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自治区中医医院 针灸科 马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头 痛. 头痛指头颅上半部的疼痛,是一种自觉 症状,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头痛 的发生常见于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功 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患以及眼、 鼻、耳等病症。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头 针 河北北方学院 张萌. 概 念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 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 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 头者,精明之府 "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五官科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温故知新 1 、结合治疗学总论总结一下 “ 头痛、面 瘫、面痛、项痹、肩痹、腰痛 ” 等头面躯 干部疾病的针灸治疗规律(如它们的诊 治特点和处方规律) 2 、结合治疗学总论总结一下 “ 咳嗽、哮 喘、感冒 ” 等脏腑疾病的针灸治疗规律.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针灸治疗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临床教研室 洪 杰.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针灸的基础知识.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眼科常见病针灸治疗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洪 杰.
第五章 皮外伤科病症 针灸推拿学院 李铁.
子肿、子晕、子痫.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肥胖症.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针疗法的理论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鹏琴.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视神经萎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东方医院视神经疾病诊疗中心 韦企平.
醒脑开窍针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中医急救技术应用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张丽娟.
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 沁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玲明.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足厥阴肝经.
月经不调.
便秘.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气血同病辩证.
Apoplexy 中 风 中风. apoplexy 中 风 中风.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症(头痛,漏肩风) 针灸教研室.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痛 经.
崩漏.
郁证 郁:广义---气血郁滞---所有病证 狭义---情志不舒---七情病证.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肩痹(肩周炎).
《针灸学》 第七章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中 风 病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节 中风 一、概述 1.概念: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薄厥、 偏枯、半身不遂 。病情可在数分钟至数天内继续恶化,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针灸治疗学 自治区中医医院 针灸科 马忠

第 一章 内科病证 第五节 中 风

大纲要求 目的:明确中风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分型、临床特点;明确中风的辨证选穴的原则、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中经络、中脏腑的辨证要点。 要求:掌握中风的临床表现和针灸治疗方法,熟悉中风的辅助治疗、护理要求,了解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

大纲要求 重点:中风的辨证治疗及中医病证名下所 属的西医病的辨证治疗。 难点: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定 义 中风是以突然晕到,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辩证分型 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 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 (1)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 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5)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1)闭证: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1)闭证: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 (2)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

治 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三阴交 足三里   方义: 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   治则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处方 素髎 百会 内关 方义 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素髎、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 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思 考 题 中风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特点及针灸治疗方法。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