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与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
Advertisements

心肺复苏 浙江省人民医院 ICU 孙仁华. 历史  1958 年美国人 Peter safar 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  1960 年 Kouwenhoven 发明了胸外心脏按压,从 而奠定了现代心肺复苏的基础  分别于 1966 , 1973 , 1985 , 1992 召开全国性的 CPR.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主讲:杨侃.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 生命之痛 2004 年 10 月 17 日,北京 “ 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 ” 2 人猝死,图 为参赛选手北京交通大学的刘红斌。警察及围观群众面对大学生猝 死的无奈与无助。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 项美香.
现 场 心 肺 复 苏 术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C P R 现场心肺复苏术 CPR. 心肺复苏 概念 : 概念 :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即循环 和呼吸突然停止和意识丧失后的急救。心肺复苏 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方法迅速抢 救心跳、呼吸骤停伤员的方法。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即循环 和呼吸突然停止和意识丧失后的急救。心肺复苏.
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节 心搏骤停 一、概述  心搏骤停( sudden cardiac arrest , SCA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1 心肺复苏新进展 桐乡一院急诊室 唐晓岚. 2  世界范围内,每年超过 1500 万死于心 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之原因的 主要元凶。  美国每年有 35 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每天约 1000 人发生死亡,而大概 70% 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 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心脏性猝死的发 生率为.
常见疾病及意 外伤害. 一、烈日炎炎,有人中暑 了,怎么办??? 中 暑 中暑常发生在气温超过 32 ℃和湿度大 于 60% 、无风的夏季。 特别是对高温环境未能适应的人群更 易发生中暑。
赛场猝死个案: ♘ 加林 ———1960 年,在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加林在比赛中猝 死; ♘ 夸德里 ———1975 年,年仅 18 岁的法国后卫夸德里在快速奔跑中突然 倒地身亡; ♘ 比亚斯因 ———1986 年,全美篮球明星队队员比亚斯因在训练结束后突 然倒地死亡; ♘ 海曼 ———1988.
2010 年心肺复苏指南. 生命之痛 2004 年 10 月 17 日,北京 “ 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 ” 2 人猝死,图 为参赛选手北京交通大学的刘红斌。警察及围观群众面对大学生猝 死的无奈与无助。
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 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注册导师 王贵梅.  概述  重要性(非专业者)  流程 + 技术要点  注意事项  复苏有效指征  终止的条件  演练.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张 宏. 一、定义 心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 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 心脏性猝死: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 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 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 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 1 小时内死亡。 91 %是由心律失常所致。
120 急救 科学规范开展 心肺复苏培训活动 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 LOGO 唐神医美国救人 2015 年 2 月 22 日, 北京 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 任唐子仁在美国南加 州圣地亚哥海洋公园 游玩时, 看见一美国妇 女突然倒地, 判断心脏 骤停, 一个人立即开始 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AED.
中医护理 —— 鱼腥草 护理 1334 班 小组成员:郭丽丹 43 杨专 39 张建 35 李晓敏 27 陈燕红 25 张良州 8 分工合作: 收集整理 43 郭丽丹 35 张建 27 李晓敏 讲解 39 杨专 25 陈燕红 8 张良洲.
第四章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中 国 医 科 大 学朱 闻 溪.
心肺复苏新概念新进展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朱俊. 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  现代心肺复苏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 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  2000 年首次制定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 治疗指南  2005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指南修订.
港口与城市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 罗 萍 2006 年 7 月. 主要内容 港城关系的演变进程 我国港城互动发展正进入黄金发展 期 我国港城互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发 展现状 我国港城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
意 外 伤 害 意 外 伤 害 概 述 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两大杀手 疾病 意外伤害 尽量避免 降低危害.
心肺复苏概述 ( CPR ) 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 1 、紧急事件发生的位置(包括街道的 名称、办公室或房间的号码)。 2 、打 出求救电话的电话号码。 3 、发生了什 么事情 — 心脏病发作、车祸等。 4 、有 多少人需要帮助。 5 、患者的情况。 6 、 患者正接受何种形式的急救(例如心肺 复苏正在进行或者.
心肺复苏术(CPR) 星元医院重症医学科 王建华.
心肺脑复苏.
心肺复苏术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 肺 复 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事故 急救教育与培训.
珍惜生命 从你我做起 ——学习心肺复苏术.
第7章 隔离技术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护理教研室.
心肺复苏术(CPR)2015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俊红.
2015年AHA(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要点
心肺复苏术CPR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白雪梅.
心 肺 复 苏 术.
生活护理技术 项目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项目二 排泄护理技术 项目三 促进呼吸功能护理 项目一 冷热疗法 项目二 标本采集 项目三
常见危重症识别与现场急救技能 环化学院 环境科学081班 夏颖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陈玉国.
2015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陈在荣.
2010心肺复苏 (2010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概述 (CPR).
研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科 主要研究者:**** 申办者:********公司 CRO:********公司
姓 名 出生年月 所在学科 最高学历/位 专业 毕业学校 成果内容 本人业绩 (一)教学内容
資料來源
心脏骤停抢救进展 黄徳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
心肺复苏与气道管理(1) 北京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
标准化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双人心肺复苏操作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庆玲.
现场心肺复苏术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15年新版国际心肺复苏 指南解析 左晓红 2016年6月2号.
让生命不再遗憾 浙江宁波 余晓岚.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刘辉
二技幼保三甲 1A3I0023黃馨儀 指導老師:李淑娟老師
现代心脏除颤术.
粪 便 检 查 主讲老师:沈萍.
2005基础生命支持(BLS) 及除颤器使用.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河北医科大学 寒若.
盆腔炎的护理 梅剑娟.
珍惜生命 从你我做起……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 主讲人:莫月红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教育部技職校院 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主軸B2-強健專科學校教學品質計畫 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 子計畫一 【基本救命術(BLS)訓練】
2015心肺复苏概述 (CPR).
心肺復甦術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2015心肺复苏.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周成斌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与工作经历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与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与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中山二院  黄子通

《 2005指南》修订程序及原则

1992年AHA制定1992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标准和指南。 1992年第五次国际复苏会议召开,成立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 2000年AHA、ILCOR共同制定2000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国际指南。这也是第一个国际复苏学指南。 2005年,AHA、ILCOR制定2005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指南。

2005指南修订程序 ILCOR与AHA确定复苏相关的八个课题组和讨论专题,并为各专题确定评估专家。 专家检索专题相关文献,评估证据,进行科学总结。 2005年1月23~30日,国际共识会议上,380名复苏学专家对各项专题证据进行讨论和辩论。 根据讨论结果,ILCOR形成《2005心肺复苏共识》。 AHA采纳和拓展ILCOR共识申明,形成《2005指南》 。

指南修订的原则 科学循证原则 对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急性冠脉综合征、儿科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和跨学科领域以及卒中、现场急救等八个复苏学相关领域276项专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证据评估。 与《2000指南》相比,《2005指南》是在更广泛的证据评估基础上制定。 采用了与AHA其它循证医学指南相同的证据水平评估和建议分级系统。

1 随机临床研究或有确切疗效的多个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2 小样本或无显著疗效的随机临床研究 3 前瞻性、对照、非随机的队列研究            证据水平分级 证据水平 定义  1 随机临床研究或有确切疗效的多个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2 小样本或无显著疗效的随机临床研究  3 前瞻性、对照、非随机的队列研究  4 回顾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5 系列病例研究、同类病例收集或无对照组的研究  6 动物实验或机械模型研究  7 由已有的为其他目的收集资料的推断和理论分析  8 合理推测(共识);以往的常规

建议分级 I 级 收益 >>> 风险 诊疗措施应当被执行 IIa 级 收益 >> 风险 实施诊疗措施是合理的 IIb级 收益 ≥ 风险 诊疗措施可被考虑 III 级 风险≥ 收益 诊疗措施无益,可能有害,不应实施 不确定分级 刚刚开始研究或正在持续 ,进一步研究前不能作出 肯定或反对的建议

公正原则 281名专家参与证据评估过程,来自全球的380名复苏学专家参加国际共识会议,对各项专题和证据进行讨论和辩论。 AHA对参与指南制定专家的潜在利益冲突在一新建的工作程序下进行了透明、公开的管理。

《2005指南》最重要的修订之处

《2005指南》最重要的修订是改进原有CPR措施使其简单但更为有效。 复苏学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2005指南》致力于从复苏学研究成果中寻求、确定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复苏措施。 近年一系列研究表明:急救人员对心搏骤停的快速判断与反应、现场早期CPR和室颤发生5分钟内的早期除颤治疗是最重要的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复苏措施。

 患者生存率 0 - 2% 2 - 8% 2 4 6 8 10 20% 分钟 无CPR、除颤延迟 除颤 早期CPR、除颤延迟 除颤 除颤

早期现场CPR对于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即使专业急救人员CPR也存在很多问题:过度通气、胸外按压频繁被中断、按压频率过低或幅度太浅。这些可导致心输出量和冠脉灌注压明显下降而影响复苏效果。(证据水平6级) 《2005指南》突出强调高质量CPR重要性,将其定义为 “ 用力、快速胸外按压,以达到每分钟100 次的按压频率,按压时胸廓应充分回弹,同时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为达到高质量CPR,指南相关修订:

EMS急救人员对非目击情况下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除颤前,先行约5组(包括30次按压、2次通气)或约2分钟CPR,尤其是EMS抵达现场距呼救的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 无脉性心搏骤停患者两次心律检查的间期应给予约5 组(或约2分钟)CPR。电击复律治疗后急救人员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CPR,5组(或约2分钟)CPR后再检查患者心律。

所有急救措施的实施(包括人工气道开放、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估)均应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限制无脉性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脉搏检查。 治疗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于1次电击后(非3次)立即进行CPR。 专业急救人员双人或多人复苏时,应每隔两分钟轮换位置以避免胸外按压者疲劳导致按压的质量和频率下降。轮换时要求动作尽可能快(最好不超5秒钟),以避免中断胸外按压。

CPR程序简化 CPR能否成功取决于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许多国家EMS从接到求救至到达现场的时间需7~8分钟或更长。因此患者能否存活取决于有无非专业急救人员在现场进行CPR。 实际情况是只有大约1/3的心搏骤停患者现场接受了非专业人员早期CPR,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复杂的CPR程序难以学习和掌握。 《2005指南》强调简化复苏程序以方便非专业人员学习、记忆和掌握,相关修订:

非专业急救人员开始胸外按压之前不再需要评估循环体征: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简化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辅助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并保证有足够气体量以使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 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进行不需胸外按压的人工呼吸。 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按压/通气比例统一为30:2。

指南对几个复苏学重要问题的讨论

按压/通气比例 最优的按压/通气比例尚未在临床研究中确定。 《2005指南》相关修订:    专业急救人员单人CPR、针对成人的双人CPR和非专业急救人员CPR,按压/通气比例统一为30:2 。 针对婴儿和儿童的专业急救人员双人CPR,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修订依据: 急救人员实施CPR时存在过度通气现象,对复苏不利,同时引起胸外按压中断,导致按压次数不足; 尽可能统一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的按压/通气比例以便于记忆和掌握; 有效的CPR必须维持一定的冠脉和脑血流,因频繁通气导致胸外按压的中断可引起冠脉灌注压下降,降低复苏成功率; 急救人员实施CPR时存在过度通气现象,对复苏不利,同时引起胸外按压中断,导致按压次数不足; 数学和动物模型表明高于15:2的按压/通气比例可能产生更合适的通气/血流比值。

单次电击与3次连续电击除颤策略 《2005指南》相关修订:    当患者为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予以1次电击除颤,除颤后立即进行5组或约2分钟的CPR,然后分析患者心律或脉搏。

修订依据: 3次除颤策略基于原来使用的单向波除颤器初次除颤成功率低,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双向波除颤器可达90%以上的初次除颤成功率; 如果单次双向波除颤不成功,则可能VF振幅较低,此时再次除颤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小,最重要的治疗应是立即进行CPR,尤其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VF终止后大多数表现为无灌注心律(无脉性电活动),CPR是针对无灌注心律最恰当的治疗。

VF时先行按压与先行除颤 处于公众普及除颤计划中的非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时,应尽快使用AED进行除颤。 《2005指南》相关修订:    当EMS反应时间超过4~5分钟或心搏骤停非目击情况下发生时,EMS急救人员可先行5组或约2分钟CPR,再进行除颤。

修订依据: CPR可提供心、脑等脏器血液供应,延长维持VF时间和增加除颤成功率。研究表明早期CPR可提高室颤患者生存率2~3倍。在VF持续4~5分钟后先行CPR对提高除颤成功率更为重要。

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2005指南》相关修订: 还没有一种缩血管药物在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 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改善心搏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

复苏后治疗 《2005指南》相关修订: 尚无标准的复苏后治疗程序. 指南建议注意心脏等器官的功能支持、维持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体温(尤其注意防治体温过高)、避免过度通气。 亚低温治疗:治疗性低体温可改善院外室颤后昏迷的成人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但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因以及院内发生的心搏骤停患者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的治疗建议

BLS操作流程 CPR 专业急救人员 开放气道、检查呼吸 脉搏检查 无 有 AED分析患者心律 电击除颤1次 继续5组CPR 患者没有运动或无反应 启动EMSS.取得AED 专业急救人员 开放气道、检查呼吸 如患者无呼吸,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脉搏检查 无 有 CPR 每5~6秒给予1次人工呼吸 每2分钟检查脉搏 AED分析患者心律 电击除颤1次 继续5组CPR 立即继续5组CPR 可复律 不可复律 BLS操作流程

检查患者反应    拍打患者肩部,询问:您怎么了?

启动EMSS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急救者应立即启动EMSS,如果可能,尽快取得AED。

开放气道 非专业急救人员:无论患者有无外伤,使用压额举颌法。(建议等级IIa)

专业急救人员:患者无头颈外伤证据时采用压额举颌法。怀疑患者颈椎损伤时,采用下颚推前法 (建议等级IIb)。

检查呼吸 专业急救人员和非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不能肯定患者呼吸是否“适当”或“正常”时,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建议等级IIa) 。 非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不愿进行人工呼吸,则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建议等级IIa) 对于抽气样呼吸患者视为无呼吸,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建议等级I)

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时每次通气维持时间应超过1秒。(建议等级IIa) 建议每次通气量500~600mL,强调应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双人CPR时如果人工气道已建立,人工通气按8~10次/min频率进行,不需与胸外按压协调,通气时不应中断按压。 (建议等级IIa)

脉搏检查(仅对专业急救人员) 非专业急救人员通过检查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来判断出现心搏骤停,不进行脉搏检查。 专业急救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不能确定则进行胸外按压。(建议等级IIa)

无胸外按压的人工通气(仅对专业急救人员) 如果患者存在自主循环,需要人工通气,专业急救人员给予10~12次/min的通气或每5~6秒次通气1次。(建议等级IIb) 每2分钟再次检查脉搏,但每次不应超过10秒。 (建议等级IIa)

胸外按压 有效的胸外按压对于CPR过程中血流产生至关重要。(建议等级I) 有效胸外按压要求: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成人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4~5cm。按压间期胸廓应充分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当。避免胸外按压被中断。 (建议等级IIa) 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的胸骨下部。一手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其手背上。 (建议等级IIa)

带CPR提示作用的装置可提示操作者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和深度,可能提高院内和院外急救时CPR质量。(建议等级IIb)

除颤 低能量的双向波较同样或更高能量的单向波相比更安全有效。 (建议等级IIa) 首次除颤能量建议: 双向方波首次除颤能量120J

80%的院外心搏骤停发生在家庭,但没有家庭应用AED的研究报道,指南没有支持或反对在家庭使用AED的建议。(建议等级未确定)  AHA于1995年建议利用AED进行公众普及除颤(PAD)计划。在机场、赌场和警察参与急救的研究中表明,进行早期CPR和AED除颤后,3~5分钟内目击下发生室颤性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可达到49%~75%。 《2005指南》建议在心搏骤停发生率相对高的场所(如机场、赌场、运动场等)推广AED普及计划。 (建议等级I) 80%的院外心搏骤停发生在家庭,但没有家庭应用AED的研究报道,指南没有支持或反对在家庭使用AED的建议。(建议等级未确定)

我国心肺复苏现状与展望

我国复苏学发展落后: 全球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平均为6%左右。而我国不到1%。 缺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

存在的主要问题: EMS不健全:反应时间慢、缺乏统一管理、过分依赖医院作用、急救人员急救技术不规范。 缺乏公众CPR培训及非专业人员CPR。 未广泛使用AED 和开展普及除颤计划 缺乏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动物实验模型未规范。

对策 改进EMS,提高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效能。 加强患者家属、警察、消防人员以及社区保安等CPR和 AED应用培训。

规范动物实验模型,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在此良好的研究平台下积极探讨复苏学领域未解决的问题。 开展多中心合作,按CONSORT标准设计、完成和报告临床研究。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