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稳定产量、保证品质和保护环境--增加效益 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绪 论 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 1、稳定产量、保证品质和保护环境--增加效益 历史上的病虫害:马铃薯晚疫病、小麦赤霉病、甘薯黑斑病、木瓜病毒病、棉铃虫、水稻螟虫、稻飞虱… 化学杀虫(菌)剂…
2、现代作物生产的客观需要: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 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 2、现代作物生产的客观需要: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以抗病虫品种为主题,结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
病原物(虫)群体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二、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特点 绪论 --病虫害种类多样性 --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性和区域性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长期任务: 抗病虫基因的克隆、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第一章:病原生物的种类及主要病害特点 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菌原体、螺原体、类病毒等 一、病原真菌(菌物 Fungous) 1、 特点 营养体通常为丝状菌丝与菌丝体;有真正的细胞核、具细胞壁;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异养/腐生或寄生(附着胞与吸器); 通过孢子器产生孢子进行有性与无性繁殖的真核生物
第一章 2、分类地位 两界系统:动物界和植物界 三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物界 五界系统: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和菌物界 八界系统:动物界、真菌界、胆藻界、绿色植物界、眼虫动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物界、原核生物界
1969年Whittaker R. H. 提出了五界分系统。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Kingdom Plantae),光合自养;菌物界(Kingdom Fungi),腐生异养;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异养
分类 分类单元(英文名称) Domain Kingdom Subkingdom hylum(Division) Subphylum (Subdivision) Class Order Suborder Family Subfamily Tribe Genus Species 中文名称(词尾) 领域 界 亚界 门(-mycota) 亚门(-mycotina) 纲(-mycetes) 目(-ales) 亚目(-ineae) 科(-aceae) 亚科(-oideae) 族(-inae) 属 种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三大类 鞭毛菌 接合菌 子囊菌 担子菌 半知菌 命名: 俗名法:寄主+病害名称+菌 鞭毛菌 接合菌 子囊菌 担子菌 半知菌 命名: 俗名法:寄主+病害名称+菌 如:马铃薯晚疫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稻瘟病菌; 双名法(拉丁文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 如: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 Bary 其他: sp., var., subsp., f. sp
第一章 3、症状 症状的产生:病原菌、寄主和环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一种病害可能有多种症状、不同病害会有相近的症状 斑点(粉 霉层) 萎蔫 腐烂 畸形
4、病害循环 侵染—潜伏—发病—繁殖—再侵染 侵染源:当地和异地 越冬、越夏 传播:风、水、种子、土壤、人类、动物 第一章 4、病害循环 侵染—潜伏—发病—繁殖—再侵染 侵染源:当地和异地 越冬、越夏 传播:风、水、种子、土壤、人类、动物
5、重要病害和病原物 第一章 稻瘟病、稻纹枯病、恶苗病 麦类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黑穗病 棉花黄(枯)萎病、苗期立枯、后期烂铃 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 油菜菌核病、霜霉病、大豆疫病 镰刀菌(Fusarium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 疫霉菌(Phytophthora)、锈菌(Puccinia)、 黑粉菌(Ustilago)
稻瘟病 Rice blast 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 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 20%,重的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可以造成绝收。 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梨形孢属 学名:Pyricularia grisea Sacc. 有性态:Magnapothe grisea Barr Yaegash,属子囊菌亚门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 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种植,水肥的大力投入,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尤以高产稻区危害最重 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超过30% 病原物 无性态: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学 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有性态: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mk 属担子菌亚门
稻胡麻斑病(brown spot of rice) 全国各稻区普遍发生,病叶受害产生椭圆或长圆形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大小于胡麻(芝麻)子粒。严重时病斑联合呈大病斑,可造成植株枯死。病害还可危害穗颈和谷粒。 病原学名: 无性态:Bipolaris oryzae 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
稻曲病(false smut of rice) 仅在穗部发生,在颖可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菌丝块增大,露出但黄绿色块状孢子座,后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 病原学名: 无性态:Ustilaginoidae virens 有性态:Claviceps oryzae-sativae
世界广布,我国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淮北等地的冬麦区,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晚熟春麦上也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轻。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世界广布,我国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淮北等地的冬麦区,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晚熟春麦上也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轻。 病害危害叶片,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破坏表皮,增加蒸腾作用。 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 ,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病 原 条形柄锈菌 病原物:Puccinia stri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
症状 病害通常只危害叶片,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排列不整齐,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 后期在叶片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冬孢子堆 病原 学名:Puccinia recondita f. sp. tritici 中名: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小麦隐匿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病(Wheat stem rust)
病原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等地的春麦区,长江、淮河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冬麦区。 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危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损失,近30年来,由于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一直未引起重大危害。 病原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学名: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中名: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棉花枯、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最重要的病害,具有毁灭性。 由于这两种病害均为土传,防治起来相当困难。枯萎病目前全世界广布,造成严重损失;黄萎病目前在我国是我国规定的对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这两种病害往往在棉田混生,甚至一株棉花上可以同时发生这两种病害。
棉铃病害 棉铃病害有数十种,各地发生和危害有差异;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疫病、红腐病、黑果病、红粉病等。严重发生时壳造成严重损失。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blight of corn) 该病害全世界普遍发生。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减产165亿公斤,损失约10亿美元。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夏播玉米和春、夏混播玉米地区受害较严重。春玉米地区发生较轻
病原 病原学名:Bipolaris maydis(无性世代) 玉蜀黍平脐蠕孢菌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有性世代) 异旋孢腔菌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T小种和O小种。 T小种:对雄性不育的T型细胞质是专化的。产生大量致病毒素,毒素也是专化的。可侵染玉米地上部各部位,可以种传。 O小种:专化性很小或没有专化性。产生少量毒素,毒素亦不专化,主要侵染叶片。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blight of corn) 病害简介 玉米产区广泛发生的病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玉米产区和南方玉米产区的冷凉山区。 严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达50%以上
症状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因品种抗性不同,叶片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 1)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初期产生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褐色坏死条纹。 2)在不具Ht抗性基因的品种上产生萎蔫型病斑,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病斑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后期黄褐色。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潮湿时病斑密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 病原学名:Exserohilum turcicum(无性态) 土耳其凸脐蠕孢菌 Setosphaeria turcica (有性世代)土耳其刚毛球腔菌
玉米丝黑穗病(Maize head smut)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普遍,其中以北方春播玉米、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最重。
病原:Sphacelotheca reiliana 丝轴黑粉菌,担子菌亚门,轴黑粉菌属 病原形态: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混有不育细胞,近无色,表面光滑。
症状 为苗期系统侵染病害,一般至穗期才表现症状,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6~7叶时就表现明显症状:病苗矮化,株形弯曲,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密集,5叶以上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通常玉米在抽雄后表现症状。 雄穗受害多数为小花被侵染,花器变形,颖片增长为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形成菌瘿外包白色膜状物。 病果穗粗短,基部膨大,多不抽花丝,全部果穗转变为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仅留寄主丝状维管束,故名丝黑穗
玉米瘤黑粉病(Corn smut)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北方发病重于南方,山区重于平原,病害发生早,形成的瘤大,发生在植株中上部及果穗上减产较严重。
病原 病原形态: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厚壁,表面有细刺。无休眠期,潮湿条件下即可萌发。干燥室内保存,4年后仍有24%的冬孢子可萌发。 Ustilago maydis, 玉米散黑粉,属担子菌亚门、散黑粉菌属
第一章 二、细菌 1、一般特点 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薄壁菌门,厚壁菌门, 软壁菌门和疵壁菌门 有或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有核质区、… 繁殖裂殖为主, 20分钟一次 大部分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菌落 有些不能人工培养 异养/腐生为主,主要在基质上生长 空气、土壤、水等到处都有 繁殖速率快 裂殖方式
2、分类 分类依据: 表型特征:菌体形态、大小、鞭毛的有无和着生位置,芽 孢及荚膜等,革兰氏染色反应等 生理生化:生理和生化性状,血清学性状,细胞壁的组成 分,如肽聚糖含量与组成,胞壁酸的种类,类 脂的含量,蛋白质的电泳图谱等 遗传学:遗传物质-DNA的特征,如G+C mol%含量、核 酸杂交技术(DNA-DNA杂交和DNA-rRNA杂交),核 酸序列分析比较 23S、16S和5S rRNA的序列同源性
以传统的表型性状、化学分析、结合现代的分子遗传信 息相结合的多元分类技术,通过数值聚类,以相似值的大 小来归类的综合方法 细菌的种(sp.)或亚种(subsp.)被认为是基本的分类单 元,在实践中人们常遇到的是菌株(isolate,culture,strain) 其致病力、生理生化特性都有所不同
科学家将种或亚种下性状差异稳定的一些类群作适当 归类,依次称为变种(var.),小种 (race)和型 (type)等 在变种一级,分别有:致病变种(pathovar,简写为pv.) 形态变种(morphovar) 生化变种(biovar,) 血清变种(serovar,sv.) 噬菌变种(phagovar)等 致病变种主要是按在不同的寄主上有稳定不同的致病反应
植物病原细菌: Agrobacterium,Erwinia,Pseudomonas, Rostonia, Xanthomonas,Corynebacteria属 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或“农”杆菌):该属已知 的植物致病菌有4个种,A. tumefaciens和A. rhizogens 致病性取决于致病质粒(Ti或Ri)的有无 Erwinia(欧文氏菌属):该属有15个种,分为三个群 犁火疫菌群,软腐菌群和草生菌群。
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有14个属,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欧文氏菌属(Erwi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和链丝菌属(Streptomyces)之外,革兰氏阴性菌增加了嗜酸菌属(Acidovorax)、根杆菌属(Rhizobzcter)、根单胞菌属(Rhizomonas)、嗜木质菌属(Xylophilus)、泛生菌属(Pantoea)和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等;革兰氏阳性细菌则有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x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 1992年以来,植物病原细菌又增加了布克氏菌属和韧皮部杆菌属等
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该属现有20个种59个致病变种, 在植物病害中最有名番茄青枯菌(P. solanacearum) 和丁香假单胞菌(P. syringae)。 Xanthomonas (黄单胞菌属):全都是植物病原细菌 X. campestris(田野黄单胞菌),X. oryzae pv. oryzae, X. oryzae pv. oryzicola
棒状杆菌(Coryneform bacteria) 该属曾经是植物病原菌中唯一G+的细菌,近十多年来,许多学者测定了该属植病细菌的遗传同源性和生理生化反应,发现与该属模式种“白喉杆菌”的相关性很高
3、症状: 坏死、斑点、萎蔫、腐烂、畸形
4、传播和病害侵染循环 带菌物体(材料) 水、风 昆虫和其他病原(线虫、真菌) 动物和人类活动 初侵染—潜伏期—发病—再侵染—寄主成熟收获后 形成休眠体或在其他寄主(杂草)寄生、土壤腐生、 越冬越夏
5、重要病害和病原物介绍
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现在世界各稻区都有发生,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稻区的最重要病害 上世纪五十年,我国在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现,随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危害: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减产10~30%,严重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可以绝产
病原物: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中文名: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 病菌的致病型: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有差异。 根据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我国白叶枯病菌分为Ⅰ~Ⅶ7个致病型。长江流域以北以Ⅱ型和Ⅰ型为主,长江流域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南方稻区以Ⅳ型最多,广东和福建还有少量Ⅴ型菌。 寄主范围: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危害野生稻和李氏禾等多种杂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Rice bacterial streak blight)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稻区,为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流行。8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稻种南繁调运,病区逐年扩大。在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也有发生 水稻发病后。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
症状 叶片上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或黄褐色纤细条斑,宽0.5~1mm,长3~5mm,病斑上生出很多细小鱼籽状菌脓。严重时病斑联合,稻株矮化,叶片卷曲。
病原: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中文名:稻黄单胞稻生致病变种 致病力分化:将来自国内6个省的150个菌株,通过接种4个鉴别品种,划分为Ⅰ、Ⅱ、Ⅲ 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5%。 寄主范围: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危害野生稻和李氏禾等多种杂草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斑病的比较: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 oryzae pv. oryzicola 侵入途径: 白叶枯病菌 主要从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 细菌性条斑病菌 主要从气孔和自然伤口侵入
组织内的定植 白叶枯病菌在侵入后,从维管束末梢导管细胞间定植、繁殖扩展,症状首先从叶脉产生、沿叶脉向前扩展; 细菌性条斑病菌侵入后, 在叶脉间的薄壁细胞间定植、繁殖扩展,病斑限于叶脉间,呈现细条状
番茄青枯病 (Ralstonia solanacearum) 番茄青枯病又称细菌性萎蔫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出现萎蔫,中部叶片萎蔫最迟。病株起初白天中午萎蔫明显,晚间则恢复正常。经2~3天便会全株凋萎,直至枯死,植株死后仍保持青绿。横切新鲜病茎,可见维管束已变褐色,轻轻挤压有白色粘液渗出,这是细菌性青枯病的重要特征
甘蓝黑腐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在甘蓝、花椰菜上,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由水孔侵入,多从叶缘发生,再向内延伸呈“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在病斑的周围常具有黄色晕圈;有时病菌沿叶脉向内扩展.产生黄褐色大斑或者叶脉变黑呈网状,病菌如果从伤口侵入,可在叶片的任何部位形成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病菌由病叶的导管(又叫维管束)发展到茎部的导管上,然后从茎部导管向上和向下扩展,引起菜株萎蔫。
柑橘溃疡病 citrus canker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itri 受害叶片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黄绿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继而在叶片两面逐渐隆起,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不久病部表皮破裂,呈海绵状,隆起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随后病部中央凹陷并呈火山口状开裂,且有微细轮纹,周围有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3~5mm,有时几个病斑聚合呈不规则形大斑。
三、病毒 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由植物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植物有:禾本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和葫芦科等。 1、特点: 非细胞生物、蛋白质和核酸(RNA or DNA)组成 形状:杆状、球状、多面体等
三、病毒 植物病毒的命名 名称目前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仍以寄主英文俗名加上症状来命名,如烟草花叶病毒为Tobacco mosaic virus,缩写为TMV;黄瓜花叶病毒为Cucumber mosaic virus,缩写为CMV。
是将已知病毒按一定标淮、相似程度或相关性的顺序排列,拼成一个系统,即分类系统。 三、病毒 植物病毒的分类 是将已知病毒按一定标淮、相似程度或相关性的顺序排列,拼成一个系统,即分类系统。 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由于植物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对寄主的依赖性强,鉴定工作难度大,技术性强,对工作条件的要求高。
3、症状: 花叶 矮缩 萎蔫 畸形
水稻黄矮病 水稻黄矮病又称黄叶病、暂黄病。 我国最早于1932年在台湾发现,后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各省,严重危害水稻。流行年份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40~50%。 症状:病株矮缩,株型松散,病叶平展或下垂,前期叶片黄色杂有碎绿般块,叶脉绿色,呈条状斑驳花叶。后期全叶枯黄。病株根系受损,易于拔起。苗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不分蘖就枯死;分蘖期感病,分蘖减少,不能抽穗或结实不良。
病原物学名: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普通名:Rice yellow stunt virus RYSV 中名:稻传黄化病毒(稻黄矮病毒) 病毒粒体弹状,150~180nmX70~90nm,具外膜。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较窄,仅知有水稻、李氏禾、大黍和一种烟草。 传播介体 只能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传播。
水稻条纹叶枯 病原:Rice stripe virus 水稻条纹病毒 症状: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条斑,病叶一半或大半变黄白色。矮化不明显,分蘖减少,抽穗不良,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卷曲。
大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单一或复合侵染的一类系统病害。 大豆花叶病 大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单一或复合侵染的一类系统病害。 包括大豆花叶病、大豆顶枯病、大豆芽枯病病等。分布在我国东北、山东等大豆栽培区。其中大豆花叶病发生普遍,占大豆病毒病80%以上,减产40%。
症状 本病症状常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常见症状有4种: 轻花叶型 症状 本病症状常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常见症状有4种: 轻花叶型 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现出轻微淡黄绿相间斑驳,对光观察尤为明显,通常后期病株或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状 重花叶型 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后期致叶脉坏死,植株明显矮化
皱缩花叶型 症状介于轻、重花叶型之间,病叶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沿中叶脉呈泡状凸起,叶片皱缩呈歪扭不整形 黄斑型 轻花叶型与皱缩花叶混生,出现黄斑坏死,表现为叶片皱缩褪色为黄色斑驳,叶片密生坏死褐色小点,或生出不规则的黄色大斑块,叶脉变褐坏死 此外,该病常引起豆粒出现斑驳,其色泽随豆粒脐部颜色而异,多褐色或浅褐色。此外,还可引起花芽萎蔫不结实或呈黑褐色枯死
病原 Soybean mosaic virus 简称 SMV,称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 病原 Soybean mosaic virus 简称 SMV,称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 病毒粒体线状,大小650-760×13(nm)。含单股RNA。 病毒在体外不稳定,钝化温度60-70℃, 稀释限点100-1000倍,体外保毒期1-4天
传播途径东北等一季作地区及南方大豆栽培区,种子带毒在田间形成病苗是该病初侵染来源 长江流域该毒原可在蚕豆、豌豆、紫云荚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 该病的再侵染系由桃蚜、豆蚜、大豆蚜等30多种蚜虫传毒完成, 东北主要靠大豆蚜和豆蚜传毒、大豆蚜占传毒蚜总数的74%、豆蚜占15.5%。山东以桃蚜、豆蚜、大豆蚜等为主,南京以大豆蚜为主。
四、线虫: 植物线虫是一类重要的病原生物, 其中有许多是国际公认的毁灭性有害生物如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香蕉穿孔线虫(R adopholus similis)、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pallida ) 和马铃薯金线虫(G. rostochiensis) 等, 全世界每年因植物线虫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美元 1、特点 原生动物 雌雄异体 土居
2、分类 动物界 线虫门 植物线虫种类约占整个线虫的10% , 世界上已记载的植物线虫约有200 多属5000 余种, 其中大多数是侧尾腺纲中的垫刃亚目(Tylench ina) 和滑刃亚目(Aphelench ina) 线虫, 少数是无侧尾腺纲中的长针科(Longido ridae) 和毛刺科(T richodo ridae) 线虫。
3、症状 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局部畸形和根部腐烂等 一般在受害部位有线虫虫体和卵 经常形成复合侵染:多种线虫或与真菌、细菌等
4、传播 土壤 水 动物 人类活动 种子
5、重要病原和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 黄萎病,俗称“黄龙秧子”,是全世界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发生普遍而严重,轻病田一般减产10%,重病田可达30-50%,甚至绝产。有的地区可以导致连续多年不能种植大豆。在我国最重要的地区是东三省的大豆产区 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
病原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称属线虫动物门线虫。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 病原形态:大豆胞囊线虫一生中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雌、雄虫异形又异皮,即雄虫细长,雌虫柠檬形。具突出的阴门锥。后期雌虫角质层变厚,呈深褐色,体内充满卵,这种含有大量卵的雌虫尸体称为胞囊(cyst)
病原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称贝西滑刃线虫 稻干尖线虫 病原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称贝西滑刃线虫 分布在国内各稻区。苗期症状不明显,偶在4-5片真叶时出现叶尖灰白色干枯,扭曲干尖。病株孕穗后干尖更严重,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cm渐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变为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