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第1课 聚落的形成 要点·疑点·考点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类型 第1课 聚落的形成 要点·疑点·考点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类型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聚落 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形成分散的乡村聚落 乡村的发展: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固定的聚落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村落形态上反映出来 乡村的形成
城市出现的时间:与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 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分布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下游平原 城市的起源
2、乡村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形状 自 然 环 境 位置 团状 带状 环状 零散分布 地形为平原、盆地 耕作区中心 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延伸 地势高,水源近 地形为山地,水源为池塘、井等 绕山环水而建 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 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
能力·思维·方法 【例1】下列关于城市、乡村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类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 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城市 C许多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变而成的 D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解题思路】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相分离,这时人类进入到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牧业相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样使得集市的地域进一步扩大,逐渐演变成城市。 【答案】CD
【解题回顾】本题考查对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的理解,学习时可结合政治、历史有关内容,提高知识综合能力。 【例2】判断下列乡村聚落分布类型,并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的可能原因。 聚落示意图 聚落类型 分布地区 呈 形的村落 河流较少的 或 地区,地形比较 、 和 ,房屋密集地环绕聚落中心而建。 呈 形的村落 的平原地区,村落沿 伸展。目的是① ;② 。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团状(多边形)村落,地形为平原和盆地,处于耕作区中心;带状的村落,位于地势高、近水源,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漫淹而沿高地或条带状延伸;环状村落,地形为山地,水源为池塘、井等,多绕山环水而建;零散分布的村落,自然条件差,田块小,处在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 【答案】A:圆形平原盆地完整开阔平坦B:带状河网密度较大河道①用水便利②交通便利
延伸·拓展 【例3】将适应不同环境的民宅的字母代号,填入表中: 环境 民居类型 (1)低洼湿热,蚊虫、毒蛇较多 (2)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 (3)降水较少,地下水位较低,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 (4)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平原地区 (5)高寒气候,夹墙相隔,墙厚窗少
A“竹楼”B窑洞C蒙古包 D碉房E四合院 【解题思路】“竹楼”是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如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殊民宅,其建筑的主要特点起到防湿防热、抵御虫蛇侵害的作用;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居民为抵御高寒气候而修筑的特殊民宅。同理,根据房屋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对其他各项可作出判断。 【答案】(1)A(2)C(3)B(4)E(5)D
(3)说明图18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5分)(北京高考) (3)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第2课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城市的区位因素 要点·疑点·考点 1、地形与城市区位 (1)地形对我国城市分布的影响: 一级阶梯 二级阶梯 第2课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城市的区位因素 要点·疑点·考点 1、地形与城市区位 (1)地形对我国城市分布的影响: 一级阶梯 二级阶梯 三级阶梯 主要地形 高原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占全国面积 约25% 约42% 约33% 城市占全国比例 1% 32% 67%
(2)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80%的大城市 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都位于高原上 高原凉爽 城 市 分 布 区 位 优 势 <100米的平原 高原(热带地区) 山区的沿河谷地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80%的大城市 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都位于高原上 高原凉爽 如汾河谷地的太原、渭河谷地的西安等 比较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2、气候与城市区位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密度大规模大 气候比内陆地区优越 过分干旱 密度小规模小 过分寒冷 过分湿热 位置 有利或不利区位因素 城市分布特点 中低纬度地带 沿海地区 荒漠干旱地区 高纬度寒冷地区 热带雨林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密度大规模大 气候比内陆地区优越 过分干旱 密度小规模小 过分寒冷 过分湿热
河道是古代重要交通运输线,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规律,其区位类型有: 3、河流与城市区位 河道是古代重要交通运输线,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规律,其区位类型有: 区 位 类 型 区位选择优势 举例 河流水运起点或终点 两条河流汇合处 过河点的位置 河口位置 便于货物运转 赣州 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流两侧,便于交流 伦敦 广州、上海、 天津 河流腹地宽广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在矿产丰富的地方,出现矿业城市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煤矿为基础: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因自然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城市 石油为基础:英国的阿伯丁、中国的大庆、玉门 金矿为基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铁矿为基础:中国的鞍山、包头
政治:许多城市都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 军事:由军事中心逐渐发展为新的城市 宗教:许多城市是该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5、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①军事、宗教影响减弱 ②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 ③新的因素不断出现:科技、旅游 二、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能力·思维·方法 【例1】下列“河流——河口城市——注入海洋”的组合中,正确的是(2000年上海高考卷)( ) A湄公河——曼谷——泰国湾 B莱茵河——鹿特丹——北海 C亚马孙河——圣保罗——大西洋 D密西西比河——休斯敦——墨西哥湾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河口城市空间位置的判断能力。A选项中,湄公河在越南南部注入南海,而在曼谷注入泰国湾的河流应是湄南河;C选项中,亚马孙河是在赤道附近注入大西洋,而圣保罗是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港口城市,空间位置相差很大;D选项中,密西西比河是在新奥尔良附近注入墨西哥湾,并不是休斯敦。 【答案】B
【解题回顾】关键要记住重要国家的城市空间位置。
(1)图中A城市为 ,其区位优势是 。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出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 、 等城市。 (3) 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 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 【解题思路】从图中提供信息来分析:A城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可判断是重庆,从水运来看,具有向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嘉陵江上游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 【答案】(1)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2)沿河设城宜宾武汉(3)河运河流
【解题回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我国南方河流众多,南方大多数城市分布的规律是沿河设城。要记住省会级城市所处的河流位置。 延伸·拓展 【例3】根据武汉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武汉应填入图中相应位置的字母代号是( )
【解题思路】具备气候优越和地形平坦条件的范围是很大的,图中B、D、F都在此之列。但是同时又具备长江沿线条件的范围就大大减小,图中只有B、D在此之列。同时又位于汉江沿线的范围就更小了,就只有D,D处应填武汉。 【答案】D 【解题回顾】本题将城市的区位条件与集合结合起来,把符合某一区位条件的地区看成是一个集合,有利于全面分析城市区位条件,从中找出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
能力·思维·方法 【例1】以下各组城市的排序,符合由交通→宗教→资源的顺序的是:( ) A石家庄→大庆→拉萨 B株洲→麦地那→匹兹堡 C伯明翰→郑州→麦加 D宝鸡→雅典→大同 【解题思路】某个城市为什么分布在这儿,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影响城市位置的区位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BD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量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进沿线城市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1)写出下列在铁路枢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名称: ①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汇合处的铁路枢纽: 。 ②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
③陇海线与宝成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 ④京九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 (2)现在的石家庄是 铁路和 铁路、 铁路的交汇点。 (3)下列城市的区位因素与石家庄相似的是( ) A扬州 B华盛顿 C蚌埠 D上海 【解题思路】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铁路枢纽以及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株洲;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郑洲;陇海线与宝成线交江处的铁路枢纽是宝鸡;京九线与陇海线的交汇处的铁路枢纽是商丘;石家庄是京广线与石德线、石太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蚌埠是京沪线与淮南线交汇处的铁路枢纽。 【答案】(1)①株洲②郑州③宝鸡④商丘(2)京广石德石太(3)C
延伸·拓展 【例3】读图回答:(全国高考题) (1)该区地形基本上以为 界,明显地可分为 和 两类地区。 (2)A城区气温约25.3°C时,只考虑高度变化,B山的气温约为 °C。两类地区气候状况相比较是:气温 ;降水 。判断降水量不同的依据是 。 (3)观察图中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特征,可以看出,居民点分布的特点是① ;② 。 (4)A城区成为当地商业中心的条件是: 。
【解题思路】本题从山区水源发达可判断山区降水量多于平原,居民点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判断,商业中心条件可从图中分析交通、居民区、地形(平原地形、降水量丰富、水源发达,可分析农业发达,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的分布,得出结论。①一般海拔大于500米为山区,小于200米为平原地区;②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③影响居民点分布的区位因素,自然方面有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矿产资源、政治、宗教、科技、旅游等;④交通方便、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答案】(1)200米等高线(或铁路)平原山区(2)19(或18~19 【答案】(1)200米等高线(或铁路)平原山区(2)19(或18~19.3之间)平原高于山区山区多于平原山区水系发达(3)①沿河流及交通线分布②平原多、山区少(4)交通方便、人口集中;或有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3)试分析图10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10分) (3)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完善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港口优良,海运发达;有铁路、公路与东、中部地区联系;航空运输发达);科技水平高;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36.(26分)读我国两区域图(图10),回答问题。(高考天津卷) (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影响。(8分 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第3课 城市化 要点·疑点·考点 城市化的概念: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含义 第3课 城市化 要点·疑点·考点 城市化的概念: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一、城市化 产业革命之前:缓慢发展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至19世纪末:加速发展 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结束后:空前发展 产业革命之后
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高(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起步晚(20世纪50年代),发展快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较低(44℅) 城市发展不合理(墨西哥,阿根廷;主要原因)
能力·思维·方法 【例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2000年广东卷)(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题思路】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具体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读图方法,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①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处于城市化初期;②时期表示城市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③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后期。然后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实际情况,得出正确答案C。 【答案】C
【例2】读下面“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然后分析回答: (1)根据城市水平,辨别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 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 曲线。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 , 。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4)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其 的发展水平。 【解题思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40%~50%之间。图是书外的,但答案是书内的,所以要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 【答案】(1)①②(2)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3)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4)社会经济
延伸·拓展 【例3】下图为某大城市1947年和1981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图回答:
(1)从图中可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是 。 (2)从图中可见其具体表现有: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要细心读图,然后进行分析。郊区新建卫星城和大型商场,说明人口向郊区迁移。从图中可直接看出郊区新建了工厂、商场,公园绿地、卫星城和高速公路,充分说明郊区城市化。 【答案】(1)郊区城市化(或城市区域扩大)(2)a人口向郊区迁移,b工厂向郊区迁移,c郊区新建商场和公园绿地,d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一些大河河口地区通过发展江海联运,形成了著名的港口城市,如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字母)。
39.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图9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湖北高考) (1)比较图9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A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三个不同的航运方向。 E位于河流入海口,可以海运与河运相结合。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
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高考四川卷) 6. 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答案:A
(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上海高考) 27.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27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8.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8公路
29.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等社会经济问题。 29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0.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昆影响还表现在: (1)对生物: (2)对气温: (3)对降水: (4)对地下水: 30(I)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2)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3)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4)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3l.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项选择)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3l ABD
第5课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要点·疑点·考点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产生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质量下降 产生的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分析归纳如下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以上海市为例) 分析归纳如下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阻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尤为严重 ②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③公共交通进退两难 ④停车场无法保证 城市住宅问题 ①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 ②房价昂贵使大量住房空闲,空房率上升 ③大量外地人口流入城市,缺乏住房,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④住房费用飞涨
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普遍严重 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 ③老年人问题(社会人口老龄化) ④内城经济衰退,自然环境恶化,逐渐演化成贫民窟 ⑤无业人员存在导致社会治安问题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1)控制城市中心的规模; (2)向郊区扩散,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1)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2)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3)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关键——立法 严格管理 (1)工业“三废”的排放 (2)车辆运行 (3)建筑物密度
4、扩大绿地面积 绿地面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大力建设——林荫大道、草坪广场、街心公园、绿色公园、防护林带。 能力·思维·方法 【例1】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2000年广东卷)( ) A强制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 B变城市居民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 C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公共空间
【解题思路】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弄清题干是城区,其次要明确城市大气污染的种类、来源和危害,然后“对症下药”。A选项容易理解为“减少氯氟烃的排放,保护了臭氧层”而判断其为正确,忽略其与题干“城区”不符,因为臭氧层空洞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B选项中集中供暖的能源利用率高,排污量较少,应该是发展方向。 【答案】CD
(6)要建城市绿化防护带,目前最迫切要建的绿化带应处于城市的 方,即是在 与城区之间,其主要作用在于减轻 和 污染。 【例2】下图为“某城市的布局现状图”,拟在图中A~E新建火力发电厂,大型仓储中心、饮用纯净水厂、高科技工业园、服装厂,请你帮助选取适当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1)A建 ,理由是: 。 (2)B建 ,理由是: 。 (3)C建 ,理由是: 。 (4)D建 ,理由是: 。 (5)E建 ,理由是: 。 (6)要建城市绿化防护带,目前最迫切要建的绿化带应处于城市的 方,即是在 与城区之间,其主要作用在于减轻 和 污染。
【解题思路】A处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靠近消费地带,宜建立无污染、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厂;B是位于公路边的郊区,地价较低,环境洁净,所以建高科技工业园较合适;C位于城市边缘上风的向山腰地带,不受城市污染的影响,又有小溪流过,适宜建饮用纯净水厂;D位于铁路边,是下风向,建水电厂便于燃料的运输;E位于城市郊区的铁路、公路边,地价低廉,宜建大型仓储中心,也便于客流。城市的绿化带,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建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城市的西南方是处于下风向,又是铁路边,在此建绿化带可有效的阻碍烟尘和噪声的污染。
【答案】 (1)服装厂无污染、劳动密集型工业,靠近消费市场 (2)高科技工业园交通便利,环境洁净 (3)饮用纯净水厂水源洁净 (4)火力发电厂靠近铁路,方便燃料输入,大汽污染物对城区影响小 (5)大型仓储中心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城近郊,运输方便 (6)西南 铁路线 烟尘 噪声
【解题回顾】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对于严重污染、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如钢铁厂、火电站等,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和河流的上源,自来水厂要在河流的上源。 延伸·拓展 【例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5千米的云冈村,是北魏时代的杰作,驰名中外。石窟依武周山南麓开凿,东西相距1000米,有大小石窟53个,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之一。云冈石窟西部有几座大型煤矿,通过云冈村的
公路干线,运煤卡车穿梭往来,整日不断。多年来,大同市规定严禁在武周山放牧伐林,垦荒种田,近年又投入巨资将通过云冈村的公路干线改道。阅读材料,回答: (1)大同市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什么?这类资源在运输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在燃烧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2)严禁在武周山上放牧伐林,垦荒种田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将公路改道? 【解题思路】(1)山西的煤资源丰富,蕴藏量几乎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所以煤的外运量较大,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难免洒落,煤灰难免被风吹起,所以运输过程中既污染地面又污染大气,燃烧煤的废气中有较多的硫氧化物,污染大气,可能造成酸雨,燃烧后的煤渣容易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2)因为石窟依武周山南麓开窟,在武周山放牧伐林,垦荒种田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 (3)作为旅游胜地云冈,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游客的多少,由于运煤容易造成众多污染,再加上煤块洒落时也会对石窟造成破坏,所以要将运煤公路干线改道。 【答案】(1)煤炭易洒落,污染空气,污染地面污染大气,产生固体废弃物(2)(3)略。 【解题回顾】(1)运煤、燃煤均可造成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2)砍伐森林就会造成水土流失;(3)环境污染会破坏游客的兴致,故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16.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上海高考)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 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答案:B
第五节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难点: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理解城市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理解城市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3、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人口增长、分布、迁移关系 与城市的关系 基础 人口增长 人口迁移 首要条件 影 影响 响 特殊形式 人口分布 城 市
举例说明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思考: A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在区域中的核心地位,指的是( ) A、领导和组织管理区域 B、服务区域 C、产品只在区域中流通 D、组织区域中的活动 A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和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 1、范围: 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2、规律: 3、意义: 确定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 具有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 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 范围越小。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影响因素 2、形态类型 C 地形、地貌、河流;政治、交通等 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等 思考: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均的平原地区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一般为集中式 B、有河流经过的山区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一般为条带式 C、在河流的交汇区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一般为条带式 D、山区在河流的交汇区形成的城市地域形态一般为组团式 C
一:集中式 影响的因素: 优点: 缺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建设投资。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地形:完整开阔的平原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建设投资。 优点: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缺点: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高 二:组团式 影响因素 地形、河流 优点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高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三:条带式 影响因素 地形、河流、交通 优点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四:放射式 影响因素 地形、河流 优点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于三个方向,三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城市的地域形态 城都市 重庆市 兰州市 延安市 类型 影响 因素 优点 缺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建设投资。 集中式 组团式 条带式 放射式 地形:完整 开阔的平原 地形、河流、 交通 地形、河流、 交通 地形、河流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服务设施,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建设投资。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集中于三个方向,三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高
《高中地理》选修一 第六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一、城市功能区概况 (二)成因 (三)基本类型 (四)特点 (一)含义 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 (二)成因 1、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占据或利用一定土地 2、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 3、各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各不相同 (三)基本类型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四)特点 1、各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线 2、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住宅区 (一)城市中的地位 (二)形成历史和分化过程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1、形成历史 (工业革命以前和工业革命以后) 2、分化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 3、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⑴ 目的 ⑵ 位置 ⑶ 结果 疏散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工业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 出现人口“钟摆式”移动
时间 特点 形成原因 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革命以后 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工 工业、交通业不发达,雇佣工人少,人们的活动范围小 工厂逐渐集中分布,迫使居住单元相互靠拢 形成住宅区
配套有相应的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破旧拥挤,卫生设施缺乏,环境状况很差 住宅区的分化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质量上 配套设施与 环境质量 位置上背向发展 入住阶层 面积狭小,拥挤密集,配套设施差 房屋面积大,有些是独立庭院 配套有相应的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破旧拥挤,卫生设施缺乏,环境状况很差 多建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三、商业区 (一)面积、形状、位置和区位需求 (二)中心商务区及其特征 1、面积 较小 2、形状 点状或条状分布 3、位置 位于市中心,交通线两侧或街角的路口处 4、区位需求 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者 (符合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 (二)中心商务区及其特征 1、含义 一个位于城市中心、担负着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的基本特点: 经济活动最繁华;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分区
大厦垂直分布图
四、工业区 (一)形成原因 (二)集聚效益好处 (三)区位特点、成因和目的 现代工业由于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相互靠拢布置,可以共同分享集聚利益 (二)集聚效益好处 1、加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 2、拓宽了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三)区位特点、成因和目的
工业区 区位特点: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特点 成因 目的 ①土地日益紧张,地价飞涨,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②布局不合理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对运输的需求
比较项目 面积 形状 区位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点或条 状 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 或街角路口处 最小 中 片状 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 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 美。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 接近内城(城市中心或中心 商务区)和工业区,生活设 施和环境差。 最大 片状
图6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略图,该市工业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40多千米)。读图回答9~10题。 D 9.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 A.绿化用地 B.工业用地 C.交通用地 D.商业用地
10.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区。新建住宅区应选在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D
图2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回答7~9题。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B 8. 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C 图2 A 9. 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肥厂 D. 服装厂
第七节城市功能分区的 结构和成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结构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成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继承、保护、改变 距离、交通 收入、知名度、 种族 制定政策、 城市规划、引导 行政因素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成都市的功能区分布 同心圆状 商业、行政 居住区、文化区 工业区
扇状分布 沈阳市的功能区分布 工业区 工业区 商业住宅
一、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上海市在开发浦东新区时,为什么要把金融贸易区规划在陆家嘴?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上海市在决定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时,同时 也对上海传统的商务中心—浦西外滩进行改造, 将浦西外滩和浦东陆家嘴联结起来,使它们共 同成为上海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 上海市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除了考虑历史因素外,还考虑了哪些因素?
天安门广场 交通便捷, 却没有高楼 大厦,为什 么?
——保护历史遗留痕迹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 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保护历史遗留痕迹
思考 ——改变历史遗留的不合理现象 工业的区位特点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为什么工业会不断的向外缘移动?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工业不适合布局在城市内部。 ——改变历史遗留的不合理现象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的。
2、经济因素
区 工 业 住 区 商 业 区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地租水平 商业付租能力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最好 最贵 次之 比较贵 比较低 差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最好 最贵 次之 比较贵 比较低 差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 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住宅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比较小;工业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最小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右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005年文综高考题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右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10.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 B.F、G C.E、H D.F、H 2005年文综高考题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右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11.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 .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 .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2005年文综高考题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主演表现 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作为政府行为的政策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分区 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它从 整体上影响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活动 工厂 住宅 办公楼 商店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E、工业区 F、住宅区
《高中地理》选修一 第八节城市的合理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目的和意义 (一)含义 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二)目的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城市环境 (三)意义 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
二、城市的布局形式 比较集中 环境污染较严重 集中紧凑式 分散疏松式 城市用地的布局特点 优点 比较分散,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组织生活 缺点 采用的城市 比较分散,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组织生活 比较集中 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 用地分散,联系不便,行政管理难度大,市政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环境污染较严重 大城市或受地形限制不能集中发展的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
下图为黄河沿岸某城市的示意图,这一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狭长形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功能分布呈什么形式的布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三、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1、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 工业生产本身需要多种设备与原材料,而这些物质的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原因 2、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 (1)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2)劳动力少、占地大的工业,可以距居住区远一些。
(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1、布置在城内或居民区内 -----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 ) 2、布置在城市远郊 -----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或者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 (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 ) 盛行单一风向—— 下风向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 季风—— 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 布置在河流的下游
无污染的工业 轻度污染工业 严重污染工业 居民区 工业图例 河流 道路
风向与城市规划 在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 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避开对吹的地区,布局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风向与城市规划 污染企业 居民住宅区
宝山钢铁公司 冬季风 上海市区 夏季风 金山石化公司
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居住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风向玫瑰图 W E N S F C D 城区 G E A A H B
重污染企业 居民住宅区 河流
化工厂 炼油厂 印染厂 水泥厂 造纸厂 电镀厂 酿造厂 废气 废水 皮革厂 发电厂 钢铁厂 固体废弃 物 污水排放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 下风地带或与当地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四、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三)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留有发展余地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常要求隔开一定的距离 1、含义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常要求隔开一定的距离 2、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3、种类 (1)绿色植物 (2)河流 (3)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建筑物等 (四)留有发展余地 四、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A B B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镇示意图”(等高线数值为米)。读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ab河流流向为 C. 由西北向东南流 D.由东北向西南流 13.该镇拟建一个化工厂,从保护环境考虑,应建在该镇的 A. 东南郊 B.东北郊 C.西南郊 D.西北郊 A 14.宜在该地建立的优势产业是 A. 棉纺织工业 B.制茶厂 C. 橡胶加工厂 D.葡萄酒酿造厂 B B
读“某假想区域规划图”(图2—3),图中①~⑧点需规划高新工业区、港口、机场、水厂、城市绿化带、仓库区、污水处理厂、疗养区。据此回答15-16题。 15.有关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A.②疗养区 ④仓库 B. ③高新工业区 ⑦污水处理厂 C.⑤水厂 ⑥港口 D.①机场 ⑧城市绿化带 A 16.有关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城市的基本形态向分散疏松式的方向发展 B. 图中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 C.湖泊面积缩小一定与泥沙淤积无关 D.为保证该城市的粮食供应,农田都应用作发展水稻种植业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