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第9課 網路霸凌之品德教育課題 35’
使用須知:本課程基本假定 網路霸凌各要角分別面對不同的品德考驗,暴露有待強化的品德特質。 根據第八課可知,霸凌者時常並非壞人,他只是錯選霸凌行為(傷害他人)作為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手段。 網路霸凌事件旁觀者經常面臨內在道德兩難情境考驗,而「旁觀者效應」揭櫫「義憤填膺」、「正義」的重要性。 網路霸凌受害者面對霸凌時感到「害怕」而不敢求援,結果惡性循環,深陷於情緒困擾中,而顯現意志消沉。
消極策略:教師若明確知道學生身為哪種角色,即可強化其欠缺之品德長處。 積極策略:一般性品德教育課題則在於協助學生認識自己(品德)特長,找到適當位置表現自我,尋求自我認同,以及他人肯定。
教學目標與流程 認識網路霸凌三要角分別在哪些品德特質上有缺陷?(15’) 使用第7課cyber bullying video引導學生思考三要角分別欠缺哪些品德?(12’) 使用實徵資料強化說明網路霸凌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人格特質。(3’) 認識個體品德長處,並規劃正向活動的投入。 (20’) 認識個體品德長處的測驗與意義(15’) 快樂的泉源:正向活動的投入(找到適當位置表現自我,尋求自我認同,獲得他人肯定)(10)
教學目標與流程(一) 認識網路霸凌三要角分別在哪些品德特質上有缺陷?(15’) 使用第7課cyber bullying video引導學生思考三要角分別欠缺哪些品德?(12’) 使用實徵資料強化說明網路霸凌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人格特質。(3’)
網路霸凌與品德特質 根據網路霸凌事件中三要角的行為表現,他們分別在哪些品德特質上有所缺陷,而有待加強培養? 可參考使用第7課cyber bullying video引導思考 提問:你認為___不夠____,因為__。 (例如:她不夠勇敢,因為她不敢告訴家人。) 霸凌者:_______________ 被霸凌者:______________ 旁觀者:_______________
網路霸凌三要角分別缺乏哪些品德? 懷關 同理心 正義感 重尊 平公
補充概念—去抑制效應 網路霸凌的「去抑制效應」(disinhibition effect)(郭又正,2011:46):網路的「可匿名性」導致網路霸凌具有去抑制效應—人們在網路世界中較容易放鬆自己,更願意公開自己,不如在現實世界中克制自己的行為。 三要角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制力
霸凌事件三要角各自有待加強哪些品德特質? 引導同學進行問題討論 霸凌事件三要角各自有待加強哪些品德特質? (根據實徵研究所建議之參考答案) 霸凌者:同理心、尊重、自信 被霸凌者:自尊、自信、勇敢 旁觀者:關懷、同理心、正義、勇敢
你不能不知:網路霸凌者的人格特質 網路霸凌加害者的人格特質(郭又正,2011:45):1.懦弱;2.缺乏同理心;3.為獲得同儕間的社會聲望;4.報復受害者以獲得滿足感。 網路霸凌加害者的特質:缺乏自信卻有控制他人的強大慾望,故採匿名方式攻擊(江雅芳,2012:57)。 霸凌者的特質:他們具有易怒、低挫折忍受力、缺乏對學校的歸屬感、安全感,較沒有同理心,對家庭缺乏連結,家長監控度較低或易採用懲罰來教導孩子(蔡佳叡,2014:7)。
你不能不知:網路霸凌受害者的人格特質 受害者的特質: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93%會出現負面情緒、無助感、無力感,甚至罹患憂鬱症(蔡佳叡,2014:7)。被霸凌者普遍感到孤獨,缺乏自信,較不易信任他人,有較多情緒困擾與社交焦慮。 桃園縣諮商心理師公會(2011):應幫助受害者接納、肯定自己,發展興趣與優勢能力,提升受害者的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呂詩涵、胡嘉文,2015:59)。
如何改善品德缺陷? 面向 理性思考/選擇 情緒感受 行動 是 否 表一 品德狀態在情緒感受、選擇及行動上符合中庸與否 品德狀態 資料來源:改編自Urmson (1988: 32) 面向 品德狀態 理性思考/選擇 情緒感受 行動 德行(virtue) 例如:勇敢 是 例如:恐懼、自信 自制 否 不自制/ 意志薄弱 惡行(vice) 例如:懦弱、魯莽
論點:教師的品德教育職責就在於了解學生品德缺陷究屬於理性思考(知道應該做什麼)、情緒感受(想要這麼做),抑或行動(不曉得合適作法)上的問題,再設想教育與訓練之道。 說明: 每個品德特質的施展都涉及理性思考(選擇)、情緒感受與行動三層面。真正有德的人(即德行)必須同時在選擇、情感與行動上都符合中庸之道* 。 未達德行的品德狀態(即表格中的其餘三種)都各自在理性思考(選擇)、情緒感受與行動等一個層面以上未達中庸,從而指明有待改善之處。
舉例說明:勇敢是一項德行,與勇敢之德相關的情緒感受是恐懼與自信。勇敢表現得恰如其份是「勇敢」,太過頭是「魯莽」,不足則為「懦弱」。 *恐懼、自信、嗜欲、生氣、憐憫,以及一般而言的快樂與痛苦都可被以過多或過少(的方式)來加以感受,而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好的;唯有在對的時間、指涉正確的對象、朝向適當的人、以合適的動機、以正確的方式(來感受)才是中庸及最好的,而這就是德行的特徵(Aristotle, 1992: 38)。
教學目標與流程(二) 認識個體品德長處,並規劃正向活動的投入。 (20’) 認識個體品德長處的測驗與意義(10’) 快樂的泉源:正向活動的投入(找到適當位置表現自我,尋求自我認同,獲得他人肯定)(10)
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品德長處 個體在6類德行中,必定各具有1項以上的品德長處。 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testcenter (教師須先註冊才能使用線上測驗系統)(也可參考《真實的快樂》所附表格) 建議使用「24項品德長處測量(簡版)」(Brief Strengths Test: Measures 24 Character Strengths)。測驗旨在了解受測者過去一個月內的真實行為。24題分別與24項品德長處有關。 測驗結果以長條圖顯示,提供重要訊息有二: 個人前5項優先品德長處(signature character strength) 個人24項品德長處與網路上測試者做比較,可將自己與其他類似背景者做比較。
24項品德長處(Peterson & Seligman, 2004) 智慧與知識 勇氣 人道 正義 節制 靈性與超越 創造力 勇敢 愛 公民資質 原諒與寬容 對美與卓越的鑑賞力 好奇心 毅力 仁慈kindness 公平 謙卑與謙遜 感激 心胸開闊 正直integrity 社會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 領導力 慎思熟慮prudence 希望 好學習 活力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幽默 洞察力 靈性spirituality
根據優勢品德長處,設想正向活動 前項測驗中個別受測者得分最高的前5項即為個人的「優勢品德長處」―最貼近真實自我的特質,相較於其他長處,優勢品德長處屬於動態特質,因為它們在個體生活中被發揮的頻率最高。 正向心理學家論點:「真實的快樂」源自於施展個人品德長處於正向活動中,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務便是找出每個人的「優勢品德長處」,並且盡量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們。 同理,在預防網路霸凌的一般性品德教育課程中,教師應設法引導學生找出個人品德特長所在,並且引導其尋求適當場合與管道予以施展發揮,從何獲得滿足感。 例如:霸凌者可能具有領導特長,若給予適當表現機會(如班級幹部或活動領導者),可望引導其以適當方式表現自我,同時獲得同儕認可。
參考文獻 江雅芳(2012)。看不見的拳頭:網路霸凌。師友月刊,543:54-57。 呂詩涵、胡嘉文(2015)。面對網路霸凌的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57-62。 林俊傑(2008)。師友月刊,496:34-37。 洪蘭(譯)(2003)。M. E. P. Seligman著。真實的快樂:運用正向心理學在生活中實現個人長處達到生命最大的成功與情緒最深的滿足(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臺北市:遠流。 美國賓州大學真實的快樂線上測驗問卷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 郭又正(2011)。基層教師對抗網路霸凌。台灣教育,672,45-47。 蔡佳叡(2014)。隱藏的暴力青少年網路霸凌。彰基院訊,6-7。
參考文獻 Aristotle (1992). The Nicomachean ethics (D. Ross, Tran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rmson, J. O. (1988). Aristotle’s ethics.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