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规范化(一) lesson4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汉语规范 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9 - 1955 ):宣传、准备和积极学习的阶段。 在建国之初,语言文字的使用是比较混乱的。 “我们非要加紧抗美援朝才能保家卫国不可” (5 月 5 日重庆新华日报第 2 版) ; “取得了某些收效” (2 月 24 日东北日报第 2 版) ; “这五万万人,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 (5 月 25 日新青年报第 3 版) 。
在 1951 年 6 月 6 日发表《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在社论中指出,正确使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在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发表社论的同时,为帮助纠正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缺点,还在《人民日报》上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1952年 9 月之后,学术界又开展了民族共同语和标准语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例如:应该与否在普通话中保留入声。应该与否把北京方言作为普通话。尖团音应该合流与否。
(二)、第二阶段( 1955 - 1966 ) :这是确立标准和大力推广阶段。
( 1 )、 1958 年 2 月 11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
(2)、1957-1962年分三次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并于1963年辑录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3)、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4)、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5)、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6)、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刊实行横排。 (7)、1950年8月1日开始编写《新华字典》,1953和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开始《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 4、存在失误:研究没有在主题报告的基础上深入下去,有简单化倾向。
(三)、第三阶段(1966-1978) 是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受到惨重破坏和缓慢前进的时期。 语言运用中问题很严重,局部的语文工作还在缓慢进行。 (四)、第四阶段(1978-1986) 从徘徊、思考到恢复和发展的阶段。中国语言学界开始拨乱反正。
成绩:《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公布。 问题:现代汉语规范的理论准备不足。例如对现代汉语规范的依据的讨论。
严修:《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贵宾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认为它“在逻辑上不合事理,在语法结构上主语和谓语是搭配不当的”。而赞成这一说法的人提出的规范的根据大体上是:古已有之,很多人用, 名家用过, 领袖用过(《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将自古未有、名家未用、书面语少见、用的人不多作为评议的无可质疑的论证依据。
另外,1978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语言是活的东西》说:“语言没有对不对,只有有没有”,在社会上,切不可搞什么语言规范化。这是规范的虚无主义。但是也暴露了我们的一些问题。
(五)、第五阶段(1986-) 是从调整到理论收获的阶段。 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标志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会议把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在汉字方面,重新颁布了《简化字总表》、《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的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由于社会语言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网络语言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多人对社会语言规范的情况不很满意,呼吁加强工作。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若干重要见解 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化,在学术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交际值是衡量规范的原则。交际到位的程度叫交际值,也可以叫交际度,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规范是为了交际得好。因此交际值应该是衡量规范的唯一标准。 (二)、规范主要是引导,规范也是服务。 语言是为语言使用者服务的,规范也是为语言使用者服务的。
(三)、发现和推荐新的好的语言现象更重要 。 (四)、语言中有大量的中介状态 (五)、规范应该区分层次性。 (六)、前瞻跟踪是重要的规范观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专题研究:汉字的简化 (一)、汉字简化的历史 1、建国前的汉字简化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冗余度很高的传统汉字被定为规范字,在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几的官吏和士大夫阶层中使用。而群众中的应用文字,包括账簿、契约、书信、通俗文学等大量使用自造的简体字。
简体字在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中就已经见到。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300多个。
鸦片战争中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爱国人士提倡教育救国,普及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伴随着普及教育的呼声,语文改革运动兴起来了,内容之一就是简化汉字。这时有一呼百应之势。 在简体字运动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8月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到了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又通令收回。 抗日战争时期,简体字的发展主要在解放区。
2、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对文字改革极为重视,简化汉字成为文字改革工作的一部分。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简化字总表》分为三个字表。
第一表是352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所捌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简化得出来的1754个简化字。三个字表总计为2238字。因“签”、“须”两宇重见,实际为2236字。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对个别字作了调整,总字数为2235个。
1977年12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草案包括两个字表。第一表有简化字248字,自公布之日起在出版物上试用。第二表有简化字605字,征求群众意见。另外有简化偏旁61个。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废止这个草案。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同音代替:代替字和被代替字之间的读音完全相同。谷(穀)、丑(醜)、后(後)。 异音代替:两者读音不完全相同。斗鬥 1、代替法:用现有的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繁体字。谷(穀)、丑(醜)、后(後)、只(隻)、干(乾、幹、榦) 这类简化字可以分为三类: 同音代替:代替字和被代替字之间的读音完全相同。谷(穀)、丑(醜)、后(後)。 异音代替:两者读音不完全相同。斗鬥 特殊代替字:指代替字和繁体字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借jie4,借钱,借光;藉jie4借口,凭借、jie4枕藉、ji2狼藉
2、草书楷化法:采用历史上已经形成书写习惯的草书或行书的写法,变换成楷书的笔法形成简化字的方法。如:导(導)、联(聯)、实(實)、图(圖)、杂(雜)、斋(齋)、当(當)、会(會)、贝(貝)、娄(婁) 3、特征法:指采用繁体字的具有特征作用的部分作为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如开(开)、医(醫)、巩(鞏)、儿(兒)、号(號)、夸(誇)、恳(懇) 4、轮廓法:指删除繁体字内部的烦琐部分,保留繁体字的轮廓作为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如:疟(瘧)、虏(虜)、齿(齒)、伞(傘)
5、会意法:指采用构字部件之间的联系来简化汉字的方法。如众双(衆雙) 6、符号法:指采用没有具体意义的简单符号代替繁体字的一个构件的简化汉字的方法。如 “゛双”表示重叠的意思,可以称作有理符号,如搀(攙)谗(讒)、轰(轟)聂(聶);“又不×”所组成的字在音义形上都没有联系,可以称作物理符号,如邓观欢艰(鄧觀歡艱)、怀坏环还(懷壞環還)、赵风冈区(趙風岡區)
7、偏旁类推法:指运用已经简化的繁体字或偏旁去类推简化含有该繁体字或偏旁的繁体字 8、形声法:指采用简化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或新造形声字的方法来简化汉字。 其中形旁、声旁都简化的有9个,护(護)、惊(驚)、让(讓)、认(認)、响(響)、钥(鑰)、证(證)、钟(鐘)、钻(鑽);形旁声旁都简化的有1个,肮(骯);其他都是简化声旁:帮(幫)、补(補)、迁(遷)、尝(嘗)、递(遞)、沟(溝)。
(三)、汉字简化利弊的讨论 (1)、书写的方便性 正方:减少了笔画数目。《简化字总表》(1986年)共收简化字2235个,笔画总数是23025画,平均每字10 3画。被代替的2261个繁体字,总笔画数是36236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如果写2000个简化字,合计可少写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
反方:如果说简体字可以加速讯息的传递,过去以书写的方式传递尚可以符合这项说法。但是现在是计算机化的时代,一个汉字的输入只要三、四键即可,速度不比简体字慢。在大陆计算机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后,简体字将会变得不重要了。
(2)、对阅读的清晰度的影响。 正方:繁体的远不如“乱、灶、龟、郁”清晰。 反方: 减少了一些形近字,如“畫晝 ”简化为“画昼”,但是又增加了一些形近字,如“攏擾”简化为“拢扰”。两相比较,增加的多于减少的。
(3)、对用字量的讨论 正方:简化时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用原有的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繁难的字,如“谷”代替“穀”,“后”代替“後”。共减少了102个繁体字。 反方:同音代替减步了字数,可是有时造成表意的模糊。如“不干”可能是“不干”,也可能是“不乾”。特别在由简体变为繁体时,容易发生错误,有的简化字古代有同形字,在用来印刷古书时容易发生混淆。如《礼记·月令》:“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
(4)、对读音的准确性 正方:有些形声字由于改换了音符,使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如“態證戰護”简化为“态证战护”。 反方:有些简化字削弱了音符的表音功能。如:“顧爺”简化为“顾爷”。
而且存在不同的偏旁简化为同一个符号的现象,如:“鄧雞僅”简化为“邓鸡仅”。 (5)、关于类推简化 正方:可以类推简化,方便。 反方:有些字改变了原来的偏旁系统,使得繁简的对照关系变得复杂。如:“盧”简化为“卢”,“顱瀘壚鸕”简化为“颅泸垆鸬”,而“蘆廬爐驢”却简化为“芦庐炉驴”。 而且存在不同的偏旁简化为同一个符号的现象,如:“鄧雞僅”简化为“邓鸡仅”。
(6)、对可分解性的探讨 正方:有些简化字比原来的繁体字更便于分解和称说。如“慶 ”、“滅 ”不易分解,而“庆”容易分解为“广”和“大”,“灭”容易分解为“火”和“一”。 反方:有些简化字的形体不便分解和称说,特别是那些草书楷化字。如:“农”可分解为“曲、辰”,“”可以划为“聿、曰”而“农、书”等无法分解,而且增加了构字部件。
(7)简体字是否破坏汉字理据。 正方:有一些简体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如:众(衆)、尘(塵)、从(從) 反方: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字里寫作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在對字作对,在轟字作轰。
(8)、简化字是否给两岸三地交流带来不便,是否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反方: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 《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而且台湾地区现在也是繁体字。
正方: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韩国: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10)、简化字是否生造出来的。 反方:是郭沫若等人的创造。 正方: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由于当时推行简化汉字的指导思想存在问题,只是把汉字简化工作当作改革汉字、通向拼音文字的“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办法”(吴玉章),变成一种短期的行为,对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
四、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专题研究:异体字的整理 (一)、区分几个概念: 1、古今字:青、清、晴 2、通假字: 3、异体字:
(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异体字的分类 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但是这个字表的制定存在着一些失误。主要是没有对异体字这个定义进行界说,从而使规范对象不明确。 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收录的异体字来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完全异体字、包孕异体字、交叉异体字。
完全异体字:是指选用字与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的一组字。如《字表》第225组“骡(騾)[驘]”: 骡:luó 家畜名。公驴和母马交配所生的杂种,我国北方多用作力畜。 驘:同“骡”。《说文·马部》:“驘,驴父马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驘,俗字作骡。” “骡”和“驘”指同一种家畜,皆读luó,其音义完全相同。
包孕异体字:其中一字的音义(或只是义)包孕另一字的一组字。 如《字表》第265组“拐[柺]”: 拐:guǎi ①拐杖。《龙龛手鉴·手部》:“拐,俗;正作柺。老人杖也。”②瘸,跛行。③把人或财物骗走。④转弯。常指行进时改变方向。⑤方言。弯曲处;角。⑥方言。用臂肘碰。⑦方言。错。 柺:guǎi木杖,拐棍。 “拐”、“柺”二字读音相同,但“柺”只与“拐”义项①含义相当,选用字“拐”在意义上包孕了异体字“柺”。
交叉异体字:选用字与异体字在部分音义上重合,它们各有对方所具备的部分音义,又各有对方所不具备的部分音义,双方的音义出现交叉现象(有时音同,只在意义上交叉)。如《字表》第375组“僵[殭]”: 僵:jiāng ①仰倒;仆倒。②僵硬;不活动。③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进。④呆,愣。 殭:jiāng ①死。②死而不朽。③僵硬。④同“僵”。倒下。 “僵”的①②义项与“殭”的③④义项重合;“僵”的③④义项为“殭”所不备,而“殭”的①②义项亦为“僵”所不备。
(三)、完全异体字的分类: 完全异体字根据形体上的差异可以分成两类状况,可以把它称为“异构”和“异写”。 异构指的是汉字构成成份(字素)或其相对位置的不同。如“淚”又写作“泪”,“羣”又写作“群”。 异写就是指汉字在不改变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因书写习惯不同而形成的某种形体差异。例如“吳”字又写作“呉”或“吴”
(四)、异体字的整理办法 1、取舍法:在一组异体字中,选取一个作为规范字,淘汰其余的字。 例如,取“蝶”舍“蜨”,取“藤”舍“籐”。完全异体字总是采取这种方式。 2、分化法:让一组异体字分别承担某个(或某几个)含义或读音,交叉异体字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五)、异体字的整理原则 通用性,或者叫普遍性。指一个字在使用的广泛和经常的程度。我们可以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统计字的使用频度来判断其通用性。通用性强的自然被选用为正体字的概率就大。 理据性,或者叫科学性,指要研究一个字的形体结构的起源、流变与它的音义关系及其在学理上的价值,有理据者或理据性强者宜于选用为正体字。
系统性,指一个字在整个文字体系及相关的文字系统中的规律性。比如一个字跟其它的一批字有共同的形旁或声旁。文字有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便于学习、记忆和运用。 稳定性,指一个字社会文字运用的实践上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或者被国家语文管理部门选用为规范字已为社会接受,流行时间比较久,不宜轻易变动。
简易性,指一个字笔画的多少及书写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笔画少者较为简易。简易,一般说来学习、书写起来比较便捷,效率较高。 明确性,又叫区别性或分辨性,指一个字形体跟别的字区别明显,易于辨识。字所表达的意义明确,与别的字区别性大,不易混淆,实用效率就比较高。
作业: 1、了解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 2、了解简化字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方法 3、对简化字的利弊讲出合乎道理的说法。 4、了解异体字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