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中心 2014年8月4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伊波拉病毒 第二組 指導老師:彭德富 劉佳俊 楊鄰錡 吳佩儒 楊羚莉.
Advertisements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 传染病报告知识 及注意事项. 新传染病防治法对报告病种的 规定 自 200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 乙类和丙类。
Ebola virus disease ( EVD )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 2014 年第一版)解读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 蒋荣猛 :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 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 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 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 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 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晕厥。严重 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麻 疹 measles 儿科护理学教研室 ◆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 眼结合膜炎和皮疹 ◆ 主要特殊体征为麻疹粘膜斑 和全身斑丘疹 概述:
黄热病 杨亚荣. 黄热病概述  黄热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蚊媒传播的急性 传染病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  进入肝肾损伤期,病死率可高达 20% ~ 40%  本病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 亚洲没有本地病例.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治疗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杜俊秋. 无脊灰国家 无脊灰国家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消灭脊 髓灰质炎,中国成为 “ 无脊灰国家 ” ; 2000 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消灭脊 髓灰质炎,中国成为 “ 无脊灰国家 ” ; 11 年后的 2011 年 8 月,中国新疆出现了.
第四章 舒适与安全 漳县职业中专 09 护理二班 何琴. 教学目标: 1. 熟悉不舒适的原因及不舒适的护理原则。 2. 熟悉卧位的性质 。 3. 掌握常用卧位的姿势与适用范围。 4. 掌握保护具、辅助器使用的目的及操作中的注 意事项 5.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种 保护具及辅助器具。
登革热 ( Dengue Fever ) 首都医科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 北京佑安医院 感染性疾病教研室 梁连春.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 衡量是否健 康的十项标准 ) :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食疗 禹建春. 一、健康与亚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 “ 健康是指 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 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 ,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 健康的 10 条标准: 1 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
怀孕了 要注意什么 苏州市立医院母子中心妇产科 蒋创. 可以孕育一个新生命并非是容易事。它是个 可以孕育一个新生命并非是容易事。它是个 “ 系统工程 ” ,不能匆匆忙忙,更不能马马虎虎。 21 世纪已经来到,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种观念也在飞速转变的时代。同样,在国际、国内的围产医 学也是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
我校创建浙江省 “ 健康促进学校 ” 铜牌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健康知识》 娄桥河庄小学. 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 基 本知识与技能》第.
我校创建温州市 “ 健康促进校 ” 银牌学校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健康知识》 娄桥一小. 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 基 本知识与技能》第 1.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健康 美丽 绿色生活 七点健康欢迎您. 家庭长寿村必备七要素 良好的心态平衡的饮食 合理的运动 绿色的环境 功能食品 七点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理疗 美容护肤.
学校结核病防治 厦门市 CDC 结防科 杨艺明 2013 年 3 月 6 日. 主要内容 1、结核病防治常识 2、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常规预防 3、散发病例管理措施 4、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 处置.
新興傳染病防治教育 感控 / 劉秀屏 100/03/23. 前言  疾病管制局於 2/26 日公佈今年首例麻疹本土確定病 例  傳染性最強的人類病毒性傳染病之ㄧ -- 在施打疫苗時代之前,每一例感染病例能 傳播給周圍的其他 20 個人  在 1963 年疫苗尚未使用前 -- 麻疹被視為是孩童期例常性不可倖免的.
杜曾庆 主任医师 1983年8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市儿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内一科主任。
第二节 病毒性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平凉医专内儿护理教研室.
各類肝硬化的中醫藥治療與調理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導師         黃賢樟.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张晓林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
甲型H1N1流感 Influenza 田纯学 长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5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太和医院宣传健康教育中心
传染病疫情报告 年 7月.
免疫系统—小专题复习 嘉高实验中学 马英.
润土堂.妈妈学堂欢迎您 润土堂.智慧妈妈联盟 润土堂.中国妈妈成长教育专业平台 Rentutang
常見民俗療法.
长寿区卫生局手足口病 知识专题培训 主办 长寿卫生局.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學務處衛保組關心您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Ebola virus disease(EVD)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2014年第一版)解读
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李建东.
奈瑟菌属(Neisseria)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大学生心理健康.
(供学校/社区/单位等开展健康教育使用)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鼠疫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北京地坛医院 陈志海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学习目标 肾综合症出血热常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和护理措施。 掌握 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处理要点。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简 介 简 介 庞各庄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6年,占地11.5亩,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下辖1个综合门诊部,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平均占地1.2亩建筑面积210平方米。 我院现有职工134人,实有病床50张,主要为全镇53个自然村的4.2万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1.5万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健教、康复、计划生育等项服务。
乙脑的预防和控制.
西尼羅河病毒 5年4班18&19 林巧芸&王亭軒.
雨啊,請你到非洲 ~蔡基城.
青奥会保障——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秦淮区疾控中心 2014年8月14日.
慢性肝炎.
输入性传染病的诊疗思路 义乌市中心医院 楼莲青.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埃博拉病毒的隔离与消毒 李俐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Copyright ©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江绍基院士 内科消化专业专家.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解读 湖南省人民医院 祝益民.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 李素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010—
实验五 网织红细胞计数.
院感控制 你我共参与.
肠道病毒 粪-口途径传播 种类繁多,包括小RNA病毒科中的人类肠道病毒,呼肠病毒科中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山大学传染病教研室 陈幼明.
登 革 热 Dengue Fever.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有67个血清型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狂犬病培训教程.
学校幼托机构春季 传染病防控 镇海区CDC 吴永.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在乙型肝 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
(供学校/社区/单位等开展健康教育使用)
國賓飯店儲備幹部訓練 工業組織與管理-個案Report 組員: T 王佑靜 T 張秀蓮 T 邱佳微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谭德明.
非洲旅遊區.
伊波拉病毒感染 第5類法定傳染病 伊波拉病毒介紹.mp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应急中心 2014年8月4日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案 今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概况 年埃博拉出血热的国际应对和国际反应 世卫组织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 埃博拉出血热传人我国的风险和防控建议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一、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案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 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 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 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 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 剂敏感 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 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 剂敏感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埃博拉病毒分型 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 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 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至 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 传染源  自然宿主 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 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 自然宿主 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果蝠的分布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18Ebola Zaire280 年份 国家 病毒亚型病例数死亡数 Ebola Bundibugyo5729 Ebola Sudan74 Ebola Sudan2417 Ebola Sudan11 Ebola Zaire3214 Ebola Bundibugyo14937 Ebola Zaire264187 Ebola Zaire1210 Ebola Sudan177 Ebola Zaire3529 Ebola Zaire143128 Ebola Zaire5944 Ebola Zaire6553 Ebola Sudan425224 Ebola Zaire11 Ebola Zaire6045 Ebola Zaire3121 Ebola Zaire315254 Ebola Ivory Coast10 Ebola Zaire5231 Ebola Sudan3422 Ebola Sudan284151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18Ebola Zaire280 病死率 2012刚果民主共和国 2012乌干达 2011乌干达 2008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7乌干达 2007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5刚果共和国 2004苏丹 2003(11-12月) 刚果共和国 2003(1-4月)刚果共和国 2001-2002刚果共和国 2001-2002加蓬 2000乌干达 1996南非 1996(7-12月)加蓬 1996(1-4月)加蓬 1995刚果民主共和国 1994科特迪瓦 1994加蓬 1979苏丹 1977刚果民主共和国 1976Sudan 1976刚果民主共和国 51% 57% 71% 100% 44% 25% 83% 41% 90% 75% 82% 53% 68% 81% 0% 60% 65% 88%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 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 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 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 以警惕,做好防护。  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性传播可能性;动物实验:气溶胶传播可能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人际传播形式  家庭内感染  院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人群易感性和易患人群  人群易感性  易患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 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 易患人群  医务人员 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  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  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潜伏期  潜伏期:2-21天 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 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具有传染性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 血、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 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 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 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 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病理特征 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 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靶细胞 • 病毒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分布,肝、肾、脾、肺中含量最高。 • 丝状病毒具有嗜细胞性,主要是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 质组织细胞,尤其是肝实质细胞。 • 病毒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分布,肝、肾、脾、肺中含量最高。 • 病理剖检变化因毒株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诊断 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早期无特殊症状,在诊断埃博拉出血热之前,应注意与其 他病毒性出血热 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 测阳性者  早期无特殊症状,在诊断埃博拉出血热之前,应注意与其 他病毒性出血热  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 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 同上  病毒抗原阳性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 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 病原学检测 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 胞,血小板可减少 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 病原学检测  病毒抗原检测  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  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  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测  核酸检测  病毒分离  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 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 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 病毒分离  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  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 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测 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 据文献报道,最早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IgM抗体, IgM抗体可维持数月  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  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  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 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和治疗  危重病例需要加强支持性护理  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  病例往往会脱水,需要以电解质溶液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 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疗法正在进行评估  有些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上尚无可用的疫苗  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 键措施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治疗  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 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患者  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 补液治疗 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患者  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 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 补液治疗  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 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 治疗低血压休克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治疗  保肝抗炎治疗  出血的治疗  控制感染 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 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 应用甘草酸制剂  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 控制感染  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 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报告 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 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 告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可疑病例  密切接触者  一旦发现,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 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 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  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死亡病例 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  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 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 查验规定》执行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 加强个人防护 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  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 压蒸汽消毒处理 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 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 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  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 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 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  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 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 室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 验活动资质  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 微生物名录》的规定  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中进行  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中进行 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中进行  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  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预防控制措施  流行病学调查 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 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 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 时回应社会关切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二、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概况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24日)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 2月初,几内亚东南部马桑达省出现发热死亡病例,周边省份和 首都地区随后也发现类似病例。  3月22日马桑达地区采集的12份疑似病例的样本在法国进行了检 测并得到最终确认  从6例病人样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并与扎伊尔型有较强的同源性  随后疫情持续扩散,至7月份,疫情已经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 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内蔓延,并波及至尼日利亚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埃博拉病毒病总体疫情  EHF暴发疫情仍然严峻,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感染传播仍在 继续发生  截至7月27日,上述3国累计报告病例1323例,死亡病例 729例(CFR:55%)  7月1-27日,新增564例病例(包括确诊、可能和疑似病 例),262例病例死亡  几内亚 47例病例和36例死亡;利比里亚 222例病例和91例死 亡;塞拉利昂 294例病例和134例死亡;尼日利亚 首次报告1 例病例,并已死亡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截至7月27日 新报告 (1) 确诊病例 可能病例 疑似病例 合计 几内亚 病例数 47 336 109 15 460 死亡数 36 218 109 12 339 利比里亚 病例数 222 100 128 101 329 死亡数 91 72 62 22 156 塞拉利昂 病例数 294 473 38 22 533 死亡数 134 195 33 5 233 尼日利亚 病例数 1 1 1 死亡数 1 1 1 合计 病例数 564 909 276 138 1323 死亡数 262 485 205 39 729 (1) 2014年7月1日-27日的新报告病例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16日) Cumulative Total Cases by Date in Guinea, Liberia, & Sierra Leone 500 450 Guinea Total Cases 400 Sierra Leone # of Confirmed Cases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014/3/24 2014/4/13 2014/5/3 2014/5/23 Date of Situation Report 2014/6/12 2014/7/2 2014/7/22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16日) Cumulative Confirmed Cases by Date in Guinea, Liberia, & Sierra Leone 450 400 Guinea Liberia 350 Sierra Leone # of Confirmed Cases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014/3/24 2014/4/13 2014/5/3 2014/5/23 Date of Situation Report 2014/6/12 2014/7/2 2014/7/22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总体疫情(7月24日)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西非三国疫情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 目前西非三国仍存在疫情应对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质量的问题,主要 包括:  监测能力的薄弱,导致疑似病例的发现、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的调查,以 及确认密接者的工作不能很好开展  由于传染控制措施薄弱、预防措施不足、医疗用品和防护设备的不足,导 致医务工作者的高暴露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  在家庭护理和传统土葬过程中,社区居民对埃博拉病毒存在高危暴露,会 增加该社区的感染和死亡率,继而引起恐慌和焦虑  由于误解而引起的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拒绝、不信任和排斥  由于紧密的社会关系和跨境活动,导致很难在三个国家间跟踪接触者  此次暴发对人力、经济、操作和物流需求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威胁国家和 国际健康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三、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的国际应对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有关国际组织均投入力量参与到疫情应对之中,领导通报目前受影响国 家的现状,并帮助在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开展关键的准备 工作; 世卫组织定期召集会议,与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相关国政府、卫生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就风险评估和计划 措施开展每日会商 协调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间卫生部门间的 信息沟通、资源调动和宣传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O等国际组织应对  8月1日,WHO总干事陈冯富珍与受疫情影响的几内亚、利 比里亚、塞拉利昂与科特迪瓦4国首脑举行会晤  启动1亿美元资金实施埃博拉疫情强化响应方案  她指出,在发现埃博拉病毒近40年的历史中,当前西非埃博拉疫 情在感染病例数量、死亡人数及受影响地区范围三方面衡量均为 史上最大规模  她呼吁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为抗击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提供全力 支持  她宣布WHO将于本月6至7日召开紧急会议,评估埃博拉疫情的 影响程度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O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  主要问题包括:  人力资源不足,现有的国内和国际援助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许  防控设施和物品不足,部分医疗设施甚至缺乏基本水电供应等, 部分地区的医务人员甚至没有口罩等基本防护材料;  人力资源不足,现有的国内和国际援助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许 多基层人员过度工作,存在巨大风险,并出现医务人员死亡等;  PPE防护非常重要,但当地的高温天气限制了医护人员能够在隔离病房持续 工作的时间  资金不足,医务人员被拖欠工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情绪;  因为人力资源的不足,导致密接追踪率低;  当地的社会、人群对于目前疫情形式还没有客观的认识;社区有 抵触甚至拒绝参与防控的情绪;需要专业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进 行健康教育工作;  政府需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比如限制人群的流动和大型集会等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O下一步工作重点  WHO认为目前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对区域的卫生安全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是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危机。下一 步工作重点汇总如下:  加强多方合作和区域的有效协调,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提高当前 疫情信息的透明度,特别是当地的政府,要及时的分享信息,加 强与WHO及各方的信息沟通  加强疫情应对能力的建设,包括当地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和社区防控能力等  扩大宣传,包括提高社区居民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以及防控意识  尽力动员各方力量,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资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国际社会疫情反应  美国  韩国  澳大利亚  美国CDC发布了前往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3级旅游警告,劝告 本国公民避免去西非国家进行不必要的旅行  韩国  韩国外交部于7月31日表示,韩国政府针对西非几内亚全境发布了“旅游 特别预警”,同时建议该国公民不要前往利比亚,并建议居住在当地的韩 国侨民注意安全,尽早撤离到其他安全的国家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公共卫生部门已向全国医生启动埃博拉病毒预警。另据布鲁塞尔 消息人士也表示,欧盟已做好应对出现埃博拉病例的准备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四、WHO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疫情跨境旅行传播风险  风险评估结论  WHO目前仍不建议因为EHF而对几内亚、利比里亚或塞拉 利昂采取任何的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  通过跨境旅行造成相邻地区国家传播的风险高  相距稍远的非洲地区存在中等风险  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低  WHO目前仍不建议因为EHF而对几内亚、利比里亚或塞拉 利昂采取任何的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个人旅行和交通风险评估  从感染国归来的旅行者和商人风险  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  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  极低  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  低(除非直接接触患者/死者尸体/感染EBOLA的动物)  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  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  在疫区从事医务工作感染风险  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感染风险很低~低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HO对相关国家的建议  提高旅行者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提高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卫生系统应对的准备  尤其是在海关关口,向出境人员宣传加强防护,提醒入境人员如 有症状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史  提高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尤其在接诊从流行地区旅行回国的人员时,应当评价其埃博拉的 感染风险  卫生系统应对的准备  公共卫生部门:包括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实验室的准备、人员的 培训等  临床机构:包括人员培训、与公共卫生部门的沟通、医疗废物的 管理等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五、EHF传入我国的风险和防控建议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疫情传入我国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 鉴于WHO最新的风险评估结果,并结合已搜集的相关民航 信息,认为不排除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扩 散的风险较低  我国与西非三国存在人员往来,因此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  相对于西非三国,我国为海外国家,且与西非三国无直接通航; 因此传入我国的风险较低;  在西非不断蔓延的疫情已经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 国也已开始加强各种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国境检疫措施;  一旦出现病例,我国对此疾病的防控措施将会非常严格。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我国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 始终密切跟踪埃博拉疫情及防控进展,及时汇总分析WHO 及相关国际组织发布的疫情信息,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 及时与驻几内亚医疗队保持信息沟通,了解当地局势,并为 医疗队提供防控建议  及时在网站更新、发布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信息  6月份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关 于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的公告  8月1日及时组织包括中宣部、外交部、商务部、质检总局、 国家旅游局和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内的各部委及委内相关司 局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做好信息沟通和疫情应对工作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我国已下发技术方案 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 卫生部办公 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七月三十一日,卫计委应急中心联合流行病学、临床、 实验室检测等相关专家,结合现有知识更新和当前 流行趋势,共同对2008版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进 行修订,并及时发布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下一步工作  继续密切跟踪西非各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及防控工作进展, 及时汇总分析WHO及相关国际组织发布的相关信息,并进 行疫情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  积极响应WHO的要求,适时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加入WHO 专家队伍,参与疫情发生国的现场疫情防控工作  做好我国输入病例后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 入境口岸,尤其是和非洲通航的口岸,加强对入境旅客的 筛查工作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谢谢!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