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ions Made by Blood and Iron 德意志的統一 The Nations Made by Blood and Iron 組員: 黃家豪 (34)(Leader) 林文証 (12) 劉浩毅 (14) 丁友毅 (25) 蔡文禹 (29) 黃漢彬 (33) 黃甜甜 (35)
德意志民族的歷史 在統一前,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樣只是一個地理名稱。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有三百多個邦國,它們各自為政。分裂的狀態近一千年。
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提倡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亦令拿破崙乘機崛起。 而透過拿破崙戰爭,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傳遍歐洲。
維也納會議後的德意志 維也納會議其中一個目的是防止德意志統一。所以組成德意志邦聯,主席由奧國擔任。
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普魯士國力日增。以其為首之德意志民族欲成立統一之德意志帝國。 但是統一必須有一定的條件及基礎。
統一的條件及基礎 1834年普魯士領導組織「關稅同盟」,建立日後德意志統一的經濟基礎。
在普魯士學派歷史學家如霍沙,杜遜,薜培的鼓吹下,普魯士成為日耳曼人心目中唯一能領導民族統一的邦國,全德民族希望之所寄。
1848年,普魯士帶領其他邦國進行第一次統一德意志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 1848年的革命 1848年,普魯士帶領其他邦國進行第一次統一德意志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 統一之路似乎受到了挫折。
統一的新轉機 1862年,威廉一世即位為普王。 其為典型軍人,不欣賞自由制度,但頗有大志,且知人善任。
認為普魯士之重要性,端賴其軍力,因此擴充軍力是他施政之主要目標。 他與參謀長毛奇,陸軍大臣盧恩謀擴充軍隊及普遍徵兵制。
但由於當時國會中自由分子佔大多數,因此否決了擴軍計劃。 後來為了打破僵局,於1862年召駐法公使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出任首相。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1815年出身於布蘭登堡的一個土地貴族。 在政治上屬於保守派,憎恨議會政治和自由憲法。 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某程度上,德意志的統一也賴於其出色之外交手段。
他於1851年後任普魯士駐德意志同盟之代表,明白了奧國乃德意志統一之最大阻力。 1862年任駐法大使,認為拿破崙三世(Napoleon Ⅲ) 是一個大庸才。
他瞭解到東西強鄰阻止德意志統一,因此確信必須以武力統一德意志。 1862年就任首相後,俾斯麥不理會國會之反對,強行增稅擴軍,徹底執行徵兵命,完成軍事政革。
1863年在國會演說中,向反對者疾呼,「德意志仰賴於普魯士的,不是自由主義,而是其實力。…當前重大問題不能經由演說與多數票來決定…而是靠鐵與血。」 此後俾斯麥毅然推行「鐵血政策」,將普魯士的統一推向一個新皆段,並相繼發動了三次與德意志統一有關的皇朝戰爭。
丹麥戰爭(1864年) 背景: 丹麥南方之敘列斯威及霍斯坦為德意志邦聯成員,但由丹麥王統治。1863年丹麥宣佈兼併兩地,俾斯麥以此為由,與奧結盟攻打丹麥。
結果: 丹麥戰敗,被逼放棄兩地。 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訂下加斯敦條約,將敘列斯威由普管理,霍斯坦由奧管理。
普奧戰爭(七星期戰爭)(1866年) 戰前部署: 在外交上孤立奧國;容許法國向北擴張,換取其於戰爭中採取中立。與意結盟,以聯合對奧作戰。
導火線: 丹麥戰後安排,普以奧違反諾言為借口,派兵霍斯坦,迫奧先宣戰。 結果: 奧國戰敗,簽訂布拉格和約(Treaty of Praguc),解散得意志邦聯,另組北德聯盟(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 背景: 引爆點: 德意志南部還有四邦尚未統一,受法阻撓。 法國欲出資向北擴張,但被普阻撓。 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
戰略: 在國際上孤立法國;挑起民族情緒。 結果: 法國節節敗退,在色當一役中,拿破崙三世被俘,四個月後法國投降,雙方簽訂《法蘭克福條約》(Treaty of Frankfurt)。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Hall of Mirrors)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Hall of Mirrors)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德意志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傳統,成為歐洲最富侵略性的國家。 德意志統一的影響 結束了德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德意志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傳統,成為歐洲最富侵略性的國家。
法國和奧地利受挫,德國成為新興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形勢。 1871年歐洲地圖
法國在普法戰爭後與德國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此條約十分苛刻,令法國與德國結怨,引起法國復仇主義,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最早原因。
民族主義戰勝自由主義,世界政治進入極端民族主義時代。 ~完~
參考資料: 《人類的故事》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著 《西洋近代史》王曽才 著 http://hk.geocities.com/thlalbert1025/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http://baike.baidu.com/ 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0227-13.htm http://www2.nkfust.edu.tw/~teaching/mong/html/h_course_eweek/03.htm http://blog.sina.com.cn/u/496ee94c0100071v http://www.china.com.cn/world/txt/2004-02/04/content_5490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