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①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②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教学目标: 1 、自主识字,理解 “ 惟妙惟肖 ” 、 “ 举世无双 ” 、 “ 享誉 世界 ” 等词语。 2 、体会用想像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继续 学习针对词句或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3 、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 它的 “ 惟妙惟肖 ” 。
Advertisements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二) 是比喻,还是类比? 浙江省湖州中学 赵艳东.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 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
if 条件状语从句的含义 Jack 对 Rose 说: “ 如果你跳,我也会跳! ” If you jump,I will jump!
A Learn.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Canada the UK the USA China Australia.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孟子生平. 个人简介 孟子 ( 前 372— 前 289) 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 ( 孔子之孙,名 ) 之门人, 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还曾在齐 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 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内容回顾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读后感 2.齐威王与周厉王对待谏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齐威王勇于纳谏,周厉王以能止谤而自喜。
中华传统文化 ——礼俗、宗法.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乘法 四 乘法(第二课时).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两晋与南朝.
分数乘法.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第二冊 第十課 王 道 之 始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寡人之于国也 四个实词 作者简介 四个实词 预习反馈 四个实词 文本研读 《孟子》 四个实词 写作特点.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儿童乐园 王秀梅.
M5U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 ,but the phone rings.
When I’m all alone You’re by my side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情态动词1 情态动词的概念 情态动词的位置和特点.
Huo 火.
乌鸦喝水 宋思维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Shǔ huā shēnɡ 数 花 生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语法复习----代词.
职场培训●工作计划●汇报总结●项目策划 明确目标 精准出击 动态 红黑双色,版式工整,通用实用,动态页面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定语从句(16).
用计算器开方.
八年级 下册 16.1 二次根式(2)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
Be动词的用法 am is are.
中国风背景论文答辩模板 某大学某某信息学院 答辩学生:代用名 指导老师:代用名 答辩时间:201X年1月30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主谓一致 (Agreement) 一、概念 在英语中,随着主语的人称或数的变化谓语动词采用单数或复数形式。 二、怎么判断?
惊弓之鸟 山西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王 丹.
S + Vt. + O (主语+谓语+宾语 句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刘晓玲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wǒ men zhī dào de zhí wù 我们知道的植物.
路旁的橡树.
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①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②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教学目标: ①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②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 掌握句式 “直……耳,是……也”“是何异于……” ③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①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②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 课时安排: 4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孟 子 第一课时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轲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严谨。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子墓碑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朗读课文

sù wànɡ 字词积累 注音释义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 数罟cùɡǔ:密网。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颁”通“斑”。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sù 移其粟( ) wànɡ 不王( )者

整体把握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它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体现了孟子的雄辩。 第二课时

背 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背 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 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之:主谓间。/助词,无意。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古义:黄河 凶:古义:荒年,年成不好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察:考察、了解 之: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这样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移其民 尽心 感到 移其粟 困惑 无如寡人之用心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移其民 尽心 民不加多 感到 困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想一想,梁惠王为什么会如此在意本国人口的多少问题? 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1、字词句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 对于 于 往、到 取独 之 的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好:喜好。 请:请允许我。 以:用 喻:比喻。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兵:兵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曳(yè):拖着。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或:有的人。 而:表顺承 止:停止。 以:凭借、用、拿。 笑:耻笑。 何如:表疑问,怎么样

阅读与思考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回答“请以战喻”。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该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直:只是、不过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亦:也 走:跑

特殊句式  是亦走也: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  3.是亦走也 判断句    “有的……有的……”    “只……罢了。”    “这是……呀。”

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勿”,译为“不要” 望:希望,指望。 于:比,介词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如:如果 此:这,指示代词。 无:通“毋”/“勿”,译为“不要” 望:希望,指望。 于:比,介词

如何理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 这句话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违:违背,这里指耽误。 胜:尽,完。 食:吃 也:句末语气词。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 :深。 以:按照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 这就使百姓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 百姓对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养生:古:供养活着的人 憾:遗憾。 王道:为王之道, 之:的 始:开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养民的主张,三组排比)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养民的主张,三组排比)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不违农时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 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 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 之:的 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代词,指宅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把、用、拿。 衣:yì,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的 畜:动词,喂养、畜养。 无:通“勿/毋”,不要 失:错过;耽误。 其:代词,它们。 食:吃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学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 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之:的 夺:耽误 其:代词,它的。 可以:可以凭借 谨:形→动,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申:反复陈述; 之:代词,老百姓 以:把、用、拿。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于:在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 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还不曾有 过。”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教民的主张,四组排比) 养育教化百姓(治贫也治愚)是使民增多的 措施,也是仁政的内容。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 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食:动词,吃;名词,食物 而:表转折,却 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以及君王对待臣民应有的态度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兵器杀的’ 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是:这 何:什么 异:区别、不同 于:与 而:表修饰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归咎 斯:那么,就 至:到达,这里是归顺 焉:语气词,了

王无罪岁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狗彘食人食 错误态度 正确 态度 王无罪岁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农) 王道之始 初步措施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保民 仁政 鼓励养蚕(纺) 王道之成 根本措施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文)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段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l)发展生产 不违农时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l)发展生产  不违农时       不竭鱼鳖    王道之始 不毁山林                                五十者衣帛 2)养化百姓  七十者食肉   王道之成 数口之家无饥 颁白者不苦   不检(反面) 3)不施虐政   不发(反面)  实行仁政           不罪岁

走 喻 ? 文章的结构思路 移其民 移其粟 提出问题 尽心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分析问题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未施 仁政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斯天下之民至 之果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成

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第四课时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课文总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语言现象总结: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请以战喻 战争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 请以战喻 战争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为动用法 使养生丧死无憾  为…办丧事,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标志: …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有人/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战士,士兵;逃跑)

谷不可胜食也 (尽/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今义指稻谷。

5、一词多义 1.数 . Shǔ(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责备、数落:数之曰 (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shuò (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 cù (8)密:数罟不入污池 5、一词多义

2.直 1.笔直、平直:中通外直(与“曲”相对,不弯曲) 2.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 3.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4.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5.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6.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3)发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

3.发 fā 6.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7.派遣、派出:孤当续发人众 8.刚开始,出:刀刃若新发于硎 9.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 10.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 11.发动、爆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2.暴露、败露:恐前语发 13.量词:然后扣树三发 14.fà 头发:齿危发秃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 (4)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5)胜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4.胜 . shē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杯杓 (2)尽:谷不可胜食也 . Shèng (3)胜利:二败而三胜 (4)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一词多义 1、

重要的虚词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代词 指示代词: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3.宾语前置的标志,表强调 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 这、此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不译 结构助词 之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3.宾语前置的标志,表强调 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5.调整音节,无意义 动词: 往,到……去

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是判断句的标志 句末语气词 也 2.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3.表示疑问语气,如“何也”,可译为“为什么呢?” 4.表商量语气,如“吾其还也”,此时的也可译为“吧!”

2. 凶 (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5.树 (1)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竖立:独树一帜 (3)树木:鸟宿池边树

7.时 1.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3.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 6.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

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 1、音节助词 无义 2、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 独立性 无义 3、结构助词 的 4、代词 百姓

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 1、代词 这样 2、助词 地、…的样子 3、连词 然而、但是 4、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 兵也” 1、顺接连词 就、那么 2、转接连词 却

练习

重难点问题(一) 一、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概言之就是“仁政爱民”。具体内容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对农业资源有节制的开发;在人民富足的情况下,教之以礼仪。 二、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线索展开论述。

重难点问题(二) 三、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孟子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别。

重难点问题(三) 四、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说理方法,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1、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关于孟子的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地位最重要,其次是国家,国君地位要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祖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答:“在史传中有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损害仁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 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攘鸡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