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技藝: 從心智、身體到玩物 傳播研究的新方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數學社群 教學分享 和平國小 陳淑渟老師 數學社群 教學分享 和平國小 陳淑渟老師. 小一常發生的 學習困難 定位板的應用 序數的學習 困難與教學 突破 主題大綱.
Advertisements

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主讲:孟凡驰 教授 中交四航局. 2 目 录 一、企业文化的目的价值恒久性与工具价值实践性 二、企业文化管理学特征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四、企业文化整合、提炼、培育和建设的目的 五、集团文化与分公司文化 六、企业核心价值观.
口試準備及口語表達技巧 民國 98 年 2 月 26 日 12:00pm 國立三重高中 陸芳瑜老師 1.
健康.安全年 製作 : 黃靜怡. 安全第一,我想,這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吧,說安全, 簡單的說,就是注意自己、眼睛要看、耳朵要聽,不要莽莽 撞撞的,安全是大家所期望的,而父母總是常常掛念我們, 就是希望我們能安全,畢竟,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牽掛,會 擔心我們的,往往就是關心我們的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
【大願文教基金會】園藝治療師 黃盛璘督導、王麗玲執行. 年齡在 2 足歲以上 18 歲以下,經醫學中 心或區域醫 院鑑定為 重度、極重度 身心障礙,不具行動能 力、且不能自理生活,並持有身心障礙 手冊的新北市居民。 八里愛心教養院~服務對象.
第二十九课 致儿子书 张之洞.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 高三歲月.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蒋晋红.
强力打造湖北农业信息网 全面推进湖北农村信息化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庄子,耶稣…… 他们是人类智慧的顶峰,他们用人生展示了智慧与慈爱。
把人的生命写在教育的旗帜上 了解一个案件 欣赏一篇散文 学习一种理念 感悟一个故事.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六大原因造成 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市直单位财务明细信息表 填报说明 珠海市财政局 2013年12月 1.
第四章 商代之舞蹈 本檔案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高三有效教学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徐贵亮
景区讲解常用方法.
班級:醫管3B 組別:第二組 組員:王品媛、郭雅瑄、謝淑玲、蔡孟蔙
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 故宮 製作日期:2011年3月21日.
第5章 排版的高级应用.
班級愛心小護士訓練 臺南市東區勝利國小 健康中心.
中西文學中的園林題材 山居歲月 Peter Mayer 組員:謝偉耀 曾耀瑩 陳奕伃 林維德 林秘生 翁毓菁 林昀萱.
狂犬病 保護你我,愛護動物 武漢國中 黃憶暄.
為什麼要讀書?.
迪士尼動畫 玩具總動員1.
项目四 营业税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财政金融系.
Ⅰ.伯吉斯(同心圓模式)1923 Ⅱ.霍伊德(扇形模式)1939 Ⅲ.哈里斯‧烏依曼(多核心模式)1945
敬业·创业·乐业 ——我的成长之路 赵谦翔.
四年七班親師會 自信學習,健康成長.
課程實錄.
通用技术教学与实践 常德市鼎城区第八中学 刘启红.
公关协调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对内及对外公众关系协调的基本方法。 知识目标 掌握组织内外公众协调的原理和方法。
【调查方式】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主要采用互联网在线调查方法进行; 【样本总数】共收集有效样本数据2890份;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白城师范学院创业教育 与文化研究中心 陆东辉.
生物学 新课标.
動物的繁殖行為.
5,2 新时代的劳动者.
行政作用法 行政命令.
105年臺北市 優先免試入學 高中職免試入學 五專免試入學 報名方式宣導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行動報告人:丁俊源 行動參與人和單位: 我們全家人 社區鄰居、管委會 新北市環保局
當代國際企業.
組長:黃家逸 組員:殷浩賢、楊煜、吳家朗 毒品的害處.
新竹縣104學年度健康促進創意教學模組教案設計比賽要點
經濟部文書作業實務 報告人:何國金.
浙江大学招生宣传.
劳模的风采.
心靈補給站 你可以「活」的「更好」 輔導主任 陳正馨老師.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
單車失竊記心得.
崇右技術學院 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系統教育訓練
跨校選課 說明會 主辦人:[國文系學會學權股] 葉軒如、李美玟.
注重物理基本思想和方法教学 讲究实效 ——2012年高考物理复习备考建议
經國管理學院 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系統教育訓練
102學年曉明女中社會科科展 暨小論文寫作說明 官淑雲.
檔案立案編目 檔案管理局 檔案徵集組 陳穆怡 103年6月19日
社會學(一) 空中大學花蓮中心 鍾燕菁
行動研究就是一種行動性的研究,由行動者來進行研究,而不是由外於行動領域的學者與與科學家來進行,研究的問題也取自行動。
稅知多少.
生涯手冊第18頁 生涯統整面面觀.
國有公用財產管理簡介 總 務 處 保管組 104年04月07日.
稅知多少 國家的重要基礎.
105學年第1學期期初校務會議 圖書館工作報告 報告人: 林佩佳主任.
第三章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 第一節 歐洲社會的蛻變 第二節 世界文明的交匯 第三節 亞洲大帝國的發展 1.
岗位聘任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浙江师范大学人事处 咨询电话: 、
知识产权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 讲座内容 一、知识产权在发达国家及知名企业中的地位 二、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周口师范学院 第3章 Word字处理软件 3.8页眉与页脚.
全陽圓格局位置最好的A6-2樓 面中庭花園3房2廳2衛三面採光 捷運藍線江子翠捷運站1號出口Google距離210公尺
東吳大學『樂齡大學』 外雙溪環境與生態 產業 黃顯宗 東吳大學 微生物學系 101.
走讀台灣旅遊計畫範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傳播技藝: 從心智、身體到玩物 傳播研究的新方向 傳播技藝: 從心智、身體到玩物 傳播研究的新方向 鍾蔚文、陳百齡、陳順孝

報告大綱 2 傳統對心智和能力的看法 我們的典範轉向 轉向器物 將心智和器物放回情境中(situatedness) 對研究和教育的啓示

傳統對知識的看法 3 明識 默識 ● 抱歉,我們不是很清楚這張圖再講述過程中,所要強調的意涵……

從蘇格拉底的迷思談起 人為心之器 表徵系統(e.g.地圖)=知識 專家能力=表徵系統的品質 (結構、深層結構..)

資訊處理典範的主導隱喻 5 …the idea of a cognitive agent that is parachuted into a pregiven world. This agent will survive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endowed with a map and learns to act on the basis of this map.

Knowing how vs. Knowing that 如果一個男孩只會忠實背誦規則,不 能說他知道怎麼下棋。他應該要能實 際照規定出招。可是他如果落子合情 合理,沒有犯規,在對手不按規矩下 棋時知道提出抗議,即使他不會背規 則,我們要說他知道這麼下棋。 (Ryle, 1952, p. 41) 6

現在,我坐在書桌前,面對著一台IBM電腦,用Word程式寫作。聽著電腦不時發出低沉的聲音,我知道還有許多其他的程式在「後台」做著工。 桌上還擺著一些「歷史悠久」的傳播工具:幾支各種功能的筆,一疊紙,一把剪刀。 眼前這方寸之地,像是承載著化石的地層,不同世代的遺跡同聚一堂。幾千年傳播工具進化的成果正在桌上展現。筆、紙以及一些比較軟性的工具(如論文的文類),問世已久。而手提電腦、程式,則不過是二、三十年左右的新秀。 我和我書桌上種種傳播器物在此時此刻的相遇,豈不正是文明歷程的縮影?回顧文明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兩條交錯發展的主線,一是生物繁衍的歷史,一則為工具的進化史。 (鍾蔚文,2005:2)

社會:文化情境 人脈(體制工具) 一般知識(背景、領域) 文化工具 (cognitive artifact) 〥個人人脈 〥同事 一般知識(背景、領域) 文化工具 (cognitive artifact) --故事 *策劃(劇本:有哪些player、選用 資訊的標準, p.13) *建構 *檢索 〥取捨(relevance) * 再現 *發現問題 〥組織架構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 network) *編輯會議 *提案單 *小說(p.15) *電影 * 以前作品(p.7) 〥社會架構 *政府組織 (p.19) *駐外單位 物質工具 *圖書館 *媒體(Fortune, 聯合報, p.12, 中央社p.19) *網路 *電話

11

12

13

14

從心理解釋到分散智能 ●右邊「分散智能」,請老師看看是否合宜?這張是「千手觀音版」,男子是記者,他一腳穿鞋,另一腳踩在時鐘上,表示新聞工作與時間息息相關;他手上拿了相機、麥克風、電腦、採訪大綱、公事包、筆、報紙、手機,象徵在採訪工作的完成,其實是運用分散智能的結果。 ●另一個「光暈版」是下一張 p5,概念同上述,但以光暈表示,代表「這些都是分散智能,記者伺機而用」,此外多了遠端的攝影記者、攝影棚,代表團隊合作的意思。 解釋這塊空白的時侯,通常有兩種途徑。傳統的途徑奠基在表徵主義的思考上,認為我們需要追尋腦子裡的東西、追尋默識;經過多年以後,我們慢慢發展出另一種想法,認為知識牽涉到人與情境互動,有點像分散智能。 (1。箭頭應向上,而非向下, 2。協力圈的圖象要更具體顯示人、物和體制。。。。 標題:兩種解釋途徑:表徵主義vs分散智能。分散智能可以參考Pfeifer p. 26的圖) (後面可以加一張,說明傳統表徵主義的想法,可以用第二章舊版裡的那張表現默識的圖)

尋找研究的死角 :被遺忘的物(媒介) 16 在傳播研究,認知工作中「物」(媒介、工具) 的角色是被忽視的 唯心主義是主流

要從思想的源頭找起 17 是「誰」寫了論文? 「能力」在那裡? 「人」、「心」的角色?

二、我們的典範轉向 18 向情境轉 向器物轉 向身體轉 重新界定心智、技能和物

向情境轉: 從我主義(I-ism)到我們主義(We-ism) 19 從事認知工作,「我」未必如傳統所想像,事必 躬親,是唯一的主角。 文明之進步,源自於我們藏智於環境和工具,因 此我們可以不費心力解決問題。 007原則:一個老練的特務,不必太多裝備,他 可視現場情勢,臨機應變。心像是007,專長在 懂得利用外在資源。(Clark, 1989)

三、向器物轉 20 一、物(媒介)能為我們作什麼? 二、玩:「人」「物」如何合作?如何分工? 三、玩物如何演化?

工作中的物 21 媒介(傳統和未來) 媒材(文字、聲音、圖象..) 符號系統 組織

人和物的種種關係 22

物在認知工作扮演那些角色? 23 1.工具本身儲存智能

物儲存智能 24

物在認知工作扮演那些角色? 25 1.工具本身儲存智能 2.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物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epistemic action) 26 個人層次 揭露資訊 補感官之不足 將想法外在化 補強記憶 重組訊息

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 個人層次 27

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 社會層次 28

文類的知識作用 29 最重要 次重要 再次要 最次要 導言 ↓ 本文 結尾

物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epistemic action) 30 社會文化層次(epistemic engineering) 改變物質環境 建立社會組織 改變認知環境(epistemic environment)

認知環境的基礎建設: 笨腦袋,聰明環境 32 我們在一個關鍵點上高人一等:我們擅長組織 所處之物質和社會情境,進一步從本無秩序的資 源中衍生複雜的行為。我們使用智能組織情境, 結果我們用比較少的智能就可以成功地解決問題。 最有趣的是,我們的腦袋創造了一個聰明的環境, 因此我們可以呆呆地平安過日子 (Clark,1997,P.180)

物在認知工作扮演那些角色? 33 1.工具本身儲存智能 2.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3.工具提供了生物心智無法提供的智能

物提供生物心智無法提供的智能 34

物在認知工作扮演那些角色? 1.工具本身儲存智能 2.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3.工具提供了生物心智無法提供的智能 36 1.工具本身儲存智能 2.工具促成發現知識的行動 3.工具提供了生物心智無法提供的智能 4.工具加強和改變個人心智

工具加強和改變個人心智 37 大量閱讀詞彙,掌握複雜文法結構的能力,包括: 安排主句、子句的能力;將句子組織高層結構如 段落文章的能力。同時必須能分辨和應用不同的 概念,例如區分證據和推論、觀察和推論、陳述 和詮釋。 (Ong, 1982, p. 349) 

向身體轉 38 生物的身體:人體工學的取徑 文化和社會的身體:身體技術、慣習

身體和環境 39 一個人看四周環境,不是只用眼睛而已,而 是用在移動的身體上的肩膀上的頭部的眼睛。 我們用眼觀察事物的細節,同時,我們也靠 著移動的頭部四處看,我們也靠著移動的身 體走上去看。  Gibson, 1978,p. 222

四、將心智和器物放回情境中 (situat 40 四、將心智和器物放回情境中 (situat

行動是一場爵士樂(或卡拉OK?)

「誰」在開車? 心?身體?車?路? ● 我和姿嫺討論過,認為最適合的可能是「同一拍攝角度、兩車交會」的圖,但目前找不到。 ● 另一個建議是播一段「頭文字D」的賽車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3THW96bt3fs&feature=related,一開始的40秒即可,可看到周杰倫如何與路況、前車、夜晚互動)。 ● 現在這張圖若適用(右下角有張地形圖,代表路況),可以指出的「多方協力」舉例如下: 方向盤、油門、排檔的操作 與前車的距離 夜間燈光、反射 對路況的掌握 到達目的地的時限

43 請注意,我們不能說有一種感覺叫「開保時 捷的感覺」。我的意思是,開保時捷這件事 並非由一套固定的身體感覺所組成。一個人 開保時捷的經驗,關鍵在他/她開保時捷時 做了些什麼,如:踩油門時怎麼加速、怎麼 轉彎、怎麼換檔等。開保時捷的經驗為何, 要看當時特定的情境,還有怎麼因應,及對 於車子的反應有哪些預期。

44 假設我是個聽障者 ,我用一根拐杖走路。 走時 發出tap、tap的聲音。那我的認知從那裡開始的? 是在手杖的把手嗎? 還是在我身體裡? 還是在手 杖的中間?或是在手杖的尾端? (Bateson, 1972, p. 459)

重新界定心智和器物 認知、經驗常是一場心、身、物、情境協力合奏 的爵士樂 不過這個過程太過自然到了無法察覺的地步 46 認知、經驗常是一場心、身、物、情境協力合奏 的爵士樂 不過這個過程太過自然到了無法察覺的地步 基本歸因謬誤: 誤以為合奏是獨奏

開車當下的知識是在心、身體、物、環境協力 (coupling)中浮現的 47 物、環境提供了開車的知識 開車當下的知識是在心、身體、物、環境協力 (coupling)中浮現的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dynamic), 因情境而異(situatated) 知識不等於內心的表徵結構,也不等於規則、理 論…

例:我和電腦的「親密感」(連動) 用電腦寫作我無法表現個人的風格。我喜歡翻來 翻去看。 我要印出來看才看得清楚。 48 用電腦寫作我無法表現個人的風格。我喜歡翻來 翻去看。 我要印出來看才看得清楚。 用電腦,我沒有平常跟文字的那種親密的感覺 用電腦寫作時,我常不知自已在那裡。 (Haas, 1986, p. 120)

「連動」是什麼? 49 如果兩個實體彼此互動,它們之間就存在著連動 的關係。在連動的關係裡,一方改變即會導致另 一方的改變。這樣的過程來回反覆,也因為如此, 在解釋一方的活動軌跡時,不可能不去考慮另一 方的活動軌跡。就像人在紙上寫字,人和紙兩方 便形成了一個相互連動的系統。人造成紙的改變, 紙的改變又多多少少產生了人的改變,如使他找 到了表達的方式、探索新的想法;若非這個相互 連動的過程,這些改變不會發生。兩者之間的互 動是一種動態過程。(例:為什麼學生只用Google? 為什麼視訊系統失敗? 為什麼用word難以思考? ) (Kirsh, 2008, pp. 58-59)

電話「功能」(機緣)的演化史 1876 貝爾發明電話 8,500家電報局,21萬哩電報線路 1876 貝爾發明電話 8,500家電報局,21萬哩電報線路 1881 巴黎國際博覽會: 劇塲電話(Theatrophone) 1890 法國引進劇塲電話轉播服務 1893 布達佩斯推出「電話前峰」新聞服務 1896 英國推出劇塲轉播服務 1920 電話成為今日的電話

物有什麼功能(機緣)? 51 環境的機緣指的是它所提供給動物的,不管是好 或壞……如果地表是近乎水平的(而非傾斜的), 近乎平面(而非球面或凹凸不均),面積夠大 (相對於動物的體積),同時質地堅實(相對於 動物的體重),那地表提供了支持的機緣……於 是它是可以在上行走和奔跑的……它不會像水面 或沼澤,會沉下去。 (Gibson, 1979, p. 137)

我是誰? 52 我們是賽伯人,不是因為我們裝了電 子裝置。而是因為人和科技相生相長的 關係: 我們成了一個心智和自我橫跨 生物之腦和非生物電晶體之間思考和推 論的系統。 Andy Clark, 2003, p. 3.

新的技能 53 大量閱讀詞彙,掌握複雜文法結構的能力,包 括安排主句子句的能力,將句子組織高層結構如 段落文章的能力。 同時必須能分辨和應用不同 的概念,例如區分証據和推論、 觀察和推論、 陳述和詮釋(Olson, 1986: 349)。

新的協力關係 54 分工: 圖象、文字、聲音 示意: 眼睛和圖象 (Mayer, 1991)

放回歴史、文化 55 大歷史層次 個人生命史層次 微觀層次

新媒體帶來的演化 智能重新配置(re-distribution of cognition) 因應可能的斷裂、失聯(decoupled) 57 智能重新配置(re-distribution of cognition) 因應可能的斷裂、失聯(decoupled) 建立新的協力關係 建立新的技能、規則、社群、身體基模……..

59 五、對研究和教育的啓示

研究可能的方向 媒介的物質性 新素養(新的身體技術、新的知識系統) 媒介的演化潛能(ipad之後)、優勝劣敗的邏輯 60 媒介的物質性 新素養(新的身體技術、新的知識系統) 媒介的演化潛能(ipad之後)、優勝劣敗的邏輯 社會行動(social practice)的可能(collaborative work, learning) 設計新器物:iPad、apps ……………

重新設計教育 61 從person-solo到person-plus 設計思維應該成為核心

會Google不代表懂搜尋─對數位原住民的觀察與思考 62 會Google不代表懂搜尋─對數位原住民的觀察與思考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劉翰謙發表日期:2011-11-21 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常被冠以「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之稱,對他們而言,Google搜尋引擎等數位工具的 存在,就像空氣一樣理所當然,他們使用起來毫無困難, 也對這些科技給予絕對的信任,不過也許正因如此,一些 使用這類工具的對應能力─資訊來源與正確性的判斷,卻 被發現是部分這群「新人類」的盲點。

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