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臺灣的工業發展與貿易 國立嘉義高商 黃俊彰老師
本章學習重點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不同尺度下臺灣工業區位的變遷 工業發展影響下的環境 臺灣重要的貿易地區
第10章 臺灣的工業發展與貿易 10-1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10-2 臺灣工業的區位移轉 10-3 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10-4 臺灣 ─ 世界貿易國
10-1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1]農產加工業(第一次進口替代) [2]勞力密集型工業(出口導向)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1]農產加工業(第一次進口替代) 發展背景: 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逆差嚴重、外匯短缺、民眾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 主要產業: 製糖、鳳梨罐頭、焙茶、水泥、玻璃、紡織、食油、麵粉、自行車、縫紉 可替代進口品節省外匯開支,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稱為「第一次進口替代」。 大煙囪與五分車為臺灣糖廠常見的景觀 紡織工廠中忙碌的情形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2]勞力密集型工業(出口導向) 發展優勢: 充裕低廉工資 措施: 高雄加工出口區內工廠實景 措施: 提供外銷廠商租稅、融資優惠,設立紡織、電器等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 稱為「出口導向」,形成「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係 1973年,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4%,工業製品占出口貿易額高達85%以上。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發展背景: 1970年代爆發能源危機,西方國家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重化工業轉移到開發中國家 主要產業: 鋼鐵、石化工業 減輕原料進口、成本高漲的壓力,稱為「第二次進口替代」。 中鋼工廠內部景觀 民國60 年代的中油煉油廠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發展背景: 新臺幣兌美元大幅升值、工資上揚、勞動力短缺,使出口優勢盡失 主要產業: 1986年設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發展3C、半導體、精密儀器等資本技術密集產業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積電外觀 台灣積體電路工廠內部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重要性與現況: 1995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60%以上 臺灣成為淨資本輸出地區,對外投資金額達300億美元 此外也積極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使得1995 年時,半數以上為亞洲市場,對美國出口僅餘1∕5 資訊產業名列世界前茅 電腦資訊展
臺灣工業的發展與轉型 主要產業: 資訊電子、金屬機械、化學等 面臨問題: 國際市場風險高、產業外移、人才流失、易受國際金融風暴事件影響 藉著商品、技術、勞力、資金的全球化聯繫,形成垂直或水平的生產鏈,賺取外匯 主要產業: 資訊電子、金屬機械、化學等 面臨問題: 國際市場風險高、產業外移、人才流失、易受國際金融風暴事件影響 臺灣工業產值結構之比較(2011) 鴻海位於中國的iPhone 裝配廠
10-2 臺灣的工業區位移轉
臺灣的工業區位移轉 工業區位選擇 1950年農產加工業: 原料產地 1960年加工出口區: 散布在都市外圍,之後逐漸移入政府開發之工業區 因工業連鎖、聚集經濟等效應,使得臺北、桃園、高雄等地工業區集中程度更高,也造成區域不均衡發展 1980年高科技產業: 與高科技人才有關,選擇學術文化水準較高的新竹設置
臺灣科學園區分布圖 1980年高科技產業:
臺灣的工業區位移轉 工業區位選擇 1990年後: 轉移到西部濱海地區 EX.雲林離島基礎式工業區與彰濱工業區 雲林縣和彰化縣工業用地面積躍居前兩名 臺灣工業區及工業用地面積分布圖(2010) 雲林離島基礎式工業區分布圖
Geo BOX 雲林離島基礎式工業區 位於雲林縣西海岸,涵蓋雲林縣麥寮、臺西、口湖及四湖等鄉鎮外海淺海地區,由經濟部工業局於1992年編定,分三期開發。第一期麥寮區已於1998年開發完成,並出售給台塑企業等六家公司,供六輕及六輕擴大計畫使用。一般通稱的麥寮工業區,即指雲林離島工業區的麥寮區。第二期是新興區與臺西區,台塑鋼鐵廠計畫進駐新興區,臺西區及部分新興區則成為國光石化科技園區。第三期為四湖區及興建四湖區專用港。
臺灣的工業區位移轉 其他工業區位變異 隨著1980~1990年間,勞力密集產業外移, 都市內的工業用地轉變為住宅或工商綜合區 1995年後因競爭優勢,資訊硬體產品以 產業群聚的模式移居海外 中國高占投資總額近60%,近年又有由中國沿海向中西部內陸移動的趨勢
臺商對全球投資的資本分布比例圖(1991 ~ 2010)
Geo BOX 臺商在中國的移動趨勢 由於中國沿海地區生產成本上升,法令趨嚴,環保標準提升、工資上漲及缺工問題層出不窮,許多優惠措施又陸續取消,使得沿海地區的外商企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尋求新的生產基地,如臺灣的宏碁、鴻海、廣達、英業達等廠。之後連接線、鍵盤廠、電池、散熱模組、軸承等相關廠商也相繼進駐內陸重慶、成都、武漢等地。 臺商在中國直接投資概況變化圖
10-3 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工業汙染嚴重 1980年代,臺灣半數以上的廢水和廢棄物來自工業生產 廢氣的排放僅次於交通,居第二位 當時5萬餘家工廠中,具廢水排放處理設備工廠僅0.8%,嚴重排放廢水的工廠近4000家,汙染西部19條主要河川 工業廢水排入高雄典寶溪(2005)
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工業汙染嚴重 1984年桃園的鎘米事件,是首宗因工業廢水汙染農田土壤 2002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家汙染嚴重的金屬製品工廠和化學工廠,總數占臺灣工廠總數的1/3 2009年時有多達2000餘處農田,灌溉水源受工廠廢水汙染
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雲林沿海離島工業區 1990年代建立後引進石化、鋼鐵、石油煉製與火力發電廠,沿海環境受到重大影響: 抽取海砂造成海岸侵蝕後退 長期排放的汙染物與有害物質如廢氣、 廢水、汙泥、廢料等 工業區運轉帶來的額外交通量與噪音汙染 1996年公布實施環境評估法,對可能造成汙染的輕、重型工業,需進行開發前的環境評估 雲林麥寮工業區的嚴重汙染 雲林離島基礎式工業區分布圖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鴻海工業1974年時以製造電視機旋鈕起家,之後製作連接器、電線電纜、電腦機殼,加上全球布局得宜,終於發展為產品多、成本低、生產快速、就近供貨、全球運籌的跨國企業。圖10-7為鴻海在1985~2005年間,向美國、中國甚至南半球等國擴張企業版圖之狀況,圖10-8為其降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圖10-9為鴻海各項產品的利潤結構圖,圖10-10為其所獲利潤的微笑曲線圖。請問: 鴻海工業全球布局示意圖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1.鴻海1974年進軍中國成立富士康(Foxconn)集團,主要為取得何項區位優勢? Ans:大量且價格低廉的勞工 2.鴻海從1985年起進軍北美洲,2002年進入歐洲,2003年進入南美洲,主要為取得哪些區位優勢? Ans:建立全世界的供應商與客戶,即時交換供需訊息,就近交貨、即時交貨,減少庫存,擴大市場,走向空間多角化。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活動1 產業區位的擴張與移轉─鴻海精密工業的個案 3. 圖10-8、10-9 中,鴻海由「零件→模組→測試→ 3C 產品」的生產模式與產品中,呈現出哪些工業經營特色?又可獲致何種經濟? Ans:此種生產模式在「零件組→模組→ 電腦組裝」上,呈現上、下游間的垂直整合現象;「電腦+手機通訊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呈現出水平整合現象。可獲得加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走向產品多角化等好處。 4. 由圖10-9、10-10 分析, 鴻海致勝的關鍵因素為何? Ans:不僅從事代工生產或取低廉的工資而已,也同時掌握了上游的研發與下游的品牌與銷售,大大增加了利潤來源 圖10-8 鴻海的生產過程模式圖 圖10-9 鴻海各項產品的利潤結構圖 圖10-10 鴻海集團手機微笑曲線圖
10-4 臺灣─世界貿易國 貿易結構的變遷 全球化下的衝擊與因應
臺灣─世界貿易國 臺灣在世界貿易的地位 2011年臺灣為世界第17大出口國,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7% 進口排名第18,占全球進口總額1.5% 以貿易總額來看,居世界第18大貿易國
臺灣─世界貿易國 臺灣為何高度依賴貿易? 1.臺灣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 對外貿易 2.需進口中間原料與機器設備來協助產業發展 Ans: 1.臺灣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 對外貿易 2.需進口中間原料與機器設備來協助產業發展 ex.進口玉米→飼料業 ex.進口棉線或棉布→棉紡業 臺灣經濟發展的各階段都有相應的外貿政策配合 基隆港為臺灣北部的海運樞紐 高雄港為臺灣最大的貿易港
臺灣─世界貿易國 歷年工業發展與外貿政策 進口替代時期: 發展民生工業,減少國外產品進口,以節省外匯支出 進口工業所需的原料、設備 出口擴張時期: 國內市場趨於飽和,須向外拓展市場,累積更多資金 二次進口替代: 在國內生產石化、鋼鐵等工業原料來代替國外進口的原料
臺灣─世界貿易國 貿易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 1950年代,臺灣的進出口總額占GDP的1/4 近來貿易依存度達126% 臺灣對外貿易依存度(2005 ~ 2011)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1]進出口總額與貿易依存度: 2011年達5,897億美元 貿易依存度高達126% 出口依存度(66%)大於進口依存度(60%) 累積外匯存底突破3907億美元 臺灣進出口貿易總值變動趨勢圖(1996 ~ 2011)
Geo BOX 貿易依存度 又可稱對外貿易係數,可反映一個國家對國際市場的開放程度。其中又可區分為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若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該國可產生貿易順差,反之則產生貿易赤字。此外也可用以衡量兩國間經貿往來的密切程度,例如南韓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從1991年的2.9%增加到2011年的20.4%,對日貿易依存度卻由1990年的23.1%下降到10%。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2]進出口結構 歷年主要輸出工業產品: 1960年前: 以農產(加工)品為主 1960年後: 以勞力密集輕工業產品為主,如育樂用品、成衣服飾、塑膠製品 1990年後: 電子零件、資訊產品漸增 2000年後: 電子零配件及資訊產品占出口比重27%,為臺灣出口商品的重心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2]進出口結構 歷年主要輸出工業產品: 2011年後: 以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占82.8% 臺灣輸出品結構示意圖(2011)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2]進出口結構 歷年主要輸入工業產品: 主要輸入品以農、工原料為主 其次為資本設備如精密機械、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消費品 臺灣輸入品結構示意圖(2011) 主要輸入品以農、工原料為主 其次為資本設備如精密機械、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消費品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3]貿易對象 主要出口國家: 戰後初期: 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主要輸往日本 出口擴張時期: 勞力密集產品以美國為主要市場,占出口總值40%以上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3]貿易對象 主要進口國家: 美國、日本為最大的進口國 重要性: 1950~1980年代,美、日兩國合計占臺灣進、出口總額約70% 對日貿易的逆差由1974年的10億美元→1991年的百億美元→2011年的340億美元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3]貿易對象 1980年臺灣工資成本增加以後,工廠外移至中國,帶動兩岸貿易發展 現況: 兩岸形成專業產業分工鏈 中國與香港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對象與出超來源國
臺灣對中國與香港、美國、日本進出口差額統計圖(1981~2011) 臺灣進、出口貿易特徵 [3]貿易對象 中國與香港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對象與出超來源國 2011 年對中國與香港順差750億美元 臺灣對中國與香港、美國、日本進出口差額統計圖(1981~2011)
全球化下的衝擊與因應 重要經貿事紀 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0年以後,基於進口成本及出口市場之考量,產業逐漸轉向中國設立 2010年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效益: 1.增加對中國的出口: 將高關稅、高貿易額、高衝擊性出口貨品如石化、塑膠等,排除關稅障礙,提升競爭力 2.吸引外資,增加與跨國企業合作的機會
全球化下的衝擊與因應 2010年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衝擊: 臺灣須開放國內市場,使農業與服務業受到較大的衝擊 因應: 農業方面推動企業化經營 工業方面推動產業升級 服務業方面以金融改革、提高服務水準來提升競爭力 中國、臺灣雙方2010 年正式簽署ECFA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臺灣積極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The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 加入目的: 消除關稅障礙,將95%的出口貨品降至零關稅 突破外交困境,避免被邊緣化 在國際間的產業分工、提升經貿能力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成立時間: 2011年11月 創始國: 新加坡、智利、汶萊、紐西蘭 目前會員國: 由美國主導,涵蓋新加坡、智利、汶萊、紐西蘭、美國、澳洲、秘魯、越南、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加拿大、墨西哥亦於2012年加入
表10-2 臺灣與世界各洲進、出口總額之比較(2011) 表10-3 臺灣與主要國家間進、出口總額之比較(2011) 活動2 臺灣國際貿易資料分析 表10-2為臺灣與各洲之間的進、出口總值;表10-3 為臺灣與主要國家間的進、出口總值;圖10-15 為臺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貨品結構圖。請問: 表10-2 臺灣與世界各洲進、出口總額之比較(2011) 表10-3 臺灣與主要國家間進、出口總額之比較(2011)
1.臺灣與何洲之間貿易往來累積的外匯存底最多?為什麼? 活動2 國際貿易資料分析 1.臺灣與何洲之間貿易往來累積的外匯存底最多?為什麼? (1)亞洲 (2)因距離近、人口多,市場廣大、文化近似 2.臺灣與何地之間貿易往來累積的逆差最大?為什麼? (1)西亞地區 (2)因臺灣能源缺乏,須由中東大量進口原油,發展煉油工業。 3. 由圖10-15 中觀察,臺灣的主要出口品具有何種特色?可以得知臺灣近年產業發展的何種趨勢? (1)多為電子、光學器材、化學品等高科技產品, 顯見臺灣產業升級卓具成效 (2)出口品多為資金、技術密集性產品 圖10-15 臺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貨品結構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