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两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中公教育 张超. 免费咨询热线: 第一题:有人说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抓住更多机会, 也有人说懂得舍取,你又怎么看 ? 第二题:小王经常出差,和单位人沟通不足,没有 进修机会,很沮丧,没有归属感,问应该怎么办 ? 第三题:你是基层工作人员,准备选拔乡村医生到 省城学习培训,你是组织者,怎么保证公平.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 2 、 5 、 3 的倍数 的特征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 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小船摆渡 11 次 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摆渡 100 次呢?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折线统计图》 丰台区大红门一小 白红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深圳市宏宇新科技有限公司.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在文章中插入图片 What to do? 任务一(1):请你在“愤怒的小鸟”这个文档中插入“红色小鸟”的图片。 要求:1、自学课本45-47页“做一做”的内容,找到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后,就动手试一试吧。 哪一小组最先完成,会加平时成绩10分噢,加油吧!
父亲的菜园 王树槐 引导者:江山市长台小学 朱丽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信阳市潢川县谈店乡中学 刘伟俊.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Learning Goals Lesson1&2 To exchange basic greetings;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论证手法.
接近顾客的技巧Ⅱ.
余角、补角.
                                                                                                                                                                
Harvard ManageMentor®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BUSINESS POWERPOINT THE Scenery DESIGN.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爬天都峰.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4.2 证明⑶.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用计算器开方.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第4课时 绝对值.
Unit 4 At the farm Part A Let’s talk 马兰屯镇林桥小学 谢素珍.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2.3.运用公式法 1 —平方差公式.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清迈公立崇华新生昆明华文学校汉语(华文)教育中心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Reading Training 授课教师:王立民.
位似.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孟子》 两章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轲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轲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轲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轲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轲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性善”。孟子曾周游列国,不为诸侯 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发展孔子的学说,作《孟子》七篇(共261章)。《孟子》是儒家的重要著作,文章气势磅礴,语气流畅,巧于辩论,富有文采,是古代散文的杰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孟子》: 孟子是是记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孟子名言名句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主要思想 “仁政” (政治思想核心) 孟子提倡“仁政”,目的是为统治阶级筹划长治久安之策,但客观上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 “性善论” (哲学思想核心)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此每个国君都能行“仁政”,每个人也都能接受“仁政”这种理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民贵君轻” (最早提出、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认为这是战争胜负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guō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yù 5、夫环而攻之 6、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sù yù pàn qī fú guă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 / / / / /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请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段 落 层 次 一(第1段)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第2、3段)具体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段 落 层 次 一(第1段)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第2、3段)具体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2段)以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3段)用虽有高城深池的地利条件却“委而去之”作论据,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三(第4段)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域民 失助道寡 固国 治国也需要 威天下 “人和” 类推(治国)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攻城: 不如 天时 地利 而 环 攻 之 不胜 胜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 粮多 兵革利 城高 攻方 守方 池深 地利 不如 败 委而去之 胜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哪句话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了顶真修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哪句话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了顶真修辞,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能否调换位置?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几句话是什么关系?能否调换位置? 并列关系,按逻辑顺序写,固国要在域民的基础上,威天下要在域民和固国的基础上,顺序不能调换,表现孟子语言的的严密性。排比强调地利不足恃。

观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讨论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施仁政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采用何种论证方法?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出发 道理论证 层层递进 说理透彻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人和”的决定性作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中心论点 运用“排比”句式 说理严密,加强气势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整体把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为:凡讲仁义的,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文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总结

人和的名言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 “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说过: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对于文中的“得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 得人心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毛泽东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 ------美国抱着罪恶的目的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摧跨了萨达姆政权,但是人民反抗外敌占领的斗争并没停止。不断发生的爆炸事件也足以说明美国不得人心。

回忆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举一事例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1)、秦王施行暴政,导致灭亡。 (2)、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以弱胜强。 (3)、国民党当初势力很大,但不得民心,所以失败。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举例说明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人和的重要性。作为 一个学生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作为 一个百姓要和邻居搞好关系;作为 一个国家要和邻国和睦相处。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掌握重点词语 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郭、池、去、亲戚 委、域、是 三、一词多义: 兵、以、之

郭 是 池 去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 今义:池塘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郭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 今义:判断动词 是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 今义:池塘 池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去

亲戚 委 域 古义: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亲戚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委 古义: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域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死于安乐

朗读 正音: quǎn gé yuè áo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朗读 正音: quǎn gé yuè áo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fú zēng xī

bì 朗读 正音: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朗读 正音: bì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指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段 落 层 次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段 落 层 次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第3段)用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艰难困苦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第4段)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思想磨练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生活磨练 举例论证 思想磨练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发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生活磨练 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 的磨练之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的事业。 行为磨练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举 故 过渡 (个别) (一般) 中心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 然后知 人恒过……而后喻 入则无……国恒亡 (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反) (推论到治国) (归纳论点)

分析•理解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运用排比句式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想说明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 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9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 如何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的,这样做的好处是? (1)“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2)”入则……国恒亡”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1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文末归纳中心论点。 (2)先论证“生 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 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3)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 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12、这一章应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13、结合课文主旨,谈谈你从文章得到的 启示: 常处 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

14、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生活上要 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5、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为: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经历磨练,遭受宫刑之辱写出了《史记》。 2、贝多芬双眼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扼住生命的喉咙,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3、海伦 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终于成为世界著名 的文学家。 4、春秋时,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相反,吴王夫差生活安逸,沉迷于酒肉与美色中,最终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