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关于汇率计算.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课程泛雅 2017/3/15.
CET4 translation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年轻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归因于他们迅速提高的收入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旅行多了,年轻人在大城市和著名景点花的时间少了,他们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有些人甚至选择长途背包旅行。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四种命题 2 垂直.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糖尿病流行病学.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③如何进行行为安全观察.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看一看,想一想.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第七章 类与对象 第十一组 C++语言程序设计.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Harvard ManageMentor®
药物的跨膜转运.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6.4 你有信心吗?.
Harvard ManageMentor®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简历 WESTIN.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找 因 数.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位似.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图10-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利他行为 行为 亲社会 助人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eange Theory)(P35和第八章)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这一过程遵循“成本最小”原则。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 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二)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很小的时候是没有利他行为的,助人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一观点得到道德发展理论的支持。 皮亚杰 柯尔伯格 一般认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一致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P371-374)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紧急助人实验(拉坦内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Latané, 1981)在总结自60年代开始的利他行为和旁观者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 (详见P38) 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坦内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 ,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 ,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图10-2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N I I = SN-t ( t<1 )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I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 I N I = SNt ( t<1 )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作用源 目标靶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他不需要帮助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我没有责任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 的 不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他不需要帮助 我没有责任 我的行动值得吗?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是的,给予帮助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当潜在的助人者是男性的时候,女性求助者更可能得到帮助;当潜在的助人者是女性时,男女求助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不存在性别差异。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由于自身原因(如懒惰、过失等易被问责的原因)而使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者特征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1.年龄与性别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者特征 2.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E. Midlarsky, 1972)。也有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与不同类型的助人行为有一定的相关,但是并未发现某一特征与各种类型的助人行为都存在一致的相关性。 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结论:不存在明确的利他人格特征。部分是因为:情境对人们的助人意愿和决策发挥着重要影响。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者特征 3.心境 (1)消极心境 内疚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为了减轻这种痛苦,恢复被动摇了的自我形象或试图恢复积极的公众形象,人们往往作出助人行为,以此来“赎回”失去的东西。总之,内疚导致更多的善行。 消极心境减少助人行为的研究大都是关于儿童的。对于成人而言,助人是自我满足,它能给个人带来内部报偿,帮助抵消坏情绪。 社会化良好的成年人总是在心境不好时就做好事吗?并非总是如此。 消极的心境除产生同情外,还会造成沮丧——一种以抑郁地沉溺于自我关注为特点的状态。这会导致过度的自我聚焦,因而对助人变得不敏感。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①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 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①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②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③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④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助人者特征 3.心境 (2)积极心境 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 好心情增加我们对自己的注意量,更关注内心世界的协调,并且这个因素使得我们更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行事。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城市过载假设(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认为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2)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2.匆忙与助人代价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 达利和巴特森(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详见P359-360)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情境因素 3.旁观者在场 4.榜样的存在 5.去个性化:减少助人行为。 减少匿名会增加助人行为。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 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心理学家斯陶布(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心理学家斯陶布(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 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通过训练个体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个体的助人行为。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董婉月,1989;刘磊,1990);当多种因素一起影响亲社会行为时,价值取向(利他取向)主观效应尤为显著(张志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