带支持下活动, 术后第二天:打开绷带观察切口情况
并发症的处理 1、血栓性浅静脉炎:热敷 2、湿疹和溃疡:局部湿敷、换药 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局部加压包扎。
护理诊断 1. 活动无耐力:与下肢血液淤滞有关。 2. 潜在并发症:小腿慢性溃疡。 3. 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的预防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 减少下肢静脉淤血和水肿 (1) 促进静脉回流:缚扎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卧床时抬高患肢。 1. 减少下肢静脉淤血和水肿 (1) 促进静脉回流:缚扎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卧床时抬高患肢。 (2) 避免增加回流阻力:维持良好姿势;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 2.防治皮肤损伤:保护皮肤;溃疡及时治疗。
(二)术后护理 1. 促进静脉回流:卧床时抬高患肢;缚扎弹力绷带;早期活动。 2. 预防伤口感染:手术切口和溃疡。
健康教育 1. 促进静脉回流:应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1~3月;休息时抬高患肢;适当的体育锻炼。 1. 促进静脉回流:应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1~3月;休息时抬高患肢;适当的体育锻炼。 2、避免增加回流阻力:维持良好姿势(避免久站等);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 定义: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病因病理 1. 静脉壁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定义: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病因病理 1. 静脉壁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栓形成。 2、血流缓慢:麻醉、术后制动; 3、血液高凝状态
结局: 血栓形成 粘连、机化 溶解 管化、内膜化 (再通)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浅静脉扩张 1.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臂和手部肿胀疼痛,手指活动受限。 2. 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1.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臂和手部肿胀疼痛,手指活动受限。 2. 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头面部肿胀充血。 (2)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疼痛、肿胀、浅静脉扩张
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静脉最大流出率。 2.静脉造影术: 3.放射性核素显像:125碘被血栓摄取超过等量血液摄取的5倍,提示早期血栓。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处理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一般处理、溶栓、抗凝、祛聚。 (二)手术治疗: 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形成,或有股青肿者。 取栓手术+抗凝、祛聚。
护理诊断 1. 疼痛:与血流不通畅有关。 2. 潜在并发症:栓塞、出血。 3.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一) 防止血栓形成:针对病因。 (1) 静脉壁损伤: (2) 血流缓慢 (3) 血液高凝状态: (4) 早期发现
(二)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 避免血栓脱落: 卧床;避免按摩。 2.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避免增加腹内压;禁烟; 3. 病情观察:皮温、脉搏。 4.并发症观察:出血倾向;肺动脉栓塞。 5.术前准备:手术耐手力;出凝血功能;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
健康教育 (三) 手术后护理 1.防止血栓复发:体位与活动;预防感染。 2.观察手术效果:患肢血液循环;出血倾向。 (三) 手术后护理 1.防止血栓复发:体位与活动;预防感染。 2.观察手术效果:患肢血液循环;出血倾向。 3.抗凝疗法护理:出血倾向的观察和记录。 健康教育 1.避免诱发因素:损伤、感染、禁烟、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病) 一种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病变。以下肢为主,主要侵袭中小血管。 病因 1.寒冷与感染 2.吸烟 3.激素影响 4.血液凝固性增高因素
病理 1.特点:血管壁全层呈炎症反应伴腔内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 2.病理演变: (1) 受累血管呈非感染性全层炎症。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3)后期血管壁及周围广泛纤维化,周围可见侧支循环。 (4)一般从动脉开始,最后侵袭静脉。
痉挛>闭塞 以闭塞为主 疼 痛 皮色 皮温 第一期 间歇性跛行 运动后 苍白 稍低 减弱 第二期 静息痛 持续 苍白或潮红 显著降低 特点 分期 疼 痛 皮色 皮温 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 第一期 间歇性跛行 运动后 苍白 稍低 减弱 痉挛>闭塞 第二期 静息痛 持续 苍白或潮红 显著降低 减弱或消失 以闭塞为主 第三期 溃疡坏疽 色素沉着,溃疡 感染后发热 消失 动脉完全闭塞,影响侧支
辅助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记录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 2.皮温测定:相差2℃以上. 3.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未扪及. 4.Buerger试验
Buerger试验:病人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观察足部皮肤色泽改变。试验阳性者,足部尤其是足趾和足掌部,皮肤呈苍白或蜡黄色,用手指压迫时更为明显,自觉麻木或疼痛。然后让病人起坐,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旁(应避免床缘压国窝),足部皮肤逐渐出现潮红或斑块状紫绀。
(二)特殊检查 1.肢体血流图:其改变和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除可作为诊断外,还可作为观察疗效的客观指标。 2.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动脉形态、直径和流速等。 3. 动脉造影显示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治疗 1. 一般疗法 (1) 戒烟,防止受冷、受湿和外伤;防止局部过热,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 (2) 足部运动:Buerger运动
2. 药物治疗 (1)中医中药 (2)血管扩张剂:缓解痉挛,促进侧支循环。 (3)低分子右旋糖酐:减少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延伸和促进侧支循环。 (4)抗生素:溃疡坏疽继发感染者。 3.高压氧 增加肢体供氧。
4. 手术治疗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2)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3)动脉旁路移植术 (4)大网膜移植术
5.创面处理 干性坏疽:消毒包扎,预防继发感染。 感染创面:湿敷。 组织坏死或严重感染者:截肢(指、趾)术。
护理诊断 1. 疼痛 2. 焦虑 3. 活动无耐力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5. 潜在并发症 6.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一) 心理护理 (二) 缓解疼痛 (三)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绝对戒烟;肢体保暖;体位;休息和运动。 (一) 心理护理 (二) 缓解疼痛 (三) 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绝对戒烟;肢体保暖;体位;休息和运动。 (四) 祛除诱因:预防组织损伤,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保护皮肤;皮肤溃疡或坏死的护理。 (五) 术前准备
(六) 术后护理 1. 体位:抬高患肢。 2. 制动与床上活动:保证血管愈合。 3. 病情观察:出血情况和手术效果。 4. 防止感染
健康教育 1. 绝对戒烟。 2. 保护患肢。 3. 避免长时站或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