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管理能力建设,顺利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人事科工作汇报 宗 旨 尽心尽力服务好每位职工 尽职尽责做好每一件事情 职工总人数: 1077 人 在编职工 452 人 编外职工 293 人 江大编制 14 人 返聘 23 人 离退休 316 人.
Advertisement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数据结构的引入. 通讯录管理 社团机构管理 校园导航管理 通讯录管理 社团机构管理 校园导航管理.
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 年 9 月 9 日. 第一部分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依据 (一)、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 部发〔 2006 〕 70 号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 国人部〔 2006 〕 87 号 (三)、《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
商学院教学办 工作汇报 王景峰 2014年6月25日.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面试公开课 封面 山西省考面试QQ交流群: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十章 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自主创业.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XXXX学院2014年度 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1月15日.
课程泛雅 2017/3/15.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2013年度述职报告.
职称:***(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
教育硕士课程 课程特色 提供具弹性修课组合 配合不同知识背景的学员 融合个人经验及新知识 促进学员专业提升.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上交材料说明 2015年1月23日.
姓 名 出生年月 所在学科 最高学历/位 专业 毕业学校 成果内容 本人业绩 (一)教学内容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实用操作系统概念 张惠娟 副教授 1.
关于本门课程.
简介IB和AP.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于时政热点问题,政史地学科横向统整”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和外语实验校初中外语 教学改革实验的历程及启示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三级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北京市大成学校.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广州市培正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广州市培正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科.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介绍 信息工程学院 孙俊国
                                                                                                                                                                
班组绩效管理 东联公司机械二队吊车一班 2017年5月.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姓名 Tel: My Skill 技能1 技能2 技能3 技能4 技能5 技能6.
Harvard ManageMentor®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指南.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Harvard ManageMentor®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材·教法 主 编:尹少淳 授课教师:黄卫霞.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2019/5/10 网络学习空间实务操作.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IT 方法 INTOSAI IT 审计培训.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加强课程管理能力建设,顺利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黄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引言 课程管理能力是指对课程的规划、领导、组织、实施和监控能力。既可以表示课程领导者或管理者个人的课程管理能力,也可以表示课程管理组织的能力。我们这里所指的课程管理能力主要是就课程管理组织的管理能力而言的。

加强课程管理能力的建设和提升,特别是地方教育部门课程管理能力和学校课程管理能力的建设,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取得成败的关键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扮演的是执行者和实施者的角色,没有主体地位。所以,我国地方教育部门的课程规划、研制、实施和评价能力弱,教研部门对高中课程的研究主要限于如何应对高考,如何编制高考复习资料;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也很弱。学校只有教学管理,没有课程管理,学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国家编制的教材组织教师教学。我国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课程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规定表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责更多地集中在省级为主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所以,在提升国家的课程宏观指导和监控管理能力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能力建设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具备行使高中课程改革的权利能力和履行其高中课程改革的责任能力。

学习性组织理论 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代表性理论。(1)系统思考。 (2)自我超越。 (3)改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的愿景。 (5)团队学习。

一、提升省级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管理能力,保证对课改有效领导与组织 在国家宏观控制和指导前提下坚持“以省为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省级为主”指的是省级部门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者,肩负着领导、组织和实施等职责。《纲要》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这就赋予了省级教育部门较大的课程权力。

(一)对全省课改的规划与决策能力 省级教育部门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者,必须做好详实的、可行的和合理的本省课程改革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出本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实现改革目标和任务的步骤与战略;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政策和规章,在制度上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方案;提出具体的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性计划。各实验省已经作出可行的规划。

省级区域规划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求真务实。省级课程改革的管理部门及其领导者熟悉本省的实际情况,深入学校和课堂,通过座谈、访谈了解本省高中课程的现状和问题;二是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对高中课程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高中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的研发、教材的编制和选用、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等重大问题。不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仅仅拍脑袋是很难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的;三是学习和掌握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放创新。要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高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做法,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二)对全省课改的领导与组织能力 对国家制定的课程政策、规划和方案以及本省制定的课程改革规划和方案都要组织实施。这就要求省级教育部门具备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从组织部门层面讲,需要成立以省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课程改革领导机构,成员以省级教育部门人员为主,结合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从课程组织的责权层面讲,要赋予其该部门对本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决策、领导、指挥、检查等权利和责任;从课程领导素质讲,省级课程领导人员要有课程方面的知识,掌握国家课程改革政策,熟悉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健全课程领导机构,赋予该机构以权责,提高课程领导人的素质,保证省级课程领导部门能够真正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协调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的其他工作的重任。

(三)对全省课改的研究能力 根据国家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专题研究的分类,省级教育部门需要对省级层面的管理问题、学校课程方案制订与学生选课问题、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宣传问题、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问题、教材与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学生评价与高考改革问题、学校评价与课程过程评价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以研究为基础,为全省的高中课程改革供理论支持。省级教育部门还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具体的课程进行研究和开发,提供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这就需要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建设。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省有必要吸收有关大学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从而提高各省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

(四)对省级和地方课程的审定和选用能力 省级教育部门要对本省所使用教材进行审定和选用。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这项工作牵涉到教材的出版和发行的问题,如果做不好,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出现腐败。所以,省级教育部门一定要建立本省教材审定制度和选用制度,建立一套教材审定和选用的程序和方法,保证教材审定的公开性、程序性、公正性、合理性,保证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优质的。目前各省都成立了教材审定委员会。  

(五) 省级部门对课改的财政支持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投入足够的经费。省级教育部门要有支持课程改革的财政能力。有多少财力办多大的事情。这些经费包括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研究经费、课程和教材研发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经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经费以及其他设备方面的经费等等。以省为课程改革的责任主体也包括省级政府要专门拨款用于课程改革,专款专用。

(六)省级培训与指导能力 省级部门的培训能力不是说要让省课程管理部门直接进行培训工作,而是说省级课程管理部门要动员大学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中来。培训工作可以同前面所谈到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我国不少师范大学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省级教育管理部门把有培训能力的大学作为高中新课程培训基地,把培训任务交给这些培训基地,由这些大学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的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七)对全省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全省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这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研究资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是对省内的一些具有课程性质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如与有关部门协商,把一些自然保护区向师生定期免费开放;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把一些文化景观、博物馆或其他的历史纪念馆向师生定期免费开放;研究资源主要是指本省的课程研究力量,要把这些研究资源整合起来为推动课程改革服务。

( 八)评估督导能力 省级教育部门对课程的评估和督导主要放在评估和督导各地市和县级教育部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情况。同时,要社会组织以及媒体对课程进行评价和监督。这也是有必要的,对课程的一些问题进行公开讨论,让民间的力量和媒体参与到对课程的评估和督导。

三、提升地市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管理能力,保证对课改有效贯彻与督导 各省在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时候需要调动地市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和力量。地市教育部门的主要职责可概括为: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课程政策和制度,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监督各县(市、区)和学校对国家、省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的实施,指导本区域内的课程总体改革。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些职责,就需要提升地市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管理能力。

(一)政策贯彻能力 地市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和省级课程规划和决定。所以,地市教育部门要有能力把国家的政策和省的规划贯彻到县市和学校。首先,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地市的主管领导做负责人,地市教育部门的领导以及有关部门人员作为成员。担负起政策贯彻的领导和组织责任;其次,成立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部门或责成地市教育局的具体部门抓好贯彻工作;第三是根据国家和省的课程政策和规划制定课程改革的实施细则。

(二)资源整合能力 地市教育部门要对本区域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制定措施保证一些优秀教师跨校上课、联校上课以及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还需要建立本地区的课程网站,为本地区课程改革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三)支持保障能力 地市支持保障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专业支持和财力支持。地市的政策支持就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给予学校以充分的课程权;专业支持方面主要是组织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同时组织本地区的研究力量包括高中教师对课程进行研究,为本地区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财力支持方面主要是由当地政府专项拨款,为高中课程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四)评估督导能力 地市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国家课程政策、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本地区的课程改革进行评估、监督和指导。

【案例一】潍坊市教育部门对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措施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部门为了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要制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构建地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组织网络;制定培训工作方案;组织研究力量,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社会资源服务于课改的稳定问题、教材的选用问题、必修课、选修课编排和学生选课指导问题、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落实问题、评价问题、反馈机制建立等问题。

【案例二】西安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在与未来 西安市从2002年3月启动课程改革,经过2年的实验,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三是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四是争取资金,划拨基层;五是提高素质,层层培训;六是重视科研,及时总结;七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把是强化宣传,形成氛围。 西安市课程改革的未来任务是:一是抓提高认识;二是抓重点难点;三是抓关键环节;四是抓师资培训;五是抓科学评价;六是抓农村课改。(摘自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我市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03年11月10日)

四.提升县市教育部门对高中课程管理能力,保证对课过改的执行与落实 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省、市(地)、县分级管理”的体制,县级教育部门承担着发展基础教育的重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县市为范围开展的。首先,乡镇部门虽然有发展教育的责任,但乡镇没有完成这一职责的财政能力,财政能力主要集中在县市。其次,从范围来看,以县级为区域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比较合适。所以,国家和省的课程政策的具体落实依靠县级教育部门。

(一)增强服务观念 同国家和省的职能不太一样,国家和省级部门有很大的决策权,而县级教育部门的决策权有限,动用资源的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县级教育部门要强化服务观念。

(二)具体落实政策 县级教育部门要具体落实政策,要关注高中课程改革中的细节问题,善于解决这些细节问题。特别注意要深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听取校长和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体会和意见,了解课程改革的实际。

( 三)提供服务平台 在了解实际的情况下,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课程改革信息平台。比如建立县级课程资源中心,安排教师定期到资源中心进行学习和研究;建立学科联席会议,轮流到一所学校进行教学现场研讨;建立课程网络信息中心,使教师上网讨论、交流或分享各种教育理念,等等。

(四)提供资金支持 县级政府要专门为高中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重视培训进修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理念、知识和技术等方面都与过去的课程有较大的不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需要更新观念,掌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会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所以,县级教育部门在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制订和落实外,还要分期 、分批地送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有关培训中心或课程中心进行提高;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请有关专家来本地进行讲座;还要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要不断地探索。

(六)加强评估督导 为了具体落实课程改革,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各学校对课程改革进展的评估和督导工作。县级教育部门评估和督导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督导的内容主要是学校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

【案例一】吉林省双辽市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面部署,认真落实 (一)健全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全市课改的领导、管理、检查、指导、评估工作。(二)制定落实具体措施。在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础上,制定了《双辽市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实验操作,制定《双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章制度》使实验有章可循,制定《双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规划》明确实验发展方向。

二、强化实验人员培训,做好课改实验准备 (一)念更新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目标;(二)课程标准培训,明确课程实施要求;(三)信息技术培训,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三、强化教学管理,抓实抓好教学改革 主要做法有:(一)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彻底转变教学行为;(二)构建新型开放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三)实施全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抓好教学全程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开展调查研讨活动,强化课程改革知道力度 主要做法有:一是定期召开校长调度会;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查找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三是开展课程改革研讨活动,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

五、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做到科研课改结合 教育改革必须依靠教育科研,进行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新课程改革实验本身就是一项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必将有力推动和提高课程改革的实验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发挥课题载体作用,促进课程改革扎实运作,作到课改与教研结合。(摘自吉林省双辽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全面部署,精心操作,扎扎实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3年11月“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材料”)

【案例二】福建南安加强组织领导,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 南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把课程改革作为南安市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南安市新课程实验方案,确定了基础教育课改的三大支持政策:一是确保每年课改实验经费50万元,乡镇按参与实验的教师人均1000元投入课改实验工作;二是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及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为课程改革试验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三是建立市领导挂钩乡镇学校制度,为课程改革实验排忧解难。同时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课程实验工作动员大会,全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各乡镇分管教育领导、市工委主任、各校家长委员会主任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妇联、共青团等单位领导共1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出台了《南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随后,各乡镇先后成立了以乡镇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制定了本单位的实施意见。秋季开学之际,各乡镇、完全中学校纷纷召开课程改革实验动员大会,乡镇领导亲自做动员报告。实验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及各乡镇分管领导深入学校,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参加家长会、进课堂听课等课程改革活动,实实在在抓教育:村支书、村长也经常参加小学教研活动,为小学教研提供经费,这些都已成为村干部支持教育的自觉行动。县整体上已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层抓一层,上下齐心协力抓课程改革的工作格局。

三、提升学校的高中课程管理能力,推进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推进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纲要》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这一规定表明,学校一方面要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有权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还有权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其意见。把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一级”管理主体,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历程中史无前例。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又进一步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里,国家已经把普通高级中学看作是具有独立地位的课程主体:赋予其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创造性地实施主体,是校本课程研发主体。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就需要坚持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的建设。

(一)学校对高中课程管理的主要职责 1.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贯彻。学校必须把国家和省的课程政策、课程标准落实到学校的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首先,学校制定有关课程制度保证国家和省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落实。其次,把国家和省的课程政策和标准落实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等方面。教师是专业人员,有专业自主权,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高中任课教师是不是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是把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渗透到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中。第三、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标准,领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投入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焕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实际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完全忠实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因为国家课程是针对全国的一般情况,省级课程是针对全省的一般情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个任课教师也都有其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所以,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研发是我国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本校和本地传统和优势,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学校要加强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建立学校课程开发制度,规范学校课程的开发程序,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二)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能力建设 1.规划和设计能力。学校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能力主要体现为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计划和对校本课程发展的规划能力等。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国家的课程政策、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学习省制定的课程规划以及其他有关规定,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现实情况和课程改革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本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制定本校的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划、程序和制度。

2. 领导与组织能力。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小组,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对本校的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是本校的各学科的骨干。

3. 研究和开发能力。学校对课程的研究和开放能力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研发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改造和加工;还要组织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课程研发能力对学校课程改革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课程指导能力。课程指导能力主要是指课程管理组织必须具备指导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能力。这就要求课程管理部门必须成为专业化组织,能够对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进行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小组或课程管理部门要建立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其成员可以是课程研究和开发小组的成员。同时还可以聘任校外的专家以及其他学校优秀教师作为本校课程指导小组的成员或顾问。

5.课程和教材选用能力。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的重要表现就是有选择课程和教材的职权,但问题是学校是否具备了课程和教材的选用能力。一是建立课程和教材的选用制度和程序;二是学校课程改革小组要收集国内外同类的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比较;三是要决定课程和教材的选用要采取教师和学生听证会。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保证选出优质课程和教材。

6.课程资源整合利用能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分校内人力资源和校外人力资源。校内人力资源有学校领导、教师、职员、学生;校外人力资源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成员、政府官员等等;物力资源也分为校内物力资源和校外物力资源。校内物力资源主要有教材、教室、图书馆、办公室、体育场馆、实验室、网络课程、实验园地等等;校外物力资源有文化景观、纪念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电影院、游戏厅、网巴等等。另外,组织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如学校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大学、课程研究机构等等。长期以来,校际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甚至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是分割的,资源不仅不能共享,常常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学校需要整合和优化校内的课程资源,使校内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也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

7.评估和监控能力。课程改革的效能如何,需要客观的评估和强有力的监控。这就要求学校具备课程管理的评估能力和监控能力。评估和监控是连在一起的。评估是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准确的评估,搞清课程发展的成绩和问题,监控就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就会有的放矢。评估工作首先要建立学校对课程的评估体系,运用这些评估体系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比较;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监督和知道,达到监控的目的。

【问题讨论】 国家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这说明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为落实学校的主体地位就要实施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你认为如何才能保证学校的课程改革主体地位的实现呢?你认为学校需要具备哪些课程管理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能力?

【参考资料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一、国外的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人对校本课程进行做了界定。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发展是指所有的旨在改进课程质量的所开展的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参与学校日常活动的教师、学生家长、学和学校管理人员等群体发起、规划和开展的。”还有人认为:“校本课程指的是以校为本以及根源于学校教职工和资源的课程发展。”[2] 这两个概念主要是从课程本身来定义的。20世纪70年代末,有人在总结以往的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校本课程发展是指以学校开展的活动或学校需求的有关课程为基础所引发的在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和控制的重新分配的所有的过程,以便使学校获得法定的和行政的自主性和专业权力,使其能够管理自己的发展过程。”

二. 国内的观点 1.“以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条件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

【参考资料二】 校本管理:概念、理念与模式 【参考资料二】 校本管理:概念、理念与模式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是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场国际性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到目前为止,美国44个州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肯塔基和德克萨斯两个州全部实行了校本管理。加拿大、英国也开展了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新西兰、澳大利亚把校本管理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来实施,我国的香港地区在80年代以后也广泛地推行校本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一是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的决策权力应下放给学校;二是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三是学校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是有效地实现学校目标的基本途径,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组织;四是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

(二)校本管理的理念 1、目标多元化原理。 2、结果相等原理。 3、分权原理。 4、自主管理系统原理。 5、创新原理。

校本管理模式 莫菲和贝克(Murphy, J., and Beck,L. G.)认为,校本管理有三种模式:行政控制模式、专业控制模式、社区控制模式。雷斯伍德(Kenneth Leithwood)在对以上三种形式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校本管理还存在第四种模式,即专业人员、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平衡模式。

【案例一】宁夏固原一中高中新课程实施办法 (一)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校把实施新课程作为培训教师、发展学校、服务学生和社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机遇。 2.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能动性。 3.把课改、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有机整合,建立有利于学习型学校形成机制。 1.      尽可能利用已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并因地制宜地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二)各学段的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1.第一学年的三个学段给学生安排充分接触高中各学科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过程中,把握学科特点和自我评价,找准自己的选修方向;并完成基础到专业提高的过渡。 2.根据已有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尽量多开选修课,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133个学分中有条件地选择28个)。 3.我校是师范性高中建设单位,有带动当地总体教学改革发展的义务,这也将通过多开选修课来实现的。 4.开设选修课将与教师挂牌上岗,深化校内人事改革和教育资源开发相联系,通过教师有效培训来实现。

5.要求教师原则能开设选修课,并相应提高选修课的课时津贴和考核权重,促进选修课的全面开设和教师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6.校本选修我校已经有多个模块,高一选修Ⅱ主要是心理辅导。学科性质的选修课以课程标准规定的为主,也可以在标准的基础上开设应用性的提高课。 7.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原有研究性学习课的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规范。 8.艺术课是一门新课程,但我校有非常优越的实施条件。

(三)选课制度 1.选修课开设采用教师根据自己特长申请,教务处审定的方式确定各学段要开设的选修课,并造册广泛宣传。该项工作在前一学段完成前,由行政班的班主任和教务处协同完成。 2.学生选课在家长、行政班班主任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学校的指导突出学科的连续性和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每选一门课,签字为之负责”的主动意识。 3.为了便于管理,要求每个学生三年内最多有两个模块的重选机会。每个学生每周不得超过34节。 4.学生的学号采用有意义的数字编码,以方面统计。 5.学校成立专家组,统一由教科室管理,负责各学科的技术业务。 6.学生的选修成绩评定要结合学生的平时上课情况,最后审核权在教务处。

(四)学分管理 1.学生选课必须在课程设置的框架内选择,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学分,三年中获得必修学分116个(含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社区服务2个,社会实践6个)。 2. 带*的技术选修课是专门调整学生入校差异,为开必修课做准备的,不要求所有学生选修。 3.学校开设的选修Ⅱ是学生的必选课,每个学生必须选够6个学分。 4.每个学生必须在所开的其它选修课中至少选够22个以上的学分。 5.学分由教务处以行政班为单位,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和考试成绩跟踪统计,并此定期给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五)教研制度及教师培训 1.在教科室成立专家组。 2.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体系,作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以课题为核心,以同头课教师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学生的最大发展、持续学习为目标,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优势,建立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发展体系。有条件目的情况下,再做一些“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工作。 3.营造教学研究和主动学习的校园气氛,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加强校内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学习型学校。 4.建立教学研究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使教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基本工作。

(六)需要在原课程管理基础上补充和改进的方面 1.主要是教学、管理、评价理念的改变。 2.管理制度必须重新建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排课、调课、过程管理、成绩统计、教学评价、教师考核均要全面改革。 3.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改革、学习型学校的建设都是要不断加强的项目。 4.要将学校特色的建设列为学校发展的新主题。 5.建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想办法开发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教师、学生持续学习新机制。 6.充分利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与学校一道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推动课改的进行。 7.要拓宽教学信息渠道,密切关注各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给学生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学习资源。关注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准确的生存目标依据。 8.在固原全市新课程实施中率先出经验,起带头示范作用。

讲座结束,谢谢各位出席! 电子邮件:huangw@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