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點: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及華北 中國全面抗日 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國際關係 抗日戰爭 學習重點: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及華北 中國全面抗日 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日本侵略中國
背景:田中奏摺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實行大陸政策。 日本吞併朝鮮後,便企圖侵佔中國東北。 公元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發表《田中奏摺》。 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第1步:併吞琉球、台灣 第2步:侵佔朝鮮、滿、蒙 第3步:征服中國 第4步:稱霸世界!
背景:吞併滿蒙 蔣介石北伐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會損害其在滿蒙的利益,於是不斷製造事端。 張學良宣布東三省歸順國民政府後,日本恐怕破壞本身的侵略大計,於是加速侵華行動。 公元1928年,日軍在皇姑屯炸死奉系軍閥張作霖,製造混亂。
背景:經濟不景 公元1929年及其後兩三年,世界經濟衰退。 日本為擺脫經濟困境,便對外擴張,奪取物資及開拓市場。 西方國家忙於處理本身經濟問題,無暇兼顧東方局勢,遂予日本可乘之機。 對外侵略真的可以解決經濟衰退的問題嗎?
九一八事變 (1)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軍誣稱中國軍隊炸毀瀋陽城北南滿鐵路一段路軌,隨即進攻瀋陽。 蔣介石下令東北軍不予抵抗。公元1932年1 月,東北軍退入山海關,東北全面淪陷。 九一八事變時,日軍裝甲車進入瀋陽。
九一八事變 (2) 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告誡張學良避免與日本衝突。 事變後,國民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東北軍的統帥張學良 中國請求國聯調查。但國聯立場軟弱,只要求中日雙方撤兵。 蔣介石對日本採取不妥協、不作戰,不直接交涉的消極方針。
偽滿洲國 公元1932年3月,日本在長春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以溥儀為執政。 我在公元1934年改稱皇帝 公元1932年3月,日本在長春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以溥儀為執政。 10月,國聯發表調查報告,指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預謀,要求日本撤兵。 國聯亦不承認滿洲國。 日本悍然退出國聯。 偽滿洲國執政溥儀
一二八事變 (1) 還我東三省!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反日情緒高漲。 抵制日貨! 各地均有反日抗議及抵制日貨等事件。 日本為轉移國際視線及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其在東三省的利益,便製造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2) 公元1932年1月,一名日本僧人在上海被中國工人毆斃。 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閘北,駐防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達月餘。 在英、法、美等國調停下,中日在5月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一二八事變中攻佔上海的日軍
華北特殊化 公元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入侵承德、熱河等地。 中日簽訂《塘沽停戰協定》,河北東部成為非軍事區,只有警察維持治安,華北門戶大開。 公元1935年7月, 中日達成《何梅協定》,強迫中國撤軍及停止河北反日運動。 11月,日軍策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翌年迫華北五省脫離中央,實行「華北特殊化」。
面對日本的侵略,如果你是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你會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嗎?為甚麼? 複習時間 面對日本的侵略,如果你是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你會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嗎?為甚麼? 思考指引
思考指引 本題主要考問學生,如何評價「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 會:應強調中共對國民政府的威脅,並指出合作抗日只是中共趁機喘息、重整旗鼓的藉口。 不會:應強調抗日的迫切性,以及人民對政府停戰抗日的期望。
會 不會 國民政府如不先解除中共的威脅,便無法全力抗日。事實上,在國共合作抗日期間,國共雙方仍有衝突。 合作抗日只是中共趁機喘息、重整旗鼓的藉口。日後若果中共勢力復盛,便會對付國民政府。故此,「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是可取的。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快侵華行動,數年間已席捲東北、華北。若國民政府仍然只顧圍攻中共,中華大地很快便會完全淪陷了。 停戰抗日是民意所趨,如果國民政府繼續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恐怕會民心盡失。
第二節 中國全面抗日
七七事變的起因 列強無暇東顧:英、法等國為免觸發大戰,對日、德採取姑息態度。公元1936年,日、德結盟,助長日本侵華野心。 日本政局不穩:日本國內動盪不安,須對外擴張來轉移國民視線。 國共合作抗敵: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日本分裂中國的計謀落空,便發動全面戰爭。
七七事變的經過 (1) 公元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舉行軍事演習。 日本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宛平縣搜查,遭中國守軍拒絕,日軍於是炮轟宛平城,是為「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的發生地點──盧溝橋
七七事變的經過 (2) 盧溝橋事變時,中國第二十九軍奮起還擊。 日軍大舉增兵支援,到了7月底,北平、天津淪陷。數月間日軍佔領整個華北。 在盧溝橋抵抗日軍的中國守軍
國民政府對策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日講話。 由於國民政府採取消極態度,日本便在上海發動戰爭。 中國宣布自衛抗戰。 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日講話。 由於國民政府採取消極態度,日本便在上海發動戰爭。 中國宣布自衛抗戰。 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 準備應戰而絕不求戰。
國共再度合作 七七事變後,中共提出《共赴國難宣言》。 中共願意取消蘇維埃政府及紅軍名義,與國民黨聯手抗日。 國民黨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再度合作。 第八路軍 (由朱德指揮,赴晉北作戰) 陝北共軍二萬餘人 改編為 江南共軍約萬餘人 改編為 新 四 軍 (由葉挺任軍長)
八年抗戰:第一階段 (1) 中日戰略 中國戰略 日本戰略 (1) 持久和消耗戰略 (2) 以空間換取時間 (3) 將沿海工商業、教育文化機構遷往內地,準備長久作戰。 (1) 速戰速決 (2) 三個月內攻陷中國
八年抗戰:第一階段 (2) 武漢會戰 公元1938年下半年,日軍進攻武漢,我國集結大軍防衛。武漢終在10月底失守。 徐州會戰 武漢的中國守軍 徐州會戰 公元1938年初,日軍進攻徐州,敗於台兒莊。徐州延至5月才失守。 台兒莊 南京大屠殺 公元1937年12月,南京失守。日軍大恣屠殺民眾達30萬。 日軍殺害我國民眾 八一三淞滬之役 公元1937年8月13日晚,中日兩軍在上海開戰。我軍英勇抗敵,但終因傷亡慘重而潰退。 上海四行倉庫戰場 1937年11月下旬,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徐州 廣州失守 日軍佔領廣州,封鎖華南沿海港口,斷絕海外援助物資輸入中國。 南京 武漢 上海 重慶 廣州
八年抗戰:第二階段 (1) 中日戰略 中國戰略 日本戰略 (1) 進入山嶽地帶,令日軍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效能。 (2) 誘敵深入,加以圍攻。 (3) 第八路軍及新四軍在敵後發動游擊戰。 誘降政策,建立南京傀儡政權
八年抗戰:第二階段 (2) 長沙會戰 轟炸重慶 海上封鎖 公元1939-42年,中日兩軍三度在長沙會戰,日軍遭受重創。 公元1940年,日軍轟炸重慶,以求早日結束戰爭。 重慶 長沙 海上封鎖 公元1939年上半年,日軍攻佔海南島、潮州及汕頭,完成了對中國的海上封鎖。
八年抗戰:第三階段 (1) 物資缺乏 兵源缺乏 中日戰略 中國戰略 (1) 公元1941年,美國參戰。中美英結為盟友。 (2) 公元1942年,中國戰區成立。 (3) 中國得到盟國的援助,戰鬥力大增。
八年抗戰:第三階段 (2) 豫湘桂戰役 大反擊 西南反攻 公元1944年,日本發兵數十萬攻下洛陽、長沙、衡陽、桂林等地,但因兵力耗盡,已如強弩之末。 大反擊 西南反攻 公元1945年春,國軍在西南發動大規模反擊,收復柳州和桂林。
八年抗戰:第三階段 (3) 德意戰敗:軸心國意大利及德國先後投降,日本變成孤軍作戰。 日本投降:公元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引爆 日本向中國呈交降書
中國戰勝原因 (1) 國共合作:國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令抗日力量大增。 國民士氣:中國人民不分黨派、階層,敵愾同仇,奮勇抗敵。 抗戰勝利 國共合作:國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令抗日力量大增。 國民士氣:中國人民不分黨派、階層,敵愾同仇,奮勇抗敵。 地理優勢:中國土地廣大,日軍深入內陸,兵源及補給均現困難。國軍退守山區,使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顯威力。
中國戰勝原因 (2) 戰略得宜:「以空間換取時間」、退守西南作持久戰、共產黨的游擊戰術等,均十分成功。 你認為中國戰勝最重要的原因是甚麼? 戰略得宜:「以空間換取時間」、退守西南作持久戰、共產黨的游擊戰術等,均十分成功。 盟國援助:美、英、蘇等國的支援,加強中國軍隊戰鬥力。美國動用原子彈及蘇聯出兵東北,迫使日本投降。
你同意美國參戰是抗日戰爭勝負的轉捩點嗎? 複習時間 你同意美國參戰是抗日戰爭勝負的轉捩點嗎? 思考指引
思考指引 本題主要考問學生,美國的援助及參戰,是不是中國在抗日戰爭打敗日本的最主要原因。 同意:應強調美國的支援使中國戰鬥力大增,另外,原子彈的使用亦直接迫使日本投降。 不同意:應強調中國戰略得宜,日本在戰爭後期已呈敗象。美國參戰只是加快日本投降而已。
同意 不同意 1. 美國的經濟及軍事支援,使中國軍隊戰鬥力大增,在抗戰後期起了關鍵作用。 1. 美國的經濟及軍事支援,使中國軍隊戰鬥力大增,在抗戰後期起了關鍵作用。 2. 美國的「飛虎隊」加強中國的空軍實力,使制空權不致完全受日軍支配。 3. 美國在日本兩度投擲原子彈,使日本無條件投降。故此,美國參戰確是抗日戰爭勝負的轉捩點。 中國軍隊採用「以空間換取時間」、退守西南山區和游擊戰術等,成功消耗日軍的資源和兵力,亦令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顯威力。 日軍在抗戰後期,已出現兵源、物資缺乏的現象,戰敗已成定局。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只是加速日本投降而已。
第三節 抗戰後中國的國際關係
廢除不平等條約 公元1942年10月,美、英在開羅會議中宣布,台灣與澎湖列島在戰後歸還中國。 台灣及澎湖列島 公元1942年10月,美、英在開羅會議中宣布,台灣與澎湖列島在戰後歸還中國。 公元1943年,美、英廢除對華的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的治外法權及其他特權。 不平等條約 其後各國與中國訂立新約或換文,解除戰前訂立的不平等條約。
提升國際地位 中國抗日的決心和貢獻,贏得世人欽佩。 公元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發表《聯合國共同宣言》,中國地位得到確認。 聯合國總部 公元1943年美、英、蘇承認中國位列四強。 公元1945年,聯合國成立,中國成為「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探究活動 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亦於公元1941年12月25日淪陷。 同學以五人為一組,從互聯網或圖書館查找有關香港淪陷期間的歷史資料及圖片﹝包括政治和社會的轉變、人民生活的變化及淪陷期間的抗日活動等﹞。撰寫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大事年表﹝可以月、日為單位﹞,並由老師選出最能詳細反映這段歷史的年表。 另以五人為一組,找出一處與香港淪陷歷史有關的古跡﹝如九龍半島酒店、鯉魚門炮台、中區警署等﹞進行調查,並撰寫報告﹝輔以圖片﹞,指出該古跡在當時的歷史角色。
想了解更多有關抗日戰爭的歷史嗎 ? 1. 中國文化研究院‧抗日戰爭 2. 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 http://www.chiculture.net/0124/ 2. 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 http://www.ch815.com/homepa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