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金 涌
第一节、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药物 吸收 疗效 生物膜 血液循环 药物 吸收 疗效 生物膜 血液循环 胃、小肠、大肠、直肠、皮肤、眼、鼻、、、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吸收、分布、排泄 (一)生物膜结构 细胞膜的组成: 磷脂质、蛋白质、糖 细胞膜的结构: (见P11图2-1)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二)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明性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三)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二、药物转运机制 转运机制: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 膜孔转运 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3、膜动转运: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
(一)被动扩散 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 高浓度 生物膜 低浓度 服从Fick方程
(一)被动扩散 单纯扩散: 适用于大部分药物, 脂溶性高,解离度小(弱酸弱碱、细胞通道), 小分子、电荷*(膜孔转运)的药物易吸收。
(一)被动扩散 1、顺浓度梯度 2、不耗能 3、无饱和现象 4、无竞争现象 5、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二)主动扩散 active transport: 低浓度 生物膜 高浓度 (载体、酶系统)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低浓度 生物膜 高浓度 (载体、酶系统)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K、Na、葡萄糖、氨基酸…) 结构类似的药物 (载体认错,头孢类药物—二肽转运系统,),
(二)主动扩散 1、逆浓度梯度 2、耗能 3、饱和现象 4、竞争现象 5、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二硝基苯酚...) 6、结构特异性 7、部位特异性
(三)促进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高浓度 生物膜 低浓度 (载体) 膜转运速度 单纯扩散 高浓度 生物膜 低浓度 (载体) 膜转运速度 单纯扩散 氨基酸、单糖和某些高极性的药物
(三)促进扩散 1、顺浓度梯度 2、不耗能 3、饱和现象 4、竞争现象 5、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6、结构特异性 7、部位特异性
(四)、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蛋白质、脂肪颗粒等高分子物质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 生理因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口服给药的使用最多, 口服药物的吸收通过胃肠道, 胃肠道:胃、小肠、大肠。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一)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1),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二)小肠 面积非常大:200平方米 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 pH:5 - 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三)大肠 面积小,吸收差, pH = 8.3~8.4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 pH = 1.0,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小肠:pH = 5~7,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pH影响药物稳定性(PG,红霉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肠道为类脂膜: 脂溶性高、分子型的药物易吸收, 胃肠道的pH 受食物、疾病、药物影响, 胃肠道中的胆碱、酶、粘蛋白 影响吸收,增加、降低、破坏药物。
二、胃排空 胃排空: 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 胃排空 小肠 吸收速度 主要吸收部位
二、胃排空 胃排空速率:快 药物进入小肠快 药物吸收快, 疗效快(止痛药) 胃排空速率:慢 弱酸性药物吸收 主动转运药物吸收 酸性不稳定药物降解
二、胃排空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见P19表 2-3
三、循环系统转运 循环途径(血、淋巴)、血流量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血流 ,吸收, 血药浓度 浓度梯度 酶的供给 (主动转运)
三、循环系统转运 首过效应(首过代谢,first pass effect) 药物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 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 胃肠道 肝门静脉 体循环 (酶,细菌) (肝代谢)脱乙酰化、硫酸化物、、 药物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 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 药物被降解或失活的现象。
三、循环系统转运 首过效应 药物代谢 血药浓度 药物疗效
三、循环系统转运 淋巴吸收: 流速慢: = 1/500 ~ 1/200 血液, 吸收差, 大分子药物易进入,被吸收, 无首过效应, 靶向、癌。
四、消化道运动 胃、肠:收缩、蠕动: 分散、混合、与粘膜接触, (时间,吸收) 有利于药物的 崩解、分散、溶出、吸收,
五、食物的影响 药物的崩解、溶出、吸收 胃排空时间 药物降解 ,吸收速度 ,吸收量 , 主动转运的药物吸收 (饱和), 脂肪促进胆汁分泌, 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吸收 。 (见图、表)
第三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脂溶性、解离度: 脂溶性大、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易被吸收细胞膜。
一、脂溶性、解离度: pH分配假说: 吸收------解离度 --- pKa,pH ------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胃: pH = 1.0, 弱酸性药物 小肠:pH = 5~7, 弱碱
一、脂溶性、解离度: 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适当 (见P25表2-5) 改变药物结构------可增大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
二、溶出速度 固体药物 崩解 溶解 吸收 难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 溶出速度 吸收 疗效。 (小) (少) (差) (小) (少) (差) 做溶出度实验,不做崩解实验, 更客观地反映制剂的质量。
二、溶出速度 Noyes-Whitney:dC/dt = KSCs (一)粒子的大小 粒子表面积溶出速度吸收 难溶药 微粉化 疗效 剂量 螺内酯,1995版药典规定检查粒度,10um90%
二、溶出速度 (二)多晶型(1/3化合物) 稳定型 亚稳定型 不稳定型 X X 溶解度 溶出速度 疗效
二、溶出速度 (三)无定型 无晶格能,较结晶型: 溶解度, 溶出速度, 疗效 。
二、溶出速度 (四)溶媒化物 水合物 无水物 有机溶媒化物: 溶解度,溶出速度, 血药浓度,疗效。
二、溶出速度 (五)制成盐 弱酸、碱性药物。 溶解度 溶出速度 疗效
二、溶出速度 (六)固体分散体 将难溶性药物以分子或极细微粒分散到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 溶解度溶出速度 吸收 疗效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胃肠道中的酶、pH使药物降解, 不能口服, 注射、其它给药方式, 包衣、前体药物。
第四节、剂型及制剂因素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崩解是药物释放、吸收的前提, 但不能客观地反映药物吸收的情况。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泼尼松片: 崩解6’,溶出一半3-6 ’ ,有效, 6 ’ 50-150 ’,无效。 6 ’ 50-150 ’,无效。 溶出度实验: 与体内相关,可预测吸收、疗效。 45’,75%(药典)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固体药物崩解溶解吸收疗效。 溶出度实验: 难溶性药物、 药理作用强、 安全指数窄的药物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测定方法: 能体现药物在体内条件下的溶出与吸收情况, 1)转篮法(药典法) 2)桨法(药典法) 3)循环法 4)崩解仪法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2、溶出参数 目的:体外溶出规律, 比较处方、工艺, 质量控制。
2、溶出参数 (1)单指数模型 (2)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3)威布尔(Weibull)分布模型 位置参数 :时间延滞 形状参数 m :大,溶出缓慢 t 0.63
2、溶出参数 (4)由释放曲线直接摄取参数 (5)Higuchi方程 (6)Ritger-Peppas模型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溶液剂 混悬剂 胶囊剂 片剂 包衣片 溶出速度不同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增粘剂 吸收 (二)络合物、络合作用 吸收,被络合的药物不能被吸收 (三)吸附剂与吸附作用
(四)药物与辅料的理化性质 1、颗粒大小 2、辅料对药物的吸附 稀释剂,吸收;粘合剂,吸收 ; 崩解剂, 吸收 ;润滑剂,吸收。
(五)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吸收 增加湿润性,吸收 增加溶解度,吸收 增加生物膜通透性,吸收 形成胶团, CMC,吸收
(六)包衣制剂的特性与吸收的关系 吸收 衣层的性质:溶解速度 包衣材料:胃溶、肠溶 厚度 贮藏时间
四、制剂的制备工艺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混合方法 2、制粒操作 3、压片的压力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