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词的知识 词:词,又名“长短句”、 “曲子词” “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曲子、曲子词、乐府,或长短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字数来划分。小令 58字,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知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的声韵。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则是一首词的词调。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起初是题目,后仅表示一定的格式)
毛泽东其人其事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其人其事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毛泽东其人其事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政治人生
毛泽东诗词名句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天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上阕:词中的毛泽东 此时,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 “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此时,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湘江秋景图 如何变换视角的?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 时间、地点、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 之景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 之景 生情—以天下为己任
秋之悲喜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释疑 古往今来,“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诗人的秋天不一样呢?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秋色如斯,词人何感?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不止有一个毛泽东——梁漱溟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同学少年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行为活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行为活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如果说上阕只有一个点——“独立”于橘子洲头的毛泽东之外,那么,下阕则是有一个面——一群敢于挑战权势,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同学少年,这是一个时代的群像,是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领袖词人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颁奖词 毛泽东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那么请你为这一群少年写50-100字的颁奖词。
方法一:同类鉴赏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沁园春·长沙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方法二:抓意象,析感情 意象即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心中之“意”与外在之“象”的结合体。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方法三:诗中有画——构图还原 立 眼 前 景 看 心 中 情 问 蓬勃秋景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 红遍, 山 层 尽染; 林 漫 碧透, 江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 红遍, 山 眼 前 景 层 尽染; 林 蓬勃秋景 漫 碧透, 江 看 百 争流。 舸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心 中 情 怅寥廓, 胸怀天下 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