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第10單元 第 10 講:東亞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黃俊傑教授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1.前言
2001年9月11日New York, “World Trade Center” 1:1 911事件對東亞的啟示 : 2001年9月11日New York, “World Trade Center”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全球損失3600億美元 MyName(JohnManuel)
1:1 911事件對東亞的啟示 : 911事件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911事件的文化啟示 1:1 911事件對東亞的啟示 : 911事件的政治經濟學意義 911事件的文化啟示 參考:- John Kenneth Galbraith, The Age of Uncertainty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7) -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 Chun-chieh Huang, “A Confucian Critique of Samuel P.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刊於 East Asia: A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16, no. 1-2 (Spring/Summer, 1997), pp. 146-153.
1:1 911事件對東亞的啟示 : 基督教文明 回教文明 儒家文明 2001年為聯合國訂定之「文明對話年」
2001年為聯合國訂定之「文明對話年」 Marcello Casal JR/ABr Joowwww
1.2 深入中華文化根源, 厚植21世紀文明對話之本土基礎
2.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 及其內涵
2.1 聯繫性思維方式: 在個人、世界和宇宙的諸多部份之間,建構起緊密聯繫關係的一種思維方式。
2.2 宇宙事物的「同質性」→ 現象之間的「類比性」 《周易‧繫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 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 情。
2.2 宇宙事物的「同質性」→ 現象之間的「類比性」 《周易‧說卦傳‧11》: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 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 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坤為地, 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 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 地也,為黑。
2.2 宇宙事物的「同質性」→ 現象之間的「類比性」 《春秋繁露‧四時之副》: 慶賞罰行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
2.2 (b)宇宙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現象變化的 「連動性」 《周易‧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 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2.2 (b)宇宙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現象變化的 「連動性」 將宇宙萬物以「乾」「坤」兩大範疇加以分類,而且萬物依「八卦」而通其德,類其情。
2.2 (c) 部分與全體之間的「融滲性」 《孟子‧盡心上‧1》: 萬物皆備於我。 孟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清源山老子石雕 Thanato 《道德經‧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2.3 「聯繫性思維方式」,源自於 古代中國之 「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 《易經》六十四卦之循環運動、交互轉化。 《孟子‧告子上》: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2.3 「聯繫性思維方式」,源自於 古代中國之 「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 《道德經‧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 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知北遊》: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 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 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 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2.4 「聯繫性思維方式」,不僅貫通於古代中國 的宇宙論和心性論 ,影響亦及於政治論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 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聯繫性思維方式」 的三種表現
3.1 「自然」與「人文」的聯繫性 自然界的諸多變化,對於人文思 考具有高度啟發性
「共時性原理」 (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 3.1 「自然」與「人文」的聯繫性: 《道德經‧23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 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榮格 (Carl G. Jung, 1875-1961) 「共時性原理」 (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
3.2 「身」與「心」的聯繫性 :「氣」 人的「身」與「心」之間構成一種 互相滲透的有機聯繫 馬王堆漢墓3號
3.2 「身」與「心」的聯繫性: 《黃帝內經素問》: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身」與「心」的聯繫性
3.3 「個人」與「社會」的聯繫性 : 「個人生命」vs.「文化生命」: 中國思想傳統中的「個人」,深深地 浸潤在「群體」的脈絡與精神中。
4. 傳統中國「聯繫性思維方式」 下的價值觀
4.1 自然觀: 自然並非外在於我;在自然中讀入 人文的意義
4.1 自然觀: 《論語‧雍也‧21》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孟子‧盡心上‧24》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 ,不成章不達。
4.2 人性觀: 「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 「政治人」(Homo Politicus) 「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傳統中國的「人」,更有其超越的、宇宙論的根據。
4.3 人生觀:「情理交融」 「天理不外人情」 如: 宗族長老在祠堂 中解決家族紛爭 David Chen 东北虎(Manchurian Tiger) 11:32, 11 April 2008 (UTC)
4.4 藝術觀:「情景交融」 《文心雕龍‧比興》: 興之託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 也大。 《文心雕龍‧物色》: 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 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 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情景交融」 〔元〕王蒙〈 谿山高逸〉 〔明〕仇英〈竹下聽泉〉 本作品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本作品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4.5 政治思想:「群己和諧」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vs.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5.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5.1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兩項特徵: 「國家」與「個人」的對抗 政治領域成為利益衝突與協調的場所 本作品由聯合知識庫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5.2 傳統中國的政治思想: 「個人」與「群體」間是連繫而不是斷裂的關係 政治並不是利益或權力衝突折衷之場所,而是一個道德的社區
5.2 傳統中國的政治思想: 「融己於群」 vs. 「一元論」的思維盲點
6.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6.1 現代人權觀的特點: 「權利本位的道德價值」 ﹙Right-based morality﹚ (2) 「人權」成為對抗國家權力的利器
6.2 傳統中國價值觀: 「德行本位的道德價值」 ﹙Virtue-based morality﹚ (2) 強調各人應盡的職分,而近代西方 強調契約關係
6.2 傳統中國價值觀: 「責任重於權利,職分先於契約」的傳統觀念,頗能矯治近代民主社會的流弊。
7.結論
7.1 聯繫性思維方式: 建構「自然」與「人文」,「身」與 「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有機 關係。 (2)使得人間秩序與自然秩序之間,私領域與 公領域之間,互相滋潤而非互相對抗。 (3)可彌縫現代心靈飽嚐的撕裂感和孤獨感。
閱讀作業 黃俊傑:〈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收入《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延伸閱讀 Hajime Nakamura, edited by Philip P. Wiener,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 India, China, Tibet,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4), chap. 17. pp. 196-203.。 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收入:氏著:《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頁131-143。
思考問題 1. 在東亞文化中傳統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 有何特徵? 2. 傳統中國思維方式如何展現?創造哪些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現代生活能否相容? 為什麼?
網路資源 中華文化研究學報: 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www.rep.routledge.com/article/G001
本講結束 東亞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 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版權聲明 1
版權聲明 2
版權聲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