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金建钢 电 话:6891616 传 真:5584041 E-mail:jjgang@126.com 贵州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 主讲人:金建钢 电 话:6891616 传 真:5584041 E-mail:jjgang@126.com 贵州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第一部分—安全评价过程控制 主要内容: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概述 过程控制体系的基本原理 我国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情况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要素及理解 过程控制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体系建立和文件编写 检查改进(或内部审查)
1.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质量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质量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1.1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意识开始崛起,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光靠统计质量控制,不足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质量的实现,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等等。在这样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经验就是标准,质量实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授手教进行的,因此,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公元1073年北宋时期,为加强兵器的质量管理,对弓的质量就有六条标准: ①弓体轻巧而强度高 ②开弓容易且弹力大; ③多次使用,弓力不减弱; ④天气变化,无论冷热,弓力保持一致; ⑤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 ⑥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扭。
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即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 质量检验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和仪表,它的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1940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由专职的检验部门直属企业的领导,负责整个企业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品检验工作,又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专职检验的特点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立法);有人负责生产制造(执法);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司法)。 不足之处:事后检验,由于百分之百检验,经济并不合理。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预防产出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的方法。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承担。这标志者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制订数理统计标准,1981年11月成立了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不足之处: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组织管理工作,使人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TQC——TQM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演化成为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在日本被称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或一贯质量管理(新日本制铁公司) 加拿大总结制定为四级质量大纲标准(即CSAZ299) 在英国总结制定为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即BS5750)
品质大师——爱德华兹•戴明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 戴明博士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
戴明博士的贡献 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统计的质量管理” ( SQC )方法推行的贡献 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 戴明博士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动起来都不为过。 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 戴明博士早期辅导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时曾经预言,日本在五年内其产品必将雄霸世界市场,而果然不出其所料,其预言被证明正确。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而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了。
戴明博士的贡献 第三阶段─对美国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贡献 由于戴明博士对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成功,让美国人惊醒原来日本工商经营成功的背后竟然有一位美国人居功最大,故开始对戴明博士另眼看待。 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甚能我们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从此以后由于美国企业家重新研究戴明的质量管理经营理念,加上戴明博士继续在美国及各国积极举行讲授他的品质经营经典的14个管理原则(Demings 14 Points)与及实际为美国各大公司如福特或AT&T公司提供品质经营的顾问工作而收到了实质上的效果。
戴明博士的贡献 事实上戴明博士的品质14点管理原则就是美国在1980年代开始盛行迄今的TQM的基础,所有全面品质经营所包涵的重点,几乎都可以在戴明博士的14点里面找到类似或相同的释解。目前在美国及英国都已成立有Deming Institute,其所宣称的基本精神也都是TQM的精神。也就是说戴明博士对TQM的影响是直接的。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Demings 14 Points)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融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Demings 14 Points) 第五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Demings 14 Points) 第九条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Demings 14 Points)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戴明的系统管理哲学 戴明循环(Deming Cycle): 策划(Plan) 实施运行(Do) 检查(Check) 改进(Action)
戴明管理模式 策划(Plan):作为行动基础事先考虑。预先决定干什么、如何干、什么时间干、以及谁去干等。 实施运行(Do):按照计划规定加以实施。 检查(Check):为保证计划行动的有效实施,对计划的效果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修正消除可能产生的偏差。 改进环节(Action):随着管理进程的需要,针对管理活动实施践中所发现的缺陷不足或根据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完善。 ISO9001 ISO14001 GB/T28001三个体系都是通过PDCA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改进。
1.2 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分为: 1.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 2.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1.2 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分为: 1.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 2.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ISO9000:2000中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在这个定义中,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要求的程度、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
1.3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就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活动。 1.3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就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组织企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1.4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 1.4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 美国国防部制订和发布了一系列的对生产武器的承包商评定的质量保证标准 ; 70年代初,美国标准化协会(ANSI)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分别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原子能发电和压力容器生产方面的质量保证标准。
1.4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又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1994版ISO9000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成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000年进行修订。
1.5 质量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1.5 质量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6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概念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目的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1.6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概念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目的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建立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主要依据
1.6.1 过程控制体系的概念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是指安全评价机构总的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便于评价机构对安全评价工作的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审查和保持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从内容上看,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包括评价机构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和质量管理体系。
1.6.2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目的 规范评价机构的安全评价行为; 规避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所带来的风险; 提高安全评价水平; 1.6.2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目的 规范评价机构的安全评价行为; 规避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所带来的风险; 提高安全评价水平; 确保安全评价工作的质量。
1.6.3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强化安全评价的质量管理,提高安全评价工作的水平; 有利于安全评价的规范化和安全评价事业的发展; 1.6.3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强化安全评价的质量管理,提高安全评价工作的水平; 有利于安全评价的规范化和安全评价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安全评价的质量就能使安全评价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安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有利于安全评价机构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安全评价工作实施系统化的管理,规避因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活动所带来的风险; 促进安全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安全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做到各负其责,提高工作效率; 可加强对安全评价人员的培训,促进其工作交流,持续不断的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提高安全评价机构的市场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1.6.4 建立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主要依据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了第13号令《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1.6.4 建立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主要依据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了第13号令《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关于贯彻实施《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安监管司办字[2004]139号文) ; 《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
2 过程控制体系的基本原理 PDCA循环理论——戴明循环理论 全面管理原理 系统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2.1 PDCA循环理论——戴明循环理论
P阶段——计划 (2)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因素。运用因果图、关联图、矩阵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运用排列图、直方图、矩阵图及工序能力分析等方法,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存在的问题。 (2)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因素。运用因果图、关联图、矩阵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 (3)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操作人员、设备、检测手段、原材料、工艺方面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从上述诸多因素中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4)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一般要明确:为什么要制定计划(Why)?预期要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哪里实施措施和计划(Where)?由谁或哪个部门来执行(Who)?何时开始何时完成(When)?如何执行(How)?即5W+1H。 (5)按照既定的计划严格落实措施。
D阶段——实施 将所制定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
C阶段——检查 对照计划,检查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实施的结果,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A阶段——处理 (1)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标准、制度或规定,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2)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其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
2.2 全面管理原理 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管理,使安全评价机构的工作质量达到最佳控制状态。
实现全面管理需遵循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对影响安全评价质量的各种因素,如项目风险分析、原始资料数据的收集、评价实施、评价报告的审核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 动态性原则:建立空间——时间相联系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效果性原则:强调闭环管理,讲求最终的效果和业绩; 阶梯性原则: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
实现全面管理需遵循的原则 闭环原则:要求安全评价要讲求目的性和效果性; 分层原则: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目标要结合实际,针对评价机构自身的条件和可行性确定。不能不切实际,也不能无所追求; 分级原则: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要有主次,要讲求抓住重点、逐项解决; 反馈原则:对于计划或系统的输入要有自检、评价、修正的功能。
2.3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理论: 系统分析 ;系统的构成 ;系统的优化 。 信息论原理: 信息的功能 ;信息的应用方式和方法等。 2.3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理论: 系统分析 ;系统的构成 ;系统的优化 。 信息论原理: 信息的功能 ;信息的应用方式和方法等。 控制论原理:(一项管理活动由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是控制者; 二是控制对象; 三是控制手段和工具; 四是控制成果 。
2.4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学科基础上,是分析、认识、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行为,防止不良行为的应用学科。
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的行为规律的分析和认识; 需要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个体差异与行为; 导致人失误的心理因素分析; 挫折、态度、群体与行为; 行为的激励。
3.我国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情况 1978年,我国开始引进质量管理的概念,1987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发展较快。全面质量管理从工业企业推行到交通运输、邮电、商业,甚至金融、保险等企事业单位。 1992年,等同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1996年等同采用ISO14000。 1999年国家经贸委推行OSHMS试行标准。
我国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情况 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质量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代质量管理工程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推行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鼓励“百花齐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全国仅推行一种质量管理模式。相反,要倡导适合各种行业、各企事业特点的先进、实用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评价机构评价工作的质量管理 当前各评价机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构规模较小、新建机构较多,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 为建文件而编文件,照抄照搬、机械性模仿现象严重,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度和文件没有执行,形成“两张皮”现象,文件写一套自己实际做一套。
4.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要素及理解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要素及理解
4.1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应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制定过程控制方针和目标,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持续有效。 4.1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应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制定过程控制方针和目标,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持续有效。 过程控制文件包括过程控制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经安全评价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实施,并定期检查改进。 过程控制文件内容包括:风险分析、实施评价、报告审核、技术支撑、作业文件、内部管理、档案管理和检查改进等。
基本要求的理解 建立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体系); 制定过程控制方针和目标; 明确部门及岗位职责; 保持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4.2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要素及理解 1. 过程控制方针 7. 实施评价 2.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8. 内部管理 4.2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要素及理解 1. 过程控制方针 7. 实施评价 2.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8. 内部管理 3. 过程控制目标 9. 作业文件 4. 风险分析 10.文件和资料控制 5. 技术支撑 11.报告审核 6. 组织机构与职责 12.检查改进
4.2.1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方针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方针是评价机构安全评价工作的核心,表明了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行动纲领。 在方针管理上:需经机构负责人批准;确保与员工进行协商,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文件化、付诸实施,予以保持;传达到全体员工;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2.2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获取和识别与安全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的要求。 理解要点: 4.2.2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获取和识别与安全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的要求。 理解要点: 明确获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内容、途径、方法、频次,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识别,保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信息及时、有效。 实施要求: 建立并不断改进获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控制程序,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编制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并定期更新。
4.2.3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目标 评价机构应针对其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安全评价机构过程控制目标。 评价机构在确立和评审其过程控制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目标应符合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方针,并遵循过程控制体系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4.2.4风险分析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范围,分析、预测承担评价项目的风险程度,策划评价过程,确定实施评价项目的可行性。
实施要求: 1.建立并不断改进风险分析程序文件。 2.明确风险分析负责部门和参与部门。 3.明确风险分析具体内容,确定判断准则。 4.记录、保存风险分析结果。 5.合同签订后应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记录、保存计划实施过程。
4.2.5技术支撑 基本要求: 应具有相应的基础数据库、评价软件、检测检验及科研开发能力或建立协作支撑渠道。
理解要点: 1. 基础数据库 (1)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数据库。 (2)有关物质特性、事故案例数据库。 (3)其他数据库。 2. 技术及软件 购买及自主开发的技术及应用软件、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图书和资料管理系统软件等。 3. 检测检验及科研开发能力 检测检验主要包括检测检验资质类别、业务范围、项目及检测检验人员资格等。科研开发能力是指机构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包括设备和科研人员状况)、科研开发项目、科研经费与资金投入等。 4. 协作支撑 安全评价机构如果自身不具备检测检验及科研开发能力,应与有关的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和具有相关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签订技术协作协议,建立协作支撑渠道。
实施要求: 1. 上述各项是安全评价机构必备的技术支撑条件。 2. 技术支撑条件应在过程控制手册中详细说明。
4.2.6 组织机构与职责 为了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必须对安全评价机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加以界定。 使之文件化并予以传达。 4.2.6 组织机构与职责 为了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必须对安全评价机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加以界定。 使之文件化并予以传达。 而且,机构应提供充足的资源,以确保其能够顺利地完成安全评价任务。
4.2.7 实施评价 基本要求: 按照安全评价导则和本机构确定的目标,组建评价项目组,实施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按照要求完成安全评价工作。
理解要点: 1. 根据过程控制方针和目标实施安全评价。 2. 组建评价项目组并任命项目组长。项目组应由与评价项目相关的专业人员组成,且评价人员专业配备能够满足项目要求,个别专业人员不足时,应选择相应专业的技术专家参加。
理解要点: 3.项目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及过程控制要求 进行安全评价: (1)系统收集被评价单位有关资料(含影像资料), 进行现场考察、勘察、观测。 (2)获取检测检验数据。 (3)划分评价单元。 (4)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选择评价方法。 (6)取得评价结果。 (7)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8)作出评价结论。 (9)编制评价报告。
实施要求: 1. 建立并不断改进实施评价程序文件。 2. 明确项目组组成原则。 3. 明确原始评价资料收集要求。 4. 明确检测检验数据采用要求。 5. 明确评价报告签字、批准、盖章程序要求。
4.2.8 内部管理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的管理,评价人员业绩考核、业务培训、信息通报、跟踪服务、保密、资质和印章管理等。
理解要点: 1. 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管理 2. 业绩考核 3. 业务培训 4. 信息通报 5. 跟踪服务 6. 保密 7. 资质和印章管理
实施要求: 1.建立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管理制度 评价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关系证明)和从业资格、业绩、培训、保密及从业行为等;技术专家管理主要包括聘用协议和业绩、培训、保密及从业行为等。 2.建立业绩考核管理制度 建立机构、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业绩档案,及时 统计和报送业绩情况。
实施要求: 3. 建立业务培训制度 (1) 根据职责明确评价人员的能力要求。 (2) 制订评价人员业务培训计划,保存培训记录。 (3) 定期审查和不断改进业务培训计划,保证其适宜性和有效性。 (4) 业务培训内容 ① 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② 安全专业知识。 ③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 ④ 其它。
实施要求: 4.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安全评价机构情况(尤其是资质条件)发生变化 或发生重大事件应及时报告资质管理部门。 5.建立跟踪服务制度 明确跟踪服务基本要求,对跟踪服务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积极、妥善解决被评价单位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被评价单位或来自其它方面的投诉、申诉。项目完成后,应对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对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认其适用性及有效性,适时进行调整。
实施要求: 6.建立保密制度 明确保密范围,确定保密等级,对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机密保守秘密。 7.建立资质和印章管理制度 严格资质和印章管理,认真履行相关手续,严禁转借或出租资质和印章。
4.2.9 作业文件 基本要求: 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工作步骤及规程。 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
理解要点: 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结合业务范围及领域,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作业文件。 实施要求: 1. 编制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和现状评价作业文件,并不断完善。 2. 根据业务范围及领域,编制相应的作业文件,并通过加强内部培训,保证贯彻执行。
4.2.10 文件和资料控制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相关文件,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等档案管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文件和资料控制的内容包括: 4.2.10 文件和资料控制 基本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相关文件,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等档案管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文件和资料控制的内容包括: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使用和管理; 文件的评审与修订; 文件的处理与保存等制定相关规定; 特别是对电子文档的管理,应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
理解要点: 文件和资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过程控制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管理制度、基础数据库、评价项目档案、过程控制记录和外部文件等。
实施要求: 1.建立并不断改进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规定文件和资料的编号、受控状态、修改、审核、批准、借阅、档案的保存期限和密级、记录的格式和要求等。 2.过程控制记录应便于查询,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明确记录保存期限。明确工作过程中记录的编目、归档、保存及处理实施控制要求,保证记录的完整、有效。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4.2.11 报告审核 基本要求: 评价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充分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策措施的针对性、评价结论的准确性,以及评价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理解要点: 1. 报告审核的重点是评价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充分性、评价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评价结论的正确性等。 2.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由安全评价机构内非项目组成员进行的审核。主要内容包括:评价依据是否充分、有效,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否全面,评价单元划分是否合理,评价方法选择是否适当,对策措施是否可行,结论是否正确,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文字是否准确等。
理解要点: 3.技术负责人审核 技术负责人审核是在评价报告内部审核完成后,由技术负责人重点对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是否齐全、有效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充分性、评价方法合理性、对策措施针对性、结论正确性及格式、文字等内容进行的审核。 4.过程控制负责人审核 过程控制负责人审核是在内部审核和技术负责人审核完成后,由过程控制负责人重点对评价项目整个过程是否符合过程控制文件要求而进行的审核。主要包括:是否进行了风险分析,是否编制了项目实施计划,是否进行了报告审核,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满足过程控制要求等内容。
实施要求: 1. 建立并不断改进报告审核程序文件。 2. 明确报告内部审核部门和审核人员职责,重点明确技术和过程控制负责人职责。 3. 明确内部审核、技术和过程控制负责人审核要求。 4. 内部审核、技术和过程控制负责人审核记录应完整并保存。
4.2.12 检查改进 建立自我约束、检查、改进完善的机制。 4.2.12 检查改进 建立自我约束、检查、改进完善的机制。 如建立健全定期内部自查、纠错制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持续提高本机构安全评价工作质量。(做到工作有检查、问题有纠正、措施有落实、效果有验证) 戴明循环(Deming Cycle) 安全评价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随着评价机构工作的开展逐步积累经验,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才能持续提高安全评价工作质量,更好的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服务。
理解要点: 检查改进是安全评价机构过程控制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 1. 内部审查 安全评价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部审查,通过观察、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获取客观证据,及时发现不合格项。 内部审查内容: (1)审查范围。 (2)审查依据。 (3)审查方案。 (4)明确实施审查和报告审查结果的职责和要求。
理解要点: 2. 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对过程控制运行的监督。对于发生偏离过程控制方针和目标的情况应及时加以纠正,预防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实施要求: 1. 建立并不断改进内部审查程序 制定内部审查控制要求,明确内部审查的时机、 方式,保证内部审查有效实施。内部审查由机构内部专业人员进行,审查人员与被审查活动无直接关系。 (1)明确内部审查记录要求。 (2)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3)编写不合格项报告和内部审查报告。 (4)明确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
实施要求: 2. 建立并不断改进投诉申诉处理程序 (1)调查和处理不合格项和投诉、申诉。 (2)制定措施纠正和预防不合格项产生的影响。 (3)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确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5.过程控制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主要内容: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基本步骤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机构现状分析
5.1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基本步骤 领导重视 成立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培训 评价机构现状分析 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文件的编制 5.1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的基本步骤 领导重视 成立工作小组 小组成员培训 评价机构现状分析 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的运行 内部审查与检查改进
5.2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应与评价机构现有的管理基础相结合 过程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 应充分反映评价机构的特点
5.3 评价机构现状分析 评价机构现有的经营方针、质量方针等; 评价机构现有的部门设置及其承担的职责; 评价机构现有的质量目标; 5.3 评价机构现状分析 评价机构现有的经营方针、质量方针等; 评价机构现有的部门设置及其承担的职责; 评价机构现有的质量目标; 评价机构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 人员状况及符合技术负责人和过程控制负责人条件的人员; 开展安全评价活动所采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技术支撑条件,包括开展安全评价活动所建立的基础数据库、使用的安全评价软件、现有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及相关部门认可的检测检验资质、从事安全评价方法的科研开发能力或与相关科研单位、检测检验机构所建立技术支撑渠道等; 分析现行体制与过程控制要求之间的差距; 建立和保持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有关建议。
5.4过程控制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方针的制定; 机构(或部门)和职责的确定;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目标的制定; 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程序文件的策划与设计 。
6 体系建立和文件编写 主要内容: 体系文件的结构 过程控制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文件 文件编写的原则 文件编写的步骤 过程控制手册的编写 6 体系建立和文件编写 主要内容: 体系文件的结构 过程控制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文件 文件编写的原则 文件编写的步骤 过程控制手册的编写 程序文件的编写 作业文件的编写
6.1 体系文件的结构 评价机构应以适当的方式(如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对过程控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6.1 体系文件的结构 评价机构应以适当的方式(如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对过程控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提供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体系文件在满足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应做到最少。
体系文件的结构 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4.2文件要求: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控制、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 将体系文件的层次分为: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如工作指令、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
6.2 过程控制手册 过程控制手册是评价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本机构安全评价的方针、目标全面地描述本机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文件,可以展示评价机构对遵守法规、风险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其内容应包括:方针和目标;评价过程的管理、运行、审核或审查工作的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对程序文件的说明和查询途径;关于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
6.3 程序文件 是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中的第二个层次的文件。根据ISO8402标准的规定,程序文件是指“为进行某些活动所规定的途径”,也就是为实施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要素所规定的方法。 程序文件是过程控制手册的支撑性文件,是对过程控制手册的展开和具体化,使过程控制手册中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要求得到展开和落实。对下则引出相应的支持性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
6.4 作业文件 是围绕过程控制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做法,是一个详细的工作文件。 6.4 作业文件 是围绕过程控制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具体做法,是一个详细的工作文件。 作业文件可分为两类:工作指令(如工作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等),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干什么?怎么干?出了问题怎么办?);记录(如安全评价过程控制运行记录等)。
6.5 文件编写的原则 评价过程控制文件是系统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的文件,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评价机构进行管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6.5 文件编写的原则 评价过程控制文件是系统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的文件,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评价机构进行管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总的原则应做到:国家要求的要写到;文件写到的要做到;认真做到的要有效、要有记录。其目的是使评价机构的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人治变为法治,从职责不清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程序办事。
6.6 文件编写的步骤 确定评价机构的组织结构图; 确定过程控制要素的职责分配表; 确定过程控制的方针; 确定目标; 6.6 文件编写的步骤 确定评价机构的组织结构图; 确定过程控制要素的职责分配表; 确定过程控制的方针; 确定目标; 确定体系文件的结构与层次; 确定程序文件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以及作业文件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编写过程控制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6.6.1 文件编写技巧 12个要素中,技术支撑应与方针、目标、机构和职责等在手册中详尽描述;其余要素在手册中可概括地描述,但在程序文件中应详细、具体描述; 文件的编写方式有:自上而下依次展开方式;从程序文件开始,向两边扩展的编写方式;自下而上的编写方式等。
6.6.2 文件的受控标识与版面要求 文件分为受控和非受控,应分别加盖印章; 文件发行版本、修改码、文件和记录编码: 6.6.2 文件的受控标识与版面要求 文件分为受控和非受控,应分别加盖印章; 文件发行版本、修改码、文件和记录编码: 发行版本——首版为A,以后换版为B、C、D等; 修改码——未作修改时为00,依次为01、02、03等; 文件编码——是文件的识别标记,一个文件只能有唯一的一个编码。 体系文件的版面要求:建议按GB/T1.1—2000《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进行,但文件编码、页码等其他要求应满足过程控制手册和程序文件特有的规定。作业文件可不受此限。
6.7 过程控制手册的编写 过程控制手册是阐述评价机构的方针和描述其整体信息的文件。 6.7 过程控制手册的编写 过程控制手册是阐述评价机构的方针和描述其整体信息的文件。 它对体系作概括性描述,是体系运行中应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 它对内是机构内部实施安全评价管理的基本法规,为各项管理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对外是安全评价保证能力的文字表述,以使相关方确信本机构对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的能力,证明机构的管理达到规定的要求。
6.7.1 过程控制手册的内容 范围; 方针; 目标; 岗位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12个要素的描述,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6.7.1 过程控制手册的内容 范围; 方针; 目标; 岗位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12个要素的描述,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手册的审批、评审、修改和控制等; 相关附录。
6.7.2 过程控制手册的格式和要求 手册封面: 评价机构(单位)名称; 手册编号; 手册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手册的版本号、受控标识; 6.7.2 过程控制手册的格式和要求 手册封面: 评价机构(单位)名称; 手册编号; 手册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手册的版本号、受控标识; 手册的起草、审核、批准人员名单等.
过程控制手册的格式和要求 前言(应包括评价机构的地址、成立日期、投资规模、员工人数及组成、其他有关资料等); 手册的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手册的管理; 方针和目标; 过程控制要素的描述。
6.7.3 过程控制要素描述的内容 范围; 定义; 职责; 6.7.3 过程控制要素描述的内容 范围; 定义; 职责; 控制要求(对方针、目标、机构和职责、技术支撑等应详尽描述各要素的工作内容、要求、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程序;对其余7个均要建立并保持程序的要素,简要描述各要素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而对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程序在手册中不作描述); 相关文件(提供查询不同层次的文件的途径)。
6.7.4 手册的附录 组织机构图; 要素职责分配表; 程序文件清单; 作业文件清单; 法律、法规及其要求清单; 其他有关资料等。
6.8 程序文件的编写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控制程序就是进行某一评价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 6.8 程序文件的编写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控制程序就是进行某一评价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方法和途径; 编写程序文件,应依据规范或标准,并符合过程控制手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程序文件的内容应包括: 应做什么(WHAT)? 为什么这样做(WHY)? 谁来做(WHO)? 何时(WHEN)何地(WHERE)? 如何做(HOW)? 还有是如何进行控制和记录。
6.8.1 程序文件的要求 每一个程序文件都应包含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中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内容,可以是其中一个要素或要素中的一部分,或是几个要素相关要求的一组活动等; 一般不涉及具体的细节,细节通常在作业文件中规定; 程序文件展开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评价机构活动的特点、危险性、复杂性以及人员的能力等因素; 程序文件应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6.8.2 程序文件的基本内容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职责; 工作程序; 相关文件; 相关记录等。
范 围 范围应明确表明程序文件的对象和所涉及和各个方面,由此指明程序文件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范围不应包含要求。 范 围 范围应明确表明程序文件的对象和所涉及和各个方面,由此指明程序文件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范围不应包含要求。 范围的陈述应使用下列用语:本程序规定了…的方法、的特征、的尺寸;本程序确立了…的一般原则、的系统;本程序给出了…的指南;本程序界定了…的术语; 程序适用性陈述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本程序适用于…;本程序不适用于…。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然而,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6.9 作业文件的编写 文件编号和标题:根据安全评价活动的层次编排,同一层次应统一编号,标题应说明开展的活动及其特点。 6.9 作业文件的编写 文件编号和标题:根据安全评价活动的层次编排,同一层次应统一编号,标题应说明开展的活动及其特点。 作业文件的内容:范围;职责;过程控制内容;作业文件的更改;相关程序、文件和记录等。 作业文件中报告和记录的格式:确定使用该作业文件时所产生的记录和报告格式,记录的保存部门和期限,表格的编号、名称和日期;作业文件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和认可,经审批后实施。
7 检查改进(或内部审查) 主要内容: 内部审查的基本要求 内部审查的准备 文件审查 评价项目的抽样审查
7.1 内部审查的基本要求 机构负责人的重视 职能部门负责内部审查 组建一支合格的内部审查人员队伍 制定适合机构特点的内部审查程序
7.2 内部审查的准备 组成内部审查组 编制审查计划 准备审查用工作文件
7.3 文件审查 文件审查的目的 文件审查的要求 文件审查的内容 文件审查结论
7.3.1文件审查的目的 评价安全评价机构过程控制文件文件是否符合安全评价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的要求,即“国家要求的,文件是否写到”; 通过文件审查可以初步了解评价机构过程控制文件的特点和运行情况。
7.3.2文件审查的要求 过程控制手册中要素的描述是否覆盖了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的全部要素; 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分属不同层次的文件,手册是评价机构贯彻过程控制文件编写指南要求的概要描述,而程序文件是实施过程控制要求的管理制度。文件审查时应注意两者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接口要明确,职责要清楚。
7.3.3文件审查的内容 文件的符合性; 文件的协调性; 文件的有效性; 文件的适用性等。
7.3.4文件审查的结论 对文件的符合性评价; 对文件的协调性评价; 对文件的有效性评价; 对文件的适用性评价等。
7.4 评价项目的抽样审查 编制审查工作文件 实施审查 审查报告的编制
第二部分— 安全评价风险管理 1.风险的特征 2.风险产生的元素 3.风险管理的概念 4.风险管理的目标 5.风险管理技术 6.安全评价风险管理要点及案例
1.风险的特征 1.1风险的概念 什么是风险?
广义上的风险 危险的出现概率、发生何种事故及其发生概率、导致何种损失及其概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事故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广义上的风险。 R=(H,P,L) 式中: R——为风险(Risk); H——为危险(Hazard); P——为危险发生的概率(Probability); 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Loss)。 在工业系统,风险是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结合。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又称风险度或危险性。风险R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风险可用损失程度L和发生概率P的函数来表示。
狭义上的风险 在实际的风险分析过程中,人们主要关心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并把这种不确定的损失的期望值叫做风险,这可谓狭义的风险。 也可表示为: R=f(L) 式中,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Loss)。
风险(RISK) 特点: 1.客观存在 2.可測性 (確定性) 在一段较长时间內可以估计量度的 —大数定律 —概率论 “冒险”、“冒险意味着有获利的可能”、“创新就要冒险,就有获利的机会”。 特点: 1.客观存在 2.可測性 (確定性) 在一段较长时间內可以估计量度的 —大数定律 —概率论
(Risk uncertainty threats) 2.风险产生的元素 风险 不确定性 危机 (Risk uncertainty threats) 风险是发生不幸事故/損失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 意外伤害 人为疏忽 市場預測錯誤 决策失誤 信贷因素 产品质量 其他
风险的分类 风险可以按照损失承担者、损失标的物(也称风险形态,即损失的物质载体)和风险的来源进行分类。
风险的分类 按產生風險的對象分類 財產風險: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例如由于业务和生产中断、信誉降低等造成的损失)。 責任風險:因個人或團體的疏忽,而導致他人財產或人身傷害所引致的經濟賠償責任。 人身風險:指人员伤亡、身体或精神的损害。
风险的分类 按風險產生的原因分類 自然風險:指自然界存在的可能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因素所引发的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飓风、海啸、恶劣的气候、陨石、外星体与地球的碰撞、病毒、病菌等自然物理現象引發。 社會風險:社会结构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個人行為失當、不能預料的團體行為) 經濟風險:指在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经济制度改变、市场失控等。 (經營不善、市場方向逆轉)
风险的分类 按風險的性質分類 純粹風險 絕對損失 投机風險 有損失可能 亦有獲利可能 與社會/經濟變動有關
风险的分类 按風險產生的環境分類 靜態風險 —在社會活動不發生變動下存在的風險 —由於自然不規律變化, 反常現象引致 動態風險 —社會, 經濟, 政治等等的變化 —組織結構, 技術, 人為原因
风险的分类 按發生風險的經濟單位分類 個人風險 指个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情感圆满、精神追求、个人发展等—人身 / 財產 / 責任 家庭風險 指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家庭成员的精神身体健康、家庭的财产物质保证、家庭的稳定性等—財產(直接損失 / 間接損失 / 人身風險)
风险的分类 企業風險 指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因此围绕企业发展的相关课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风险管理引起了学者和企业决策人员的高度重视。(職工(人身 ) / 財產 / 責任)
与风险相关的术语 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 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 危险(HAZARD)—危险的定义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 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 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 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就是对危险的表征,称为风险。危险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而风险却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亦即按照人们的意志可以改变危险出现或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一旦出现危险由于改进防范措施从而改变损失的程度。
与风险相关的术语 隐患(Hidden Danger)— 隐患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的一种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 隐患的存在会导致正常生产工作程序的偏离。当危险暴露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时就成为风险。如在群山中有一摇摇欲坠的巨石,这是一个隐患,是客观存在的不安全状态,但它不是风险,因为它周围没有人员从事生产活动,即它没有暴露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即使它从山上坠落下来,也不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任何伤害和损坏。
风险与危险—在通常情况下,“风险”的概念往往与“危险”或“冒险”的概念相联系。危险是与安全相对立的一种事故潜在状态,人们有时用“风险”来描述与从事某项活动相联系的危险的可能性,即风险与危险的可能性有关,它表示某事件产生事故的概率。事件由潜在危险状态转化为伤害事故往往需要一定的激发条件。风险与激发事件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概率有关。严格地讲,风险与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危险只是意味着一种存在的或潜在的不希望事件状态,危险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状态。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危险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危险出现时会引起不幸事故。而风险用于描述未来的随机事件,它不仅意味着不希望事件状态的存在,更意味着不希望事件转化为事故的渠道和可能性。因此,
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并不一定要冒此风险。例如,人类要应用核能,就有受辐射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生活实践中人类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应用中受辐射的风险小些,甚至人绝对地与之相隔离,尽管仍有受辐射的危险,但由于无发生的渠道,所以我们并没有受辐射的风险。这里也说明了人们更应该关心的是“风险”,而不仅仅是“危险”,因为直接与人发生联系的是“风险”,而“危险”是事物客观的属性,是风险的一种前提表征。我们可以做到客观危险性很大,但实际承受的风险较小。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1.风险是好事还是坏事?—危机观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既是危险也是机会。人们从事经济、社会活动既有可能获得预期的利益,也有可能蒙受不得不面对的损失或损害。机会和危险是项目活动的一对孪生子,正如中国一句谚语所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只有危险却没有机会,只有傻人才会去干这样的傻事;只有机会却没有危险,也只有傻人才会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通常大的机遇伴随着较大的危险。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项目决策就是对风险两面性的权衡。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2.陨石坠落风险大还是马路骑车风险大?—双因素观 是陨石坠落的风险大,还是马路上骑车的风险大?这个问题难以回答。陨石坠落的后果虽然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却很小;马路上骑车遇到事故的后果虽然不如陨石坠落那样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却大得多。这个问题显示了一个观点,即衡量风险的大小,必须综合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它的后果严重性两方面的因素。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3.风险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二元观 风险总是相对项目活动主体而言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影响。人们对于风险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因活动、人和时间而异。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4.从不同高度看风险是不是一样的?—多层次观 风险从不同的高度来看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项目风险、组合风险和系统风险。 同样的风险状况,项目风险在项目经理来看可能是很大的,但是对于企业经理来讲,由于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资源,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把该风险放到组合风险当中,那么风险可能就不是很大了。组合风险对于企业经理来讲可能很大,无法承受,但是如果再高一层,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将该风险放到整个的投资系统当中,由于投资的多元和分散,那么较大的组合风险也可能就变得可以接受的了。一般来讲,项目风险≤组合风险≤系统风险。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5.项目前期风险大还是后期风险大 通常认为项目的前期风险较大,因为前期不确定因素多,不确定程度高。但前期的投入尚少,造成的损失不大,前期工作失误的影响和后果主要反映在后期。项目后期许多事件和现象已经发生或显现,不确定因素和程度都减小了,但已经大量投入,可能造成的损失会很大。因此,项目的风险在整个项目生命期内都是不可忽视的。
如何认识风险—风险的六大理念 6.坐在火车头风险大还是坐在车厢里风险大?—动态信息价值观 坐在车厢里,有车头引导和缓冲,风险小,但被动面对风险;坐在火车头,风险可能迎面而来,但获得了以后观察路况、掌握车速、紧急刹车,甚至跳车避险的选择权。
3.风险管理的概念 何谓“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是指项目实施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应对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3.风险管理的概念 狭义风险管理—从狭义概念看,风险管理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对待风险的整套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识别、衡量、规避风险,用最小的代价将风险损失控制到最小,尽可能维护企业和项目投资的收益,成为企业和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没有风险管理,企业和项目将暴露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之中,处于被动和消极接受的状态。
3.风险管理的概念 广义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再一次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通过风险管理识别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3.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三要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简称风险管理三要素。 早期风险管理的倡导者詹姆斯·奎斯提认为: “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 由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盈利的能力。” 近代风险学者赫利克斯·克莱蒙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其组织前进的能力,并对顾客提供产品与服务以保全公司的人力与物力,保护企业的盈利能力。”
风险分析 根据风险的定义,可得出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所谓风险分析,就是在特定的系统中进行危险辨识、频率分析、后果分析等的全过程,如下图所示。
风险分析 危险辨识:在特定的系统中确定危险并定义其特征的过程。 频率分析:分析特定危险发生的频率或概率。 后果分析:分析特定危险在环境因素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包括情景分析和损失分析。 情景分析:分析特定危险在环境因素下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后果。 损失分析:分析特定后果对其他事物的影响,进一步得出其对某一部分的利益造成的损失,并对其进行量化。
风险分析 就是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他所产生的后果和损失。现代管理对复杂系统未来功能的分析能力日益提高,使得风险预测成为可能,并且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可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分析应该成为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系统安全的补充,又与系统安全有所区别,风险分析比系统安全的范围或许要稍广一些。例如,衡量安全程序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后果或损失的期望值,这两者都属于“风险”的范围。
风险由以下要素构成: 风险原因:在人们有目的的话功过程中,由于存在或然性、不确定性,或因多种方案存在的差异性而导致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和各种方案的差异性是风险形成的原因。不确定性包括物方面的不确定性(如设备故障)以及人方面的不确定性(如不安全行为)。 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是风险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损失的原因。根据损失产生的原因不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事件分为生产事故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企业社会风险、企业风险与法律、企业市场风险等。 风险损失:风险损失是由风险事件所导致的非故意的和非预期的收益减少。风险损失包括直接损伤(包括财产损失和生命损失)和间接损失。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①危险辨识:主要分析和研究哪里 (什么技术、什么作业、什么位置)有危险? 后果(形式、种类)如何以及有哪些参数特征; ②风险估计:确定风险概率多大、风险的概率大小分布以及后果程度大小。
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 频率分析和后果分析合称风险估计(Risk Estimation)。 风险分析,得到特定系统中所有危险的风险估计。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相应的风险标准判断系统的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这就是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合称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风险评价是分析和研究风险的边际值应是多少?风险-效益-成本分析结果怎样?如何处理和对待风险? 风险评价逻辑模型至少有5个因素: 基本事件(低级的原始事件); 初始事件(对系统正常功能的偏离,例如铁路运输风险评价时列车出轨就是初始事件之一); 后果(初始事件发生的瞬时结果); 损失(描述死亡、伤害及环境破坏等的财产损失); 费用(损失的价值)。
风险评价 关于风险评价的范围,主要是对重大损失进行评价,即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少数较重大的意外事件上。例如,一个完全关闭的核电站就不必再研究其可能的故障和损失,其残留危险是否应当忽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风险是现代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难以避免的。从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角度分析,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
风险控制(对策)(Risk Control)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和对策降低风险的过程,就是风险控制(对策)(Risk Control)。 换句话说,在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就可作出风险决策,即风险控制。
4.风险管理的目标 減少風險元素發生的可能性—事先杜絕 減少風險事故—加以防範 減少風險損失—事後採取有效措施補救 风险管理的目标,首先是鉴别显露的和潜在的风险,处置并控制风险,以期预防损失;其次是在损失发生后提供尽可能的补偿,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风险管理者有句格言:损失前的预防胜于损失后的补偿。由于风险的偶然性,多为不可杜绝,固风险管理要做好“防範”和“補救”两方面的准备。
5.风险管理技术 5.1 风险管理的技术步骤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学科,企业通过危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技术步骤
5.2 风险管理规划 5.2.1内容与任务 风险规划就是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的过程。 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策略本身是否正确、可行,风险分析的效果如何,风险管理要消耗多少资源? 第二,实施管理策略的措施和手段是否符合项目总目标? 把风险事故的后果尽量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是风险管理规划和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整体风险只要未超出整体评价的基础,就可以接受。对于个别风险,则可接受的水平因风险而异。
5.2.2风险规避的策略 规避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的大小三个方面,采取多种策略,如减轻、预防、转移、回避、自留和应急(或后备)措施等。
风险规划最后一步就是把前面完成的工作归纳成一份风险管理计划,其中应当包括项目风险形势估计、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规避计划。 5.2.3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规划最后一步就是把前面完成的工作归纳成一份风险管理计划,其中应当包括项目风险形势估计、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规避计划。
6.安全评价管理要点及案例 体系文件的改进与完善 体系文件的执行与监督 关注合同评审
6.安全评价管理要点及案例 6.1 体系文件的改进与完善 符合性 适用性 体系文件的编制与修改,应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且适应于安全评价工作。 适用性 体系文件在满足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应做到少而精,可操作性强。需与本机构的人员结构、部门设置相适宜。
6.安全评价管理要点及案例 6.2体系文件的执行与监督 法规标准的索取与更新 现场勘察详实、完整 资料收集准确、有效 原始资料(含影象)、档案(记录)的保存
6.安全评价管理要点及案例 6.3关注合同评审 资质管理、资质范围与等级 工作进度 评价类别 行业风险特征与评价人员专业结构 项目的经济性
谢谢! 祝各位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