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淮北卫生学校 王志远
学习目标 掌握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评估。 1 2 理解疖、痈、脓肿等概念。 3 了解外科感染护理措施。 4
概 念: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损伤、手术、侵入性器械检查或插管后并发的感染。
外科感染的特点: 多数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性感染 多有显著的局部症状和体征 感染常较局限,随着病理发展引起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并影响功能
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 : 按致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 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内 按 病 程 按 病 程 亚急性感染:病程超过3周未达到2个月 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
常见化脓性致病菌 金黄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
常见化脓性致病菌
1.金黄葡萄球菌 脓液稠厚,呈黄色,不臭,易出现转移性脓肿. 常见化脓性致病菌感染特点 1.金黄葡萄球菌 脓液稠厚,呈黄色,不臭,易出现转移性脓肿. 2.化脓性链球菌(A群链球菌) 脓液稀薄、量大、呈淡红色,感染易扩散。 3.大肠杆菌 脓液稠厚,常为灰白色,有恶臭或粪臭。
常见化脓性致病菌感染特点 4.绿脓杆菌 脓液呈淡绿色,有特殊的 甜腥臭味。 5.脆弱拟杆菌 脓液恶臭,有产气性。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的转归】 1.感染局限:人体抵抗力强于致病菌毒力 2.转为慢性感染:人体抵抗力与致病菌毒力处于相持状态 3.感染扩散:致病菌毒力强于人体抵抗力
第二节 常见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常见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称为疖病。 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发生在头、面、颈部、背部、腋窝、腹股沟部、会阴部和小腿
1.局部症状 红、肿、痛小结节→肿大→化脓→破溃→流脓→愈合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红、肿、痛小结节→肿大→化脓→破溃→流脓→愈合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被挤压时,致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睛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处理原则 初期可用理疗法(红外线或外敷鱼石脂软膏) 脓肿有波动感时,及时切开引流 对全身反应严重的,要注意全身治疗,如休息、加强营养、抗生素治疗等
痈 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临床表现 紫红色浸润区 蜂窝状改变 局部症状 火山口状溃疡 全身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乏力。 唇痈可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处理原则 全身治疗:抗生素,休息、加强 营养 局部处理:及时切开排脓,用 “+、++”等切口
急性蜂窝织炎 特点:迅速扩散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特点:迅速扩散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临床表现 表浅:红、肿、热、痛,病变区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局部症状 深部:局部水肿、深压痛 全身症状
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处理原则 全身治疗:使用抗生素、休息、加强营养、对症治疗 患处休息、制动,局部用热敷(如50%MgSo4湿热敷)、理疗 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应及早切开减压
丹毒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 好发于面部,其次是四肢(下肢) 特点:蔓延很快,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有接触性传染性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局部皮肤鲜红,中央淡,周围深,界线清楚, 手指轻压退色,但随即恢复鲜红。 全身症状 起病急,有寒战、高热的症状。
治疗 处理原则 局部处理:抬高患处,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等 全身应用抗生素(青霉素),注意休息,治疗足癣等 注意: 本病有传染性,需床边隔离,接触病人后必须洗手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致病菌经皮肤、粘膜损伤处或其他感染病灶 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所引起的淋巴管 及其周围淋巴结的急性感染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急性淋巴管炎:病灶近侧出现一条或 多条红线。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红、肿、热、 痛。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 全身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处理原则 急性淋巴管炎:局部外敷呋喃西林溶液等 局部处理 急性淋巴结炎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脓肿 在身体各部位发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脓液积聚,其周围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将脓液包绕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表浅脓肿:波动感 局部症状 深部脓肿:深压痛 结核杆菌引起的脓肿:寒性脓肿 全身症状
治疗 处理原则 脓肿已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得脓液, 即应作切开引流术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培养 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检查 血生化检查 B超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常在寒战发作时抽血检查,阳性率高 常做培养及药敏 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检查 血生化检查 B超检查
全身化脓性感染 全身化脓性感染即---脓毒症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临床有明显感染症状,且血培养出病原菌。
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 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 革兰阳性球菌 以金葡菌最为常见, 真 菌 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其次 为曲菌与毛霉菌。
病理生理 细菌毒素播散至全身,可引起各组织及脏器中毒性改变,细胞水肿、组织坏死、脂肪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脓毒血症症状 起病多急骤。 寒战、高热 其他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或潮红,神志淡漠等。 肝脾肿大,甚至出现MODS WBC 可达20-30*109/L
处理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和方法 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 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 首次剂量宜偏大,分次给药; 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破 伤 风 定义---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性改变 破伤风发病具备3个条件: ①病原菌侵入伤口 ②无氧环境 ③病人抵抗力差
破伤风芽孢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
致病机理 外毒素 痉挛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 引起肌肉痉挛 b) 溶血毒素---组织坏死、损坏 引起心功能衰竭 以9-11~10-11g剂量即能致死一只豚鼠。它是一种蛋白质,对热较敏感,65-68℃经5min即可灭能,通过0.4%甲醛杀菌脱毒21~31d,可将它变成类毒素 b) 溶血毒素---组织坏死、损坏 引起心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6~12日,亦有短于24小时或长达20~30日。 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天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一般来说,潜伏期或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临床表现 二、发作期 典型表现是肌肉持续收缩,最初是咀嚼肌,以后顺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 病人具有独特的“苦笑”表情和“角弓反张”症状。 病程一般为3-4周。
临床表现 三、并发症 强烈的肌肉痉挛可造成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还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窒息 ②肺部感染 ③酸中毒
治疗原则 1、清除毒素来源 (正确处理伤口) 2、中和游离毒素 (应用TAT) 3、控制和解除痉挛(治疗的中心环节)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防治并发症
护理诊断 恐惧 疼痛 营养失调 有窒息的危险 有受伤的危险 有传染的危险 现在并发症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避免任何声、光、震动刺激,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护理措施 2、严格消毒制度 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器械和敷料 3、伤口护理(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 彻底清创 敞开伤口
护理措施 4、维持体液和营养平衡 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饮食 少吃多餐 必要时进行胃肠外营养 5、中和游离毒素 首剂量:5% GS500-1000ml TAT 2万-5万U V qd
护理措施 6、控制痉挛 使用镇静、解痉药物 7、应用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80-100万U 肌肉注射,q4-6h 8、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1、宣传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①健康时预防方法(主动免疫) ②受伤时预防方法(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按计划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方法: 皮下注射三次 第一次是0.5ml,以后每次1ml。 中间间隔4-6周,两年后强化一次
被动免疫 伤后12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注射途径:皮下或肌内注射 剂 量:1500U(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注射前要先皮试
气性坏疽 梭状芽孢杆菌(厌氧菌) 肌组织坏死或肌炎 致病机理:外毒素、酶---大量不溶性气体积聚、溶解组织蛋白、坏死、水肿
临床表现 伤部“胀裂样”剧痛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伤口周围红肿,皮肤苍白、紧张、发亮 紫色, 伤口周围红肿,皮肤苍白、紧张、发亮 紫色, 黑色,并出现有暗红色液体的大小水泡。伤口可流出带有恶臭的浆液或血性液体 轻压伤口周围可听到捻发音,并有气泡和血性液体溢出 伤口内肌肉暗红肿胀,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亦不出血 全身症状
处理原则 立即积极治疗,严格隔离,加强护理,严防交叉感染 清创引流,伤口彻底开放 肢体广泛坏死者应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 大量应用抗生素 高压氧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护 理 严格消毒隔离 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监测病情变化(重症监护) 疼痛护理 截肢患者的护理
Thank You! 淮北卫校 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