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借款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Chapter12 中国利用外资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借款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吸引外资 中国2007年吸引FDI达83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这是中国连续15年利用外资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190个,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全球500强已有近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160项。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长相反的是,2007年中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 与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长相反的是,2007年中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一升一降表明,中国吸收外资重点正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升。而这正是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所最希望的。
对外直接投资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 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非金融类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占93.7%,金融类16.7亿美元,占6.3%; 截至2007年底,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
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9 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9.4亿美元, 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 2007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 一、中国利用外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50年代利用政府贷款方式引进外资 (2)60、70年代主要利用商业贷款方式引进外资 2.第二阶段(1979-1991年) (1)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化 (2)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 (3)外资配置体制的转变 3.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作用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3.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4.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6年) 2.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 3.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 4.调整发展阶段(1996-2000年) 5.成熟稳定阶段(2001-至今)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分析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3.外资企业 4.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 5.中外合作开发企业 6.BOT投资方式
6.BOT投资方式 BOT是一种国际投资方式,是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同私营部门(在我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建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公司在特许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特许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将被无偿移交给政府。
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一拥有一经营一转让。它与BOT的区别在于:一是所有权的区别,在BOT投资方式下,投资者只有经营权,但在BOOT方式下,投资者不但有经营权,而且在规定的时间里还有对项目的所有权, 二是时间上的区别,即BOT从项目建成到移交的时间一般比BOOT短一些。
BOO (build-own-operate) 即建设一拥有一经营。它与BOT、BOOT相比,特点在于并不将项目或工程移交给政府公共部门。
BOT方式融资案例-广东省沙角火力发电厂
广西来宾电厂B厂 装机规模为72万千瓦,安装两台36千瓦的进口燃煤机组。该项目总投资为6.16亿美元,其中总投资的25%即1.54亿美元为股东投资,两个发起人按照60:40的比例向项目公司出资,具体出资比例为法国电力国际占60%,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占40%,出资额作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其余的75%通过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方式筹措。
我国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不为该项目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项目融资贷款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投资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组成的银团联合承销,贷款中3.12亿美元由法国出口信贷机构——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提供出口信贷保险。项目特许期为18年,其中建设期为2年9个月,运营期15年3个月。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电厂无偿移交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在建设期和运营期内,项目公司将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分别提交履约保证金3000万美元,同时项目公司还将承担特许期满电厂移交给政府后12个月的质量保证义务。广西电力公司每年负责向项目公司购买35亿千瓦时(5000小时)的最低输出电量(超发电量只付燃料电费),并送入广西电网。同时,由广西建设燃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向项目公司供应发电所需燃煤,燃煤主要来自贵州省盘江矿区。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 3.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行业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如表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 “东重西轻”——FDI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一些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吸纳的外资企业较少。 3.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其次是北美和欧盟。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表 截至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情况表
四、新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 1.投资方式的调整 2.投资结构的调整 3.投资地区的调整 4.投资环境的调整 5.投资法规的调整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借款 一、中国对外借款概况 1.外债规模的稳定化 2.外债方式的多元化 3.外债结构的合理化
二、中国对外借款方式分析 1.政府贷款 (1)中国使用外国政府贷款的原则 (2)中国使用外国政府贷款的种类 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2)世界银行贷款 (3)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 (4)亚洲开发银行贷款 3.国际商业贷款 (1)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2)出口信贷 (3)国际融资租赁 4.对外发行债券
偿债率=当年偿还外债本息/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三、中国对外借款的管理 1.适度外债规模的评判 (1)静态适度外债规模 偿债率=当年偿还外债本息/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2)动态适度外债规模 外债利用系数=外债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出口创汇系数=外债增长速度/出口创汇收入增长速度
2.适度外债规模的管理 (1)扩大出口创汇 (2)抑制对借款的过度需求 (3)提高借款资金的运用效率 (4)合理安排借款结构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利 弊 为企业发展筹集所需资金 控股权分散 利 弊 为企业发展筹集所需资金 控股权分散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信息的公开 扩大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跨国界的风险
二、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历程 1 第一次浪潮(1992~1993) 1993 国务院批准首批9家企业境外上市 1 第一次浪潮(1992~1993) 1993 国务院批准首批9家企业境外上市 1993.6.29 青岛啤酒在港挂牌上市,掀开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序幕,上海石化、马钢、仪征化纤等8家企业陆续在港上市,同时还以ADR形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华晨汽车、中策、正大易初摩托等通过海外注册,收购国内资产等方式在美国上市 2 第二次浪潮(1994~1995) 1994 国务院批准22家境外上市试点企业 以航空、交通、电力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如东航、南航、海兴轮船、东方电机等在香港上市 山东华能和华能国际两家电力企业以N股形式直接在美国上市
3 第三次浪潮(1996~1998) 以红筹股为主角 1997年随着香港回归,中国企业在港上市加快,如航天科技、招商局、华润、上实、北京控股、中移动等 1998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陷入低谷 4 第四次浪潮(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以网络科技股的海外上市为热点 1999.2.17 侨兴环球(中国最大电话机生产厂商)在美NASDAQ上市,成为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民企 1999.11.3 北京世纪永联软件在美国OTCBB借壳上市,这是首家中国企业借壳上市的成功例子 1999.7.4 中华网在NASDAQ上市 2000 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相继在NASDAQ上市 2002 网络股泡沫破灭,又陷入低谷
5 第五次浪潮(2003年至今) 进入全面开花阶段 2003 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航科工、中国外运、中芯国际等多家“行业巨无霸”成功上市。中国人寿实现了在港和纽约同时上市,成为2003年全球最大IPO项目 2003年底 携程网在NASDAQ上市标志中国互联网业务公司上市第二次浪潮开始,2004年 有TOM、盛大、灵通、e龙等9家公司在NASDAQ上市 2003年 中国企业海外IPO48家,融资70亿美元,2004年84家,融资111.51亿美元
2004.12.15 中国国际航空同时在香港和伦敦上市,首开一本招股说明书在两地上市的先河 2004年 平安保险在港上市成为中国金融集团海外上市第一股 2004年赴新加坡上市中国企业大大增加,达到31家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达70家,但筹资额达212.3亿美元 2005年最大亮点是交行和建行在香港上市 2005 百度在NASDAQ上市,创造了股价突破100美元的第一个中国概念股
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主要特点 集中在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其次是伦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行业从最初以大型制造业为主,到遍布各个领域 大型国企主要在香港上市,并同时在纽约或伦敦挂牌;2003年起新加坡成为中小民企热门地;互联网、通讯、电子等高科技企业主要在美国市场 IPO市盈率平均在10倍左右
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IPO中国公司筹资总额比重
香港主板历年筹资金额(百万港元)
香港创业板历年筹资金额(百万港元)
香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上市费用对比
香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上市筹资额对比
香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四地的综合对比状况
2004年香港IPO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
2004年新加坡IPO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
2004年美国IPO中国公司的行业分析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各季度IPO中国公司数量对比
2004年香港、新加坡、美国三地IPO中国企业性质比较
四、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模式 1.中国企业境内通过B股上市 2.中国企业在境外直接上市 3.中国企业在海外通过存托凭证间接上市 4.中国企业在境外买壳间接上市 5.中国企业利用控股公司间接上市
境外直接上市 指企业将现有资产存量和业务进行重组,在境内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发行地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股票,并申请挂牌上市交易 H股、S股、N股 一般采取首发上市形式(IPO) 程序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 境外直接上市(IPO)程序 上市决策:选择上市时间、地点 组建上市顾问团队:投资银行、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等组成 非股份公司要按《公司法》股改 确定保荐人、承销人、律师、会计师、公关公司等上市团队 履行国内审批手续 履行上市地证券发行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的法律程序 发行策略的确定和国际推介(路演) 正式发行、结算和挂牌上市
买壳上市 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已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然后注入国内企业的资产和业务,以达到境外上市的目的 优点:避开上市的复杂手续和国内有关管理规定,程序简单,时间短 缺点:买壳成本高,风险比较大,不能直接筹集到资金
存托凭证上市 指通过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上市 优点:绕开对企业海外上市的一些限制规定 缺点:发行规模受到限制,发行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