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县级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的途径和方法 —— 制定和实 施县级跨部门行动计划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 儿童处 2014 年 6 月.
Advertisements

第 10 章 不完全竞争媒介市场理论 刘佳. 寡头垄断市场 许多媒介市场都是高度集中的,但是市场中 并不是只存在一个媒介,而是由几个媒介共 同控制着。 当媒介市场为少数几个媒介统治,向受众和 广告主出售大致相似的信息产品并展开竞争 时,我们称其为寡头垄断的媒介市场。
改造企業策略 郭育志.
刑事醫療糾紛學術研討會前會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法治精神1 法治社會 參考資料 中四通識教育科 法治精神1 法治社會 參考資料 法治1.
急診室的-春天?寒冬? 談危機處理及應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急診部災難醫學科主任 兼忠孝院區外科部主任 洪士奇醫師
專利申請實務 王淑靜
經濟部 行政院第3458次院會會議 政府機關及學校四省專案計畫 執行進展報告 經濟部 報告人:能源局林局長全能 104年7月23日 1 1.
經濟部 政府機關及學校四省專案計畫 執行進展報告 1 1.
台灣新住民子女之多元文化課程建構初探 -以越南籍配偶建構之校本課程為例
翰林版國文第三冊第六課 《迢迢牽牛星》 設計者:郭宜幸.
人力资源管理师——招聘与配置实操         .
审核性教学工作评估动员 李 永 苍 2015年5月22日.
基督教伦理价值 2015年美东南华人基督徒夏令会专题讲座.
第六章 社会策划 夏建中 《社区工作》 (第二版).
司法审查原则的确立 与最高法院.
彰化高中 第八課 應用行政法 壹、社會秩序的維護 貳、交通事故的處理 参、校園規範與權利救濟 肆、國家賠償與補償.
盐津县人民医院法律法规培训 赵柄权 2014年6月.
面试技巧探讨.
中考美国史专题 美国发展简史 华盛顿 林肯 奥巴马 富兰克林.罗斯福.
抗湿疹.
自殺防治守門人 班級心理衛生宣導活動 長榮大學學務處  諮商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海峡英才网招聘服务说明 服务热线:
愛的辯證 (一題二式) 洛夫.
中華基督教會 基慧小學(馬灣) 13-14年度 校本輔導活動: 網絡至叻星計劃 簡介.
2012泰北服務學習 成果報告 林雯琪
《民法学》第九讲 侵权责任法 (上)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李雅云.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黄志红 ,     研究改进行动     反思促使成长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黄志红 ,
第 17 章 創造競爭優勢.
第四章 人才选拔 第一节 简历筛选  .
第九課 新詩選 (一)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二)雁 白 萩.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对你们的到来,双多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表示热烈的欢迎.
高雄市獅甲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評量標準試辦經驗分享
研制《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编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 工作汇报 詹卫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光隆家商 優質化計畫 簡報 校 長 楊瑞明 教務主任 高美麗
突破,力撼大盘 ——优品建筑住宅100%销售总结.
自殺防治守門人 班級心理衛生宣導活動 長榮大學學務處  諮商中心.
第四章 行政组织 薛金平 胡幸幸 万忠敏 田张辉 曾荻子.
東海大學法研所、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 副教授
五大核心能力及學習實例說明 馬 偕 紀 念 醫 院 陳智芳 藥師
基隆區創意發展校園 簡報 光隆家商校長 楊瑞明 光隆教務主任 高美麗
行動研究就是一種行動性的研究,由行動者來進行研究,而不是由外於行動領域的學者與與科學家來進行,研究的問題也取自行動。
貳 效益論.
第四章 決 策 理 論 第一節 決策理論的淵源及涵義 一、決策分析的淵源
Chapter 10 人力資源管理.
自由主義:第八講 課程網頁: Liberalism By Ronald Dworkin.
主講人:詹仁傑 台中市消防局 第三大隊 大隊長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 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 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 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 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 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印发了.
有效執行 邁向成功的階梯 ( 摘錄自李開復先生著作 :做最好的自己 ).
学生干部角色的定位与转换 肖志文 2013年9月16日.
都是你的错 雅各书4:1~12.
政黨政治.
獎懲與體罰 組員:陳治遠 邱怡芬 陳淑津 陳 忠 林良謓929428
指導教授 張 德 銳 研究人員 簡賢昌 曾美蕙 郭怡立 謝勝隆 劉榮嫦 曾文龍 王巧媛 徐瑗霞 丁一顧
大學生的自傷與自殺危機處理: 大學導師的經驗分享 林 進 材 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
95年度高屏醫療網 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 以弱勢族群為重點 期末報告
分享人: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杜蕾斯精品广告赏析.
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課程網站:
威廉‧瑞克與實證政治學研究 :政治聯盟理論
第11週 積極賦權行動 優惠政策是肯認還是歧視?
项目一 认识设计环境 《FLASH动画设计》精品课程组.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第十二講 永續校園管理 授課教師 彭立沛 2003/05/24.
CFP認證系列課程 _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主講者:李仁傑 教授
以下資料極度機密 使用手冊 1.謹慎閱讀並熟記在心… 因為你可能只有這次機會 2.分析方式,為本門絕招,盡量外傳!! 3.可反覆練習熟練!
負面情緒的正面訊息 作者: 盧逸珊.
整合、改善學生修課資訊 建構全校課程地圖 報告單位: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 報告日期:100 年01月11日 報 告 人:通識學院楊士奇組長.
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 3-6-2國際會計準則初級會計課程設計 期末線上成果
校園霸凌的意義與處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台灣的族群與和解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演講大綱 (請勿直接引用) 講者:張茂桂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5年03月09日

要旨 一、「和解」並不於今天開始,過去曾經有些「本土化」的「政治」和解?他們的企圖為何? 二、評價它們曾經達到哪些作用?成功還是失敗? 三、如何適當的看待所謂「和解」的問題?

政治「衝突」與「和解」的共生關係? 一、蔣經國:「我也是台灣人」 二、台灣獨立論述與「四大族群」 三、「二二八和平促進會」的理想 四、李登輝:「生命共同體」 五、李登輝(宋楚瑜):「新台灣人」 六、施明德:「大和解、大聯合」 七、陳水扁:「新中間路線」 八、扁宋會與和解

「本土化」既是衝突也是和解 一、假設台灣「本土化不足」(包括大中國主義、外來政權、扭曲台灣人自我意識)因此是「衝突」的 二、是一種政治、文化思維(「想像」)、增加「本土=台灣」的政治(民眾)代表性、利益分配原則、文化想像,因此是競爭的

三、重新建立一種人民與人民、人民與國家的「想像」的契約關係(consent of rule),因此是和解導向的

台獨論述與四大族群 早期台獨(廖文義等)「台灣人」,是多種血緣之後。 近代台獨(1970-80年代):反對中華民族、接受台灣是多民族國家、承認外省人經過「認同」,也可以是「台灣人」

四大族群的前身 比如1980年初期,許士楷撰擬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其中第三條宣示「台灣共和國的國民,由於語言以及移住時期等的不同,可以分為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福佬語系、客家語系、北京語系,四文化集團」文化集團的所屬,由國民依法自由選擇、決定之;其決定,每五年得依法修改一次。任何文化集團,不得歧視或壓制其他文化集團。」

一九九四年六月由「臺灣教授協會」推動通過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第二次臺灣人民制憲會議)中﹐在第九章第一ΟΟ條﹐明白宣告: 「臺灣現有住民包含原住民、新住民(即外省人)、客家、Holo四大族群﹐統稱為臺灣人。」同時在第一Ο四條中規定﹐ 各族群依法推派等額國會議員﹐組成「族群委員會」﹐討論有關族群之法律案件…

四大族群論述的要點 一、反抗「外來」統治者、解構中華民族同源一體說 二、新發明的人民想像與世界觀:台灣為一個中心,強調台灣史的獨特性 三、取代省籍(二分)問題,聯合其他多元族群論述(客家人、原住民) 四、相對於傳統台獨論述,有包容性、進步性

四大族群之政治過程 與相關的符碼 一、(台獨)言論自由問題:鄭楠榕自焚與「獨台案」(1987-1991) 二、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1992) 三、國民黨內鬥:主流與非主流的問題 四、反抗、解構威權與外來,無法建立真正「社會聯帶」

「認識台灣」社會、歷史、地理 之風波 1995、1996:國民黨洗刷外來政權危機: 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 新的國民教科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許多大陸省分的軍民湧入台灣,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族群結構。由於閩南人及客家人來台較早,而自稱是本省人;對於其他省分的新移民則稱為外省人。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構成今天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

第三節題為《我們都是台灣人》的文內,它又指出: 「台灣住民來源甚廣,長期以來活躍於這片土地的是原住民;從十七世紀開始,中國大陸的漢人陸續移來定居;隨者漢人與平埔族的通婚,以及平埔族的漢化,十八世紀以後,慢慢形成以「漢人」為主的社會。現在所謂的外省人,大部分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到四十年間,自中國大陸各省遷來的,其中絕大多數是漢人,亦有部分是中國邊疆的少數民族與各地的回民。台灣是由多族群所構成的社會。這種多族群的現象,加上文化的潛移默化和政治的客觀環境,而凝聚成「台灣意識」。

在現代的多元社會,建立一個共存、共榮的環境是當前的重要課題。少數者、弱勢者的生存空間應獲得法律的保障,多數者或優勢者應予尊重。 為達到這個目標,,,,政治要民主、經濟要自由、文化要多元,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也是多元社會建立廣大共識,使各社會群體團結的基本條件。透過共識的凝聚,及不同族群、不同社會群體的彼此尊重,我們才能榮耀地說:我們都是台灣人。」

四大族群被解讀出內藏「毒素」 「漢族沙文主義、歧視原住民;站在本省人的位置,鞏固自己的中間血統純淨的位置、在政治上尋找替罪羔羊、透過血祭,鞏固自己的區隔與血統純淨」(如石之瑜1999、《島嶼邊緣》的《假台灣人專輯》等等。)

如下則新聞所記: 「文建會把「眷村博物館」丟到「弱勢文化政策補助方案」計畫底下,並且把眷村住民冠上新名詞「新住民」,和「原住民」並列弱勢族群,聽到這個消息,「眷村文學」作家又是如何反應?名小說家張大春,用他最「眷村式」的語氣發表直接而簡短的聲明:

「所謂新住民,是沒有語言教養的爛政客,藉由融合族群的假帽子,施以武斷而淺薄的分類。你問我(聽到這件事)有什麼感覺?那就是:我操它!」

民主先生李登輝的和解 一、生命共同體 (1992年拉倒李煥、郝柏村之後,1993年5月20日正式公開解說) 二、新台灣人主義 (1994輔選宋楚瑜之後、1998輔選馬英九)

總統就職三週年(19930520)的記者會發表: 「遷移到台灣的同胞,因為必須面對資源的缺乏,必須和環境搏鬥,所以都具有開拓的精神,非常自我肯定。面對一個人人相當自我肯定的社會,要怎麼辦呢?我認為就是要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整體觀念,透過溝通、協調的方式,凝聚這個共同體的共識。,,,我們要努力建立一個全體認同的社會,建立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共識,也就是為現在及未來的中國人開創一個嶄新的歷史開端。」

李登輝關於何謂「台灣人」,或者,一種新台灣人的想像,在這段話中已經浮出:台灣人是一種新的中國人,特別是要靠自己的,是要求自我肯定的,可以通過溝通,化解歧異來建立一個以台灣為優先、為主的共同體。

生命共同體的作法 社區總體營造、心靈改革 修憲:國會全面普選、省主席開放選舉、之後推動總統直選 修改教科書:「認識台灣」 目的:讓國民黨繼續「領導」(統治)台灣

「只要認同台灣、疼惜台灣,願為台灣努力的奮鬥,就是台灣人……談到認同的問題,國民黨當然要以認同台灣為優先,這是求生存發展的基本前題。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及人民,是非常重要的事,否則國民黨憑什麼去談發展?」(《自由時報》19950917)。 (全省走透透、為宋楚瑜「掃毒」,贏得「四百年來」第一戰)

1998年12月18日(馬英九勝選後)接受日本讀賣新聞訪問: 日前 (三合一) 選舉的重點是立法委員選舉。 (執政黨) 國民黨得到過半數, (顯示) 「穩健的改革」贏 得選民 的認同,對台灣的定位取得共識。這也是認同本 人提出的「新台灣人主義」,全體人民藉此而團結一致,顯示台灣的政黨政治已漸趨成熟,這次選舉的歷史意義就在此。台北、高雄兩市長的選舉都是地方選舉,只 能算是總統選舉的中途點。

關於「新台灣人主義」: 台灣原是 (中華文明所未及的) 的「化外之地」, 是被捨棄之地,但經由台灣 (本身) 獨自的方式而發展 起來。 戰後,國民黨來到台灣, (台灣人) 沒有自己的政權,這就是我所說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現在,台灣已能自己開創未來,因此,有關本省人 (台灣出身者) 和外省人 (大陸出身者) 之間曾有過的 省籍矛盾不應再提出,應團結一致,這就是新台灣人主 義。包括原住民在內,身為一個台灣人,新台灣人去開創未來。和蔣介石總統一起來 (到台灣) 的人們也一起奮鬥。在新台灣人主義下,大家可以團結,也可對大陸 表明台灣的立場。

蔣經國很了解當時的情況,並說他自己是台灣人,反而他的子孫不太了解,蔣經國曾說「自己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早已是台灣人了」,這句話就是新台灣人主義,我就是繼續這個理念。 蔣經國後來沒有很強力的提出這個觀念,可能是他旁邊反對他的人很多,他也很可憐啊!可能連身邊的親人家屬都不了解他的想法。在民國77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後,我決定把這個意思和自己原先理想達成。 我是行動主義者,是用行動讓同胞站起來,並擁有自主自立的政府。所謂本土化就是不要分外省本省,一起做新台灣人,為台灣打拼,有人希望台灣亂,我不能認同。

1995年3月1日,對國大演說: 「新台灣人主義」,這是一項不限時間先後和土地區分的概念,「不要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他認為:台灣過去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奮鬥的成績;「新台灣人主義」也可以當成國家認定和共識的開始。他發現每次選舉仍有人拿省籍與族群當成手段和口號,因此「為了民主必須拿掉(省籍情結),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聲」。「台灣的住民有原住民,有四百年前來的、也有五十年前來的,包括金門和馬祖,應不限時間和土地,在政府的管轄下,所有民眾應有新台灣人的共識,並在這一個概念下共同為這塊土地打拚,愛這個地區,努力奮鬥,大家都是這塊土地共同的主人」。

特別又說道:「(新台灣人主義)可以當成國家認定和共識的開始。,,,雖然台灣過去曾發生一些不幸的事情,但現在應該要走出悲情,大家要走出去,告別過去的悲情。忘不了,沒關係,看前面就好。」 綜合李登輝對於和解的立基與結論是:「新台灣人主義會是國家進步的起點,世紀的出發」。不但對內要重新團結,對外也要用這樣的心理走出去。

施明德:大和解與大聯合(背景) 民進黨轉型:1995年─1999年5月(台灣前途決議文) 從主動台獨轉化到被動台獨 一、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暫時就是中華民國 二、任何現況改變,都必須經過公民投票 三、反對一個中國、一國兩制

一、一九九五年九月施明德在訪問美國時表示:一旦民進黨執政,“沒有必要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 二、12月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刻推動民進黨中常委會在6日中常會時發佈「迎接大和解時代的來臨」新聞稿。文中指出,台灣社會必須邁向一個大和解時代,才能圓滿化解種種內憂與積弊;必須建立「大和解」的自信與共識,才足以抵擋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14日就和新黨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觸會談

緣由: 「最主要是因為我們面對中國的威脅,還有內部黑金、司法不獨立,種種內政上的問題。,,,, 像這樣的問題,絕對不是一個黨可以解決的。大和解的理念,就是因為內部的黑金問題要解決,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但是過去在獨裁政權底下,反抗集團、對抗集團,都已經相當尖銳了。內部的敵我意識,往往高於對外的。尤其是族群衝突,已經到騷動的階段。如果說內部兩千一百萬人民不團結的話,根本沒有能力對抗中國。,,,, ,,,如果族群的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即使有再好的武器,也沒有辦法對付中國。一旦哪一天他真的動武,我們沒有未來。連生存權都沒有,更不要說發展權」。(天下雜誌,1996,5,1:74)

意義 「大和解是承認過去有衝突、有對立、有壓迫、有被壓迫。瞭解這些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大和解是彼此相互尊重。 民進黨要求大和解有兩個原則:在社會上要求大和解,在政治上要求大聯盟。因為我們認為,面對未來,很多問題不是一個黨可以解決的。所以國家的資源不能讓一個黨所壟斷。第二個原則是,任何有利益的事,政治利益或社會利益,就應該被排除在國家機器之外。所以在政治上,就要以大聯合政府,過渡到一個新的憲政架構。

所以,有對族群的和解、對人和土地的和解、對文化的和解,包括對母語的尊重,,,大和解是一個心理的重建和調整,我們對立這麼久、衝突了這麼久,如果沒有大和解,台灣沒有未來。我也常對黨內的人講,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你說等執政以後再解決,我認為你是不可能執政的,不可能贏的。即使贏了,你有能力執政嗎?這麼多人對你不放心,畏懼你,怕你把他屠殺,怕你會對他怎麼樣?」(《天下雜誌》,1996,5,1:74-75)

施的道德主義與政治企圖 他解釋這是心靈的重建:「這就像一個種子埋下去了,這是心靈的重建。領導者的舉止一定會影響社會。,,,這是我們需要建立的社會。有差異,但是有包容。完全一致的社會很可怕。,,,,一個曾經受過傷的社會,一個曾經彼此敵對這麼深的社會,是的確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否則我們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不可能有穩定性的未來。」(《天下雜誌》,1996,5,1:76)

共同敵人: 而和新黨的共識基礎,除了這樣的道德基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反對中共對於台灣的主權宣告。因此他特別提到:「那天跟新黨喝咖啡,趙少康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我們的敵人是大陸。我完全同意。我們的敵人是中國擴張主義。那才是重點」。(《天下雜誌》,1996,5,1:76)

「二月政改」 一、贏得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 二、在行使對於連戰的閣揆同意權時,要求組成聯合政府 三、破壞國民黨團結、破壞李登輝連任

背景 一、1995年5月開始兩岸緊張情勢升高 二、國民黨統治已經取得「正當性」 三、新黨的興起

李登輝與施明德之比較 一、對於「敵人」之態度 二、大規模之國族改造工程與個人道德主義與在野之策略聯合 三、對於尊重包容的看法 四、不同的評價

和解咖啡續杯 第一杯:周荃(無黨籍在野聯盟) 1997,12 第二杯:郝龍斌、陳其邁(2000, 321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史力行事件)五月三十一日的簽署的立委承諾:誓言絕不為了政治目的而挑啟族群衝突,希望用和解撫平創痛。用愛創造未來,否則將受嚴厲的譴責與制止。宣言說:「面對一個新世代、仇恨的舊日,過去的種種都是追尋和解、實現公道的借鏡,而不再是縛身肇怨的幽靈;彼此都同意,尊重將是發自內心最誠懇的表情,包容則是和諧共進的胸襟,各族群的絢爛多元,則是傲人的美感。」

陳水扁:新中間路線 1999年4月,陳水扁開始為總統選舉暖身,提出「以國家安全為主軸、超越統獨的新中間路線」,符合全體2300萬同胞的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陳解釋說,「這是一種超越統獨、省籍、族群的新思維。因為國家安全是全民的共同語言,是台灣生存的根本。」 。

新中間路線所謂的六大訴求,包括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修改憲法、建立全球觀點的風險管理、加強公民社會、改善治安與社區主義、提高國民人文素質等。在《台灣之子》一書裡面,他又結論說: 「我歸納出「新中間路線」的六大訴求:國家安全、財經政策、公共政策,以及人文台灣、知識台灣、志工台灣。我堅信,透過上述六大訴求的落實,不但能開啟中央政府的政黨輪替,也才能徹底解決黑金等結構性的問題,替台灣找出永續前進之路。」

陳水扁清楚瞭解人民對於民進黨的衝動與形象,有很大的懷疑。所以,又特別界定他的新中間路線與「新民進黨思維」的關係。他說: 「整體來說,新中間路線的目標之一,是要培養有自信、不受限於男性家長威權、能夠自我實現貢獻才智的女性人口,使台灣加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並成為一個尊重女性的國家。這只是「新民進黨」跨出的一小步。往後我們會有更多的政策議題,以呈現「新民進黨」的新思維。

民進黨在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工程中,已經初步完成了國家認同階段,即將邁入社會建構階段,,,,在國家重大政策的思考上,我們將以務實的眼光,跳脫意識型態的窠臼,直接面對問題。新民進黨不只是守護舊傳統價值的政黨,而是積極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尋解決之道的政黨。,,,,在議題的選擇上,只要對全民有利的議題,都是新民進黨關心的議題。因此,新民進黨不只是解決舊問題的政黨,也是開創新議題的政黨。,,,,邁向執政之路,新民進黨有全新的定義:民進黨不再只是反對國民黨的政黨,也不只是本土人士所支持的政黨,而是引領全民邁向21世紀,促動台灣躍昇的新政黨。

二、肯認識平等(affirmative action): 用人唯才、任命「外省人」 三、多元族群文化政策:客家、原住民

在一次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會的成立會上,陳總統在參加總統府前廣場,由新成立的「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的「族群和諧、客家心願」活動時,陳水扁明白說;「中華民國是一個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中明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這就是我們的基本國策。….(2001年12月)

小節 一、缺乏獨立的最高價值、必要的一片,和政治企圖結合在一起。有時是對「對方」的要求,有時是對「自己」的要求;一種政治現實主義還是道德主義? 二、期望要有多高?社會想像契約的重新建構,必須有大多數人民的同意其重要,與參與的動機。不可能短時間成功。以本土化政治為前提的「和解」等於「撕裂」嗎?

三、不完全失敗,而是動態的接棒: 陳水扁要謝謝施明德,施明德要謝謝李登輝、李登輝要謝謝蔣經國 四、強大的政治競爭,選舉的動員,使得高標的和解,變成困難。同時因為無法讓人不使用族群符碼,所以: 面對高度的競爭與族群覺醒,必須從對方的反應,來思索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從自己的「正直」,來教訓對方

五、消極的低標和解:制止族群對立、衝突的升高,擔任「言論糾察」,並面對「瘋狗」傳播文化所加工的對立 六、民間和解的可能性:從「和平基金會」的一項實驗來看 七、重新看見「本土化」:需要建立厚實的民主價值觀與制度為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