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與偏見 李家同
李家同 出生:一九三九年一月五日生。 祖籍:安徽合肥。 現任:國立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暢銷書作家、天主教德蘭中心義工。 最景仰的人:德蕾莎修女。 最難忘的經驗:一九九四年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擔任義工。 生涯規畫:喜歡作研究。 學術成就 :1.IEEE Fellow 2.國科會連續五屆傑出研究獎 3.教育部工科學術獎 4.侯金堆傑出學術獎 5.第二屆東元科技獎 6.國科會特約研究員 7.中華民國資訊學會資訊榮譽獎章 8.旺宏電子講座教授 李家同
退而不休擔任義工 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教務長與代理校長、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現任暨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資訊管理學系、生物醫學研究所、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
就讀台大電機系時,李家同就開始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即使在他擔任清華大學教授、靜宜大學校長與暨南大學校長的期間,仍然持續不輟。為了拉近貧窮孩子與一般孩子在英語能力上的差距,李家同不僅持續於每週一天,到新竹德蘭中心教小朋友英語,還寫了英文文法書,研發英文光盤,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缺乏資源的孩子有機會學好英文。 曾擔任台北監獄與新店軍人監獄義工,現在雖然退休了,仍為台中啟明學校和新竹德蘭中心的義工,教孩子數學與英文。
為什麼不直接捐錢? 曾有人問李家同,為什麼不直接捐錢讓他們送孩子去補習,而要自己去教那些孩子讀書呢?他的回答是: 愛的種子,必須親手撒出,而且每次一粒 這是德蕾莎修女曾講過的話,李家同便是效法她,親自擔任義工,親手撒出愛的種子。
垂死之家搬運屍體 民國83年,李家同前往印度邀訪德蕾莎修女,在當地停留的三天空檔,到德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之家擔任義工。垂死之家收容的是病危而且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李家同在垂死之家幫忙洗衣、餵飯、洗碗、送藥、到垃圾……,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抬屍體的工作:「我們五人將遺體搬到一個炭堆上,我心到這好像在丟垃圾,使我非常的難過。」在那裡,李家同目睹了貧窮帶來的悲慘,也目睹了德聚莎修女將愛和關懷帶到人類最黑暗的角落。
博幼之家 李家同秉持著「不能讓窮孩子永遠的貧困」「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的理念,於2003年成立博基金會。 以李家同服務過的大學區志為主要據點,服務對象鎖定窮孩子,免費幫助孩子課業輔導,讓知識失希望回家,以提升窮孩子未來競爭力,希望教育能成為小孩的美麗救贖。
李家同的作品 《讓高牆倒下吧》,1995年,聯經出版公司 《陌生人》,1998年,聯經出版公司 《幕永不落下》,2000年,未來書城 《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基本文法》,2000年,聯經出版公司 《鐘聲又再響起》,2002年,聯經出版公司 《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課本初級本(上下冊)》,2003年,聯經出版公司 《專門替中國人寫的英文課本中級本(上下冊)》,2004年,聯經出版公司 《一切從基本做起》,2004年,圓神出版社 《學好英文,沒有捷徑》,2004年,聯經出版公司 《李伯伯最愛的40本書》,2005年,圓神出版社 《專門為中學生寫的數學課本-代數(上下冊)》,2006年,聯經出版公司 《專門為中學生寫的數學課本-四則運算》,2006年,聯經出版公司 《第21頁》,2006年,九歌出版社 《讀李家同學英文1-我的盲人恩師(My Blind Mentor)》,2006年,聯經出版公司 《讀李家同學英文2-車票(Tickets)》,2006年,聯經出版公司 《跟李伯伯學英文》,2007年,九歌出版社 《讀李家同學英文3-我只有八歲(I'm Only Eight Years Old)》,2007年,聯經出版 《讀李家同學英文4-竊聽者(The Eavesdroppers)》,2007年,聯經出版公司 《孩子,一個都不放棄》,2008年,圓神出版社 《故事六十八》,2008年,聯經出版公司 《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2010年,聯經出版公司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2010年,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我們應該有第二次工業革命》,2010年,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從28篇經典演說學思考:李伯伯帶你看大人物怎麼想 》,2010年,圓神出版社 李家同的作品
李家同的文章親切自然,往往用樸實近乎聊天的口吻,趣味化、生活化的題材,傳達對人物的深切思考及對弱勢的悲憫關懷。 他的故事平鋪直敘,但總能觸動心底最敏感的那一根弦,讓人不得不去省思一些早已在這個社會存在卻一直被我們漠視的現象。 這主要歸功於對生活觀察力、廣博的知識趣味、深厚的同情心和力透紙背的描寫。 他的文章多是緣事而發,圍繞著一個事件展開描述……精確地掌握節奏,形成張力,激起普遍的共鳴,得到最大的心靈愉悅和思想啟迪。
你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嗎? 視力VS事實
找找看,若能找到九個臉,IQ有180
你看到誰?眼鏡拿下來再看一次
盯著黑點,身體前後移動
看看這些線條,哪一條比較直?
紫色和白色的圓誰比較大?
就文章的結構而言,全文以什麼作為文章的分野?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 A: 以老先生的失明作為分野。視力喪失前,充滿種族偏見,拒絕和黑人來往、接觸;視力喪失後,不得不打開心靈之眼,偏見消失,只知好人、壞人,不論黑人、白人之 分。
在文章中,老先生在失明前對黑人友善嗎? 從文章中找出二個論點來證明你的答案。 A: 1、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上過學。 2、辦野餐會,在請帖上註明拒絕黑人參加。 3、付錢給黑人時,錢放在櫃台上,不與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觸。 4、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羞。
為什麼老先生認為失去了視力,是多麼幸福的事? A: 因為當時老先生接受了當地的文化,一看見黑人就心生排斥於是沒有機會了解黑人。直到失明後,老先生無法分辨膚色,反而有機會真正認識黑人,他終於深切體會到一個人的好壞不在於膚色的差別。而遇到了好的老師和陪伴他的終身伴侶。
作者說,自己視力良好卻偏見猶在。為什麼他會這樣說? A: 因為當作者發現老先生的妻子是一位黑人時,大吃一驚,表示作者對膚色仍存有差別之心,未能真正摒棄成見。
在這一篇文章中,你覺得是什麼造成「偏見」的荒謬? A: 視力。 視力越好應可以看得越清楚,可是當你心存偏見時,反而越是真理的「障礙」。 這是凸顯一般人憑藉「視力」以貌取人,只看重外表,忽略了內在,常因此而形成偏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