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pharmacology 第 四十四 讲 主讲教师: 李 晶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药理学 pharmacology 第 四十四 讲 主讲教师: 李 晶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共 计: 48学时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概述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概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亦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阿司匹林类药物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分类] 1. 水杨酸类:阿斯匹林、阿斯匹林赖氨酸盐 2. 苯 胺 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分类] 1. 水杨酸类:阿斯匹林、阿斯匹林赖氨酸盐 2. 苯 胺 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 吡唑酮类:保泰松 4. 有机酸类: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萘普生、酮洛酸、尼美舒利等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机制] COX有两种异构体,即COX-1和COX-2。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合成所需的环氧化酶(COX)的作用,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 COX有两种异构体,即COX-1和COX-2。 COX-1是存在于胃、血管及肾等大多数正常组织,由COX-l 催化产生的PGE2和PGI2具有稳定细胞功能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如胃粘膜中PGE2有促进胃粘液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COX-2是由细胞活性素或炎症介质等因素诱导而产生的,只存在于受损的组织,由COX-2催化产生的PGE2和PGI2具有致炎、致痛作用。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作用] 人的正常体温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相对恒定在37℃左右。发热反应通常是在外源性致热源或体内致热物质的作用下,促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E (PGE),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体温调节点上移,引起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使机体发热。 解热镇痛药能抑制合成PGE的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阻止PGE的合成,增强散热过程,使体温调节点回到正常水平。 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热型还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故不宜见热就解。但体温过高或持久发热能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谵妄及昏迷,小儿高热易导致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解热镇痛药的及时应用可以缓解这些症状。然而不要过量,尤其对幼儿、老年及体弱患者,体温骤降及出汗过多可导致虚脱。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作用] 本类药物具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及月经痛有效,对创伤引起的剧痛和内脏绞痛无效。 当组织损伤、局部有炎症或过敏反应时,可引起体内—系列化学介质(如5-HT、缓激肽、组胺、PG)的生成和释放,这些介质作用于外周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但致痛作用弱,PG存在时,5-HT、缓激肽和组胺的致痛作用明显增强, PG对炎性疼痛起放大作用。 本类药物通过抑制COX,减少PG合成,减弱PG的痛觉增敏作用而缓解疼痛。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炎作用] 炎症是一种复杂的、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保护性病理反应的过程。皮内注射少量PGE2及PGI2,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如局部红斑、血管舒张、充血、水肿、疼痛及白细胞游走增加等;同时PG还可增强其他炎性介质组胺、5-HT和缓激肽的致炎作用。 本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反应时的PG合成,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代表药物 1.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代表药物 1.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 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体内过程] 口服后迅速自胃及小肠上部吸收,起效快,约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在血浆和组织内迅速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乙酸和水杨酸,血浆t1/2为20分钟。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它仍具有活性,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游离型分布于全身各组织,能透入关节腔、脑脊液和乳汁中,亦通过胎盘。 在肝中由肝药酶代谢转化,代谢物主要为水杨酸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5-羟基水杨酸(龙胆酸)。多以代谢物形式从尿排出,很少部分以水杨酸形式排出。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般剂量时,水杨酸盐按一级动力学代谢,t1/2为3-6小时;大剂量时,肝药酶被饱和,按零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可延长达15-30小时。 尿的酸碱度可影响其排泄速度,碱化尿液可促进其解离,减少肾小管再吸收而加速排泄。因本品血药浓个体差异大,可达5倍之多,故治疗风湿病时,剂量宜渐增,并尽可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做到用药个体化。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及应用] 1.解热镇痛 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神经痛等慢性钝痛。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及应用] 1.解热镇痛 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神经痛等慢性钝痛。 2.抗炎抗风湿 作用较强,但剂量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最高可达6 倍。治疗风湿热和风湿性关节炎,约1~2天后即可使关节肿痛缓解,体温降低,血沉 减慢,症状迅速减轻。由于其疗效迅速而确切,故可辅助风湿病的鉴别诊断。 3.驱除胆道蛔虫 靠酸性,使蛔虫活动受抑,退出胆道,从而使胆绞痛得到缓解。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4.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膜环氧酶,阻碍血栓素TXA2生成,产生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小剂量阿斯匹林(40~80mg)即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持续2 ~3天,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血栓形成,治疗冠心病的心肌梗死和视网膜内血栓形成等。 较大剂量也抑制血管内膜PGI2合成酶,使 PGl2减少, PGl2是TXA2的生理对抗物,其合成减少可能促进凝血和血栓形成,因此用阿斯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以小剂量为宜。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易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厌食等,可加重、诱发溃疡病,引起胃出血。其原因为: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易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厌食等,可加重、诱发溃疡病,引起胃出血。其原因为: ①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②抑制了血小板聚集。 ③PGE有抑制胃酸分泌及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本品抑制了胃黏膜PG合成,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供应减少,屏障作用减弱。诱发溃疡出血。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2.凝血障碍 出血倾向多见。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禁用。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2.凝血障碍 出血倾向多见。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禁用。 3.水杨酸反应 过大剂量(5g/d)或敏感者出现可导致中毒反应,主要表现有: 恶心、呕吐、腹胀、眩晕、听力下降、耳鸣、眼花、复视、精神障碍、精神失常等。 水杨酸中毒的治疗,首先是排除胃中未被吸收的水杨酸,可采用插管洗胃或用催吐药,补液纠正低血容量、脱水及酸碱平衡,静滴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4.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4.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 5. 瑞夷综合征(Reye’s syndrome) 对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年、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瑞夷综合征的危险,可以致死,在我国少见,故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者应慎用阿斯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香豆素类药物合用,增强抗凝作用,易致出血;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香豆素类药物合用,增强抗凝作用,易致出血; 2. 与甲磺丁脲合用,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 3.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诱发溃疡作用增强 4.与呋噻米合用,因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而使水杨酸排泄减少,造成蓄积中毒。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aspirin-dl-lysine)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aspirin-dl-lysine) 其水溶性大,可制成注射液,不仅起效快,作用强,而且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静脉注射同等剂量比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强4~5倍,可用于镇痛和解热。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2.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扑热息痛)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2.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扑热息痛)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口服后30~60分钟达血药峰浓度,t1/2 2 ~3小时。经肝代谢后,主要以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形式由尿中排泄。对乙酰氨基酚极少量的羟基代谢产物N-乙酰苯醌,可与肝及肾的谷胱甘肽结合,倘若应用中毒剂量(成人为10~15g,小儿2 ~8g)的对乙酰氨基酚可 因肝及肾的谷胱甘肽耗竭而使组织受损。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作用与应用] 抑制外周的PG合成作用较弱,故抗炎作用微弱,与阿司匹林比较,为快速有效且无胃肠刺激 性的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头痛、发烧、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骨关节病、痛经等。 [不良反应] 短时或应用次数较少时,不良反应很少见。但若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则可产生严重的肝 、肾功能损害。10~15g可能发生肝毒性,致死量为20~25g。对大剂量所致严重肝损害应尽快采取洗胃、催吐,补充巯基,常用乙酰半胱氨酸或巯乙胺以补充谷胱甘肽的贮备。 ·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3.吡唑酮类 保 泰 松 (phenylbutazone,布他酮)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3.吡唑酮类 保 泰 松 (phenylbutazone,布他酮) 口服易吸收,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特点为半衰期长,约70~80小时。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解热镇痛作用弱,由于不良反应多而严重,如胃肠道(胃炎、溃疡)、头痛、眩晕、水钠潞留等,在临床不作为首选药物。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普拉宗(feprazone) 药 理 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普拉宗(feprazone) 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引人异戊烯基后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减弱。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4~5小时达血药峰浓度,t1/2为22~30小时。抗炎镇痛作用强,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保泰松、布洛芬等,对坐骨神经痛、肩周炎及强直性脊柱炎也有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较保泰松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浮肿等,偶见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