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反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①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矿藏、动植物分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节约能源和资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2014生态文明报告:福建位列第一
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B、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福建美丽山水
A、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A、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B、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T.R.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根本观点 。他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32、…… 的指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6…… 的线性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所以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原 始 社 会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原 始 社 会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反作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卡尔•马克思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要从严治党,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例: —“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毕业”当成新的起点,强调“终身学习”。(充电忙)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中国人的休闲观念有了新突破。 尼泊尔休闲游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不同的个人和群体,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如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阶级、阶层,因此必然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的酸辛,灾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 ——鲁迅:《“硬译”及文学的阶级性》
另一方面,这一现象的存在同时也表明社会意识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它不是完全依赖于社会存在的,而是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决定 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于 超前于 社会存在 德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其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落后于 超前于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德国 十九世纪 经济水平: 低于 法国 低于 英国 哲学水平: 德国 高于 高于 法国 英国
哲学 艺术 道德 宗教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其一,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二,社会意识各形式的发展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哲学 艺术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的。
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 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
本节教学内容概括: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 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者作用各不相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有两种分类方式.(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划分依据及其区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 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掌握二者关系的意义
试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并结合上述材料,来阐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包括工具系统、动力系统、能源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骨稆 战国时期农具 新石器时代农具 现代农具 传统农具——水车和耙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
②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渗透性因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播放视频)
第一,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自动化轿车生产线 美国艾奥瓦州的大豆农场中,农民正在工作
第二,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500多万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决策。2005年,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约200万公顷。
第四,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00年 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57年 电视机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2年 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时间为1年
问题: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吗?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 最基本 决定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社会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2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1)规律的内容: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
思考: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说明多年来我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必要性。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的构成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 指导 影响制约 政治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2012年3月,中国宪法完成第四次修改。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突破性的规定入宪 ,修正案还对“关于对土地和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及补偿问题”进行了修改。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反作用的后果: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①规律的内容: 一方面,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发展方向及变革;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②规律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如何?
本节教学内容概括: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 2、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要理解它们的各自构成及其具有的意义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类似的辩证关系 6、掌握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略讲) 三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后者是一定社会形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经常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蒸汽机 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上层建筑 矛盾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影响 决定 矛盾 生产力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阶级斗争 社会基本矛盾
讨论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谈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义和团运动 广州起义
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法国大革命 苏联十月革命
2、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巢起义
(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灭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 我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强盛。
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方面,还包括官制和教育方面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宋王朝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确实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彝 王安石(1021-1086) 76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1904-1997)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印刷术 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四 信 息 技 术 革 命 三 二 原子 能、 计算 机和 空间 技术 革命 电 力 技 术 革 命 一 四次科学 技术革命 蒸 汽 机 技 术 革 命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英国人詹姆士·瓦特(1736-1819)在改良蒸汽机
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2008年9月25日晚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于1946年在美国投入运行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思维方式 ②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思维方式 国际象棋大师与“深蓝”的人机大战
改变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结构智能化 a.科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结构智能化 改变劳动形式——劳动方式智能化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产业模式不断现代化
b、科技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电子商务 远程教育信息传递图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c、科技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 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对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材料1: 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后果 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材料2 据英国媒体报道,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日前表示,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并非瘟疫、饥荒、地震,也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发达的科技。该研究所称,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科技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每一项科技突破都有正负两面,如果对负面影响控制失当,最坏的结果就是人类自我灭绝。
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所导致的“全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人口问题 2、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 3、世界性水源危机 4、沙漠化现象严重,环境恶化 5、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 6、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 7、全球气候变暧、臭氧层被破坏 8、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人口问题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世界濒危动植物
世界性水源危机 水源污染
环境恶化,沙漠化现象严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
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
思考: 科技的发展为何会导致诸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结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 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 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 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 能用来杀人。 爱因斯坦
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如下: 《只有一个地球》 《增长的极限》 王前《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谁创造了历史?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到现在为止,历史上一切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活动,都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 —— 布鲁诺·鲍威尔
2、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 的群众”。 —— 马克思
布鲁诺·鲍威尔的推论: 唯 心 主 义 抹煞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主体的人民群 众的历史作用 夸大意识的作用 否定社会存在 的决定作用 唯 心 主 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无视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的决 定力量 不深究意识背后的物质动因 抹煞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主体的人民群 众的历史作用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1 2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黄道婆 爱迪生 高尔基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在劳动群众中也直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黄道婆 爱迪生 高尔基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 黄巾军起义 巴黎公社起义
方法论意义 对党和国家而言,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大学生而言,应掌握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与农民谈话
十八大以来,党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讨论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 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作用 “平行四边形”理论: 每一个人作用大小虽不同,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每个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因此,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作用的性质、大小。
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是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的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英雄)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反面人物指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
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在: 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 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瓦特改进蒸气机
时势造英雄、时势制约英雄、得民心者得天下 谁是英雄? 英雄从哪来? 英雄如何产生? 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者 英雄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中脱颖而出的 时势造英雄、时势制约英雄、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英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英雄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真正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与其说是杰出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行动起来的动机。” ——恩格斯
群 体 与 历 史 个 体 与 历 史 群 体 与 个 体 人和历史 的关系 立足于历史发展的整体,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进行考察
思维拓展 如何理解当前我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大学生党员应该如何践行这一活动?
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如下: 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列宁:《国家与革命》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小结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复习题 谢谢 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