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浙二医院血液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 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 了解病因和发展机理。 了解病因和发展机理。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CONCEPT :是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 HYPERSENSITIVITY ))
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 19 )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 , anaphylaxis ) 某些物质某些个体致敏 allergy * 病理性免疫应答 该物质.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超敏反应. 病 例 某男, 15 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在静滴青 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 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 概述 1. 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 autoimmunity 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 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 而导致 的疾病状态.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 疫应答所致。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 第一节 I( 速发 ) 型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 ) 型超敏反应.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第一节 I 型 ( 速发型 ) 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型 (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型 ) 超敏反应 第三节 III 型 ( 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 ) 型超敏反应.
孙汶生主编 春 - 朱 1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超 敏 反 应 超 敏 反 应.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张秋萍 第一节 概述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 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 变态反应( allergy) 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抗原 补体 (C3bi ) CD23 CD28 B7-2 CD40 IL-5 Fc  R B 细 胞 表 面 受 体 IL-2 IgM IgE CD21 IL-4 CD32 IgG 补体 (C3b,C4b ) CD40-L.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免疫学.
荨 麻 疹.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I型超敏反应 三、II型超敏反应 四、III型超敏反应 五、 IV型超敏反应.


肺结核.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五章 免疫应答.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糖尿病流行病学.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理教研室 胡庆华.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专业基础部 夏西燕.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13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第三章 免疫分子.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第二章 免疫系统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4.比较脱敏注射和减敏疗法的区别 5.简述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的抗原或半抗原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分为 Ⅰ、Ⅱ、Ⅲ和 Ⅳ型。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Ⅳ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征为: ①主要由IgE介导;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征为: ①主要由IgE介导; ②反应发生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内出现,消退亦快; 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④主要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一、变应原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二、发生机制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为外源性变应原,种类繁多。可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 1.变应原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为外源性变应原,种类繁多。可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 常见的变应原有: ①植物花粉②屋尘③异种动物免疫血清④药物⑤食物

Fc段 2.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其次为IgG4 IgE具有亲细胞特性,能与同种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 Fc受体(FcεR1)牢固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细胞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及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存在组织中 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负调作用、双重作用

表面富含IgEFc段的受体,可与IgE结合。受到相应变应原刺激 可发生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二)发生过程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类抗体,IgE以Fc段固定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的FcεR1上,此时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 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3.效应阶段 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即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细胞即被活化,从而导致细胞脱颗粒反应,同时迅速合成新的介质并释放至胞外。 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与组织,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 ①平滑肌痉挛 ④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小血管扩张

产生IgE 临床症状 变应原 BCR 释放介质 或嗜碱粒 IgE 平滑肌收缩 Fce R 腺体分泌增加 毛细血管扩张 致敏肥大/嗜碱粒 脱颗粒 临床症状 平滑肌收缩 变应原 Th2 BCR APC 释放介质 Fce R 腺体分泌增加 IL-4 毛细血管扩张 肥大细胞 或嗜碱粒 IgE

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变应原 刺激机体 产生IgE(或IgG4) 吸附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 致敏靶细胞 再次刺激 与靶细胞表面IgE结合 FcεR1桥联 细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介质 预合成介质 新合成介质 激肽原(使 形成缓激肽) 血小板活化 因子 组胺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三烯 前列腺素 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全身性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过敏性休克) (哮喘等) (过敏性胃肠炎) (荨麻疹) 图10-1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主要见于注射异种动物抗血清(如用马制备的抗毒素)和青霉素后,导致的过敏症或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主要由于吸入花粉、屋尘等变应原引起 1.支气管哮喘 2.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引起腹泻 皮肤荨麻疹、湿疹和血管性水肿等 荨麻疹 变态反应性湿疹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一)靶细胞表面抗原 1.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上

(二)抗体介导细胞毒作用 IgG和IgM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半抗原或靶细胞本身的表面抗原结合,有时也可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粘附于细胞表面 通过三个途径引起靶细胞损伤 ①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 ②通过调理、免疫粘附作用吞噬靶细胞 ③通过ADCC作用杀伤破坏靶细胞

图10-3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模式图 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刺激机体产生IgG/IgM 激活补体 溶解靶细胞 吞噬靶细胞 NK细胞 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或外来抗原、 半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 调理吞噬

靶细胞 激活补体 靶细胞被溶解 B细胞 与吞噬细胞接触 靶细胞被吞噬 IgG/IgM ADCC作用 靶细胞被破坏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型 2.免疫复合物型 3.自身免疫病型 (四)肺-肾综合征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

新 生 儿 溶 血 Rh+ Rh– 初孕 再孕 胎儿红细胞 致敏母亲 新生儿溶血 健康新生儿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故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超敏反应或免疫复合物病(immune complex diease) 一、发生机制 (一)一定数量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图10-4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2.人体局部过敏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 1.血清病 血清病出现皮疹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 1.血清病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 致敏T细胞受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所以也称细胞介导型(cell mediated type)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致敏T细胞受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疫病理过程,所以也称细胞介导型(cell mediated type) 、发生机制 引起组织损伤的T细胞主要是CD4+炎性T细胞(TH1细胞)和CD8+致敏Tc细胞。前者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产生免疫效应,后者则能直接杀伤具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

Ag 效应T 细 胞 CD4+Th1 致敏CD8+ Tc细胞 细胞因子 穿孔素 颗粒酶 Fas 免疫损伤 细胞溶解凋亡 (单个核的细胞浸润为主) 再次 T细胞

(一)T细胞致敏 (二)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 刺激 Th1 Tc 靶细胞 溶解、凋亡 抗原再次刺激 单个核细胞 浸润为主的 炎症反应 致敏淋巴细胞 机体 抗原 细胞因子 细胞免疫 清除抗原 损伤自身 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

3、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1)询问病史 ( 2)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 方法 机制 适用范围 小剂量、短间隔 (20~30分)、多次注射 耗竭IgE 异种动物血清 小剂量、长间隔(1周) 多次注射 诱导产生IgG 特异性变应原 3、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2.根据攻击靶器官的特异性分类

3.根据病变累及的系统分类 不同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举例 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Addison病)、桥本甲状腺炎、I型糖尿病 消化系统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萎缩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性贫血 泌尿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免疫性男性不育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4.根据病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