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師說 韓愈
你如何面對「惑」? 情感的困惑? 人生的困惑? 知識的困惑? 課前引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你如何面對「惑」? 情感的困惑? 人生的困惑? 知識的困惑? 四十真的能不惑嗎?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評 語 她/他們如何面對「惑」? 九十八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非選擇題引導寫作「惑」 佳作範例參考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評 語
互相學習的成效是什麼呢? 能激盪出什麼火花呢? 互相學習~~ 為迷惑找尋出口 互相學習的成效是什麼呢? 能激盪出什麼火花呢?
iPod~ 傳統隨身聽與電腦網路的結合
Swatch~鐘表業與時尚界的整合
Google~ 以天文學專長進行搜巡觀察 Google歷年來不同的Logo http://amaonan.pixnet.net/blog/post/24854955
達文西~ 學習多種領域的天才 畫家、解剖家、建築師、植物學家…… 《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1503年—1507年,收藏於巴黎羅浮宮 達文西的《胚胎研究》(約在西元1510年) 達文西在夏多昂布瓦斯城設計出武裝坦克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97%E5%A5%A5%E7%BA%B3%E5%A4%9A%C2%B7%E8%BE%BE%E8%8A%AC%E5%A5%87
不恥相師 互相學習不只是為了解除困惑,跨界思考更是精進自我的良方。 我們要向誰學習呢?老師何在呢?請看韓愈的精闢見解「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題 解 出處 背景 題意
出 處 出處: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出 處 出處: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寫作時間: 大約寫於唐德宗貞元18年,時韓愈35歲,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館博士 。
題 意 「師說」,即「說師」,闡發「師道」,並發表個人的感想和看法。 題 意 「師說」,即「說師」,闡發「師道」,並發表個人的感想和看法。 「說」為解釋事理,並申述己意的一種文體。舉凡生活雜感、讀書心得、事物劄記,都可借用此種文體表達,行文方便自由。如:韓愈〈師說〉、〈雜說〉,柳宗元〈捕蛇者說〉,周敦頤〈愛蓮說〉等。
背景 -師說觀念,蓄積多年- 師說觀念,韓愈已蓄積多年。早在貞元14年,韓愈撰文與師說之主要內容相近。其文如下:「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成就其道德者也。由漢氏已來,師道日微,……雖孔子亦有師。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是也。今之人不及孔子、顏回遠矣,而且無師,然其不聞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
-強烈時代性- 1、士大夫之族、世祿之家的子弟,仍有人憑藉門第或祖先餘蔭,享受特權,晉身朝廷,而這些人又自恃門第高人一等,故不肯從師問學。
2、科舉考試所造成的偏差—科舉分進士科(主文詞)及明經科(專經術)。當時甄選人才以進士科為主,社會不重視明經,而讀書人的觀念及社會的風氣因之轉變。士風浮薄,或託附權倖,奔競鑽營為事 。
-韓愈收召後學- 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弘揚儒道,曾經公開收召後學,竟「群聚而笑之」,被視為好為人師的狂人。為了端正視聽,故作師說,反覆闡述從師學道的重要。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手指目視,互相拉扯示意),而增與為言辭(加油添醬,非議批評)。愈以是得狂名」
主旨 尊師重道 從師問學
韓愈紀念館
籍貫與家世 四舉而後有成 第一次被貶 第二次被貶 晚年仕宦生涯 韓愈學術探究 作者介紹 籍貫與家世 四舉而後有成 第一次被貶 第二次被貶 晚年仕宦生涯 韓愈學術探究
籍貫與家世 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生於代宗大曆三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年五十七。 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 是韓氏郡望(郡中眾所 仰望的顯貴家族),故 自稱昌黎韓愈。
籍貫與家世 父韓仲卿,官至祕書郎;韓愈三歲而孤,由長兄韓會及嫂鄭氏教養成人。 諡號「文」,世稱韓文公。 因最後官職為吏部侍郎,故也稱韓吏部。 宋神宗追封為昌黎伯,後世亦稱之 為韓昌黎。
四舉而後有成 幼年刻苦勤學,盡通六經百家之書,但既無門第資蔭又乏權貴引薦,三試不中。 幸逢駢文改革者陸贄主考、古文家梁肅評選,終於「四舉而後有成」,以第十三名登進士第,時年二十五歲。 歷任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職。
第一次被貶 韓愈議事常常直言不諱,曾兩度得罪當道而被貶官。 一次因上書論旱饑,力言宮市之弊。請寬民徭、免田租,列舉大官豪吏的不法。為京兆尹李實所讒,貶為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令。 他政績卓著,百姓感念他;當地子弟多取名慕韓、念韓等,以示對他的懷念。
第二次被貶 韓愈認為佛徒不事耕織,妨害國計民生。 第二次被貶,便因反對憲宗恭迎佛骨入宮供奉,上了論佛骨表。 因此並堅持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禍」憲宗震怒,欲處以大不敬的死罪。幸經大臣力救,始免死罪,貶為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刺史。
第二次被貶 韓愈治理潮州不到八個月,但為民除鱷、釋放 奴婢、興辦學校,故潮 州人對他十分感念,將 他祭鱷魚的河改名韓江。 韓江邊建有韓文公廟, 供奉他的塑像,蘇軾作〈韓文公廟碑〉誌之。 潮州的韓文公紀念館
潮州的韓文公祠
晚年仕宦生涯 韓愈在潮州時,曾上書憲宗,感謝不殺之恩。憲宗調韓愈為袁州刺史。 穆宗即位後,愛惜韓愈文才,召愈回京師,為國子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主持國家最高教育機關,為國家培植人材。 後歷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學術思想 韓愈與古文運動 文學觀 散文特色 詩歌特色 對後世的影響與貢獻 唐宋八大家之稱 韓愈學術探究 學術思想 韓愈與古文運動 文學觀 散文特色 詩歌特色 對後世的影響與貢獻 唐宋八大家之稱
學術思想 —尊崇儒術,排斥佛老— 韓愈倡導古文,目的是振興儒道,因儒道明白易行,可修己安人,所以韓愈認為要排斥佛老學說,推行儒家思想。其排斥的理由是: 1、佛老學說與儒家的倫理觀不同 2、佛教是夷狄宗教 3、佛老不事生產,妨害國計民生
—建立道統,推尊孟子— 韓愈認為仁義道德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遞傳而來,但孟子死後自己可以接孟子之後,承繼道統。
韓愈提倡,尊孟之說大為流行,孟子的地位也因而提升。 宋時,朱熹列孟子為四書之一,孟子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韓愈之推崇功不可沒。
韓愈與古文運動 韓愈最主要的成就:提倡古文。 提倡古文,是為了闡揚儒學。韓愈的古文運動就是反對六朝華麗不實、氣象委靡的駢儷文,要求回復東漢以前樸實的散體。
文學史上的古文運動,早在西魏就已開始,蘇綽、劉勰《文心雕龍》、唐初陳子昂即已提倡,但沒有造成聲勢。 到了韓愈,古文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高潮。韓愈既有其旗幟鮮明的文學主張,又能創作大量內容豐富的作品,始百美競發,蔚為大觀。 唐初文章崇尚駢文,至韓愈首先提倡散文?
文學觀(一)文以載道 韓愈的中心思想,乃一個「道」字。他立志學古文,不僅想學古文之辭,而是想自古文辭中學「古之道」。 韓愈的中心思想,乃一個「道」字。他立志學古文,不僅想學古文之辭,而是想自古文辭中學「古之道」。 又因好古之道,而兼好古之辭。亦即為文乃欲闡明先王之道,總之,「文」只是要達到明道此一目標的工具而已。
韓愈主張「文所以為理」、「非以誇多而鬥靡」,故寫作必須「出入仁義」,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 而其所謂「道」,又專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歌堯舜之道」,即足以說明其「約六經之旨而成文」(上宰相書)的旨趣。
(二)注重文氣 韓愈所謂的文氣是由仁義道德所產生的浩然正氣。他在〈答李翊書〉中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他把文、氣、仁義、詩書四者聯成一體,認為能夠實踐仁義,涵詠詩書,就有浩然的正氣充溢心胸,就能寫出好文章。
(三)陳言務去 陳言就是浮詞濫調、庸俗的議論。 詞必己出,就是大膽創新,表達自我思想。 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在闡揚儒道聖志,曾云:「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道雖恆常不變,文則可改易。
以為作文能去陳言、鑄新詞,方 可樹立新形象,韓愈因重視創造 新辭,進一步有求「異」、求「 怪怪奇奇」的主張。 故其詩文常見奇文異字、險僻之韻、聱牙之句,於中唐獨樹一幟。
—後世讚美之言— 宋 蘇軾: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潮州韓文公廟碑)
散文特色: 氣魄雄渾 筆力勁健 語言精鍊 氣勢雄健,字句怪奇,具有陽剛之美。 造句精鍊,錯綜變化多端。
韓愈氣勢雄健,主要在他能鎔鑄典籍,取神遺貌,兼長眾體,真摯坦率,不畏流俗的勇氣和膽識。 韓愈雖力倡文從字順,但少數文章有古奧生澀,「詰屈聱牙」之嫌。
韓愈詩歌特色 1、力求新奇(奇崛險怪): 韓詩之奇崛險怪,除題材雄奇、想像奇詭外,用字好用生僻字和形狀奇特的字體,用韻險奇。
2、以文為詩(以散文句法入詩) (1)變句脈:即破壞詩歌句式工穩 的外在形式。 (2)以賦為詩:以辭賦家鋪張雕繪 的手法為詩。 (3)以古文章法、古文手筆(或筆 力)作詩。 (4)以議論作詩:把大量的議論成 分引進詩中。
4、推行古文運動: 韓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雖一度中衰於晚唐、五代,然經過宋代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人的努力又告復興,古文已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流。直至民初提倡白話文運動乃止。
唐宋八大家名稱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時期的八個散文代表作家。 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這一稱號出自明代散文家茅坤。
猜一猜? 何者是有關韓愈的聯語 (A)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B)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C)泗水文章昭明月;杏壇禮樂冠華夷 (D)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E)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湖自此澄清。
「推敲」的故事 賈島騎驢訪友途中,得詩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因苦思『推』字好?還是『敲』字好 ?在驢上吟哦,比畫作推、敲狀,不留神衝撞到韓愈。 韓愈得知緣由後,認為用「敲」字,不僅動作性強,符合造訪人家的事理,而且可收到「鳥鳴山更幽」的效果。二人從此結為詩友。
送窮 古人云:「窮」只一穴,卻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漢,韓愈有〈送窮文〉一篇,出語詼諧有趣:「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與糧,牛軛下繫,引帆上檣,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途;躬具船與車,備載米糧,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挈儔,去故就新;駕車御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理,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雪擁藍關 傳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是韓愈姪孫。據載韓愈曾勉其向學,他卻笑而賦詩,詩中有能開頃刻花之句。韓愈因問道:「汝能奪造化開花乎?」韓湘於是聚土覆盆,良久,說道:「花已發矣。」盆中竟有碧花二朵,葉間尚有小金字一聯云:「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未曉詩意,原來韓湘早知韓愈有一天會慘遭遠放。
韓愈詢問地名,即藍關,不禁再三嗟嘆道:「吾為汝成此詩。」詩云: 及至果真貶遷嶺南,立即趕到藍關陪伴同行,以作護送他見了韓愈,問道:「叔父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 韓愈詢問地名,即藍關,不禁再三嗟嘆道:「吾為汝成此詩。」詩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願為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此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祭鱷魚文,為民除害 新唐書:「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谿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風震雷起谿中,數日,水盡涸,鱷 魚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 鱷魚患。」今潮州有地名 鱷渡,即韓愈為文祭鱷魚 處。「鱷渡秋風」,亦為 潮州名勝之一。 鱷渡秋風
主旨章法 —「師」字貫穿全篇 第一段 1、開宗明義:「古之學者必有師」「必」字口氣肯定而有力,強調古人對師的重視。與時人的不重師道形成鮮明的對照。 2、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說明師的重要性;並就「解惑」闡述從師的必要性。 開 門 見 山 法
第二段 1、擇師標準:聞道先後。 2、從師態度:「無貴、無賤、無長、 無少,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本段連用四個「道」字,是就首段 「傳道」一層來深入發揮。在此可 以看出韓愈的觀點鮮明,論述一環 緊扣一環。 承 接 旨 意
第三段 1、感慨起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顯示作者對古人從師風氣的不 傳深表惋惜,進而申論從師的重要。 2、承接旨意: 以「古之聖人」與「今 之眾人」成就懸殊、從師態度迥異作 對比,導出「是故,聖益聖,愚益 愚」的結語。
第四段 「小學」(句讀)對比「大遺」(道、業疑惑) 第五段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士大夫」巫醫等人能夠「不恥相師」,知識分子不但恥於從師,反而對從師的人「群聚而笑之」。
第六段 段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論點:「聖人無常師」,闡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論證:孔子拜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師之例。
第七段 末段說明作者為文動機,所以作〈師說〉以贈李蟠,主要是因李蟠「好古文」、「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請學於余」。末句「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二字,亦即全文之主旨所在。一語雙用(一為說明寫此文之因;一用為本文之總結),用語既簡潔,結語又自然。
文章特色 —命意精警,見解獨特— 精警獨特之見,簡潔明快,剛健雄奇之感: 文章特色 —命意精警,見解獨特— 精警獨特之見,簡潔明快,剛健雄奇之感: 「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立一篇之主意,「必」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明示師之作用,定義周延。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闡揚相師之義。
—對比深刻,論據有力— 使用技巧 例句 結局 對比深刻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對比 「聖益聖,愚益愚」 父母為愛子擇師與 自己卻「恥師」對比 結局是「小學而大遺」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不從師對比 結局是士大夫之智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論據有力 舉至聖孔子從師的言行為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其賢不及孔子」,孔子卻能以之為師,故知「今之眾人」,包括「士大夫之族」之應從師,更是情理之必然
—修辭豐富,句式多變— 修辭豐富 例句 頂針法 對偶法 句式多變 感嘆句 反詰句 判斷句 驚嘆句 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對偶法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句式多變 以不同的句式,表達質疑、不滿、鄙視的情緒。在說理中寄託感情,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感嘆句 「嗟乎……也久矣」、「……也難矣」、「……也遠矣」、「……也亦遠矣」以見其感慨之深 反詰句 「其皆出於此乎」 判斷句 「吾未見其明也」 驚嘆句 「其可怪也歟」
影響後世深遠 2、其文章風格,也促成了宋代的古 文運動,甚至明末的小品文、清代的桐城文派之興起,無不受到其沾溉。 1、強調師道之尊,以致逐漸扭轉了 當時恥於從師的風氣,及於宋、元、明、清各朝,書院丕興,請學風氣日盛,促進了學術的蓬勃發展。 2、其文章風格,也促成了宋代的古 文運動,甚至明末的小品文、清代的桐城文派之興起,無不受到其沾溉。
語文萬花筒 「師」字 何謂「句讀」 潮州韓愈紀念館
「師」字用法、意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師」在本文中出現的次數最多,意義與用法約可歸納為兩個大類: 一、動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猶且從師而問焉。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二、名詞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猶且從師而問焉。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何謂「句讀」 古人讀書,讀完一句話,常常在句尾字旁加一個「 」(宋以後用「。」)號,叫做「句」;一句話語意未完,但讀時需要停頓,就在該停的字下面加一個「、」,叫做讀。實際上古人讀書主要用「句」,很少用「讀」。所謂「句讀」,基本上只起斷句作用,和今天通行的標點符號性質不同。
師道名言 凡學之道,嚴師(尊敬老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漢《禮記》) 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美國.愛默生)
一個人應能利用別人的經驗,以彌補個人直接經驗的狹隘性,這是教育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美國.杜威) 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英國.洛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漢《禮記》)
問題與討論 韓文公祠
一、試依據本文說明從師的重要 性。 答:本文首段即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修己治人之道,必待師之傳授才能體會;各種學業,必待師之講授才能明白;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可能無惑,必待師之分析才能解除。舉凡人生方向的指引、知識學問的獲得、疑難問題的解決,都賴於師教導,由此可見從師的重要性。
二、本文批判當時輕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使用三種對比手法,以三種不同的語調作結,請指出其作用為何? 答: 其具體事例和語言上的作用如下: 一、為古今差異的縱向對比。 二、為內在矛盾的自身對比。 三、為當代社會階層之間的橫向對比。 這三種對比和語調,在次序上,由疑問而肯定,由肯定而感嘆,不僅凸顯了主題,更使文氣自然流轉,也增加了文章的抑揚頓挫和論辯的效果。
三、作者為什麼在最後一段嘉許 李蟠? 答:因之「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卻能「不拘於時,請學於余。」,本身學問好,更能突破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勇敢從師。韓愈以為李蟠足以作為眾人的楷模,並藉此倡導師道,從而揭示本文的主旨;另一方面以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作結,可與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前後呼應,使全文的結構達於完善。
四、本文中有哪些觀點,在今日仍然是合乎時宜的? 答:「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常師」等等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仍然合乎時宜。
韓愈紀念館
台灣屏東 昌黎祠(台灣唯一的昌黎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