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千年第一思想家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结果,名列榜首的仍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第二。 爱因斯坦 马克思(1818—1883)
卡尔·马克思简介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天才降生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马克思和三个女儿存活。
求学工作生涯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1841年马克思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因发表维护农民利益的言论,该报被查封,马克思失业。
伟大的友谊 失业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对恩格斯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就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他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花了整整1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婚姻与家庭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向燕妮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 在马克思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中,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誉写清楚。
“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 ——摘自马克思给燕妮的信件
欣赏《给燕妮》
晚年生活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伟人逝世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轶事 不爱葡萄酒不会有出息?马克思的葡萄酒情缘 马克思唯一一次炒股经历:小试牛刀赚了一把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 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 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包括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伟大升华的结果。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工业革命引起的深刻变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无法医治的致命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 经济危机 工人处境恶化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关系的变革 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 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打击了资产阶级,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觉醒的含义指无产阶级不仅提出了经济要求,而且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等政治要求。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提供条件 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知识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解释与发挥,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知识的哪些精华呢?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 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大组 三大理 成部分 论来源 批判 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二)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的墓
恩格斯的故居 恩格斯(1820—1895)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纺织厂主,中学未毕业被迫经商。主要著作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1895年在伦敦病逝。
《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暴力革命, 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所以说《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在1960年代曾经满怀痛苦地为马克思鸣不平:“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如果没有马克思和工人运动,也许工人们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女店员也不会享有能够自由自在喝咖啡的礼拜天,但是女店员宁可在床头挂满各种明星相片而对马克思不屑一顾。
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医生,病好了就赶紧摆脱。医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资本主义的病情不会被永远治愈,伊格尔顿说,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危机又开始召唤马克思大夫的幽灵了。
西方人自己的答案: *英国广播公司发起“在我们这个时代”评选栏目的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记得我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为避开敌人耳目,曾打着手电筒在晚上读《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年4月)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朱执信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条件: 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②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 ①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年4月)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3)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 ” --苏俄对华宣言( 1919 .7 )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1)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2)1919年5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
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怎样一个过程?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 ◆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 上海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用一句话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着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需要有一个传播、结合和融合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五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需要有一个传播、结合和融合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五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推进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复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精神支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字润之,笔名子任 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
《毛主席语录》: 它是毛泽东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选编本,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为“红宝书”。
毛泽东与杨开慧 杨开慧与岸英、岸青 1924年在长沙的合影
毛泽东与贺子珍 1936年在陕北 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
毛泽东诗词 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 你知道是哪首诗吗?
《七古咏蛙》 1910年秋
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 欣赏《沁园春·雪》
毛泽东总结的“十六字”养生秘诀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 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饮食:只吃对的不吃贵的 运动:伴随终生的“健康良方”
毛主席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 一、妻子杨开慧 1930年10月捕入狱,11月4日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二、大弟毛泽民 1942年被新疆督办、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被害于乌鲁木齐,时年47岁。 三、小弟毛泽覃 1935年4月,在瑞金突围时牺牲,时年29岁。
四、长子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平安北道遭美机轰炸,不幸牺牲,年仅28岁。 五、堂妹毛泽健 1928年春夏间,在作战中负伤被捕。次年8月,英勇就义与衡山县,时年24岁。 六、侄儿毛楚雄 1946年秋,护送张文津、吴祖贻赴西安参加和平谈判的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于陕西省宁陕县东江口,时年19岁!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A、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B、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1、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反教条主义斗争中初步形成 主要代表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
2、在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主要代表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 《矛盾论》 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方针,提出武装斗争的新理论和统一战线的新策略等。
3、在中国革命高潮中多方面应用和展开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主要代表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论人民民主专政》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主要代表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论十大关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萌芽阶段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遵义会议前——基本形成阶段 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成熟阶段 1945年8月至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丰富和发展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1943年7月8日,王稼祥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解放的道 路》中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 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 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的表述做了进一步完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次飞跃 开国大典 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 遵义会议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从军事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毛泽东指挥一支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军队为骨干,转战大江南北,并通过“辽沈”、“平津”、“淮海”等几大战役,彻底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现在仍然是美军西点军校教科书的《论持久战》和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代表著作。 2、从政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毛泽东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造为一个新兴的、基本统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3、从经济上讲:毛泽东是务实的经济学家。 毛泽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既有“帝国主义封锁”,也有“修正主义”压迫。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毛泽东坚持发展经济,亲自写下了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论十大关系》,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一举改造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逐步走向繁荣的新中国。毛泽东甚至对农民的种地也亲自提出了著名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即使在文革期间,毛泽东都一再向全国发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重视发展经济。
4、从外交上讲:毛泽东是高明的外交家。 毛泽东重视外交战线和改革开放。对苏联的无理要求,毛泽东敢于说不。在关键时刻,利用著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创立了“第三世界”的理论,成为第三世界崇拜的领袖,很多第三世界领导人来华访问因为毛泽东晚年健康原因没有获得毛泽东接见,走的时候还哭鼻子。第三世界国家把中国抬进联合国,驱逐了台湾代表,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格,种下了一棵为子孙后代遮风档雨的外交大树。
5、从民族利益上讲:毛泽东不愧为民族之魂。 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毛泽东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自治”,同时有果敢的维护国家统一。面对西藏叛乱果断命令解放军进藏平叛;面对印度对中国的领土入侵,果断的进行了边境反击战;即使面对陈兵百万,拥有数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的苏联强大军事压力面前,就是一个小小的珍宝岛也不轻易放弃。毛泽东说:“宁肯再次上山打游击,也不放弃一寸土地”。他既明确发出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代最强音,也在晚年向蒋介石伸出了和平统一的橄榄枝。从民族利益上讲:毛泽东不愧为民族之魂。
6、从历史上讲:毛泽东是功绩远远大于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但也是一位凡人。他也犯有缺点和错误。但是,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是当时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封锁”,如果没有“修正主义压迫”,如果没有中国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如果不担心“工农群众再吃二遍苦,再遭二茬罪”,如果没有“林彪集团和四人帮集团”的干扰和破坏,毛泽东晚年就可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7、从工作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廉洁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作为最高领导人能够艰苦朴素过一生,最奢侈的食物也就是一碗“红烧肉”。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高级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后代廉洁奉公。从廉洁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廉洁的领袖人物。 8、从民心上讲:毛泽东是中国绝大多数低层民众的“大救星”。 毛泽东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人民服务”。至古帝王为自己,顶多为了江山社稷。毛泽东却始终高举“为人民”的大旗,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9、从人格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有骨气的领导人。 毛泽东一身正气。敢于对苏、美两霸说“不”!敢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敢于勒紧裤带,顶住苏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威胁,搞出了“两弹一星”,至少已经让后人在毛泽东撑起的“核保护伞”下过了60年的和平生活。 10、从医学上讲:毛泽东是“华佗在世”。 毛泽东重视人民的疾苦。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服务、不能为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缺衣少药的年代,坚持“送医送药下乡”;在穷则思变的在农村创造了“赤脚医生”;咬牙坚持国家补贴搞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尽量解决广大群众治病难的痛苦;真抓实干的在全国消灭了梅毒、鼠疫、霍乱、性病、消灭了麻风病,基本控制住了血吸虫病。
11、从教育上讲:毛泽东是比孔夫子更伟大的教育家。 毛泽东重视教育。明确指示学校:“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义务教育”。在毛泽东时代,实行十一年义务教育(小学学费为1.5元/学期,还包括课本费)。大学全免学费,而且师范、石油、铁路、航空、邮电等大学还给大学生发工资。这样的义务免费教育体系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绝唱。
12、从民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 毛泽东历来重视民主和支持民主。早年参加著名的“五四”等民主运动,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的民主作风。在文学艺术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社会上坚持“让人说话,天不会垮;不让人说话,天迟早要垮”。坚持“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民主作风。
13、从才华上讲:毛泽东集“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多才领袖。 毛泽东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包括气势磅礴和文才飞扬的《沁园春·雪》在内的《毛泽东诗词集》);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代表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和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代表作有《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哲学著作)。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 (1904.8.22——1997.2.19) 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的三位妻子
邓小平与卓琳
邓小平的兴趣爱好 打桥牌是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活动 酷爱在大海里游泳 喜欢看足球比赛
邓小平人生18个传奇瞬间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一次“落起”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第一次政治磨难———“毛派头子” 1931年7月,邓小平从上海乘船,经广东、福建赴江西,8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瑞金,担任了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政委。 在会昌,邓小平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临时中央全面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正确主张。3月底,临时中央指责邓小平等执行了所谓“纯粹的防御路线”,并撤销了邓小平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磨难。
指责邓、毛、谢、古的中央局文件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二次“落起”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全家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1973年邓小平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引轰动 1973年4月12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为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举行盛大晚宴。周恩来安排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陪同接见。这是邓小平自1967年离开政治舞台以来的首次公开露面。虽然他在这次会见中并没有讲话,但毕竟宣布了邓小平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引起很大的轰动,各国记者们纷纷发回一件重大新闻:“邓小平复出!”这年秋天,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外地参观时,把话说得更透。他向客人介绍邓小平时说:“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邓小平的复出,引起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你这一年干得很好!”周恩来临终力荐小平 1975年9月20日下午,医生准备给周恩来施行大手术。躺在推向手术室的平车上,周恩来向旁边的人询问:“小平同志来了没有?”听到呼唤,邓小平马上上前,俯身向周恩来问候。周恩来吃力地抽出手来,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他用力地大声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邓小平“三起三落”之第三次“落起”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将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邓小平批“两个凡是” 正当人们期盼邓小平复出的时候,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两个凡是”的要害,他以马克思主义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对党对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率先站出来批评“两个凡是”。
农村改革———“你们就这么干下去” 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偷偷地搞起了分田到户,并签订了一份“生死契约”。邓小平在听取安徽省委领导同志关于农村改革的汇报时坚定地说,你们就这么干下去,实事求是地干下去,要不拘形式,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起来。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肯定和支持安徽等省农村改革的经验。他说,安徽肥西绝大部分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日本岛的“邓小平旋风” 1978年10月25日下午4点,邓小平在东京举行了一次为世人瞩目的记者招待会。随着日本记者提出“尖阁群岛”的归属问题,会场内刹那间紧张了起来,大家等着听邓小平怎样回答。但见邓小平神态自若地说道:“尖阁群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些刺,来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总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邓小平的回答,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大为吃惊。
1978年邓小平访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诙谐雄辩,语惊四座 1978年邓小平访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诙谐雄辩,语惊四座
邓小平头戴牛仔帽观看马术竞技表演 1979年邓小平访美,给美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2月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附近的西蒙顿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上宽边牛仔帽的一幕。对于美国人来说,邓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式牛仔表演这一入乡随俗的举动,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为结束两岸分裂提出“邓六条”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如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他反复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1983年6月26日,他说:“‘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至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五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1984年1月下旬,邓小平开始了对经济特区的第一次视察。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后来到广州,下榻广州珠岛宾馆。他给珠海经济特区的题词使得深圳人再也坐不住了。此时,深圳的同志已赶到广州,在等待他的题词。担负这一任务的是深圳市接待处处长张荣。1984年1月29日张荣接受任务,30日一早赶到广州。终于求到了邓小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值得说明的是,细心的邓小平在落款时,没有落在广州下笔时的时间,而是把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落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这次会谈,为中英解决香港问题定了基调。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撒切尔夫人说,“一国两制”是最富天才的创造,是充满想像力的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多次表示,我最大的愿望是活到1997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但是这个心愿却成了遗愿。
邓小平“一指禅”功让世界震惊! 1985年6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举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一根指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一瞬间,被新华社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来被外媒形容的邓小平“一指禅”裁军百万,让世界为之震惊!
退休之日,与家人在一起享儿孙乐 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邓小平退休了。邓小平真的过起了儿孙绕膝的恬静生活。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邓小平是个球迷,对体育节目百看不厌。《体育报》也必看。他特别喜欢看足球。邓小平最爱锻炼身体。每天散步之前,他都要做操。退休之后,他为自己编了一套体操,抬腿、弯腰、伸胳膊,都是些最简单的动作,但他做起来却是十分认真。邓小平最喜欢的是孩子。他有五个子女,四个孙辈。退休之后,他和孙辈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他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邓小平92南巡,中国改革开放提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给人们指清了改革的方向。今年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21周年。
七次访苏 赫鲁晓夫说,“这个人可厉害”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派代表团列席。中共中央派出了以朱德为团长的代表团,邓小平是代表团的重要成员。这是他第一次出访苏联。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邓小平看了报告的速记稿后明确表示,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不能这样对待革命领袖。邓小平的这次莫斯科之行给赫鲁晓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赫鲁晓夫后来说:“这个人可厉害,我跟他打过交道。1956年是他来了,别看他个子低一点,他的智慧、思想水平可不低。”之后,邓小平又分别于1957年、1960年、1963年赴苏联。
邓小平情系大海 邓小平酷爱游泳,特别喜欢在大海中游泳。1989年9月16日,他对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 1992年的夏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北戴河。但是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医疗小组决定不让他下海了。邓小平坐在海边深情地看着大海。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他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
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邓小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22岁奉命从苏联回国后,到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中山军事学校从事政治工作。这是邓小平从事的第一个军事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89 年他辞去的最后一个职务就是军委主席职务。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只有10年时间由于受打击迫害没有在军队任职,其他时间都在军队任职。
1929年,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广西领导武装起义,化名“邓斌”。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同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领导和发动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一二九师更是人才济济、将星云集,派邓小平去一二九师任政治主官,而且与刘伯承合作,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邓小平军事、组织才能的认可和信任。
邓小平到一二九师后,与刘伯承亲密合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赢得了一二九师官兵的信赖和尊敬,后来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7日,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与随后挺进豫西、豫皖苏的陈谢、陈粟两路大军,形成“品”字形阵势,它们互为犄角,以鼎足之势,直逼国民党长江防线,使广大中原地区成为夺取全面胜利的前进基地。
邓小平曾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没有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是做不出这样的决定的。部队到了大别山,国民党33个旅包围他们,加上这里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刘邓就带头纺纱织布制作军衣、冬装。
在关系到战略进攻胜负的重大关头,毛主席、党中央再次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邓小平。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中唯一一场在我军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进行的。邓小平作为五人总前委书记,与其他同志密切配合,最终我军60万人战胜了80万敌人。一直到解放后,毛泽东还念念不忘,对刘、陈、邓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邓小平又被任命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 1949年10月1日,邓小平作为开国元勋参加了开国大典。随即返回战场,与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胜利完成了被称为“大陆上最后一战”的西南战役,为全中国大陆的解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两个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的变化是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第二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五大动因推动时代变革 第一,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第二,核武器对战争的制约作用。 第三,全球化的影响。 第四,西方世界进行了深度改良。 第五,全球化的发展,南北距离的拉大。
第一,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 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研究战争的历史学家说,过去一共打了1.25万次战争,有人说多了,有人说少了,但是有一点大家没有争论,就是人类打了无数次战争,但是最惨烈、最血腥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加在一起死了多少人?差不多1亿人。那时世界总人口是22亿。 《联合国宪章》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联合国的各国人民,决心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这是人类的良知。
第二,核武器的出现对于战争是一种制约作用。 “一战”和“二战”相隔的时间很短,只有21年。但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至今没有出现世界大战,核武器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中国经济一旦放慢速度,美国马上会受影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第三,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一旦放慢速度,美国马上会受影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第四,西方世界进行了深度改良。 由于19世纪兴起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十月革命,以及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之下,西方世界进行了深度改革。
第五,全球化的发展,南北距离拉大。 邓小平说:“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历史和现实的根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确立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 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形成轮廓 第二阶段 从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是中国进行全面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阶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邓小平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
形成科学体系 第三阶段 从1987年到1992年这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中国在国际风云的变幻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邓小平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和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确立指导地位 第四阶段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 “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 外部条件 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 领导依靠 祖国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次飞跃 党的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 南方谈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 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 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加入世贸正在带来深刻影响 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物质利益的多元化日趋明朗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党的发展变化对自 身建设提出新要求 党的干部队伍正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党的八十多年奋斗 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 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 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 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党 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 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 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2000年2月)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先进生产力 2.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和纲领的根本要求 4.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构成的,其中包括资本和科学技术知识等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这些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最优组合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形成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否先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看一国的生产力各种要素是否达到了最优的组合,是否实现了本国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国的生产潜力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出来。另一方面,一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否先进,看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含量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含量在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发展之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
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指这种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论述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质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所要求的,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所要求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过去90多年历史的反映和证明。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旧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状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了中国人民头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生产力水平严重低下,中国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领导力量,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地得以解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
三峡工程,世界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精心组织和数万名建设者17年的不懈努力,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建成。
三江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现代化粮仓
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发射
神舟5、6、7号成功发射
上海世博会 北京奥运会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群众的根本利益?表现在哪?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2)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落实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行动中。
我们党和政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对于四川汶川的人民来说,是个灾难;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是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哀悼日。
众 志 成 城
5.12大地震发生后,在这个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纷纷赶赴灾区 慰问人民指导救灾
普通党员干部在这个时刻,是怎么做的? 战斗在第一线; 全国上下的党员干部又做了些什么? 捐款捐物,上缴了特殊党费。
灾后的重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的?
老百姓的大喜事
网民评选出的”十大惠民政策“ 以上图片,反映了老百姓的什么喜事?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取消农业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问:你还知道党和政府还制定了哪些惠民政策? 一、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二、取消农业税。 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四、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解决农民工问题。 六、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八、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形成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网民评选出的”十大惠民政策“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中一路飙升: 1979年第15位,1990年第11位, 1995年第7位,2004年第6位, 2006年第4位,2012年第2位。 中国2012年GDP总量8.3万亿美元,人均6000美元以上。
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万元GDP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工业排污更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人大会议发言人傅莹表示:“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来,我国经济是在快速发展,成就非常可观,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
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出现短缺等现象。
环境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新名词? 雾霾 PM2.5
最近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各类资源富集在若干地区,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造成空前的人流向局部地区集中。经济活动增强之后,财富高度集聚,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资源和能源的巨量消耗,各类废弃物包括废气的排放跟着水涨船高。近年来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和空气污染首要因素的PM2.5上升,就是这样形成的。
《柳叶刀》周刊2012年12月发表的报告说,2010年全球死于空气污染者达到创纪录的320万人,是十年前的4倍,其中120万人来自东亚。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 望四环内外,浓雾莽莽, 沁园春·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 望四环内外,浓雾莽莽, 鸟巢上下,阴霾滔滔! 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 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 唯露双眼,难判风骚。 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 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能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
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
煤炭开采: 按国家《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但现在陕西省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 新疆乡镇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为10%-15%,国有地方煤矿约为30%,直属国有重点煤矿也不足60%。
石油开采: 综合利用率较低,新疆油田的回采率平均为40%;而陕北一些油田的回采率不足20%,这就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都被白白浪费。
资源短缺: 2003年,“电荒”袭击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先后有21个省级电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继而,长江三角洲以至波及全国大范围的“油荒”纷至沓来,国字号的两大石油集团不得不多方调动成品油,以避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发生无油供应的紧张局面。
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四种代表性的发展观: 1)、发展=经济增长 (即传统发展观) 2)、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3)、发展=可持续发展 4)、发展=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
传统发展观的主要缺陷是以物为本,用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全面发展,用单纯的GDP增长代替人的幸福指数,其结果是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不符合人生活的实际。
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蕾切尔·卡逊 (Rachel Carson)
这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它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 229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萌发于2003年春天“非典”期间。
2003年非典爆发,在暴露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的同时,也反映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相协调。“非典危机的出现及其深刻教训,使中国加快了从解放生产力发展战略向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战略的转变,”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最早发生“非典”的广东视察,深入了解防治“非典”的情况,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路子。 ——这是我党科学发展观思想最早的雏形。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胡总书记讲话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最新定位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长期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第一要义是发展。(为何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为谁发展?)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怎样发展?)
全面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