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車站今與昔 103.2吳宗彥
松山車站(台北市) 1955年1月1日:升為二等甲車站 1987年7月1日:升格為一等站,取代台北成為縱貫線大部分下行旅客列車的始發站。 2008年9月21日:新建地下化車站正式啟用,列車改行駛地下隧道及停靠地下化月台。 位置:台北市松山區,台北站—南港站間
1980年代的松山車站 1955-1987的松山站:只是二等站,場房與月台簡單,僅有最低等級的普通車會停靠
補充:台鐵普通車 DR2700柴油列車,俗稱「白鐵仔」,曾為西部幹線尚未電氣化之前台鐵最高級、最快的列車,當時稱為「光華號」,之後轉戰北迴線,後來又在中部擔任區間車,現在則在花東線擔任普快車 ,駕駛座與乘客座位距離近 視野好,是鐵道迷的最愛。 在引進電聯車之前,普通車為台鐵每站皆停的最低等級列車,外觀為藍色塗裝,左圖為普通車內部座位排列方式採面對面,與現今大多電聯車相同
1987-2008年的松山車站 1987-2008的松山站:成為一等大站,各級列車均會停靠
1987-2008年的松山車站 1987-2008年的松山站:因為台北車站地下化施工,取代台北站成為縱貫線各級對號列車的出發站。 未地下化之前,松山車站共有四座月台,各級列車均會停靠。
今日的松山車站(外觀) 2008.9.21之後的松山站:移入地下隧道,仍維持一等大站
今日的松山車站(月台) 2008.9.21之後的松山站:地下僅有兩座月台,各級列車均會停靠 未來待捷運松山線啟用後,也將成為捷運松山站
淡水車站(新北市) 1901年8月25日:淡水支線啟用 1988年7月15日:因改建捷運而停駛,原有鐵軌拆除。 1997年:沿著原淡水線鐵路建立之捷運淡水線正式啟用。 位置:新北市松山區,台北站—南港站間
1901-1988淡水支線 左圖為1987年淡水火車站之外觀,右圖為淡水火車站內之月台。
1988.7淡水最後一班列車 1988年7月15日:因改建捷運而停駛。 1988年7月16日:由民生報主辦「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加開一班淡水線的最後列車。
1997捷運淡水線 左圖為1997年之後淡水捷運站之外觀,右圖為淡水捷運站內之月台。
舊花蓮車站(1951-1982) 左圖為1968年之舊花蓮車站外觀,右圖為花蓮車站內之月台。
舊花東線(1951-1982) 1982年之前,花東線鐵路與西部縱貫線並不相通,軌距也不相同。 註:標準軌距(捷運、高鐵143.5cm),台灣縱貫線106.7cm,花東線76.2cm 圖為行駛於花東線之列車,暱稱「東線小叮噹」。
東線小叮噹(DR2000) 1982年花東線尚未拓寬之前專跑花東線的列車,軌距76.2cm,最高時速約70km。
1980.2.1北迴鐵路通車 花蓮分新、舊兩站 1980年2月1日,北迴鐵路通車,花蓮有新站與舊站。 左圖為花蓮新站,為北迴鐵路之終點,舊站拆除後成為如今的花蓮火車站。 右圖為花蓮「舊」站,為花東線起點,如今已拆除。
拆除後的花蓮舊站 左圖為花蓮舊站,在1982年7月1日東線鐵路拓寬後已廢止不用,1992年已拆除。 右圖為2010年舊花蓮車站原地之現況(從背後的山脈可以看出這是原來的位置)。
廢棄的一等站-台東車站 左圖為台東舊站,是花東線的終點,原為一等大站,營收在台鐵可名列前10。 右圖為台東車站的月台,後方列車為早期的「東線小叮噹」。
南迴鐵路完成後,台東新站崛起 1992年12月16日,南迴線通車,與花東線交於原「卑南車站」,改稱「台東新站」。 2001年12月,舊台東車站廢站半年後,「台東新站」改名為「台東車站」。
舊台東車站從「一等站」變成「廢站」 南迴線通車後,在南迴線外的馬蘭與舊台東車站變成類似支線鐵路,運量大減而沒落,被戲稱為「闌尾」。 2001年5月,舊台東車站正式廢站,站區改建為「鐵道藝術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